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政翻译是一种很重要的应用文体翻译。本文旨在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角度入手,对时政翻译中隐喻的几种译法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便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时政文本翻译实践。 【关键词】时政;隐喻;翻译 一、隐喻的理解
隐喻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语义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两个语义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应用到另一个语义域。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言学所探讨的隐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修辞学的范围。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英国语言学家曾说,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如果不使用隐喻,就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如果不使用隐喻,要描写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以想
象的。现代隐喻理论已明确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而且,语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隐喻性。许多习语、诗歌,甚而是篇章都可以被看成隐喻,来满足人们“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的需求。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和明喻被当作两种并列的辞格。而在现代隐喻学中,明喻则是广义的隐喻的一个种类。明喻一般用like,as 等连接方式,典型形式是:A is like B或A is as B.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它的主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典型形式是A is B. 在使用时,明喻的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喻体也经常出现。喻体的出现省去了读者的思考时间,显得很直白,但同时也缺少了一种朦胧美,因此明喻往往被用于说理性文章,而隐喻则更多地用于文学文体中,让读者费尽心思地去理解,进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理解所带来地快感。
二、时政翻译中的隐喻
纽马克把时政翻译体裁归之为“表达型文本”中的“官方文告”,主要包括“领导人的讲话、条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学和哲学以及学术方面的权威着作”等 Typical authoritive statements are political speeches, documents etc., by ministers or party leaders; statues and legal documents;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academic’ works written by acknowledged
authorities.(Newmark, 1988:39)
时政翻译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文本,一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公众演说等。西方时政文体的主要形式是公众演说,包括竞选演说、就职演说、会议发言等内容。公众演说历来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我国的政论文形式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主要有社论、政治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报告、讲话等,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果说竞选演说、
就职演说是西方特有的政论文形式,那么我国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报告则称得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形式,也是时政文本的主要形式。
在时政文本中,隐喻是一种极为重要并被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段,例如 US troops in Europe is the psychological epoxy of the alliance, the glue that holds NATO together.
译文:将美国兵力保留在欧洲是盟军的心理黏合剂,它能把北约纠合在一起。
句中的epoxy原意是环氧基树脂,即一种粘合剂,在这里是一种隐喻。
political fallout from the gasoline shortage was spreading in America at the time.
译文:那是,汽油缺乏在政治上的灾难性后果正在美国蔓延。
例句中“fallout”原意为原子弹爆炸后存留在空气中的微粒,即放射性微尘,在这个句子里词意扩展为“灾难性后果”,形成隐喻。再如一些短语也具有隐喻意义,如:
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the neck of a bottle (瓶颈)等等。 我国学者束定芳认为,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仅仅看作一种语言的修辞活动是不够的。他把隐喻分为三类:根隐喻,新隐喻和明喻。其中,根隐喻也被称为亡隐喻,是指使用者完全把喻体和本体看成同一事物,没有意识到人们是在使用一个隐喻,并逐渐成为固定的说法。例如:Values have shrunken to fantastic levels; taxes have risen; our ability to pay has fallen; government of all kinds is faced by serious
curtailment of income; the means of exchange are frozen in the currents of trade… 译文:价值难以想象地贬缩了;课税增加了;我们的支付能力下降了;各级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收入短缺;交换手段在贸易过程中遭到了冻结……
以上例句中“frozen”原本不应修饰货币,但其比喻性随着在金融界的长期使用已失去了新鲜和生动,成为一种固定说法。汉语
中例如说一个人“早晨10点才从床上爬起来”,这里的“爬”也是属于根隐喻。 新隐喻是指使用者借用彼此不同但又具有相似性的两事物来传达一种用别的方法无法传达的信息,形成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a Frenchman.虎恶猿狡的性格,法国人兼而有之。此处借用“虎”和“猿”来描述法国人的性格,达到了很好的比喻效果。明喻指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性,并常常指出这一相似性。例如:The new financial policy is like a mish-mash of those policies that we have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新的金融政策就像是我们过去三年实施的那些政策拼凑而成的大杂烩。 三、时政翻译中隐喻的译法
Newmark(2001:113)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对于时政体裁中隐喻的翻译,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共同的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使英汉两民族有着许多对应的比喻。显然直译法是求得形神兼备效果的最佳途径,可以有效地保留隐喻的形象及喻义的色彩。同时,为了促进文化交流,有时不妨中英直译对方的比喻以保存原文的形象描述,以给人一种新的视角,予人以新鲜的语言感受。
An organization is a machine that
occasionally breaks down, and requires the services of an external expert to fix it. When that happens, it needs to be re-tooled to become more efficient and may even require periodic
re-engineering in order to remain “cutting edge”.
译文:一个组织机构就是一台偶尔会出毛病的机器,它需要外部专家经常进行维护和修理。在进行维护和修理时,它需要更换零件,
以便更为有效地运转;它甚至还需要进行定期重新装配,以保持其“犀利”。
例句原文明显使用了隐喻,由于英语和汉语均可采用相同的隐喻方式来描写组织机构,故汉语译文中可以采取同原文一摸一样的隐喻进行完全对应的翻译。
英国最近在伦敦城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式,以庆祝马岛之战的胜利。……还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导弹这些道具,场面可谓不小。但是,在有识之士看来,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译文:To mark its victory in the Malvinas War, Britain held recently in the City of London a military parade,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since the end of WWII. Also inspected was such paraphernalia as plane, artillery pieces, tanks and missiles. A very grandiose spectacle it was indeed! But to people with keen insight, it is nothing but a farce. 反腐败的斗争仍然只是个口号。但是,即使口号也是一个开端。腐败地图上最深的印迹
有些正在褪色。
译文:The war on corruption remains a slogan, but even a slogan is a start. Some of the blackest spots on the corruption map are turning paler.英汉比喻型习语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共性,因而也可以用直译法翻译: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勤劳
A cunning fox 一只狡猾的狐狸 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 As hard as a stone 坚如磐石
As bold as a lion 像狮子一样勇猛 Rotten to the core 腐烂到核心坏透了 Throw cold water on 泼冷水 2.借用法
当两种文化中喻体差别较大时,为了便于理解,可以采用借用目标语意象翻译的方法。例如:If the provisions for our life here continue to shrink while our 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 grow, government units may find that they have been 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 it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recruit
competent professionals for important jobs requiring foreign expertise. 译文:如果我们在这儿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而工作任务和责任却越来越重,那么政府部门可能会发现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要想在需要外国专家的重要岗位聘到称职的专业人士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此例句出自于一位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他在感谢中国政府以及工作人员给其提供的良好条件的同时,也善意地呼吁要想聘请到高水平的外籍专家,需要提高他们的待遇。作者是通过这样一个比喻让人们掂量孰重孰轻,提醒有关人员莫要贪小利而毁了大事。译文翻译时借用了汉语中类似的俗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可谓非常贴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的本意。
我们还可以看一些采用借用的隐喻表达 Goose flesh/skin(鹅的皮肤)——鸡皮疙瘩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想教堂里的老鼠一样贫穷)——一贫如洗
Fish in the air(空中钓鱼)——水中捞月
Teach a fish to swim(教鱼游泳)——班门弄斧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用狐狸看守鹅群)——引狼入室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把珍珠丢在猪面前)——对牛弹琴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挥金如土
the apple of one’s eye(想眼睛一样珍贵)——掌上明珠 3.意译法
英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基于不同的观察体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心理,既是对同一事物也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价值标准。因而在翻译时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这时则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
Please do best to convince SINOCHEM that they really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We are liable for nothing
译文:请尽量说服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他们确实怪错人了。我们没有任何责任。 句中“bark up the wrong tree”如果直译
成“啃错树皮”,显然会让人感觉匪夷所思,因而意译成“怪错人”则比较恰当。有些习语也宜采用意译方法,舍弃原文形象,直接表达其比喻意义,如
as bold as brass 厚颜无耻 as clear as noon 一清二楚的
as cheerful as a lark 兴高采烈的 as clean as pin 非常整洁的
as cool as a cucumber 非常冷静的 as cross as two sticks 非常生气的 as deep as a well 高深莫测的 4.注释法
如果隐喻喻体对目标语对象而言虽不陌生,但喻义却不易被理解,这时就要对喻体进行简短释义,运用注释法,以补足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语义损失。例如
Small enterprises complain that getting loans from banks now is Catch-22. 译文:小企业抱怨说要从银行得到贷款真是比登天还难。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译文: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5.明喻化
这是指把有些隐喻翻译为明喻,既保留其原有的意象,又可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例如 龙飞凤舞: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ung-p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综上所述,在时政翻译中,要结合隐喻的特点,对隐喻的意义做出正确推断,采用直译、借用、意译、注释等方法,并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译入;对带有知识背景的隐喻,要本着科学的态度请教、查询以熟悉其内涵,从而达到准确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198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1988,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贾定波:《应用翻译功能论》2004,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明编着:《英汉互动翻译教程》2006,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200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詹蓓:《英汉动物喻体喻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2003,《外语研究》第三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