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联想集团:由“平底快船”模式向“子公司管理体制”的转变

来源:易榕旅网


联想集团:由“平底快船”模式向“子公司管理体制”的转变

卫虎林

最近,看了一些联想发展的有关书籍,根据有关资料,联想自从成立以来,其组织结构的演变依次经历了以下阶段:

1.“平底快船”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联想刚成立时,除了20万元的投资、20平方米的房子、11个人之外,几乎是一无所有。由于缺乏资本,柳传志他们不得不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通过为人家维修机器、讲课、帮人家攻克技术难关、做销售维修代理等来积累资本。过了几个月,他们赚了70万元人民币,积累了第一桶金。

创业初期,联想公司所采用的组织结构是“平底快船”。即总经理直接指挥,权力高度集中,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资金批量投放、快速回笼。

2. “大船结构”

“大船结构”是联想主业探索阶段的体制模式。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围绕开发、生产、经营三大主体,联想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套服务系统、一个供货渠道和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管理。但是却按工作性质划分了专业的经营部(组),并对他们实行了经济承包合同制,即“船舱式”管理。也就是说,只要部门管理者不动摇公司的发展根基,能够保证公司对大局的基本控制,他们都将得到必要的经济利益。“大船结构”部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了在这一阶段中关村企业惯

有的分家趋势,没有出现资金分散、人才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3. “舰队结构”

1993前后,联想的已有企业资本逾10亿元,海内外互补性经营格局已经形成,人才市场竞争白热化。面对选速发展的公司业务,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思想和由“大船结构”管理思想而确立的组织架构已经不适合联想的规模,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联想的发展。因此,联想决定成立微机事业部,把联想电脑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全部环节都统一管理起来,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向事业部充分放权。从此,联想的管理思想也由“大船”转变为“舰队”,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4、子公司管理体制

进入2000年后,针对“舰队结构”存在的弊端,联想再次对组织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在集团中建立起了相对比较规范的“子公司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是:将准子公司型事业部体制改为按子公司体制管理;组建联想电脑公司和神州数码公司两大业务群组并各自注册,相对独立运作;集团成为控股机构,通过明确产权关系、集权、分权关系,建立完整的资本管理体系,通过评价资本收益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子公司管理体制,目的是为了清晰业务构架,形成两到三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行业地位的业务领域,;同时,使集团下属企业真正适应竞争环境,让年富力强、充满创新和激情的年轻领军人物独挑大梁。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联想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了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子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根据葛瑞纳(Larry E.Greiner)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要依次经历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化阶段。在创业阶段,联想采用了直

线制和直线职能制,过渡到集合阶段,采用了事业部制,到后来采用子公司管理体制,应该说已经过渡到了精细化阶段。有很多民营企业,恰恰是在创业阶段向集合阶段的过渡过程中,因为无法走出“创业者陷阱”,所以倒闭了。联想的发展说明,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组织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