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厂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 矧 矧 翻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新探 捌 刘然 张玲陈晓艳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如更了解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 等,但同时也存在耗费时间、容易失去对学生的控制、无范例可循等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支架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由来及内涵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原意为建筑行业的脚 1.优势: 手架,即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 1)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习者。使用支架式教学需要 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l生平台、柱子等。…根据 了解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对学习者的最 这个建筑隐喻,伍德等人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描述同行、成人 近发展区做出判断,这样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从实 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个人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支持。 普利 际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 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 2)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架式教学给学习者提供 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 的支架,是以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为基础的,是多样化、个性 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 化的。这样使得不同风格、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可灵 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描述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支架。 学习者被看作是建筑,其学习是不断积极建构自身的过程; 3)有助于学习者获取预期知识和技能。支架式教学在不 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的必要支架,支持学习者不 同阶段给学习者提供不同支架,学习者可在学习过程中任意 断建构自己,建造新的能力。 选择适合的支架,取得收获。这样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对 “支架式教学”概念自提出就受到极大关注,很多研究者 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会有更大保证。 对其展开探讨,但目前还未形成关于概念的统一认识。迪克 4)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在合 森、罗森赛恩、伍德、斯南文等学者及欧共体“远距离教育 适的时候给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支架,再在合适的时候撤掉支 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等 都对其概念做出过表述,如欧 架,教师逐步减少对学习者的控制,使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 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界定为“为学习 逐步增加自身对学习的监控,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 5)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 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 各种困难,但他们会获得支架的帮助,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 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 这样学习者会有收获感,能激发学习动力,努力完成整个学 向深入。” 习任务。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6)容易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支架式教学将学习者置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直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 于一定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支架的使用和淡出,学习 区”,他将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分两部分:“实际发展水平”和 者开始独立探索问题,在发现问题而后自己解决问题的反复 ‘‘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由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 探索中,学习兴趣被唤起和激发。 展水平和能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 7)减少学习挫折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遇到困难会 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更有能力的同伴”和学习 得到支架帮助,所获得的阶段性成功,减少了学习挫折感。 者分享知识来搭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一旦学习者知识 2.挑战: 发展、能力提高,“最近发展区”则随之转移,因此支架式教 1)教师准备支架较为耗时。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主要由 学需要不断转变,以适应学习者需求。 教师提供,那么准备充足、合适、多样化、个性化的支架则 以“最近发展区”为指导的教学,关注学习者水平的确 是一大挑战,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情景的不同耗时 定,并让学习者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努力去做。支架式 也会不同。 教学也强调教师只在超出学习者当前能力时提供帮助,当学 2)对最近发展区的判断必须准确。支架式教学首先要对 习者自己能承担任务或掌握知识时,教师开始‘犊出”,让学 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判断,教师在判断学习者原有知识 习者独立完成。由此,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的三个环节 : 和技能、学习风格、能力水平、情感因素的基础上设置情景、 预热,探索和独立探索,也有学者提出五个教学环节 :搭 安排学习任务、准备支架。而学习者的不同、教师能力的差 脚手架,进人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异、测量工具的选择都会影响到这一判断的准确性,并导致 总之,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教师为 学习效率的下降。 学习者搭建支架,通过支架把监控学习和探索的任务逐渐转 3)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做到有效示范。支 移给学习者,随着教师的逐渐淡出,学生达到独立探索的地 架的提供要掌握个性化原则,考虑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偏好、 位。 (下转第78页) 教学方法 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一些学校也把社区的志愿服务纳入 1.优秀道德资源上网 学生升学的必要条件。新加坡也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从上世纪 首先,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困惑和关心的问题,制作一 90年代起,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活动逐渐完善并形成制度化。 些寓教于乐的信息资源上网,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思想政 社会服务在我国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关注,政府、社 治教育;其次,建立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阵地,在网上充分 会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 200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面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 族优秀文化进入网络;第三,构建“基础”课教育资源库, 划,动员大学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积极参加农村基础教育、 把教师的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源置于 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工作。 网上,以供学生自学或查阅。 随着志愿者服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社会, 2.建立课程的教学博客或论坛 参加公益性活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在“基础”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静 课程的考核中,把社会服务纳入平时成绩,学生可以自主地 态、现时空趋于立体、动态和越时空,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选择时间和地点去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各种社会服 交互式技术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 务活动,学生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生活,在思 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室,以主动的态势对当 想、品格、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代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 2.参观访问:上海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包括革命 大学时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和其他重要纪念地,根据课 学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独立性、闭锁性与依 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利用周末时间,分批分期地带领学生 赖性同时存在,再加上各种潜在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很渴望 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青年团中央机关旧 与别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特别希望来自老师给予的指导与帮 址、淞沪抗战纪念馆、龙华烈士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 助,但是又羞于当面表达。网络使一些平常难以当面表达的 过参观访问,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也 思想可以从容地交流、请教和询问,给学生们尤其是性格内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向的学生的情感交流创造了一个机会。网络教学平台扩大了 3.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与调查也被纳入了课程考核范围 教育的覆盖面,突破了现实世界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内,学生可利用学习期间或寒暑假深入社会,围绕着主题展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开社会实践与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社会实践与调查是对课 总之,为了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方案,教师要在了解和 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深化,让学生带着理论与问题走进社会, 掌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新情况、 在社会实践中论证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又以理论支持、指导 新问题,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教育渠道。在传统教 实践。这样,既有效地避免了从理论一理论的抽象,同时又使 学的基础上,引入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教育,构建立体化的 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高自我,促成思想政治教 教育模式,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努力使‘‘基础 ’ 育目标的实现。 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 实践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形成自尊、自强和平等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 参考文献: 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获得了价值体验、认识自身对社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会的作用及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并以积极的行动影响社会。 育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2]Lawrence,P.R.The preparation of case material,in Andrews,K. 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具有 R.,The Case Method ofTeaching,1953. 高度的开放性、全球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 [3]“基础”课要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中国教育报,2006年 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充 08月07日 分利用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功能,抢占思想政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 治教育阵地的制高点。 (上接第84页) 兴趣和能力等,否则学习者对支架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与 参考文献。 教师的预期不能耦合,达不到帮助学习者的目的,还会适得 …1[5]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_教育导刊,2004 其反,产生无效支架或负面支架。 (10):4_一5 4)教师的淡出容易失去对学生的控制。支架在支架式教 [2】【3】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92 学中最终是要淡出的,学习者要自己掌控学习过程、监控学 【4】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 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的‘‘淡出”与“控制力”之 学,2006:6.略有改动 【6】[8]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1997 间的度,对初学者是有困难的,对教师也有较高要求。 (5):75 . 5)支架式教学还没有现成的实例。现如今,支架式教学 [7】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以及教学中提供的支架还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没有固定和现成 会科学版),1996(4),80 的实例教材作为指南和参考,这就需要教师做很多创新I生工作。 作者单位:刘然陈晓艳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陕西西安 基金项目: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8KJ019) 刘然张玲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