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乐不仅能治疗⾝体各肌⾁和器官的疾病;还能治疗⼼理⽅⾯的疾病,主要是能够影响⼈们的感觉、思维和⾏为。然⽽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乐与⼼理健康的论⽂呢?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乐与⼼理健康论⽂,希望⼤家喜欢!
⾳乐与⼼理健康论⽂篇⼀
《⾳乐与⼼理》
摘要:⾳乐会同⼈类地⼼理活动致密地交织在⼀起。不仅在对⾳响地听觉感知和操作⽀配这⼀⽣理⽔平地层⾯上有许多现象有待于我们去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共鸣和⾃由联想这⼀类⽂化社会意识层⾯上,要靠⼼理学⽅法地助⼒才能深⼊钻探。本⽂通过⾳乐对⼼理的影响及⼼理对⾳乐的创作,希望我们在学习⾳乐地同时更要重视⼼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使⾳乐能够更多更好地被⼈们所运⽤和理解。
关键词:⾳乐 ⼼理
作者简介:张博雅,1982.9,陕西西安,⾳乐教育,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向⾳乐教育教育,现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3.5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29-01
⾳乐是凭借声波振动⽽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类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乐与⼈的⽣活情趣、审美情趣、⾔语、⾏为、⼈际关系等等,有⼀定的关联。⾳乐是⼈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含着及关联着⼈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为什么⾳乐能表达⼈们的感情呢?因为⾳与⾳之间连接或重叠,就产⽣了⾼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定的关联。特别对⼈的⼼理,会起着不能⽤⾔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
⼀ ⾳乐对⼼理的影响
⾳乐是⼀种⼼灵的产物,⾳乐是内⼼感情的⼀种宣泄。
⾳乐对⼈的⼼理产⽣作⽤的途径是与别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学、绘画、书法等它们在传递中都是以有形物――纸,为介质传递的,⽽⾳乐⾳响的传递虽然也有媒介声⾳――⾳响,但是这种媒介是⽆形的,⾳波在传递中除了⼈⽿能感受得到,很难⽤具体的媒介记录下来,在现代科技进步以前,声⾳⼏乎是不可记录的,因⽽我们现在虽然有古代流传下来的⾳乐曲谱,但是并不能准确地感受到古⼈之⾳。但是作为艺术其他形式的⽂学、绘画、雕刻等,还可以通过各种⽅式直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因⽽对当时艺术的⼈⽂特点、风格形式的形成有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在⾳乐⼼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运⽤了很多⾃然科学的分析⽅法,准确的记录下⾳响的⾳波、⾳强、⾳⾼频率数据,以期精确的分析⼈类愿意接受的⾳乐。但是研究者还是发现,虽然⼈的⽿朵可接受的声⾳是局限在⼀定的范围之内的,但是⼈们对于⾳质的偏好仍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受到⼼理因素的影响的。
⽐如⾮洲⾳乐在传⼊美洲之初被认为是粗俗的,甚⾄并不被认为是⾳乐,但是随着20世纪破除种族隔离制度的蓬勃兴起,⿊⼈地位的提升,⾮洲的⽂化研究逐渐得到⼈类学学者的重视,⾮洲的⽂化也逐渐渗透到美洲⽂化和⽩⼈的⽂化之中,⾳乐也以其平易近⼈的形式⽽先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其他⽂化⼈群所接受,这就是⽂化⼼理的趋同性影响的结果。20世纪下半叶流⾏的爵⼠⾳乐以及现在流⾏的RaP、街舞、说唱等新兴⾳乐形式都是⾮洲⾳乐与美洲⽂化、欧洲古典⾳乐或乐器结合的产物。
还有在声⾳的⾳响⽅⾯并不是所有的⾳乐都是以乐⾳的形式出现的,在⼀些民族和部落中某些被西⽅传统⾳乐体系认为是噪⾳的声⾳素材⼴泛地被采⽤,⽽且随着⾳乐观念的转变学院派作曲家也在⾳乐创作中采⽤了各种发⾳体,如⾃然界中的⽔、锅、碗、瓢、盆、机械零件、动物的声⾳等等。这些声⾳素材的使⽤或者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响体验、或者把我们带⼊熟悉的⽣活场景之中、或者使我们惊诧于作曲家对于声⾳的⽆穷想象⼒。⽽对⾳乐中新型⾳响的⼤胆运⽤,作曲家也必定考虑到⼈对声⾳的承受⼒,以及不同声⾳对于⼈⼼理的冲击程度。
⼆ ⼼理对⾳乐的创作
⾳乐⼼理学对于⾳乐作品⼼理影响的分析往往是对于结果的分析,运⽤⾳乐⼼理学的知识在⾳乐创作之前就进⾏指导的范例还是不多见的,也许这是由于作曲家的创作⼼理活动的不可即时测量,创作灵感激发的特殊性吧。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失聪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试想失去听觉对⼀个⾳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贝多芬的伟⼤正是在于他⽤⼼去聆听这个世界,聆听⾃⼰的命运,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震撼的交响曲。贝多芬正向⼀个⾳乐精灵,在他⾝上我们看到⾳乐的两个属性――灵性和神奇。
⾳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形式都包含于创作、表演、欣赏的具体实践中。当然⾳乐也可以是⾃娱⾃乐的,这种⾃娱⾃乐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种⾃我的表演与欣赏。
创作是⾳乐⾏为形式的基础,它包括⾃觉的和不⾃觉的⾏为;所谓⾃觉的⾳乐作品的创作是在⼈的主观意志控制下的有⽬的的创作⾳乐作品的⾏为,也就是说这种创作是根据需要⽽产⽣的所谓不⾃觉的⾳乐创作是指⾳乐作品的创作是在⽬的不明确的状态下产⽣的,没有⾮常清楚的创作意图,甚⾄没有具体的创作者,⼤多是在民间流传的作品。⾳乐作品的创作⾏为不管是那种状态下产⽣的其具体的过程都离不开⼈的⼼理活动,我们常常说作曲家是需要灵感的,包括民间艺⼈的作品都是有感⽽发的,这种灵感和有感⽽发其实都与情绪有关。
研究表明作曲家在情绪发⽣冲突性的变化时往往会有创作的灵感。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乐家的⾝上,其他艺术门类也有刻以的情况,⽐如诗⼈往往与美酒为伍、画家寄情于⼭⽔之间,这种⽣理与⼼理的联系产⽣出奇妙的作品。⽐如我国民间⾳乐所表现的场⾯多为婚丧嫁娶、节⽇等,当⼈处于这种场景中往往是情绪⾼昂的,因⽽所体现的多为⾳乐节奏欢快、⾳调起伏较⼤,就算是哀伤的场景⾳乐的也是⾼低起伏、情绪激动痛哭的声⾳。这种创作既体现了⾳乐美学中⾳乐创作的⼀些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场景中原始⾳调的认同,这种认同⾸先表现为作曲者对事件发⽣的⼼理认同即感同⾝受,有了这种⼼理认同,其创作的作品才会在与听众发⽣交流时产⽣共鸣。
⼩结
⾳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显然是和⾳乐的特性以及⼈们对⾳乐的⼼理感受是分不开的。⼈们对⾳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系列⼼理活动来完成的,⽽⾳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式通过欣赏者的⼼理活动得以发挥。完备的⾳乐审美⼼理结构,⼰成为⼈类⼼理健康⽔平提⾼、精神⽂明发展的⼀个重要标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