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语文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来源:易榕旅网
大学语文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1.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的原文和翻译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道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到达善的无上境界。) 二、孔子语录:所说的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说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本身欺骗本身,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斑斓的女子同样喜爱善良,如许才能说问心无愧,所以正人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三、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润色衡宇,道德可以润色身体和精神,气度宽广可使身体和精神舒坦,所以正人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懂得本身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懂得本身禾苗的富强。) 五、孔子语录:正人有诸已,尔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本身有善德,才能要求旁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富强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式,叫做和。到达中和,天地就各居本身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八、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旁人加给本身的,也不要加给旁人。)

九、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 (爱好进修靠近智慧,起劲行善靠近仁德,懂得耻辱就靠近勇敢。)

十、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工作,有筹办就能乐成,没筹办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进修,详尽地探索追究,慎要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厚地执行。)

1二、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有生命的物质意外。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归纳综合,它自身诚一不贰,养育万物,不可揣测。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长,长远。)

1三、孔子语录:正人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正人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正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昏暗无色而美德一天一天地显示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光鲜,但渐渐地消散了。

正人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文而又有条理,懂得远是从近开始的,懂得教化旁人从本身做起,懂得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如许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然后,又注重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本身讨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旁人没完解本身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恨地,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正人吗?) 1五、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天天都屡次对本身举行反省:为旁人服务是否不遗余力?与朋友往来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

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爱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不遗余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往来能够做到措辞讲信用。

如许的人,虽说没有进修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八、孔子语录:正人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 (正人用膳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措辞要谨慎,并能靠近有道理的人,向他进修,以纠正本身的错误错差,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九、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 (不担忧旁人没完解本身,担忧的是本身不克不及了解旁人。) 夜不停地流去。”

) 54、孔子语录:吾未有好转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尚无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女色那样的人。)

5五、孔子语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懂得他的将来不如咱们现在呢?但若一个人到了四十、半百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孔子语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

2.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翻译(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语录翻译(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孔子语录翻译(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3. 大学语文孔孟语录翻译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

(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至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问什么称孔文子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极仁道的人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4.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我自己打的 要给分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

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

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

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 5. 孔子语录的原文及翻译

春秋·孔子《孔子语录》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白话释义: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 4.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

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

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6. 大学语文孔孟语录翻译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至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问什么称孔文子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把

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极仁道的人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7.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

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

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译文】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

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译文】子张问孔子:“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孔子答道:“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答道:“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问:“什么是四恶?”孔子答道:“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下》)【译文】(假如执政者)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

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也没有过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译文】 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

一个三里内城、七里外城墙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甲并非不坚利,粮草也并非不足,但还是弃城而逃,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会众叛亲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之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原文】桀纣之失天下也。 8. 《孔子语录》全篇翻译

绝对正确: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那 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一味的空想而不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后,就有新的体会与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良的人就要想着和他看齐,见到不贤良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是我一笔一笔打出来的,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要窃取

9. 大学语文论语十则译文全部

第1则——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2则——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第3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第4则——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与人合群。

第5则——子夏问到:“(《诗经》上说)漂亮的脸笑的美啊,美丽的眼黑白多分明啊,洁白的脂粉,更把她装扮的楚楚动人啊。'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像绘画一样)先绘上彩色,再用白色修饰。”

子夏(有所悟的)说:“学礼要放在仁义后边是吗?” 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作诗的人,语言表现的很不起眼,可是他的寓意深远。

善于讲诗的人,能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而不拘泥于文字的细枝末节,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第6则——富有并且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君子离开仁,怎么成名?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里违背仁的,忙乱中一定是这样,颠沛中一定是这样。”第7则——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第8则——孔子说:“把追求道作为做人的志向,把品德作为做人的根据,把仁作为做人的依托,把才艺作为在世间活动的资本。”

第9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是因为士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仁爱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这不是道路遥远吗?”第10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

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10.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

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ofclasses。 当仁,不让于师。

When

it

comes

to

benevolence,

one

need

notgiveprecedence even to his teacher。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constant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as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ofothers。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thought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of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 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hisinferiors。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foundone

honou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 but not so fondoflearning。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who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delightinit。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learningwithout 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wearied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I am not one who was born in the possessionofknowledge; I am one who is fond of antiquity, and earnestinseeking it there。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serve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follow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Learn as if you could not reach your t, andwerealways fearing also lest you should lose it。

语文七年级下的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满意请采纳。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弄得精神疲倦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要注意改正。”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明白却不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例子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例子,就不再教他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的使命很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他们以施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么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扩展资料:

《论语》十九则: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以圣人之名传之后世,但除却思想上的高屋建瓴,孔子亦在政治上为后世辟出一条新路。

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此话绝非大言不惭、自我膨胀,而是建立在具备充分“为政”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实力。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孔子以这样的机遇,使他只能以伟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

论语,始于《学而》,终于《尧曰》,亦无形中对应了孔子由“内圣”至“外王”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孔子语录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1、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地去复习多学知识,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因为不了解你,而对你产生误会但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职尽责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3、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终将无所得。”

4、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5、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向这些人学习优点,对有人身上的缺点要检查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6、孔子说:“子由,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7、曾子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把推行“仁”当作自己的职责,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漫长吗?” (意思是要自己的一生推行“仁”的儒家主张)

8、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

的。\"

9、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有所创新,就可以当老师了。”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行加在别人身上。”

扩展资料: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

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

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

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

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

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

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

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

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

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参考资料: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孔子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

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

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你在折磨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劝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噫!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优而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从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学习之后,深有心得,就该从政。”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为人高不可攀,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丧亲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个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僚属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得到的。”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司,阳肤向曾子请求教诲。曾子说:“现在政治领袖的言行失去规范,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实情,要有难过及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的恶行,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严重。所以君子讨厌处在下游的地方,以免天下一切坏事都算在他身上。”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它。”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对大夫们说:“子贡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以房屋的围墙做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这么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

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丽,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也是很恰当了吗?”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没有办法毁谤的。别人的才德表现,像是山丘一样,还可以去超越;仲尼,则像是太阳与月亮,没有人可能去超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要断绝他与太阳月亮的关系,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了他不知自己的份量而已。”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我自己打的 要给分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

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6~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家中尊敬父母团结兄长,却在外边经常以下犯上,这种人很少;如果不犯上,却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应该守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啊!”

[编辑本段]论语的哲学思想

(一) 关于鬼神。鬼神信仰是跟人类一起诞生的。 (二) 关于天命。孔子“罕言”天命,但他相信天命。 (三)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 关于中庸。中庸是一种方法论。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好了吧给分呐!

参考资料:《论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