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老在《中国艺术意境之产生》一文里面,详细独到的阐释了意境的意义、意境与山水、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禅意的表现以及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在文末总结到“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即在其看来,艺术意境必须以生命对世界甚至是自然山水的感悟为核心。
开篇中,作者说到:“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其意是指因为世界的无穷尽的,生命对世界的感悟也是无穷尽的,换而言之,宗白华开篇就明确指出世界、生命是艺术意境的本质内容。文章中,作者引用了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的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次山苍水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够一种灵气,或率然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萍存景点,曲尽韬虚,携影之妙。”这虽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同时也是宗白华表现艺术意境的精华。
美学研究离不开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家对世界感受的体现,这牵涉到人与世界,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哲学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美学研究必然与哲学发生关系。而中国哲学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基本是“天人合一”,物我浑融的观点,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整体认知模式。这也是后来宗老解析道家所追求意境所推崇的,他的研究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个引路人。
既然作者已经明确世界是艺术家所描绘,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象,然而是否大千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是艺术家们的钟爱,亦或是其中的一些特定的景致?在这篇文章中,宗老给了我们他的理解,山川草木,自然山水才是艺术家们的宠爱,作者是这样解释:“艺术意境的创作,是使客观景物作为我主观情思的象征。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山水草木,历来是中国文人笔下的宠儿。可以说庄子是钟爱山水的开创者,在他看来,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大自然的声音是他的最爱。魏晋时代的陶渊明更是视自然山水为生命,他的作品达到了了人与物的融合,已经到了不知何为物,何为人的境界。唐代的山水诗更是层出不穷,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常建等等。山水画亦中国艺术家们钟爱山水的另外一个传统。关注田园山水,故而有之,只是宗老把它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只有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山川草木,才足以表达人心灵中无尽的感受,而且只有表现真景物真情感才能有真正的意境。
艺术意境的创造不但要有大自然的生动的魅力景致,更依赖艺术家们自身的精神修养,只有这样,当遇到惬意的精神体验时,有感而发,做出突破性的成就。学习是作家的后天修养,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体验,有着不同的人格修养,因此所创作出来的意境往往不同,导致了风格的不同。以诗歌为例,艺术家的人格修养是诗歌内在的要求,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则是艺术创作的外在需要。当然,无论是人格修养还是高超的技巧,在意境的创作中,都属于宗老所说的“灵动的生命”。如果艺术创造中,少了这灵动的生命的表达,也就不存在意境了。
有了千姿百态,众彩纷呈的世界,又有了灵动鲜活的生命,那么也就有了宗老所说的最高意境—禅境。只有在静穆的环境中,作者笔下的景致才能和其飞跃灵动的生命达到融合,就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舒适。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作既需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需庄子的超旷空灵。
而作者所说的道、舞、空白,不仅是意境结构的特点,更是意境创作的手法。道是意境创作的最初源头。犹如庄子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它看不见,摸不着,而一切具体的事
物又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所以艺术中表现得一切事物、情感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舞”其实是意境的表现手法,同样也是意境表现得最高内容。在宗老看来,一切最高的艺术意境必须在流动中表现这样更有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激情。“空白”其实是意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空白实际上是中国诗画艺术表现得传统手法,它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看似无,实则有,其中包涵着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明白了结合个人本身经历出发,认知感悟的重要性,只有从内心对环境、对世界的感悟,尤其是自然山水才能有美的艺术意境的产生,给人以精神上的桃叶与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