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
你对林语堂的观点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一一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研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谴。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林语堂的话,强调的重点是“容忍”,要求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立意既可以认同林语堂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与其相异的见解。但不能仅论述谈“容忍”本身,要将“容忍”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特点) 或“世界文化”联系起来展开论述。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注意层次性,注意把“容忍”置身于“中国文化”或“世界文化”中谈其重要性。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
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标题】浙江省暨阳2018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