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五个索隐问题 《围城》的五个索隐问题 谢泳 摘要:本文通过对钱锺书小说《围城》五个细节的解读,研究钱锺书对同时代作家的态度,同时也 涉及钱锺书本人的思想状态。在钱锺书研究中,这个切入角度有一定启发意义。通过对《围城》细节中 涉及的徐志摩、郭沫若、曹禺等作家的分析,对于理解钱锺书小说的叙述特点及他的小说观念都有帮 助。这些细节对于理解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状况也有启发。 关键词:钱锺书;《围城》;徐志摩;郭沫若;曹禺 徐志摩 钱锺书和徐志摩有无交往?在一般的两人传记中都没 有涉及,细部的考察我不好妄下结论,但大体可以判断为钱 徐之间没有直接交往。我查了一下,陆文虎编的《管锥编谈 艺录索引》里没有提到过徐志摩,但在《管锥编》第三册谈 论“血声”时,提到《十日谈》、《意大利人自述》、《涡堤孩》 等小说,钱锺书虽然注释说明是从原文引述,但按习惯,应 钱锺书对徐志摩诗歌的评价显然不是太高。徐志摩去 世的时候,钱锺书还在清华读书,徐志摩大概不知道有钱锺 书,但钱锺书肯定是知道徐志摩的。注意钱徐的关系,有可 能帮助我们理解钱锺书对新诗的判断。这个判断大体可以 理解为钱锺书对新诗的评价不高,而钱锺书的这个态度,虽 然我们一时见不到直接材料,但可以从钱锺书父亲钱基博 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对中国新文学的评价中推测出来。 钱氏父子的文学观,相同处多于相异处,比如钱锺书对《中 该也了解《涡堤孩》的翻译情况。本书徐志摩译过,1923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 我的朋友范世涛后来告诉我,《钱锺书英文文集》中有 早年钱锺书评论吴宓诗时提到徐志摩的一段话:“Mr.Wu has twice compared himself to the late Mr.Hsu Tse—mo in his omes.As alpl artist,Mr.Wu Mi is far too slovenly to be com- 国新文学的源流》批评,与他父亲的看法基本相同。我们甚 至可以猜测,钱基博对中国新文学的评价,有许多是受到了 钱锺书的影响。 钱锺书写《围城》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文艺 见解和对人物的评价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来,这是熟读《围 城》者基本认同的一个看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 《围城》是钱锺书的自叙传。《围城》中有两处提到徐志摩。 第一次是方鸿渐刚从国外回家省亲,在当地学校里演讲“西 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方鸿渐的观点是“海通几 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 雅片,一件是梅毒……”关于梅毒,方鸿渐说假如没有机会 见到外国原本书,诸位“只要看徐志摩先生译的法国小说 pared to that accomplished writer of channing if somewhat minc— ing veP ̄e.But as a character,Mr.Wu Mi is much mOlt inter- esting and—the—word must out——g阻Ild.Hsu Tse—mo,for all his aestheticism and artiness,is still a baby who can enjoy innocently the pleasures of life;his first of unhappiness are those of a spoiled child who wails either because he has not got e— nough of sweets to eat or because he has eaten more than is 《戆第德》,就可略知梅毒的渊源”②。这个细节完全真实。 第二次是在苏文纨家,诗人董斜川和方鸿渐、苏小姐谈论近 代的诗人。董斜川说道:“我那年在庐山跟我们那位老世伯 陈散原先生聊天,偶尔谈起白话诗,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 新诗,他说还算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 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⑧这个细节取材于1935年钱 锺书在苏州和陈衍的谈话经历,不过那次臧否的多是近代 文人。 good for his stomach.”①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吴宓先生曾两 次在他的诗作中将自己与已故的徐志摩相比。作为一个艺 术家,吴宓先生不很人流,根本无法与功成名就的、迷人的 诗人相比,尽管诗人不乏矫揉造作的诗品。但从个性上讲, 吴宓比徐志摩更有趣,甚至必须指出,(或恕我直言)也更 自负。从审美和艺术气质上看,徐志摩仍好像处在孩童般 天真地享受美好生活的阶段;他主要的忧怨,就如同一个被 宠坏的孩童,要么为了吃不够糖果,要么吃得太多肚子不舒 服而闹腾。 《围城》第一次提到徐志摩,有点讽刺意味,第二次提 到就基本是一个评价性的判断了,这也大体可以理解为钱 _ 名家视域・当代文坛・201 1.6 锺书对徐志摩的评价。 研究的常态。 关于钱锺书和郭沫若的关系,我有自己的一点理解。 1932年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时,曾多次提及徐 志摩,凡涉及对徐志摩的评价,基本与《围城》里的判断在 一我曾注意过钱锺书和鲁迅的关系,也是取这种1司接理解方 个层面上,也就是肯定中的否定。钱基博对中国新文学 式,不一定处处坐实,但在整体判断上,对于理解他们的关 系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 的评价不是很高,虽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较为系统地叙述 了新文学运动初期的作家,但语气中时常流露否定的判断。 我曾引过傅璇宗先生在《缅怀钱锺书先生》…文中的 回忆。1984年,傅璇宗先生出版《李德裕年谱》后,给钱锺 书送去一本。钱锺书对傅璇宗先生说:“拙著四二八页借大 著增重,又四一六页称吕诚之遗著,道及时贤,惟此两 钱基博著书的习惯是多引别人的见解为自己的断识。一次 在引述了章士钊对新文学的评价后叙述道:“纵有徐志摩之 富于玄想,郭沫若之回肠荡气,谢冰心之亲切动人,王统照 之尽情欢笑”,此时钱基博再引旁人的话作为自己的判断: “中国新诗,至今未上轨道。” 处。”④钱锺书在新版《谈艺录》中提到了傅璇宗的《黄庭坚 与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和吕思勉的《读史札记》。从钱 锺书“道及时贤,惟此两处”,可以理解为是他对中国当代 学者的一个态度。后来有人指出钱锺书提到的“时贤”,事 实上并不止这两处,但再多出来,也不影响我们理解钱锺书 对当代中国学者的基本判断。《容安馆札记》中有没有提 对当时的新文学,钱基博先述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再 评价鲁迅的文体,他认为鲁迅的文体是“以欧化国语为建 设”。钱基博引述周作人的观点来叙述:“中国散文,适之、 仲甫,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平伯、废名,涩如青果。志 摩、冰心,流丽清脆。”钱基博对新文学的总体评价是“一时 景附以有大名者,周树人以小说,徐志摩以诗,最为魁能冠 到过郭沫若?我没有细查,因为原书是手迹影印,~般的查 阅很难发现。大连范旭仑先生专研此书,希望他以后能在 这方面有所发现,或者他已有发现而我还没有见到。 钱锺书1949年后和郭沫若在同一单位供职,郭沫若是 科学院院长,钱锺书是科学院属下的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 研究所研究员。以郭沫若当时的社会声望,钱锺书注意郭 伦以自名家。而树人著小说,工为写实,每于琐细见精神, 读之者哭笑不得。志摩为诗,则喜堆砌,讲节奏,尤贵震动, 多用叠句排句,自谓本之希腊;而欣赏自然,富有玄想,亦差 似之;一时有诗哲之目。树人善写实,志摩喜玄想,取径不 同,而皆揭‘平民文学’四字以张大。后生小子始读之而 沫若的言行,在逻辑上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很少发现 钱锺书对他的直接评价。 1979年,钱锺书访问美国,曾见到夏志清。夏志清在 《重会钱锺书纪实》中有一个细节,夏志清奇怪郭沫若“为 喜,继而疑,终而诋日‘此小资产阶级文学也,非真正民众 也。树人颓废,不适于奋斗。志摩华靡,何当于民众。志摩 沉溺小己之享乐,漠视民之惨沮,唯心而非唯物者也。”⑨钱 基博的结论是:“而周树人、徐志摩,则以文艺之右倾,而失 热血青年之希望。” 什么要写贬杜扬李的书?”钱锺书回答:“毛泽东读唐诗,最 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反不喜‘人民诗人’杜 1932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出版前后,钱基博给钱 锺书的信中曾有“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 之、徐志摩” 的告诫。对父亲的告诫,钱锺书虽然未必完 全认同,但这个判断在事实上影响了钱锺书的一生。钱锺 甫,郭沫若就听从圣旨写了此书。”⑧后来虽然有人指出,郭 沫若写《李白与杜甫》是他早年的学术趣味,并不一定是投 别人所好,但这个判断即使成立,也改变不了钱锺书对郭沫 若的评价。而钱锺书的这个态度,可能并不是1949年后才 产生的。 书后来无论是写《人・兽・鬼》还是《围城》,他的主要讽刺 对象基本是“新月”和“京派”文人群体。钱锺书的这个习 《围城》第七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何况汪处厚虽然 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 惯有他真实的生活感受,但也可能与他对当时中国自由主 义思潮的评价有关,这就涉及钱锺书对自由主义思想的认 同问题,他似乎对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始 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 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⑨这段文 终保持一种警惕。注意这个视角,对于深入研究钱锺书可 能会有所帮助。 字最见钱锺书的讽刺风格。如果说其它文字还算一般叙 二郭沫若 述,我们不大可能引出具体所指,但这个“三百年祭”,显然 是指郭沫若的名文《甲申三百年祭》,因为“三百年”并非约 研究钱锺书的人,现在还没有特别注意到他和郭沫若 的关系,一是因为直接的材料极难见到,二是1司接的材料需 要解释,在事实上不容易令人信服。因为凡解释出的事实, 必有解释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其中,而见仁见智是学术 定俗成之说,钱锺书不用“二百年、四百年、五百年”,特别用 了“三百年祭”,一定略有深意。我们这样理解在学术上也 可以成立,因为巧合也是作者写作时记忆的反映。 《围城》写于1946年,而《甲申三百年祭》写于1944年, 一 《围城》的五个索隐问题 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四天,并很快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 住了李健吾。如果说这是赵辛楣故意和范小姐开玩笑,那 视,曾被列为整风文件之一,在延安地区大量发行。《围 么在事后的情节中钱锺书应该有个交待,但我们在《围城》 城》的叙事,凡具体事件、书名及当时风尚,皆有真实所指。 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没有看到对这个情节的说明。一般说 这个讽刺可以理解为是钱锺书对一篇名文的态度,其中可 来,小说家敢在自己小说中拿自己的同学和熟人开玩笑有 能包含了他对文章作者人格和学术的评价。 两种情况,一是特别相知,二是彼此有看法。前者可以理解 三曹禺 为善意的调侃,后者可能就另有深意了。钱锺书的夫人杨 绛也是剧作家,钱锺书对剧作家的评价是很为难的。 《围城》里有两个细节与曹禺有关: 这里面其实还有故事。1934年7月1日,《文学季刊》 第一个细节: 第1卷第3期出版的时候,在剧本一栏中共发了三个剧本, 依次是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曹禺的《雷雨》,顾青海 这位褚慎明原名褚家宝,成名以后嫌“家宝”这名 的《香妃》。李健吾在《时当二三月》一文中说:“戏是有一 字不合哲学家身份,据斯宾诺沙改名的先例,换称“慎 出的,就是早已压在靳以手边的《雷雨》……我抓住了靳 明”。⑩ 以。他承认家宝有一部创作留在他的抽屉里。不过,家宝 没有决心发表,打算先给大家看看,再作道理。同时,靳以 第二个细节: 和巴金都说,他们被感动了,有些小毛病,然而被感动了,像 被杰作感动一样。靳以说:‘你先拿去看看。’我说:‘不,不 辛楣问她怎样消遣,她说爱看话剧。问辛楣爱看不 登出来我不看。’《雷雨》问世了。编者是有气魄的,一口气 爱看。辛楣说:“我很喜欢话剧,可惜我没有看过—— 登完这四幕大剧。” 至于把《这不过是春天》排在《雷雨》 呃——多少。”范小姐问曹禺如何。辛楣瞎猜道:“我认 前面,李健吾的解释是:“我不埋怨靳以,他和家宝的交情更 为他是最——呃——最伟大的戏剧家。”范小姐快乐地 深,自然表示也就要更淡,做一个好编辑最怕有人说他 拍手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 徇私。” 同。你觉得他什么一个戏最好?”辛楣没料到毕业考试 从这个文坛掌故可以判断,当时对李健吾和曹禺剧本 以后,会有这一次的考试。十几年小考大考训练成一 的看法,并不如后来那样。可能对李健吾剧本的评价更高 套虚虚实实、模棱两可的回答本领,现在全荒疏了,冒 一些。在钱锺书看来,可能他更认同李健吾的剧本。事实 失地说:“他是不是写过一本——呃——‘这不过是’ 上,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剧作家的李健吾后来其实是被遗 ——”范小姐的惊骇表情阻止他说出来是“春天”“夏 忘了。 天”、“秋天”还是“冬天”。……辛楣承认无知胡说,她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提到李健吾和曹禺,他 向他讲解说“李健吾”并非曹禺用的化名,真有其人, 对《这不过是春天》评价很高。他比较曹禺和李健吾:“如 更说辛楣要看剧本,她那儿有。@ 果拿酒为例,来品评曹禺和李健吾的剧本,则前者有如茅 台,酒质纵然不够醇,但是芳浓香烈,一口下肚,便回肠荡 这段话中涉及了两个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有名的剧作 气,因此演出的效果之佳,独一无二;而后者则像上品的花 家,一个是曹禺,一个是李健吾。他们和钱锺书同出一校一 雕或桂花陈酒,乍饮平淡无奇,可是回味余香,直透肺腑,且 系。李健吾1925年入清华,后留校任教,当时任外文系系 久久不散。”司马长风还说:“李健吾有一点更绝对超过曹 主任王文显的助授。 禺,那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性;而曹禺的每一部 钱锺书这个比喻肯定有深意,不是随便用的,从比喻中 作品,都可以找出袭取的蛛丝马迹。” 可以判断这是对两个剧作家的评价。1981年版的《围城》 李健吾后来也写过关于《雷雨》的评论,他指出:“容我 在这段话下面没有注释,但1991年再版的《围城》有一个注 乱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一个是 释:“《这不过是春天》是李健吾的剧本,在上海公演过。”@ 希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HiPPolytus,一个是法国拉辛 在《围城》中,赵辛楣的身份是“美国留学生,本在外交公署 (Racine)的Phedle,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了 当处长,因病未随机关内迁,如今在华美新闻社做政治编 前妻的儿子。” 辑” 。以这种身份,不知曹禺,好像说不过去,可是在小说 李健吾的这个看法和钱锺书相同,不过钱锺书指出的 中他确实不知道曹禺。把李健吾误说成曹禺,可见对李健 是另外的文学作品。叶瘦秋在《钱默存先生交游录》中引 吾的印象要超过曹禺,这难道不是对两个剧作家的一种评 过一则史料,其中可能是暗指曹禺。这则史料是:“我们的 价吗?“伟大的戏剧家曹禺”没有让赵辛楣有印象,他只记 作者给他骂中了中国IHd,说的余毒,气得有口难辩,因为他 一 名家视域・当代文坛・2011.6 明明受外国的影响。他听人说过英国小说家乱伦事(D・H ・来的。陆子潇的外国文虽然跟重伤风人的鼻子一样不通, Hawrence),对于犹太心理学家父老夺爱(Freud)的理论 封面上的Communism这几个字是认识的,触目惊心。他口 头通知李训导长,李训导长书面呈报高校长。校长说:‘我 本来要升他—级,谁知道他思想有问题,下学期只能解聘。 这个人倒是可造之才,可惜,可惜!’所以鸿渐连‘如夫人’ 都做不稳,只能‘下堂’。他临走把辛楣的书全送给图书馆, 那本小册子在内。” 凡《围城》里提到的书,没有~本是钱锺书编造的,都 是钱锺书平时熟悉的著作和杂志,钱锺书有深刻印象的东 也.略有些风闻,可是他又没有艺术上的勇气,真写娘儿子恋 爱,所以写的乱伦事件,不过是儿子夺老父的‘犹太’—— 如夫人。”@钱锺书这里指的是弗洛伊德和劳伦斯的小说 《儿子与情人》。这个材料据引者说是出于钱锺书小说《灵 感》,但在现行的小说版本中没有这段话了,有可能是原刊 时出现过,以后可以查一下原刊作品的杂志。 1980年11月,钱锺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恳谈会 上,以《诗可以怨》为题发表了演讲。他在本文中写道:“按 照当代名剧《王昭君》的主题思想,‘汉妾辞宫’绝不是 ‘怨’,少说也算得上是‘群’,简直竟是良缘嘉会,欢欢喜 喜,到胡人那里‘扬蛾入宠’了。但是,看《诗品》里这几句 平常话时,似乎用不着那样深刻的眼光,正像在日常社交生 活里,看人物都无须荧光检查式的透视。”∞《王昭君》是曹 禺改革开放后完成的一部著名历史剧,从钱锺书的语气中 可以判断,他对此剧的评价不高。 西才会在写作时浮现出来。《围城》的这个细节虽是信笔 写出,但细读却有深意。钱锺书平时极少专写政论文字,他 不习惯专门写文章来表达对政治的态度和判断,但不等于 他对这方面的知识和现实没有看法。赵辛楣在《围城》中 的身份是留美学生,专业是政治学,对当时的政治思潮自然 应当熟悉,在他的知识范围内,民国知识界的思潮应该有所 体现。 1979年5月,钱锺书访问美国,评论家水晶I-口]钱锺书, 曹禺现在如何?钱锺书回答:“曹禺很好。今年下半年将可 能来美国访问。”@1980年4月曹禺访t司美国,汤晏问及钱 锺书时,曹禺说:“锺书与我是清华外文系同班同学,我是从 南开转学去的,我们同届毕业,他是个大学问家,极其渊博。 比起来,我写写剧本,只是雕虫小技没有什么,他真是了 不起。”⑩ 钱锺书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黄肇年节译的拉斯基《共 产主义论》的译文就曾在《新月》杂志发表,当时钱锺书也 是《新月》的作者,应当熟悉拉斯基的情况。拉斯基的《共 产主义论》,最早由黄肇年译出,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出 版。黄肇年在南开大学翻译此书时,曾得到萧公权、蒋廷黼 的帮助,后来商务再版此书时改名为《共产主义的批评》, 收在何炳松、刘秉麟主编的“社会科学小丛书”中,是当时 比较流行的一本书。1961年商务又作为内部读物重译了 还有---一个小细节,曹禺把《雷雨》的主要情节发生地设 置在了无锡,故事发生于无锡的一个大家庭,而无锡是钱锺 书和杨绛的家乡。 本书,改名为《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齐力译)。 了解拉斯基这本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后,我们再来分 析《围城》的这个细节。从钱锺书的叙述笔调判断,他对本 四拉斯基 书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多少带有否定的意味。他说这是一 本“时髦书”,以此可以观察当时知识界的风气。陆子潇拿 这十几年来,学术界很注意考察拉斯基(H・J・Laski) 与民国知识界的关系,相关研究论文也时有发表,不过完全 的新材料还不多见。研究拉斯基与民国知识界的关系,主 要是注意到当时拉斯基和哈耶克的思想都已形成,何以民 这本书告密,说明当时大学中对“共产主义”的防范。高松 年知道此事后的感觉是:“谁知道他思想有问题,下学期只 能解聘。”拉斯基的《共产主义论》是一本学术著作,并非宣 传品,但“Communism这几个字……触目惊心”。钱锺书在 小说中描述这个细节,从侧面反映他的知识结构和对流行 国知识分子重拉斯基而轻哈耶克?解读这个问题,可能会 加深人们判断某种理论思潮与时代的关系。一般说来,民 国知识分子对拉斯基思想比较推重,是发现了拉斯基思想 思想的感觉,这对我们研究钱锺书很有帮助。1935年,钱 锺书曾写过一篇读《马克思传》的随笔,他评价本书:“妙在 不是一本拍马的书,写他不通世故,善于得罪朋友,孩子气 十足,绝不象我们理想中的大胡子。又分析他思想包含英 法德成份为多,绝无犹太臭味,极为新颖。”q9从各方面的细 节判断,钱锺书对马克思、共产主义这一类思潮和人物有相 当认识,至少他对“拍马的书”不感兴趣。钱锺书对当时流 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而哈耶克对集权主义的警惕,特别是对 计划经济的批判常常为人忽视。但对拉斯基思想持另外态 度的学者也不是没有,钱锺书算是一个。 《围城》第七章结尾时,有一个细节。赵辛楣因为和汪 太太的关系,要赶紧离开三阊大学,他走的时候把一些书留 给了方鸿渐。钱锺书写道:“凑巧陆子潇到鸿渐房里看见一 本《家庭大学丛书》(Home University Library)小册子,是拉 斯基(L ̄ki)所作的时髦书《共产主义论》,这原是辛楣丢下 行思潮保持警惕的习惯,可能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和判断, 以此理解钱锺书的独立性格,应当是一个角度。 一 《围城》的五个索隐问题 五“小老婆” 上的勇气,真写娘儿子恋爱,所以写的乱伦事件,不过是儿 子夺老父的‘犹太’——如夫人。”@这段小说中的叙述语 钱锺书文章中,多用“小老婆”作比。当然,他一般不用 气,最后也落在了“如夫人”身上,可以见出钱锺书的某种 “小老婆”这样的俗语,而用“如夫人”、“通房丫头”、“姨太 理念。对比《围城》里著名的比喻: 太”等说法,《围城》里只用过一次“小老婆”。虽然小说不 能看成作者的自传,但小说行文的习惯与作者的判断有关 我在华阳大学的时候,他们有这么一比,讲师比通 却是事实,更何况《围城》这部小说确实有许多本事在。通 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鸿渐 过小说理解作家,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 听得笑起来——这一字之差不可以道理计。丫头收房 钱锺书喜欢比喻。关于比喻,钱锺书在《管锥编》中专 做姨太太,是很普通——至少在以前很普通的事,姨太 门讲过一个道理,即“取譬于秽琐事物”,“取譬于家常切身 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 之鄙琐事物”。他也多次说过“高远者狎言之”∞,说白了就 是,大道理要用不正经的话表达,而一般习惯是用与“性” 《围城》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在香港见到苏文纨,回 相关的知识来作比。钱锺书还在《管锥编》中专门提到过 到旅馆后孙柔嘉对苏文纨有一个评价:“俗没有关系,我觉 《金瓶梅》第六十七回温秀才的话:“自古言:不亵不笑。”钱 得她太贱。自己有了丈夫,还要跟辛楣勾搭,什么大家闺 锺书说,不知其言何出,亦“尚中笑理”。然后钱锺书引了 秀,我猜是小老婆I ̄cJUE。”@作家在他文字中保留重复 古罗马诗人的一句话来证明这方面中外同理:“不亵则不能 使用一个固定比喻的习惯,一般说明他对这一比喻有偏好, 使人欢笑,此游戏诗中之金科玉律也。”@ 而这一偏好中,可能隐含着他对这一现象和人事关系的某 钱锺书生活的时代里,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不很高, 些理解与判断。 虽然“五四”以后个人意识觉醒,对女性的态度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对女性社会地位形成的一些成见,还不 注释: 可能马上消失,或者说,意识方面自觉克制,但习惯言谈中 ①参见《钱锺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第76页。 难免流露。 ②③⑨⑩⑩@④②③钱锺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小老婆”制度的存在,有相当复杂的原因,而一种制 版,第38页,第9O页,第234页,第88页,第246页,第246页,第54 度凡能长期稳定存在,必有与之相配的具体社会条件,比如 页,第269页,第308页。 遗传、人口的品质、权位以及财产继承中尽可能避免冲突等 ④⑤参见《现代中国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503页,第 人类早期经验。但一般社会成员对于此种制度下的女性与 504页。 后代难免有成见,这种习惯长时间留在人的意识中,形成风 ⑥参见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俗,在提到与此现象有关的人和事时,口吻和笔调中流露出 版,第lo9页。 的感觉,反映了人们对此现象的一种判断。钱锺书对“小老 ⑦参见王培元等编《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婆”的认识也没有超出当时风俗的制约,所以在他笔下,凡 ⑧参见《钱锺书研究》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 提到“小老婆”,难免有轻蔑的意味。 310页。 1935年,钱锺书和陈衍谈话,后记录为《石语》印行,其 ⑩参见1939年3月22日《文汇报》世纪风副刊。 中谈到曾履川和林纾的一段掌故。曾履川1向林纾请教古文 ⑩②参见范旭仑、牟晓朋编《记钱锺书先生》,大连出版社1995年 之道,林纾高坐而言:“古文之道难矣,老夫致力斯事五十 版,第3l1页。 年,仅几乎成耳。”《石语》中记录:“履川大不悦,以为先生 ⑩参见《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五十年所得尔尔,弟子老寿未必及先生,更从何处讨生活 ⑥参见王培元等编《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人民文学出 耶?去而就吴北江。北江托乃翁之荫,文学造诣,实逊畏 版社l999年版,第242页。 庐,而善诱励后进,门下转盛于畏庐也。”吴北江系吴汝纶之 ⑩参见汤晏《一代才子钱锺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O05年版,第8l页。 ⑩见《钱锺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 子,也是“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钱锺书此处下一批 292页。 语:“北江庶出,少不为家人所容。虽依托乃父为名高,而时 ∞钱锺书:《管锥编》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6月版,第748 时有怨望之词。”虽是叙述吴北江的出身,但留意处在他的 页,第1143页。 “庶出”身份,似略有意味。前文提到叶瘦秋《钱默存先生 交游录》中引过一则史料,原出于钱锺书小说《灵感》的初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版中,后来删除了。这则史料说:“……可是他又没有艺术 责任编辑陈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