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方人权观解读

来源:易榕旅网
I Theory Research l学—_●一埕———一化 西方人权艰觚读 朱宏杰 【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19队,西安710068) 摘要:西方人权观是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不断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其局限 性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更是把“人权”这一美妙的概念和人类追求的理想 引入歧途。 关键词:西方;人权观;进步;局限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O9)31一O166一O2 近几年,国际社会人权领域斗争比较激烈,西方发达国 代西方国家更是基于人权普遍性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 家常以自己的人权观衡量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权状况,动辄 “人权无国界”等主张,宣扬“世界性的人权”。 横加指责甚至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名义粗暴干涉。由于西方 个人权利的核心性。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人权观的核心, 发达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 从近代西方人权观产生就得以确立。文艺复兴前后,资本主 在面对指责时往往陷于被动,几无还手之力。进一步了解西 义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但封建神权对人性的压抑极大 方人权观就显得尤为必要。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学者把人权做 一、西方人权观的文化基础及主要特点 为反对封建神权、唤醒民众的有力武器,并把个人主义,恢复 从法律概念理解,人权是人之为人所享有的权利,这种 人性,倡导人的尊严、自由、平等等作为人权的核心。这种思 权利源于人的本性和尊严,是人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但现 想是对西方社会几百年来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人权观念的继 实中的人权要复杂的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 承,在西方社会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方方面面,正是基于这种复杂性,不同民族对人权有不同的 在政府和人权的关系上,强调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保 理解,不同的人权观只有融入其对应的文化才会有意义。 障”人权。西方人权观一般认为,国家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政 近代西方人权观起源于文艺复兴,发展于宗教改革,经 府存在的目的是保障人权。这和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历史性贡献,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权理论, 的产物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有着根本不同。美 并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然法思想在西方人权观 国《独立宣言》宣称“当一个政府恶贯满盈、倒行逆施……企 形成的过程中贯穿始终,自然法主张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 图把人民压抑在绝对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时,人民就有这种 每个人在作为人的意义上都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和 权利,人民就有义务,来推翻那样的政府,而为他们未来的安 财产权,即“天赋^权”。这种观念符合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 全设立新的保障……。”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根深蒂固,而且 君权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一经产生便不可遏制。自 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也得到体现。前 然法理论大量融人人权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恢复人性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4月7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 尊严、倡导普遍人权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人权文化。 提出建立“新国际准则”时说,虽然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 人权是一个人仅仅因为是人就拥有的权利,具有普遍 组成的国际组织,但联合国存在的理由是要保护世界人民的 性。西方人权观强调人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认为这 权利和理想。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权躲在国家主权的后面,侵 种享有建立在主体平等的基础之上。人权普遍性正是对这一 犯其人民的权利和理想。一项反对暴力镇压少数人的新国际 观念的体现,即任何人不论其国籍、政治地位、家庭背景、财 准则正在形成,尽管进展缓慢,但最终必定形成。该准则应当 产状况、宗教信仰、文化水平如何,都享有平等的人权。人权 优先于对国家主权的关注【lJ。 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权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从少数人的 二、西方人权观的进步意义 l66 人权到多数人的人权再到普遍人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近 西方人权观的兴起在文化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 作者简介:朱宏杰(1982一),男,河南中牟人,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军事法研究。 L l S h i Y a n j i U ☆历史研究☆ 碍,并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逐渐影响到世界 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二战以后,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保 障人权,国际社会签定了许多关于人权的公约、文件,这些公 发展的实践,脱离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去谈实现世 界性的普遍人权是没有实际意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历 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原因,多数亚洲国家更愿意强调集体人 权;在伊斯兰国家人权理念中,人权概念被解释为真主的特 权,人类享有的是真主赋予的权利;这和西方人权观明显不 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西方 约、文件无一不是以西方人权观为基础。抛开文化基础、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人权公约、文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承认,说明西方人权观的某些观念已为世界不同种族、不 同文化的国家所接受。 1.人权观念唤醒人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马 人权观是有其较大进步意义,但不代表其他国家都要信奉或 实行这种人权观。对于人类中的大多数来说从来就没有生活 在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的工业社会里。一种关于人权的表述, 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 常革命的作用”。这种革命作用在经济上表现为促进生产力 正意义上的“人”。在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黑暗时代的中世纪, 人们要受到双重的统治,即“教权”和“君权”,人们的权利和 原有秩序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挑战,强调“恢复人性”、争取 人权无疑是最合适的理由,无论是早期资产阶级与君权结合 若是其中许多权利与人类大多数无关,就不是经得起理性辩 2.人权保护必须依靠完善的国内立法来实现,人权高于 主权背离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真正实现保护人权。在主权 理解,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人权是人的普遍权利,超越国界,属 于全人类。1999年4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华盛顿北约首脑 的发展,在文化上表现为使人摆脱封建神权的束缚,成为真 驳的论述,所以西方人权与当代人类大多数并无关系圆。 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有着不同的 自由套上 『.沉重的枷锁。资产阶级的兴起与自然法的复兴对 和人权关系上,战胜神权还是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君权,人权始终是其主要武 器。 会议上抛出了“布莱尔主义”——若一国内部“压迫”造成的 人道主义问题足以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其他国家 或国家集团有权以武力干涉,即所谓的新干涉主义。这在发 2.西方人权观有利于推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保障人权。 世界上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人权观,要在世界范围内实 展中国家受到理所当然的抵制,认为:主权是人权的保障,没 有国家主权,个人人权无从谈起。人权并不排斥国家主权,在 一现保护人权必须有一种能为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共同 接受的人权观念,从目前来看,西方人权观是唯一符合此标 定的发展阶段必须依靠国家主权来保障,l9世纪末2O世 偌大的中国几无主权可言,中国 准的人权观,其中的关于平等、自由的观念已为世界大多数 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所接受。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步伐加快,国与国 之间联系更趋紧密,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个自我封闭的 体系里进行建设,在交往过程中对人价值的普遍认同成了世 界不同文化国家合作的一个基础。当然仅凭“人权”二字与对 疑要求国际社会在保障基本人权方面有所建树。国际社会共 人民因此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任意欺辱和无辜杀戮。根本就 无人权可言。 3.把人权工具化,实行双重标准。人权与一个国家的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把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成 人权的信仰无法阻止对人权的践踏,但是人权概念的发展无 就推行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国家,显然不 会收到任何效果。何况西方国家在人权保护方面所信奉的和 所实施的完全不同,所谓“人权外交”本质上并不是为了保护 同制定的被称为《国际人权宪章》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 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 其他国家的人权,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约》等一系列保护人权的文件、公约,这些关于人权的文件、 式。根据英国学者布郎利的考察,在l9世纪和2O世纪初的 公约都是以西方人权观为基础的。与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 各国实践中,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 可以说西方人权观主导着世界人权建设的方向,对在世界范 涉,因为每次干涉都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干涉国的自身利益的 动机,人道主义干涉背后总是利益的驱使口】。这种把人权当成 围内实现保护人权有着比较大的进步意义。 三、西方人权观的局限性 工具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人权纯洁性的玷污。 最终使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但这 个过程必须深深扎根于国家发展水平差异、文化多元的现实, 不能只是简单的以统一的标准来确定和衡量,我们既要重视 西方国家在人权保护方面既已取得的成就,也要认清其人权 人权的复杂性决定了完全实现保障人权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近代西方人权观获得较大发展,首先 是因为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和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 分不开的。明显的是,在一个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国家里,面 包显然要比人权更为重要。在世界范围内保护人权必须考虑 不同国家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给发展相对落后的国 家以相对多的空间和时间,而不能简单的以一种观念衡量所 观念的局限,为保护人权做出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法学精萃:2002年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5. 有国家人权,甚至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I.普遍性人权忽视人类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的差 异,在一定发展阶段难以付诸实践。人权普遍性并不代表任 何时候、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权观完全一致。人权的普遍 性更多的是对人权应该是什么样的普遍认同,只是一种应然 状态。而这种“应然”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现实还需要社会经济 [2][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H].夏勇,张志铭,译.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 [3]白桂梅,龚刃韧,李鸣,等.国际法上的人权[H].北京:北京大学出 l67 版社,1996:7. (责任编辑/陈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