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队员们了解,法律是行动的准绳,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也在保护我们,应自觉守法。
2.从生活实际出发,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性内容,使少先队员了解学法的必要性。
3.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增强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意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能力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主持人开场词
二、 当代青少年有着明显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当前的青少年人群往往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勇往直前,对新事物接受快,崇拜英雄人物,富有创新精神,可塑性较强。 缺点:当前的青少年人群往往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偏执性,处理问题时也易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社会责任感相对欠缺。
三、学生观看一组犯罪数据,让同学们谈谈哪些行为属于不良的行为? 1、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给出一些日常的不良行为,并让学生进行分类。 五、两个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1、学生看两个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2、主持人引导同学谈谈感想。 四、分析案例
老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则故事《偷自己家的钱》
15岁的刘一是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庭条件很好,刘一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学习不求上进,后来发展到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之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
2.同学们,你们说偷自己家的钱构成犯罪吗? (学生讨论)
五、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1、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预防和矫治犯罪的基础。 2、增强法律意识,是预防和矫治犯罪的保障。 3、坚持防微杜渐,是预防和矫治犯罪的有效措施。 4、学会拒绝,是预防和矫治犯罪的良策。 十、主持人:法律象眼睛时刻伴我行,安全象耳朵时刻把我来提醒,让我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幸福快乐永远与我们相伴。 十一、班主任讲话、寄语。 希望同学们能走好青春的每一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六、我们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老师给大家提几条建议: 法律提倡的——积极做 法律要求的——必须做 ⑶法律禁止的——决不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