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期 总第1 4 6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ma1 of Liaonin ̄TV&Radio Universitx 从文体特征视角解读经典之作《黑暗之心》 董晓慧赵雪梅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 黑暗之心 享有盛名,针对它的研究和评论多是论述小说的殖民主义, 女性视角,死亡意识等主题,本文试从小说的言语行为理论施为手段的使用,虚构的陈述者,反复出现的喻指、反讽 手段和提示结构等视角去解读作品。 【关键词l黑暗之心;施为性;虚构的陈述者;喻指性;反讽和提示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21X(2018)01.0066.02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文坛的知名作家,其享有 盛誉的作品《黑暗的心》于1899年发表那个时代的很 出名的文学论坛上,当他的作品问世后,马上引发评论 变化,同一个句子的意思会不同,正因为如此,说者 的意识不能得到全部的传递,那么说者的语言意思是 不固定的,总是在传递途中导致呈现某种新的、创造 性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说不是反映 式的,而是建构施为的,那么作为语言形式的文学语 言也是一样的。比如书中马洛的经历使他深谙世事, 使他能够“读懂”,这种“读懂”就是语言的一种施 为性。另一方面,马洛的经历又赋予一种义务,而这 种义务只能通过言语的施为性特性来完成。马洛作为 热潮。康拉德有着几十年的航海经历,这也为他创作 《黑暗之心》做好铺垫。小说《黑暗的心》主要阐述 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泊的海船上讲述的有关他自己在 非洲地区的亲身经历。下面我从文体特征视角去论述 小说。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施为性在《黑暗之心》的体 幸存者,他的义务应当就是道出实情。然而在马洛的 叙述里,身为幸存者,他的言语为克尔茨佐证,使得 克尔茨活灵活现。所以马洛作出证明的过程,就是一 种施事的言语行为。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那就是马洛的叙述对于船上的听众来说是恳求,对我 们读者来说,也起到间接的效果,请求大家能够宽恕 他对噩梦的抉择,宽恕他对克尔茨的忠诚莫衷一是, 我们也同样要被期望去宽恕他的背信弃义,宽恕他克 尔茨未婚妻所说的谎话,毕竟那是对克尔茨的背叛, 总之马洛的言语对周围的观众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 响,所有这些都是言语施为性的范例。 现 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言语不仅拥有 叙述事情的叙述功能,也有着用言语做事的施为功能, 并且语言的这两种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并称为言语行 为理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语言是存在 的场所,是人类语言的结构或规则,而非人类意识, 制约着人类的言语行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重复性。 同样的语言符号如若不能在迥然不同的语境当中重复 出现,就没办法为他人所用,也就无法用于语言的沟 通那也就意味着没有办法成为语言符号,所以说人类 的语言的具体内容是重复式的,语言在本质上是受其 内在重复性或结构性掣肘的。同时期的语言学家希利 斯·米勒也赞同德里达的观点,认为人类意识不能控 制语言活动,语言的内涵也会因语境而变,语言在从 一二、《黑暗之心》中虚构的陈述者 书中最明显的文体特征是康拉德与两位虚构的陈 述者的位置置换,这两位陈述者也不会被误认为是作 者,如果有读者说康拉德或者借主体陈述者之口,或 者借马洛之口来直陈自己的理念,那么,他们的行为 就是在与基本的文学立场背道而驰,总体陈述者或马 种语境到另一种语境变换时,其涵义会发生转变, 说者的语言在听者的的耳中,意思极有可能发生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依托英语课堂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G14DB410)。 66 洛所说的任何话都是讽刺的、隐匿的呈现出来,因为 那只是虚构人物的话语。作者康拉德不断的用反讽的, 诱惑毁了克尔茨。荒野轻拍着她的头,它像是一个球, 它爱抚着他,并且,它得到了他,爱过他,抱过他, 进入他的血管中,吞噬着他的肉体,并且通过某种邪 恶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仪式,将他的灵魂封存在自己的 灵魂之中。 带有歧义性的言语讲述马洛,就像马洛是一个实实在 在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人物。作者笔下的马洛是自 发的出现,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更像是出现在主人 公船上的全知者。通过陈述者的陈述,我们发现文章 的作者被马洛占据着意识,而马洛也被克尔茨萦绕心 头。这一系列的模棱两可的双重陈述围绕着作品:马 四、《黑暗之心》反讽的暗掘性和提示结构的运 用 洛围绕着主题陈述者和作者,被推测是克尔茨情妇的 小说当中的反讽意味贯穿文章的始终,读者可能 非洲女人围绕着克尔茨的未婚妻,而身为阅读者,我 会希望情况并非如此。如小说当中的非洲人被称之为 们被整个故事所围绕。借助虚构的陈述者,读者得以 非洲大陆文明化工程的帮手,马路的叙述字里行间充 深刻了解小说内涵。 满反讽。问题是不可能明确的知道该如何理解那些反 讽。康拉德言此及彼,在描写欧洲人卷入到可怕的帝 三、 《黑暗之心》中反复出现的喻指结构 国主义征服中时,他用的是“死亡和贸易欢快的舞蹈 书中反复性的使用喻指等修辞手段,而正是这些 就像是去朝圣一样”,这种文体上的暗掘同样是情节 手段造就了小说的框架,比如书中反复的使用“像”, 插曲的替换模式,结果是每一个插曲都被读者所认知, “如”等喻指词,这些比喻一个个接踵而至,使小说 读者也知道那只不过是短暂的出现,并不是某种想达 极富韵律感。书中的每个场景仿佛都是在不受人喜欢 到的终极目标,每个插曲最终一定会消失,为下一个 的幕布前面呈现的某种拙劣的闹剧。这个小说的结构 场景所取代。小说是由一个一个的提示结构构成的, 就是由一系列的情节插曲组成的,作者出色的描述能 作为提示行为本身,这些其实提示出的并没有太充分 力才使得每个情节在读者面前都显得无比生动。举个 事实的真相,因为在一系列的提示中无法达到无法实 例子: “还有那被模糊了的海滨视线的大雾据说是像 现最终的提示。每个场景之间若隐若现,离真相既远 百叶窗一样被卷起,而后又再次将下缓缓的仿佛在涂 又近。文中随着马洛一点点深入黑暗的漩涡,这些场 抹了油脂的凹槽内滑行。” 景又让位于一系列的情节插曲,而这些插曲构成了故 书中使用的另一处明显的喻指形式,就在这个书 事的主要情节设定。比如当马洛回到澳洲后,遇见了 名上,对“黑暗”的喻指性的用法,在题目中就开始 克尔茨的未婚妻,并向他说了谎……他们一家遇到了 了,赋予了黑暗一颗“心”。喻指性是将一个名字, 一个长得像小丑一样的俄国人……这种种情节插曲都 一张面孔会一种声音,归属于不在场的无生命的或者 构成了文章的情节。 是死去的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一个事实话语,喻 我在上述总结里提到了言语行为理论施为手段的 指性创造出了一个在现实当中没有的虚构的人物,又 使用,反复出现的反讽手段,反复的喻指和启示结构, 或是现实当中真的有,一旦预知性的用法使用得当, 这些都为读者更好阅读《黑暗之心》提供条件,值得 那就好像这个人始终都在那儿等待着,等待着以一个 反复推敲和斟酌。 名字的方式被识别出来。书里所说的黑暗,又或者是 荒野,或者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称之为“它”。这个 【参考文献】 “它”在文中多次反复出现,这个他是不可名状的, [1]肖锦龙.意识批评、语言分析、行为研究.希利斯·米勒的文 不可思议的,所有对它的喻指都是间接的不充分的。 学批评之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1. 黑暗并不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人,而只是一个 [2】[美]J.希利斯·米勒.J.希利斯·米勒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 它,尽管在马洛看来它像是一个人,但它却是无性别 学出版社,2016. 的,冷漠而又没有人情味的。马洛说,荒野就像是某 [3]【荚]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北京:译林出版社,叶雷 种伟岸的东西冲击着我,像是写给我和真理,在耐心 译,2016(8). 的等待着这场荒诞的入侵的结束,荒野以一种邪恶的 (责任编辑:安凯)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