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A.再:第二次
B.被:同“披”穿
C.腰:挂在腰间
D.臭:气味
2 . 下列选项中对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B.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C.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和《狗的家世》等。 D.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清朝著名小说家。著有文言文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二、字词书写
3 .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眼花liáo(______)乱 安xiáng (________) 失魂落pò(________) 无liáo(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过年的“钱习俗”
①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这个说法,反映的就是“压岁钱”的本义。在同一词条中,富察敦崇又称:“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②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第 1 页 共 7 页
③“百岁钱”风俗在民国时仍很流行,民国二十六年《衢县志》记载:过年时,“尊长选大钱数十枚分赐孙子,曰‘压岁’。多至百文为度,亦曰‘百岁钱’。置之卧所,是为‘压岁’。”老家在浙江绍兴的周作人,在其《儿童杂事诗》中便曾回忆了小时候在故乡得压岁钱的情形:“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
④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眼里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⑤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乾隆时期的《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彩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⑥除了挂钱,有的地方还流行“挂锭”。当然“挂锭”并非是把金锭银锭挂在门上,也是仿的,用锡纸糊成。清顾禄在《清嘉录》中描绘了苏州岁末的“挂锭”风俗:“挂锭,锡纸糊成,间以彩牌方段,玲珑一串。先期买之,除夕接灶,悬于灶神龛之两角,为来年获利之兆。俗有‘一事无成,先买挂锭’之谑。”
⑦与“挂门钱”对应的,还有一种“封门钱”。古人在过年时会将店铺、仓库打封条,这时不说“封条”,而称之为“封门钱”。
⑧门钱并不是一直挂在门上,接下来还有除门钱的仪式,谓之“烧门神纸”,也叫“烧纸钱”。烧纸钱一般安排在新年正月初三,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烧。光绪时期的《怀来县志》记载,当地“神前及门户挂黄纸钱,初三日祭奠焚之”;光绪时期的《华容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正月三日,焚香烧挂门钱”。将门钱放在什么地方焚烧,也不是随便来,要查查老皇历,取喜神方位。
⑨之后“摇钱树”的概念被移植到过年风俗中。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古人希望钱能生钱,像树上结果子一样挂满枝头,稍微摇摇就会落下金钱来。然而,摇钱树的最初出现并非吉祥物,而是当随葬的冥器来使用的,在汉魏以前特别流行。老北京过去也有岁末挂“摇钱树”以祈年的风俗,那时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其制作方法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在南方,过年也流行挂“摇钱树”,与门钱一样,挂在门上,以求新年金钱多多。
⑩摇钱树制作起来并不难,但对普通人家来说还是挺费事的。于是以“摇钱树”为主题的年画应俗而生,“摇钱树”主题的年画成为旧时最受民间欢迎的年画品种之一,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买张画过年。”
……
4 . 文章第③段引用了《衢县志》的记载有何作用?
第 2 页 共 7 页
5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挂门钱”这种“年俗”在许多地方仍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且史书有记载。 B.汉魏以后,“摇钱树”当随葬的冥器来使用,特别流行。
C.在民间压岁钱又被称为为“百岁钱”,是因为压岁钱有着“长命百岁”的寓意在其中。 D.“封门钱”习俗中,人们可将门钱随便放在什么地方焚烧,不需要有什么讲究。
6 . 综合全文,请你谈一谈对古人过年的“钱习俗”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种子 明前茶
⑴从小,生长在皖南乡间的明冠华就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南瓜瓤挖出,南瓜籽在泉水中冲净,放在竹编的笸箩里晾晒;花生剥出,逐粒精选,晒到手摸上去有点发涩;苋菜、油菜、芝麻的种子,都轻得很,托在手上翻动挑拣,要屏住呼吸。这些种子晾干时都要防老鼠,防鸟雀,防瓦楞上走过的猫。
⑵才六七岁的明冠华看管着这一切。她明白,明年,整个菜园的生机,都落在她手上。
⑶唯一不需操心的,是院落里的丝瓜种子。夏秋之交,最后一茬丝瓜一定会在枝头留着,等它们变粗、变老,直到丝瓜瓤的水分完全被飒响的秋风收去。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
⑷菜瓜和杂粮的种子,被一一收在小布袋里,封存于瓦罐中。做这些事,令明冠华的神色,有不同于乡间小孩的庄重。
⑸她一定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研究生毕业后会在北京教学植物园里工作,教城里小孩辨认各种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观察植物发芽生长的全过程,进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⑹我是在植物园的小径上遇见明冠华的。她见我捡拾椴树的叶片,瞅着粘附在叶片下的种子惊讶微笑,就主动找我攀谈,说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本来就各有各的脾气。她一面走,一面像松鼠一样,跳到灌木丛中去捡拾种子,还从头发上、裤脚上扯下牛蒡的果实给我看——原来,这牛蒡果实个个都生有小倒钩。当年,发明尼龙搭扣的人,就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⑺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很寂寞吗?明冠华微笑:一点儿也不寂寞。植物园里的静气是滋养人的,你的耳朵也会变得格外敏锐。植物开花的声音,果皮干裂后种子像子弹一样弹出去的声音,在无风的午后都可清楚地听见。
第 3 页 共 7 页
⑻再说,种子与果实细看上去都分外有趣:
⑼枫杨树的果实有两个尖尖的小翅膀,据说J·K·罗琳,就是看到这种果实,才脑补出《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中一球制胜的金色飞贼。
⑽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
⑾蓖麻的种子有漂亮的暗花,而且顶部油油的,是为了吸引鸟雀吃下它;没消化掉的蓖麻种子被鸟雀排出后,表面已经有小挫伤,更容易发芽,长出蓖麻的植株。
⑿烟草的果实绝对是广种薄收的典范,一捏碎,会撒出来上千粒针尖大的微细种子,像一蓬轻袅的黑色烟尘,可以随风飘到很远;落到水里,会散发微妙的气味,让鱼儿避走不迭。
⒀种子们借助风、水与小动物的力量,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们的迁徙。它的构造,就是为了更方便漂移,从而远离母株,减少同类物种之间的竞争,并争取更多的阳光、空气与生长空间。就像孩子要独立成人,多半要远离父母一样。
⒁不少双语小学、国际小学的自然课堂,就设立在明冠华工作的植物园里。那些浑身名牌的小孩,到了这里,换上工装背带裤,戴上粗布手套和遮阳帽,拿上带弯钩的小网兜,由明冠华领着,出去找种子。他们扒拉落叶,跳过溪流上的踏脚石,钻入秋天最后的迷你青纱帐,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缺失的一课。
7 .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种子”的理解。 8 . 请从明冠华的角度,概括文章内容。
9 .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⑶段和第⑽段的画线句子。 A.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从词语运用角度)
B.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从修辞角度)
10 .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活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四、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第 4 页 共 7 页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2)不可亵玩焉 亵玩______________ (3)则思中立不倚者 倚______________(4)夫如是 是______________ 1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13 . 甲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 . 乙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15 .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朝文学家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3)水,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人类进行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无论是月下小溪、山间清泉,还是浩渺烟波、万顷碧涛,都能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写下了无数诗篇。你能写出的描写“水”的两句古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六、诗歌鉴赏
第 5 页 共 7 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间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 . 对上面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指“降职”,作者听到王昌龄被降职后与他依依惜别。
B.题目中的“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意思不同:前指左迁之地,后指王昌龄。 C.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点明时令,又渲染了一种哀伤的气氛。
D.第二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谪迁之地的荒远,流露诗人的牵挂。
17 .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七、名著阅读
18 .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以下题目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
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1)语段文字选自名著《______》,书中主人公追求的理想是_________。
(2)选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和“连哭都哭不出来声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八、命题作文
19 . 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月光如水的晚上把酒思亲;“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
第 6 页 共 7 页
方平在月光如水的晚上倾听虫鸣;“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希望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与淳朴的农人把酒言欢……
请以“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5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