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解旺
摘要: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较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此乃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畸形现象,对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毕业生自己都是十分有害的。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研究这类群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中图分类号:>=5!8:=
啃老族
危害文献标识码:?
“啃老族”(有的称为“傍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也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在美国和日本,也存在!\"多岁、大学毕业的成年少量子女仍靠父母养活的现象,他们被称为“#$$%族”。“#$$%”(#&’()$*+,-’(&),$./0&1.2)’,&3%3-()()4)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5年,日本共有“#$$%族”6!万人。!\"\"6年,日本当年大学毕业生中就有789万成为“#$$%族”。在我国,啃老族的年龄范围更广、人数更多。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6;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5\";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调查《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6岁至!7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7;,高于中国目前:8<;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啃老族也包括中年的下岗失(女=\"岁男6\"岁的下岗失业人员)居多。近年来又出现了大学毕业人员,其中以“=\"6\"族”业生啃老现象。
一、我国大学生啃老族现象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依赖型。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一直生活在溺爱型家庭中,由于长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这类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可能选择工资不高、条件艰苦的行业或单位工作,而他们一心向往的高薪行业和单位竞争异常激烈,“门槛”很高,非特别品学兼优者难以进入。以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取向,他们不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所以,他们不论在名牌学府还是一般院校就读,都难以出类拔萃,而这
・5:・
样的大学生根本无法进入高薪行业和单位。他们中大多数人也没有太多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权力资源、特种社会关系(如非大众化的信息资源)。但他们过早地享受了顺风顺水的人生,如果“高不成”,他们也“低不就”。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并非一开始就想啃老,他们最初是“校漂族”成员,一直在寻找高薪机会,只不过常常铩羽而归,因为用人单位对于这些往届毕业生一般都存在某种抵触或歧视心态。所以,他们获得高薪的机会只能越来越少。在遥遥无期的守望和期盼中,他们顾及面子,最终选择了退出就业市场。而一旦退出这一市场,他们便很难回到主流社会中去,他们在进行自我边缘化的同时,社会也将他们边缘化了。在用人单位心目中,一个有能力就业而长期远离工作的人是一种病态人格,必然造成思想钝化、知识陈旧、捕捉机遇的能力大大下降。所以,如果说用人单位对“校漂族”存在疑虑的话,那么,对于啃老族已经彻底丧失信心了。而父母们虽然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但是,长期对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默认这个既成的事实。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继续让子女们过上一般从业人员难以企及的生活;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父母们本该安享晚年,为了满足子女的生活需求,也只好老骥伏枥,待到子女们嫁娶生子后,老人们还得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抚养第三代的任务。另一类是部分依赖型。所谓部分依赖,是指能够通过一定的劳动养活自己,但是,他们由于期望过高,对现有的工作并不满意,他们缺少踏实的耐心,游离于工作的核心,时刻想着高薪工作,长期处于一夕致富的幻想之中,但是又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条件和机遇。在需要较大开支的方面,如买房、结婚、购车等方面都会让父母全额资助或大部分资助。他们毫不犹豫地向父母伸手。父母省吃俭用、辛苦积累下来的“保命钱”瞬间就成了子女们追求高消费、追赶时代潮流的牺牲品。
二、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危害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新生的寄生阶层,该群体的出现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是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的。虽然他们是极少数,危害性却非常严重。这种风气一旦扩散开来,形成有老必啃的“啃老思维”定势和取向,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事情,甚至是炫耀的资本,就十分可怕了。
从社会的角度看,啃老族的出现向社会发出了一个特别的预警信号,不劳而获不仅在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被认同,甚至成了能力、本事的代名词,而且在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眼中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劳动光荣在这里被虚化了。而任何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退出或部分退出劳动力市场,那么,社会为他们的投入也就化为一缕轻烟,消遁于无形之中。相对于“校漂族”而言,他们给社会运转带来的成本更大。“校漂族”中的一部人至少还在设法考研、上进,还在寻找工作机会,而啃老族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这种奋力前行的动力。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出现说明高等教育还存在硬伤,需要进行反省和“疗伤”。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具有完善价格和自尊、自立、自强的人。功利化的教育、功利化的求学以及由此引发的功利化的考试非但没有让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也迟滞了大学生们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化进程。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者选择的是寄生在父母身上,这就是人生进程的退化和萎缩,是对高等教育的最大嘲笑。
从家庭的角度看,啃老族的出现将大大影响父母对教育的投入热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亘古不变的心愿。今天,这种心情只能说更加迫切,因为生存竞争的加剧,父母们都希望子女们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尽管富裕家庭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但是,父母们决非愿意子女们去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希望家庭中出现不学无术、
・!\"・游手好闲的下一代。啃老族的出现会使许多家庭担心自己的子女前途和命运,担心巨额教育投入是否有所回报?在这种质疑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降低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入的信心和决心。毕竟现在已经大量出现因教育而返贫现象。“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许多人宁愿等着穷,也不愿意立刻穷。
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角度看,这种逃避竞争、自毁尊严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危害,自身的继续社会化进程被阻断了。首先,这是一种对先进观念的自戮。啃老行为是长期形成的优越感在遇到挫折时的消极心态,是优越感中隐蔽着的自卑心态的总爆发,它迅速转化为对社会竞争的反叛和逃避。这种心理如果不进行适时的调整,将祸害无穷。其次,降低了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啃老是因为有老可啃,而本该由自己通过艰苦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则丧失了。通过高等教育,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将会产生质的飞跃。而傍老者既然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在真正的比拼中,既无心也无力了。他们在校时,相当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生活消费和各种攀比上,自然不可能将学习放在首位,虽然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中能够轻松地毕业,然而这一纸文凭的含金量注定不会太高。再次,在社会和用人单位看重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他们同样欠缺。因为他们常常以俯视的眼光来看待他人,不屑于参与这些活动,对社会的了解十分肤浅,实践能力差强人意。他们特立独行,就算进行交往也多半是同样高高在上的“贵族学生”,他们无法从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中习得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延缓了自己的社会化步伐,也不会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最后,他们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积极进取精神。“知识改变命运”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动力。而现实情况是,许多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却无法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既无法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社会和家庭,也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而这些啃老族在校的悠闲和毕业后回归到家庭的安乐窝或对工作的游戏态度,使许多耳闻目睹此情此景的大学生慨叹与其望子成龙,不如望父成龙,后天的努力远不如先赋的优越条件。这无疑影响了他们追求社会公平的信心和决心。注:
《城市“啃老族”啃伤父母心新失业群体生存状况调查》!刘卫琼等:!\"\"#$%%&’()*+,&!-.&’\"*/01%20/-)%
3445647%48%/0&\"’&\"9848:4;<98*!\"1;
作者单位责任编辑
嘉应学院颜
波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