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泽厚美学的人生之诗——浅谈美育代替宗教的可能性探索

李泽厚美学的人生之诗——浅谈美育代替宗教的可能性探索

来源:易榕旅网
文史艺术]ARTISTS AND WRITERS 李泽厚美学的人生之诗 浅谈美育代替宗教的可能性探索 陈凯 (重庆师范大学09文艺学重庆400047)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认为对美育代替宗教的可能性进行了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美学实践人类个体 让人完全仰拜和屈服与它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而我们要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人也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和彼岸 的神,的幸福祈求中: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我们人类的终极追求到底是什 的精神家园并非是伊甸园,而是活生生的人类自己把握的精神世界。 。 么?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终极幸福又是什么?我认为几个关键词要把 这种精神世界不是建构在虚构的上帝上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之上 握:实践,人类,个体生命,相互运动联系生成丰富。世界的丰富就在 实践就是人类自己的上帝。而实践所生之子真善美则是人类自己所 于这几个词的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哲学美学关注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创造的三神。而与人类和每个个体生命 灵最深处沟通的就是美,美 人类心灵的宠儿。有了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不 因此,只要人类存在,每个个体的生命存在,哲学美学就会永远存在。 是天地之精华,而且也可以分析当代人的心理本体。 我认为李泽厚先生所开启的“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实践美 仅能够分析过去人的心理本体,学的人生之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也许这样美育代替宗教有其可 第一步分析当代的工具本体,当代实践技术最明显的是电子和计算 能。 机复制时代和市场物质时代。第二步分析人类和个 哩本体 由工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待的精华。哲 具本体生产形成的就是物质的机械复制,平民消费的心理本体,i塞.个 社会意识形态要的是复制,而不是创新。除非新的工具本体的出现。 学又可以分为真(知识)、善(意志)、美(情感)三个方面,真善美概念 的区分并非精确,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命运思考互相包容和 第三步每个个体生命的心理本体会突破和挑战凝聚的人类的心理本 生成的。我们曾把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叫做“真”.把人类实践主体的根 体形成新的人类心理本体。第四步形成的新的心理本体会反过来指 本性质叫做“善”。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得到预期 导工具本体,从而形成永恒的矛盾运动,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社会和 效果的时刻。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真的规律性就交会融合了 世界,包括创造了新的人类和自己。所以说研究美学就是研究人类和 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和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 个体的心理本体,按照文化研究中文化制造的观点。人类积极的未来 源。自然事物的形式、性能、规律都是特殊的、具体的、有局限的,人类 将依靠人类美学的发展。美学是最终人类推动实践健康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在长期活动中,由于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和自己!从而世界永远是丰富的,我们人 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 类及每个个体也是丰富的,世界的终极价值也是灿烂和丰富的。我们 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 的实践,真善美,人类及每个个体的幸福就是指向创造的丰富,幸福 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种自由形式就是美的形 归属就是一种创造的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泽厚的美学是一种人 式。社会美是善成了真的内容,合目的性是形式,自然美是真成了善 生之诗,美育代替宗教能够成为可能。尤其对中国来说人生之诗建立 的内容,真是形式。美与真善是一个统一体,美是真和善抽出的形式。 在宗教上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心理本体是不同的,儒道释是中国 李泽厚美学的人生之诗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了人类的最终 过去的心理本体值得研究,而新的工具本体形成新的心理本体也应 实在、本体、事实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工具本体论。这 该值得研究,我们 须把他们统一起来创造性的建构新的美的心理 是真善美的本质来源。二是工具本体论的实践运动形成人类和个体 本体而推动实践不断向前丰富发展,创造适合中国入的幸福的丰富 生命的各个阶段的情感心理本体论。其中美是最重要的集中真善形 生活。 式的人类普遍情感心理本体。因此美是人把握实践的重要方式,美确 在这个美的创造性活动中,教育或美育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所 认人的存在方式,即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三是先有美感后有艺术,美 以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个美学家,一个真正身心健全的人,一个真正回 感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而艺术在早期是通过巫术产生。艺术品作为 到人本身的教育的人,一个热爱生活并能够创造生活和美的入,这样 审美对象既是一定时代社会的产儿,又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理结构的 的老师才能够真正配的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正如李泽厚在<美 对应品,对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的研究,不正是对物态化了的一定 时代社会的心灵结构的研究,亦即对人类心理—一隋感本体的研究 吗?四是没有纯粹的美学,美学必然积淀了人类生活的吃穿住行,食 色性,马克思在食,弗洛伊德在性做了很好的探索,纯粹的艺术品只 是美的形式脱离功利性也必将消亡。五是艺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 式,形成具体的形式,即由再现和表现到装饰)和突破积淀(由装饰 风、形式美再回到再现或表现)的运动过程,亦即人的情欲,生命由形 式化又突破形式化的永恒矛盾的过程。 学四讲》结尾中所说:“于是,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人的个体,感性和偶 然吧。从而,也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every day life)中来吧!不要再受 任何形上观念的控制支配,主动来迎接、组合和打破这积淀吧。艺术 是你的感性存在的心理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你的日常经验(1iving cx— perience)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将自己个体的丰富性才能和 先天潜能气质在实践中迎接这种心理——情感本体积淀。组建积淀, 打破积淀,指导实践,创造新的审美丰富性,新的自己和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总结李泽厚美学思想虽然还有些杂乱和未形成明确的结论认 识,但能够深刻感觉到他的科学性,人性,历史运动感,一直指向人类 和个体生命的健康未来。宗教是通过对人的否定,建构一个高高在上 1《美学四讲》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金元浦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2∞3年版 3.《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陶东风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司I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