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作者:陈建 陈晓丹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

摘要:“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作为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是在处理意境的内部矛盾即情与景的关系时,画家侧重点不同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艺术效果。 关键词:审美;对立统一;情感抒发;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王国维将意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对意境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1] 这里王国维归纳了两种表现形态的意境。这与西方文论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对应。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这是根据不同的审美观照方式对意境的加以区别。“有我之境”:在这里,作者认为是指感情色彩强烈外露的意境;“无我之境”:指作者感情隐蔽,化入景物的意境。

有我之境,创造意境的多种手法中,这种意境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直露,作者有强烈的感情宣泄的欲望,作品中真情流露,引起观者的共鸣。毕竟画者感情是要通过作品才得以传达的,所以它并不是无迹可寻。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物象、场景、环境,气象以至用笔用墨的方式来破解这一感情的传达方式。

倪瓒,元四家之一,其画以简胜,从画面中透露出一种极其清幽、洁净、静谧和恬淡的意境美。给人一种凄苦、悲凉、索莫的感觉。在倪瓒之前,山水画能表现出这样一种美的境界是没有的。倪瓒的山水画在构图上,通常一河两岸,一两个土坡,三五株枯树,他不画名山大川,而是画小景,在笔墨上,他不用浓重之笔,更少用大片的墨。用笔也以轻而柔为主,用墨也以干而淡为多。这种画风形成主要是由倪瓒的精神状态和修养决定的。他孤苦、茫然、空虚、悲凉、无欲、不卑不亢,画中所反映的境界正是他本人思想境界的展现。倪瓒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有我之境”,在这种意境的表达方式中,倪瓒的感情是比较直直露的,情感是被强化的,景物是被人化的。但是如果这种表达方式所托空虚,那么意境的表现也会虚假。倪瓒的山水画多取无锡小景,他师法自然,无锡太湖旷远清幽的景致和倪瓒悲凉,天真心境化合而生成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

可以看出,所谓的“有我之境”,在注重情感的抒发的同时,必须注意景物的表现,不能一味抒发个人的意趣,而所托空虚,使作品显得虚假,而没有生活感,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范宽,山水画开始学李成、荆浩、后为主要师造化,移居终南山,太华山,雍州,洛阳。其常年写生,非常注意山川自然的变化,他的山水画雄强浓厚,峻重苍老,深沉雄壮,画面有很显著的重量感,其画皴如铁钉,山如铁铸,线如铁条,用墨反复,渲染后画面效果苍苍茫茫,给人以苍郁而朴茂的感觉,山头喜作密林,墨沉沉的一片压在山头,加强了画面的重量感。郭若虚在《论三家山水》中对范宽的评价:“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2] 可以说范宽的作品体现出的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自然景物,作品中石的形态,皴法不外露,画家的感情倾向性相当隐蔽。范宽其人初学荆浩,李成,并且学得非常精妙,既而领会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的有名论述。在《溪山行旅图》中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行旅队,真实地画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之感,画面以碎而坚实的豆瓣皴画出有质感的山石,山顶画有以点成丛生的密林。这些都与他们深入大自然,观察体验山川造化,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下山水形态变化之功有关。李成和范宽虽然各创门户,所画景物也有差别,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是忠于自然基础上的发展。这种“无我之境”的表达方式并非不注意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初衷仍然是抒情,但不愿直抒胸臆,而更注意景物的刻画。所表现的景物,是被画家精心选择的,经心营造的。作品既富于该时刻地自然客观现实,同时又可以寄托画家的某些感情的指向性,这种作品表现出来的意境同样也是感人动物的。 无我之境,实际上是在绘画作品中对客观世界景物的剪裁,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笔墨的表现中,这种意境的创造手法,画家的感情倾向性相当隐蔽,作品中的景物相对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至于作品中的感情思想,需要观者仔细观察、品味,才能领会。

结语:我们可看出,所谓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实际上是在处理意境的内部矛盾即情与景的关系时,画家侧重点不同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艺术效果,二者并无高低之分,二者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实际上,中国画的优秀作品展现的正是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作品太过于外露,所托空虚或是纯粹地去描摹客观自然都是无法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只有将情景这一对矛盾有效的激化与融合才能产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2011:79. [2] 周积寅.中国画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97. [3] 潘运告.宣和画谱[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