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再一次翻开这泛黄的书页,我还是如此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虽然读过它的人都知道《爱弥儿》的所讲所述,但我还是想再次为它做个简介,因为每一次都是一个铭记的过程,是一种快乐,是打开畅游《爱弥儿》大门的钥匙。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写道到的那样“过去的事情让它过去,不再是我们的事情了,但是关于过于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所以,对我们教育方向或是其他经典名著的阅读和思考将是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坚持了,相信我的人生将是最受益的。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弥儿,或论教育》,卢梭写于1757年。它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在该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理想的教师,爱弥儿则是自己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也阐释了他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他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的著名教育家,被称为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第一卷的开篇,他就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是的,这正是他的主要思想体现之一,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批判,所以他觉得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因此,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而有效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因此在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方法对爱弥儿进行的教育方法。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的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通过这样的方法那天的事让爱弥儿终身难忘,让他在实践中学到了生活中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自愿的或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卢梭这样的教育思想随时提醒着我,不论是幼儿还是其他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我们在从事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性,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做到真正的爱他们,而爱孩子,首先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无论是长相、性格、禀赋,全然的接纳就是一种最大的爱。那么孩子将顺从自然的法则去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创造,自然的成长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就像那个独一无二的“爱弥儿”一样,享受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的世界才精彩,我们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对象的教育。
卢梭写道:“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而这正是他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这让我想到,现在这个竞争无比大的社会,很多家长出于一种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点的观念,从出生那刻甚至是在胎儿期间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一系列的起点教育行动,可是我想说,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意图是好的,可是我的父母亲们,您们是否考虑过你们的孩子,你们在没有事先寻求你们孩子的意见的情况下不说,就是在你们还不完全了解你们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的前提下就妄加做出决定,可以说是把你们的所有想法都附加在孩子的肩上,试想这是何等的痛苦,孩子似乎就成了大人的“奴隶”,像一个傀儡。因为孩子没有自己的自由,没有自己的想法,也由于父母安排的习惯,他们也没有为自己打算的想法,就这样像一个非本我灵魂的人在世间行走,过完自己的一生。而我想这是一种比较顺从的状态下所造就的人类的未来,那如果是一种有曲折的教养过程呢,于是出现了孩子对自己想法的支持和对父母强加的意念的反抗,而这又会牵扯出很多的问题,但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父母和孩子间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管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想我们的孩子,学生很好的发展和成长,那么对他们世界的了解和熟知是第一位的。这是让我们更好引导教育他们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像教育先人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原则一样,正确对待儿童对待学习者,给儿童给学习者以充分的自由。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的不仅仅是蹲下来和他们交谈,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的真正平等,多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之所以这么那么做了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从大人的角度去批判。重读《爱弥儿》让我更多的从一个教师的思维去审视它,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师素质的提高方面也因当时时谨记卢梭给我们的启示。
再次读完这部伟大的教育著作,我觉得自己比起大学阶段对《爱弥儿》寓意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思索和收获,曾经是为完成作业而进行阅读,而这次是出于一种真正的虔诚阅读。也让自己深刻体会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必将是像书中所推崇的那样,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自由健康的发展,与书中的爱弥儿不一样的是我们已是成人,应该学会或者是试着让自己顺应自然的发展,顺应自己内心的发展,在前两个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的发展。在知识方面,通过不断地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与专业相关的,还要涉及社会,宗教文化和自己喜欢的阅读。试想现在的自己就是书中的爱弥儿,自己要如何培养自己呢,这真是个有趣更有意义的猜想。在实践这方面,虽然在大学期间也有社会实践,但总觉得自己还是有所逃避,所以现在的我将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让自己在不同的生活圈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这个圈子。我觉得和老师的交流和一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老辈交流学习也是件乐事。
对《爱弥儿》的再次阅读,让自己收获颇多,除了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新的感触和想法外,更让自己以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的身份去反思自己,尝试如何调试自己的状态。相信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也有很多的机会去通过阅读有所体会有所反思有所提高。人必须不断地鼓励自己,督促自己,使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确定好自己。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解放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