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新课程下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八个误区

来源:易榕旅网
论新课程下探究性课堂教学的Jl个误区王本根(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杭州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教学得到310023)了广泛应用。本文根据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和特点,结合笔者多年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反思,总结出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八个教学误区,以引起同行对此的深化探索,从而促进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推进新课程的有序改革关键词:探究性课堂教学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111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为此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笔者曾听过许多教师的“探究”课,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僵固化.从而严重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的误区误区之一:重问题轻选题,所有问题都探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的问题。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深人研究,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提出得很随意,什么问题都要求学生去探究一番。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学习过程都必须是探究性的,开展探究教学重要条件是选题为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问题必须具有新颖性,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而且这样做一没必要,二时间不允许,三不符合教育经济性原则相互间的交流和理解,但单一的组织形式也会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能力差的学生的依附和自卑心理,导致出现“精英化”现象,违背了探究教学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初衷。实践证明,对于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设计的教学宜用该法,但必须克服它的局限性,突出相应的科学原理,保持较强的理性思维思考力水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日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知识;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助其创新求异;充分相信学生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去自我思考,自由探究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题方法,争辩方法,讨论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他们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误区三:重学生轻教师,学生探究.教师.‘解放,,。虽然课堂教学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宗旨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精神,最终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不要讲授了探究性教学只是一种具有探究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还是要坚持传统教学的普遍性的规律和原则,结合传统的提问、实验、讲授等形式还会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还要耐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精心设计探究课题和步骤,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加强,教师决不会“解放”误区四:重实验轻思维.探究就是动手实验。虽然新课程中的许多探究活动都需要实验。在设计和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不等于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一方面没有必要,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学生可以也有能力依据已有的科学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科学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有的科学知识是无法用实验来探究的,是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得出来的:再者探究应该接近误区二:重形式轻主体,探究就是分组讨论。实际上探究式教学贵在追求探究本质,它往往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问题确定后,课堂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生活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但老师普遍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策略,并肤浅地认为分组讨论就是探究。虽然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朋学生的真实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探究而探究,单纯的动手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果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或文本的指令进行操作,“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它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没有创造性思维渗透的探究实验是假探究。实际上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原理和规律也可用理论探究,同样可以起到教学效果。如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的探究实际上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习题教学。实践证明,习题课中的探究模式比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来得更直接,学生的成就感更强。首先,每一道习题都创设了一种情境,也不缺乏问题;二是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的假说;三是这些似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检验;四是有些习题还能得出一些结论,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应用。如光学和电学黑箱、科学探究实验、物质推断类习题就是很好的素材误区五:重认知轻情意,探究为应试。很多教师无法摆脱应试心理,往往只注重探究的科学内容,而忽略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探究习惯兴趣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探索,不断发掘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不应该注重形式的规范,而是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帮助他们改进自己观点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进步;我们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误区六:重过程轻结果.探究结果无关紧要。1939年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白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杜威说“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诚然这些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探究就是追寻过程而探究原理和探究结论无关紧要了。”实际上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都重要,两者不可分割知识是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融于知识之中。学生若没有掌提一定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就无法依据观察得到的现象,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推理出科学的结论没有结果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可以说结果是过程的归宿和落脚点。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是下一次的探究基础忽略结果的过程只能是,’海市唇楼”。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探究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流程,紧密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深入,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又完善和建构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因此只有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探究,才能完成方法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融于知识的掌握之中。误区之七:重探究轻接受,探究就不要教师讲授,学生就不要接受了。实际教学中年轻教师的满负荷探究和老教师的满堂灌讲授都背离了新教学理念,这是由于他们误解了探究性教学和传统接受性教学的有机联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建立在有意义基础卜的接受学习,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在新知和旧知间建立有机联系,或多或少包含着探究的因素。他的多项研究表明,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完全探究学习,并不是突然生成的,而是要经历接受和探究的混合学习阶段,是渐进转化而成的,必须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应正确认清两者关系,承认在理论上有区别,在实践中有联系,尽量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尽量去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去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辩证的探究教学观误区之八:重成功轻失败,探究结论只能成功不准失败的.只能正确不能错误的。无数的科学事实可以说明,在科学探究的道路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许多次的失败才可能换来最后的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实际的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探究的最后结论都是统一的,是正确的,而对那些没有得出结论的学生另眼相看。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态度的不同,许多科学规律的得出存在天壤之别。如在探究纯电阻导体的欧姆定律时,有些学生很快能根据所测得的数据,画出了过原点的伏安直线,验证了假设,获得了成功。而有些学生却难以顺利得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耐心地引导他们思维,帮助他们克服探究障碍,树立信心,不言放弃,用问题引领他们走向成功、如可启发他们:纯电阻的伏安线为什么要画成直线?为什么有些点不在直线上?如何舍取原始点?等等。教师要用学生的实验数据与学生一起去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转危为安”,实现探究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等的差异,学生的探究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此时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学生。总之,探究性教学顺应时代潮流,注重人的发展,满足社会、学生、学科的发展需要。但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绝不是要一哄而上,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放养式”的失去控制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探究。教师的责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重了。正如杜威所说:“这种对儿童期和青年期的敬重,并不是为教师开辟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而是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让我们勇于实践,不断地探究和反思它的实施,避免探究性教学走入误区,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有效调控者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7一9年级)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f2]I长明.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探讨2004(4).[3]郑青岳.探究式学习动手做实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6).[4]项红专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物理教师,2003(10)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