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 第6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 1 No.6 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的思考 兼谈区域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李 雷,叶 桉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弘扬八一精神带 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期高校应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情况,牢固把握八一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利用网 络技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八一精神教育。 关键词:八一精神;弘扬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I2011)06一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精神的整体意识、忧患意识、民本意识和心理意识 提高到空前水平:在意志层面是救国救民、为国为 民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理性层面是不尚空谈、开拓 创建革命军队的思想结晶。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 红色文化之基,是区域红色资源中的优秀代表,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南 昌创建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的强大思想武器和 创新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在价值层面是无私奉 献、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统一的品格特征 . 精神动力。新时期,作为兼具学科性与意识形态性 双重属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江西革命老区,如何通过大力 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充分利用 区域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以传统革命教育为主 (一)八一精神具有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相 从本质上看,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中 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 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 级革命精神,是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 民族精神的沃土,又融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时代特 征、共产党人的革命风格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宝 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 风格的光辉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革命 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项任 重而道远的时代课题。 一、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是时代 要求 八一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创造、培育出来的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 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 一战争年代的深沉积淀,而且是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需要传承和弘扬的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 脉相承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段创造和 人文精神。它既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深厚的民族 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革命性、民族性、时 代性的聚焦点,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 培育的革命精神传统。在这个精神总链条、总宝库 中.八一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把中华民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大招标立项项目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李雷(1975一),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应用; 叶按(1956一),男,北京市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2011矩 李雷,叶桉: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的思考 41 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发展动力和不竭源泉。革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 命要创新,民族要创新,时代要创新。创新是八一精 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 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 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 (二)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具有重 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 要的现实意义 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 八一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 的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 稳定性,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 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世界观、 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到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 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八一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践和培育以爱国主 神支柱。今天,八一精神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 精神,要继承和发扬。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 神、弘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作为以爱国主义为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 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作为以改革创新为 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八一精神为 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代表的红色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 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 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八一精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 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对于形成核心价值观。凝聚力 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 量。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 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 义。 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宣传和 f二1网络时代的话语权竞争的挑战 弘扬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对于帮助大学生 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民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理论 族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观,在弘扬与传播过程中涉及 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塑造勇于创新和 一个传播技术和话语权的问题。伴随着网络时代的 敢为人先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来临,非英语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面 历史意义。 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看似平等的网络平台实际上 二、新时期高校弘扬与传播八一精神面临的挑 存在着明显的文化不对等传播。 战 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 f一1多元文化下对红色文化的坚持 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而且已成为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 文化的一个新领域。它作为人们思想交汇、信息传 “多元化”和“信息爆炸”时代。以互联网、卫星电视 播、情绪宣泄的平台,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量与质的 等为代表的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 规定性来说。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 大量各色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使青年大学生的思 载体,使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蕴藏着丰富 想更加活跃,更加开放,主体意识更强,不可否认也给 的创新契机。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自主 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不良冲击。在部分大 性强、开放度高等方式深受欢迎,特别是青年大学生 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思进取、急功近利,幻 情有独钟。 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等错误思想。 网络不仅改变着现实生活.而且可以通过模拟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 将现实生活“真实化”,使不少大学生好奇,并沉缅于 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用一种核心的价值去凝聚 此而难以自拔,出现了不少相当程度的“网络迷恋 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这种核心价值是我们实现中华 狂”、“网络孤独症”等社会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环 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境还可以扭曲大学生的人格,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 己主义的倾向,滋生放大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再加上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 互联网所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违 4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 法和不道德行为急剧增多。如随意在网上散布虚假 的无聊信息,或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等人身攻击, 或非法窃取和滥用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已成为网 2.读一篇革命前辈在八一时期的著作或作品 (要有自己的体会); 3.熟悉一处革命旧址所发生的事件(要有自己 的见解): 络公害。面对这些问题,如不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寻求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鉴别是 非的能力,势必会出现“跨掉的一代”,危及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前途。 三、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必须因地 制宜 4.观看一部反映八一精神的影视作品(要有自 己的评论): 5.会唱一首“红歌”(要有自己的感想)。 (三)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进行 南昌八一起义的伟大壮举,鲜明地彰显了中国 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首创精 (一)要结合高校网络化特点进行 神,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爱国至上,精忠报国”、“一 身正气.救民于火”和“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这 种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精神,就凝聚成特 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丰富性和 及时性对高校弘扬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提出 了新的课题。新时期弘扬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 化并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努力使各种现 代传媒手段特别是网络成为弘扬八一精神的有效载 体和重要工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 在探索和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中,主要的方式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一切手段。向 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思想信 定的八一精神。在高校弘扬八一精神,就要将首创 性、原创性精神形态的八一精神结合青年大学生的 成长成才规律进行宣传教育。 1.要弘扬八一精神中蕴涵的自强不息精神。这 种自强不息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 统遗产,更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和 平崛起的目标和要求。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自强不 息精神,就是要提倡自强、自立。网络时代,青年大学 生面临着生活方式、经济形式、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 的各种挑战,只有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坚持坚 息。同时,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借助现代 科技的优势手段。把进行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 化宣传教育所使用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融 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使教育方式与内容都实现与时 俱进。 持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始终头脑清醒、志向远大, 始终意志坚定、操守高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要弘扬八一精神中蕴涵的求真务实精神。求 真务实.即认识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是辩证唯 (二)要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 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应当把弘扬以八一 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 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弘扬八一精神,为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柱,是进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 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青年大学生中提倡 学习实践求真务实之风,就是要在大学生学习生活 和求职择业中提倡脚踏实地、立足实际之风。这是一 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更是“纸 上得来终觉浅”的实践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以弘扬八 一科学发展的人生准则。 3.要弘扬八一精神中蕴涵的创新创业精神。南 昌八一起义是最为艰险的破旧立新。南昌起义打响 的武装斗争这“第一枪”,体现着“敢为人先”的革命 气概。正如周恩来所说:“八一功在第一枪”。创新是 一精神为主旋律,全面传播红色文化,大力开展校园 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 染.接受八一精神的熏陶。要把八一精神纳入重要的 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之中。同时在学生中倡导并开展 “五个一”活动。即要求每个学生: 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讲解一个八一时期的革命故事(要有自己的 理解); .是当今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 才中,特别是在择业就业中,更需要传承创新创业精 2011仨 李雷,叶桉: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的思考 43 神。青年大学生们要像革命前辈那样,勇于开拓,敢 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2008:3. 为人先,不畏艰险,不守陈规,勇闯新路。 【3】王彬,许嫒.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J].科学大众,2007:3. 参考文献 [4]肖燕燕.八一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 [1】叶桉.论“八一”精神[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1993,(06). [5】余伯流.论/k-・精神的内涵与军魂的铸造——纪念 [2】冯智兵.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福 南昌起义8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07:8.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Bayi Spirit in the New Age-and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i Lei&Ye An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P.R.China) Abstract:the Bayi spiirt,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d culture,is valuable spiir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Bayi spiirt development.In the new age,universities should ifmrly grasp Bayi spiirt connotation of the era,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and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of Bayi spiirt in terms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Bayi spiirt;carry forward and disseminat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上接第26页)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Low-rent Housing in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ir Experiences Qi Sijian&Zhou Jia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P.R.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comparatively perfect hous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and the low—rent housing 1‘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ystem.These countir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low—cost housing and have better solved the problems of the right of citizens from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r.ight of habitation.The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ires are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s current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housing. Key words:civil rights of habitation;the legal system of low-rent housing;the mechanisms of entering and exiting for low-rent hous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