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图学(A)....................................................1工程力学(B) ....................................................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B).
...............................................12
机械原理及设计(Ⅰ)B
................................................14
机械原理及设计(Ⅱ)B...................................... ..........17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B).
..............................................21传热学(B).
........................................................24
金属学及热处理....................................................26材料加工CAD/CAM
...............................................29
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31凝固过程数值模拟...................................................34塑性成形数值模拟...................................................37热加工环保技术与设备...............................................38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备................................................41特种铸造...........................................................43铸型材料基础......................................................45压力加工设备................................................47
特种塑性成形......................................................49模具加工工艺..............................................51
焊接结构设备....................................................53电工电子学A(1)(Ⅱ) ...............................................57
材料成型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图学(A)
Engineering Graphics(A)
课程编号:03110051 学 分:6.5
学 时:120 (其中:讲课学时:100 实验学时:6 上机学时:14)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机械、机电、车辆、成型等。 教 材:l、《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制图教研室编,陕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2、《画法几何习题集》,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3、《机械制图习题集》,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
4、《计算机辅助工程图学》,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校内教材),2003年。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如机械、机电、车辆、成型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投影理论为基础,以图示图解为基本方法,研究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以及图形表达与阅读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对几何形体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图形构形表达及阅读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辅助绘图及三维建模的基本能力,并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开展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今后从事各种设计包括创新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打基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 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四部分,其中计算机绘图部分作为图形思维、构形、建模及表达的辅助手段穿插于前三部分之中。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机械图部分不仅要从上述各种能力培养的一种工程实例出发,进行图形表达与阅读的综合训练,而且要对工程实际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和规范做出要求。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发展方向与学习方法;明确本课程中体现与贯彻的思维方法与训练手段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培养、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启发的
1
重要性。
第一篇 画法几何
学习用正投影法表示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L、投影的基本知识建立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正投影和斜投影)的基本概念。 2、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第一分角中各种位置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掌握直线倾角、线段实长和平 面图形实形的求法。 3、点、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
(1)掌握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及在平面上作点和直线的方法。 (2)掌握两直线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性。
(3)掌握直线与平面之间、二平面之间的平行、相交、垂直的投影特性。 (4)建立投影变换的基本概念,(主要为换面法)。
(5)计算机辅助画法几何的三维求解:空间距离、角度求解、直线实长和平面实形等。 4、立体的投影
(1)掌握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能分析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截交线的性质,掌握截交线的基本作图方法(截平面以特殊位置 为主)。
(3)掌握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以及两曲面立体的相贯线的作图方法(两曲面立体相贯时,至少有一 个立体的轴线垂直于投影面)。 5、轴测投影
(1)建立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了解轴向变形系数和轴间角的几何意义。
(2)掌握正等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学会轴测草图的绘制,掌握计算机三维建摸的技能,以 便辅助读图训练。 第二篇 制图基础
培养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能力,以及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能力。 1、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1)能正确使用手工和狡算机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做到作图准确、图线分 明、字体工整、整洁美观。会分析和标注平面图形尺寸。熟练运用CAD绘图软件绘制平面图形及标注平面图形尺寸。 (2)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3)初步掌握徒手作草图的技巧和CAD草图绘制的能力。 2、投影制图
(1)能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法,进行组合体的手工及计算机画图、读图和尺寸标注,做到投影正确、尺寸齐全、图面清晰。
(2)掌握组合体内外结构的各种常用表达方法,通过对各种视图、削视图、剖面图的画法及阅读方法的反复训练,进一步提高空间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体构形能力及二维和三维图形之间的转换能力。
(3)具备组合体的计算机三维建摸及二维投影的能力 (4)了解第三角投影。 第三篇 工程图
以零件图和装配图为综合性工程实例,进一步培养图形表达与阅读的基本能力。 1、零件图(总要求:能正确绘制出合乎国家标准的完整的零件图),其中包括:
(1)了解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能运用绘图仪器作图及计算机软件(含三维建摸及其二维
2
章 节第一篇 画法几何第二篇 制图基础第三篇 工程图第四篇 CAD
合 计
讲 课283636100
投影)正确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视图不少于4个)。
(2)尺寸标注完整;清晰、符合标准(手工及计算机)。
(3)能注写已知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配合代号及其它技术要求(手工及计算机)。
(4)熟练掌握标题栏的画法及其填写,做到符合标准要求(手工及计算机)。 (5)能用CAD软件生成零件图图样。 2、标准件和常用件
(1)掌握螺纹、常用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并能按已知条件进行标注。 (2)掌握键、销、圆柱齿轮和弹簧的画法及其标注方法。 3、装配图
(1)了解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能绘制、阅读懂中等复杂的装配图(装配体至少要有非标准装配零件10个以上)。
(2)手工完成球阀和齿轮泵两张装配图,阅读并拆画零件图4张。 (3)能用CAD软件进行4~6零件的装配并生成装配图样。 第四篇 计算机绘图
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的理念,有意识地培养绘图软件在图形表达与阅读中的应用能力。 1、入门一种典型的CAD绘图软件。
2,学会应用CAD绘图软件绘制二维平面图形及进行尺寸标注、基本体的三维实体建模、基本体与平面相交的截交线的CAD生成与观察、两基本体相交的相贯线的CAD生成与观察,能够进行中等复杂程度蛆合体的三维实体建模并由此生成二维投影(含视图及剖视图)。在绘图与读图训练中,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辅助图形思维。
三、课程学时分配
实 验246
上 机24814
四、大纲说明
1、讲课(包括实验) 画法几何 12学时 制图基础
国标 2学时
基本体截交与相贯 8学时 组合体及尺寸标注 16学时 视图剖视 12学时 工程图
标准件 8学时
零件工程图 16学时 装配与装配图 14学时 考试 2学时
2、CAD上课穿插在各节课当中,上机30学时 上机实验内容见(计算机辅助工程图学l
3
3、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4、作业与训练内容与要求
(1)要求配合课程进度,完成相应习题集上全部或至少。80%的习题;
(2)要求课外进行小模型测绘训练(绘图比例可为2:1),所绘模型数量不得少于40个;(3)要求完成手工制图训练A3图纸7—8张和A2图纸2张。五、参考书目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年8月第3版。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工程力学B
Engineering mechanics B
课程编号:01110142/01110152 学 分:8.5
学 时:150 (其中:讲课学时;130 实验学时:2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适用专业:京江学院机械,机械电子、土木工程、材料等
教 材:《理论力学》(第六版)(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杜;
《材料力学》(第四版)(上),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杜: 《材料力学》(第四版),孙训芳;高等教育出版社(土木类)
开课学院: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工程力学是机电、土木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包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理论
力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材料力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热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理论力学部分(75学时)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公理、受力分析1、教学内容
(1)刚体和力的概念(2)静力学公理(3)约束和约束反力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4
2,基本要求
掌揖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画出受力图。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教学内容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3)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和计算 (4)平面力偶理论 2、基本要求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方法,能熟练计算平面力对点之矩及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
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 1、教学内容
(1)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的简化 (2)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3)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4)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5)物体系统的平衡静定和静不定问题 2、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2)能熟练地应用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系的平衡问题。
第四章 空间力系 l、教学内容 (1)空间汇交力系
(2)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3)空间力偶
(4)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主矢和主矩 (5)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6)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7)重心
2、基本要求
(1)掌握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的计算。 (2)了解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过程和简化结果。
(3)能应用空间任意力系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 (4)掌握重心的计算。 第五章 摩 擦 1、教学内容 (1)滑动摩擦
(2)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3)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4)滚动摩阻的概念 2、基本要求
(1)掌握静、动摩擦系数,了解摩擦角、自锁和滚动摩阻的概念。
5
(2)能应用库仑定律,求解有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第六章 点的运动学1、教学内容(1)矢量法(2)直角坐标法(3)自然法2、基本要求
(1)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坐标法。
(2)会求点的运动轨迹,能熟练地求解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第七章 刚体的简单运动1、教学内容
(1)刚体的平行移动 (2)刚体绕定轴的转动
(3)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4)轮系的传动比
(s)以矢量表示角建度和角加速度以矢积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基本要求
(1)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
(2)能熟练地求解与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及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3)了解角速度、角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 第八章 点的合成运动 1、教学内容
(1)相对运动 牵连运动 绝对运动 (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3)牵连运动是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4)牵连运动是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科氏加速度 2、基本要求
(1)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3)熟练掌握牵连运动分别为平动和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其应用。 第九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1、教学内容
(1)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和运动的分解 (2)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 (3)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瞬心法 (4)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5)运动学综合应用举例 2、基本要求
(1)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
(2)能熟练应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定理求解有关速度问题。 (3)能熟练应用基点法求解有关加速度问题。
(4)对常见平面机构能熟练地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第十章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6
1、教学内容
(1)动力学的基本定律(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3)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2、基本要求
会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会求简单情况下运动微分方程的积分。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1、教学内容(1)动量和冲量(2)动量定理
(3)质心运动定理2、基本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计算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
(2)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求解有关问题。第十二章 动量矩定理l、教学内容
(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2)动量矩定理
(3)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4)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2,基本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计算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2)掌握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3)掌握定轴转动微分方程的应用。第十三章 动能定理1、教学内容(1)力的功
(2)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3)动能定理
(4)功率 功率方程 机械效率(5)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6)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2、基本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计算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及力的功。(2)熟练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3)掌握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能求解相关的问题。第十四章 达朗伯原理1、教学内容
(1)惯性力和质点的达朗伯原理(2)质点系的达朗伯原理(3)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2、基本要求
(1)掌握惯性力的概念。
(2)掌握刚体平动、对称刚体作定轴转动(转动轴垂直对称平面)和平面运动时惯性力系
7
简化的结果。
(3)掌握达朗伯原理的应用。
材料力学部分(75学时)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材料力学的任务(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3)外力及其分类
(4)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5)变形和应变
(6)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基本要求
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及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和应变的概念。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及组合变形的概念。 第二章 拉压与剪切 1、教学内容
(1)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2)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应力 (3)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4)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5)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6)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 (7)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8)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 (9)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 (10)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 (11)应力集中的概念
(12)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变形和应变的概念、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建立强度条件,掌握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了解应力集中概念。熟练掌握剪切、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
第三章 扭 转 1、教学内容
(1)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田 (3)纯剪切
(4)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5)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轴扭转的内力、扭矩图,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变形,强度和刚度条件。理解纯剪切橇念,掌握剪应力互等定理。 第四章 弯曲内力
8
1、教学内容
(1)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实例(2)受弯杆件的简化(3)剪力和弯矩
(4)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5)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6)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平面弯曲的内力,剪力图和弯矩图第五章 弯曲应力 l、教学内容 (1)纯弯曲
(2)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3)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4)弯曲剪应力
(5)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具有纵向对称截面粱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理解弯曲剪应力。 第六章 弯曲变形 1、教学内容
(1)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2)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3)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4)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5)简单静不定梁
(6)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2、基本要求
热练掌握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粱的变形(位移),理解简单静不定粱的求解。 第七章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1、教学内容 (1)静矩和形心
(2)惯性矩和惯性半径 (3)惯性积
(4)平行移轴公式 2、基本要求
掌握截面几何性质(静矩、极惯性矩、轴惯性矩、轴惯性积)的概念,掌握平行移轴定理。
第八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教学内容 (1)应力状态概述
(2)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 (3)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4)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5)三向应力状态
9
(6)广义虎克定律
(7)复杂应力状态的变形比能 (8)强度理论概述 (9)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2、基本要求
掌握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理解应力状态分析概念,熟练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莫尔圆)。理解三向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理解广义胡克定律。熟练掌握常用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第九章 组合变形 1、教学内容
(1)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
(2)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包括斜弯曲的概念) (3)偏心压缩(可加截面核心概念) (4)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2、基本要求
掌握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理解组合变形概念和叠加原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拉(压)一弯和扭一弯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第十章 动载荷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动静法的应用
(3)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2、基本要求
掌握动载荷中惯性力问题和冲击应力的分析与计算。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l、教学内容
(1)交变力与疲劳失效
(2)交变应力的循环特性、应力幅和平均应力 (3)持久极限
(4)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5)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2、基本要求
理解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的概念、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
劳强度计算。 第十二章 压杆稳定 1、教学内容
(1)压杆稳定的概念
(2)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3)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4)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 (5)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6)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2、基本要求
10
第三章 扭转
第一章 绪论
第五章 摩擦
第十章 动载荷
第九章 组合变形
第六章 弯曲变形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四章 弯曲内力
第四章 空间力系
第十二章 压杆稳定
章 合 章
节计节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第二章 拉压与剪切
第十三章 动能定理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
第六章 点的运动学
第十四章 达朗伯原理
第十二章 动量矩定理
第八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
第九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七章 刚体的简单运动
第七章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材料力学部分
理解稳定性概念及其意义,熟练掌握轴向受压杆的临界力和临界应力计算,压杆的柔度和压杆稳定性校核。
三、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力学部分
四、大纲说明
1、本大纲要求适用于中学时机类工程力学课程,其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基本上分两学期讲授。 2、教材
推荐使用哈工大的理论力学和刘鸿文的材料力学教材。
3、为达到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应不少于450题,即每次(2学时)布置4—5道题。其
4624686844644266334566665讲课讲课
81110实验实验
上机上机
11
第八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第十章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公理、受力分
析
合 计
7
5
5
651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B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课程编号:03110133 学 分:2
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市场营销专业
教 材:《机械制造学》,王贵成,机械工业出版杜,2001年7月第1版
开课学院;工业中心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介绍基础知识的的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机械加工生产过程。
2、了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3、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 4、了解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
5、初步具备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和选择加工方法的能力。6、熟悉零件结构的工艺性要求。7、了解机械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绪 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12
中应有概念题、思考题、简单证明题、基本计算题和综合分析题及实验题等。
4、注意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教学模型,特别大力提倡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录像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应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进行统一考试。
6、土木工程专业推荐使用《材料力学》上下册;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并可对有关章节略作改动。 五、参考书目 1、《理论力学》上下册,南京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杜,第二版,
2、《理论力学解题指导及习题》,柳祖亭,机械工业出版杜,第一版; 3、《材料力学》上下册,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杜,第二版; 4、《材料力学》上下册,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5,《工程力学教程》(Ⅰ)(Ⅱ)(Ⅲ),范钦珊,高等教育出版杜,第一版; 6、《材料力学习题解答及解题指导》,吴永端等,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7、《材料力学学习指导》,华东地区材料力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矿业大学出版杜,第一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2)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和地位
(3)机械产品质量要求 整机质量要求,零件质量要求(材质、精度、表面质量) (4)机械制造生产过程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了解机械产品的基本质量要求;了解机械制造生产过程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1)切削运动和切削参数 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层参数 (2)金属切削刀具
刀具材料的要求及常用刀具材料,车刀的角度 (3)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过程、切削变形、切屑的种类、积屑瘤、已加工表面质量、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
(4)切削液
(5)材料切削加工性
(6)切削加工生产率及切削用量选择 2、基本要求
了解切削运动和切削参数;了解刀具材料的要求及常用刀具材料;掌握车刀的基本角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正交平面参考系车刀角度的标注,了解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削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了解各种切削因素对金属切削过程的影响:了解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和切削加工经济性。
第二章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 1,教学内容
(1)金属切削机床 机床的分类、型号,机床的结构,机床传动。
(2)机床夹具 夹具的组成,定位原理,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常见定位分析 2、基本要求
了解机床的型号、结构、主要性能参数,了解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在机床中的应用,能分析普通车床传动路线,井能进行传动计算。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对常见加工中工件的定位和夹紧进行分析 第三章 机械加工方法 1、教学内容
(1)各种切削加工方法的设备、刀具、特点和应用 (2)光整加工的方法、原理、特点与应用
(3)各种表面加工 介绍分析各种加工方法在工件表面加工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设备、刀具、原理、特点和应用,能针对不同的工件表面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
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l、教学内容
(1)概述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 (2)零件结构工艺性
(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加工方法选择、定位基准选择、加工阶段划分及工序安排 (4)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制订
13
章 节
2、基本要求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对于简单零件能进行加工方法选择、定位基准选择、加工阶段划分及工序安排,能制订简单零件单件,小批生产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第五章 数控加工及特种加工技术简介 l、教学内容
(1)数控加工系统的组成,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2)特种加工的方法、原理、特点、应用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控加工系统的组成、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了解特种加工的方法、原理,掌握特种加工的特点,能够正确应用特种加工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266862
实 验
上 机
绪 论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础知识第二章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第三章 机械加工方法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第五章 数控加工及特种加工技术筒介
四、大纲说明
1、材料力学课程与本课程平行或滞后,适当增加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内容。 2、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参考书目 l、《金属工艺学》,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杜出版; 2、《机械制造工程学》,胡城立、王彬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机械原理及设计(Ⅰ)B
Machine and Mechanical Design(Ⅰ)B
课程编号;03110102 学 分:3
学 时:48 (其中: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6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冶金、成型、能源与动力工程 教 材;《机械原理》,申永胜,清华大学出版杜,1999年8月第1版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机械原理及设计(Ⅰ)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14
(4)凸轮轮廓线设计 用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用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5)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 基圆半径、压力角、滚子半径的确定。 2、基本要求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应用,熟悉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自锁概念,掌握盘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掌握盘形凸轮轮廓线的设计方法。 第四章 齿轮机构 l、教学内容
(1)齿轮机构的类型;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15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 论
1、教学内容
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了解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第一章 机构的组成和结构 l、教学内容
(1)机构的组成 构件、运动副、平面高副和低副;
(2)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绘制方法、运动简图的作用,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机构自由度概念、自由度计算公式、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计算自由度注意事项,
(4)机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 机构的杆组分析、拆杆组、机构的组成原理。 2、基本要求
能绘制常用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方法,了解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和杆组级别,掌握高副低代。 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 l、教学内容
(1)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 平面四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2)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运动特性、传力特性;
(3)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瞬心及速度分析的瞬心法、运动分析的解析法;
(4)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刚体导引机构的设计、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急回机构的设计。
2、基本要求
了解平面四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演化和应用:掌握曲柄存在的条件、传动角、死点、极位夹角和行程速比系数等内容;掌握按巳知连杆三位置、连架杆三对应位置和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四杆机构;掌握用瞬心法对简单高、低副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了解用解析法进行运动分析。
第三章 凸轮机构 1、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 (2)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功能;
(3)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 运动规律、刚性冲击、柔性冲击、运动规律的组合与优化;
第五章 轮系 l、教学内容
(1)轮系的类型 定轴轮系、周转轮系、混合轮系,
(2)轮系的传动比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周转轮系的传动比、混合轮系的传动比; (3)轮系的功能, (4)轮系的设计。 2、基本要求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定轴、周转和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了解行星轮系各个齿数的确定方法和行星轮系的功用。 第六章 间歇运动机构 1、教学内容
(1)间歇运动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2)棘轮机构 棘轮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机构类型、特点和功能; (3)槽轮机构 槽轮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机构类型、特点和功能 (4)其他间歇运动机构简介 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 2、基本要求
了解二三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第七章 其他常用机构 1、教学内容
(1)螺旋机构 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功能;
(2)摩擦轮机构。摩擦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功能; (3)挠性传动机构 挠性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功能; (4)液压、气动机构。 2、基本要求
了解二三种其他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第八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16
(3)渐开线齿廓 渐开线的形成及性质、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齿轮各部分名称、基本参数、几何尺寸的计算;
(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正确啮合条件、无齿侧间隙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 范成法加工基本原理、用标准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渐开线齿廓的根切、避免根切的措施;
(7)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传动类型及选择、齿轮传动的设计步骤;
(8)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斜齿圆柱齿轮的形成、基本参数、平行轴斜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
(9)圆锥齿轮机构 直齿圆锥齿轮齿廓的形成、直齿圆锥齿轮的啮合传动、传动设计。 2、基本要求
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熟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特性(定传动比、可分性、连续啮合传动条件等);掌握标准直齿轮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熟悉渐开线齿轮的范成法加工原理、根切、最少齿数、变位齿轮、齿轮传动类型;熟悉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轮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掌握标准斜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了解直齿圆锥齿轮齿廓的形成原理、掌握背锥、当量齿数等概念,能进行基本尺寸计算,对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有所了解(此内容由机械设计课讲)。
合 计绪 论章 节
第五章 轮 系
第四章 齿轮结构
第三章 凸论结构
第九章 机械的平衡
第七章 其它常用机构
第六章 间歇运动机构
第二章 平面连杆结构
课程编号:03110112
241144842讲 课4210
实 验6222
上 机
机械原理及设计(Ⅱ)B
1、教学内容
(1)作用在机械上的力及机械的运转过程;
(2)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等效力矩、等效力、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
(3)机械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 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4)飞轮设计 飞轮设计的基本原理、飞轮主要尺寸的确定。 2、基本要求
了解建立单自度机器系统等效力学模型,机器真实运动方程式的求解方法;了解飞轮的调速原理和特点;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简易计算法;了解非周期性速度调节的概念。 第九章 机械的平衡 l、教学内容
(1)机械平衡的分类 转子的平衡、机构的平衡;
(2)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 静平衡设计、动平衡设计, (3)平面机构平衡设计简介。 2、基本要求
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平衡原理。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2、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4、每次课后布置1~4条作业,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五、参考书目
l、(机械原理),华大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吴克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机械设计原理》,邹慧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Machine and MechanicaI Designing(Ⅱ)B
17
第八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第一章 机构的组成和结构
学 分;4
学 时;37 (其中;讲课学时:37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及制造工艺基础、互换性及技术测量。 适用专业:冶金、成型、能源与动力等 教 材;《机械设计》,濮良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7版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第三章 摩擦、磨损和润滑 1、教学内容 (1)摩擦; (2)磨损;
(3)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 (4)流体润滑原理简介。 2、基本要求
了解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知识,掌握摩擦磨损分类和磨损过程,掌握流体动力润滑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机械原理及设计》是冶金、成型、能源与动力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l、教学内容
(1)机械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
(3)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基本要求
了解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本课程特点。 第二章 机械设计总论 1、教学内容 (1)机器组成;
(2)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 (3)对机器的主要要求;
(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5)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6)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6)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9)机械零件的材料及其选择; (10)机械零件的标准化, (11)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2,基本要求
了解机器组成、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对机器的主要要求、机械制造中常用材料及其选择和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等,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工作能力基本准则。
18
第四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1、教学内容
(1)螺纹联接的类型和标准联接件; (2)螺纹联接的预紧; (3)螺纹联接的防松; (4)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5)螺纹联接的设计:
(6)螺纹联接的材料及许用应力; (?)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8)螺旋传动。 2、基本要求
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场合,了解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和防松的方法,掌握螺纹联接设计及其强度计算,了解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常用措施,了解螺旋传动的设计方法。
第五章 键、花键联接等 1、教学内容
(1)键联接;(2)花键联接;
(3)无键联接;(4)销连接。 2、基本要求
了解键联接、花键联接、无键联接和销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场合,掌握键联接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强度计算。 第六章 带传动 1、教学内容
(1)概述 带传动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型式;
(2)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 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弹性滑动、打滑及传动比; (3)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4)V带轮的结构; (5)带传动张紧装置; (6)其它带传动简介。 2、基本要求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主要型式、V带轮的结构、张紧装置和带传动的维护,掌握带的受力分析、弹性滑动、传动比计算和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七章 链传动 1、教学内容
(1)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2)传动链的结构特点; (3)链轮结构和材料;
(4)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运动不均匀性和动载荷; (5)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6)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7)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2、基本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链和链轮结构,掌握链传动的运动特性、主要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使用维护。
19
第八章 齿轮传动 1、教学内容
(1)概述 齿轮传动的应用和种类; (2)齿轮传动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3)齿轮材料及选择; (4)齿轮传动的载荷计算;
(5)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6)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 (7)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8)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9)齿轮结构设计, (10)齿轮传动润滑。 2、基本要求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及类型和齿轮材料的选择,掌握齿轮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及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
第九章 蜗杆传动1、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
(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及尺寸计算; (3)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计算; (4)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5)蜗杆蜗轮的材料及结构。 2、基本要求
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种类,掌握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及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了解蜗杆、蜗轮的材料及结构,掌握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第十章 滑动轴承 1、教学内容 (1)概述;
(2)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型式; (3)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与材料; (4)轴瓦结构;
(5)滑动轴承润滑剂选用;
(6)非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计算;
(7)流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 (8)其他型式滑动轴承筒介。 2、基本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结构形式和轴瓦材料,了解润滑剂种类和润滑装置类型,掌握非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计算和流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 第十一章 滚动轴承 1、教学内容
(1)概述 滚动轴承的结构和特点; (2)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代号; (3)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20
第十二章 轴
章
节
243424321
第七章 链传动
第六章 带传动
第一章 绪 论
第十章 滑动轴承
第九章 蜗杆传动
第八章 齿轮传动
第五章 键、花健
第十一章 滚动轴承
第二章 机械设计总论
第十三章 联轴器、离合器
第三章 摩擦、磨损和润滑
第四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合 计
1
3
37
讲 课
四、大纲说明
l、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机械原理及设计(Ⅰ)》实验教学大纲。
2、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见《机械原理及设计(Ⅱ)》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3、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4、课后布置3—4条作业,作业总量约为50一70道习题。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221实 验
上 机
(5)滚动轴承尺寸选择; (6)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2、基本要求
了解滚动轴承的结构和特点,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常用代号及主要类型选择,掌握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寿命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第十二章 轴 1、教学内容
(1)概述 失效形式和材料; (2)轴结构设计; (3)轴的计算。 2、基本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及其材料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掌握轴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1、教学内容
(1)联轴器的种类及特性; (2)联轴器选择; (3)离合器;
(4)安全联轴器和安全离合器; (5)特殊联轴器。 2、基本要求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基本类型及选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21
8
10
l、《机械设计》,邱宜怀主编,高教出版杜,1998年2月第2版 2、《机械设计》,吴宗泽主编,高教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B
ToIerance and Verification of GeometricaI Quantity
课程编号:03110l72 学 分;2
学 时:30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金工实习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教 材:《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甘永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是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技术基础课,它建立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金工实习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的基本任务是:
1、获得机械零件几何精度方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2,掌握测量零件几何参数的主要工具的测量原理、结构和操作技能; 3、初步具有机械精度设计能力; 4,熟悉典型几何量检测的基本方法。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几何参数的互换性为背景,从“精度”或“误差”的观点去分析研究零件及机构的几何参数。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分属标准化和计量学范畴,本课程是将公差标准与计量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技术基础学科。本学科的研究中心是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解决办法是规定公差,并用计量测试手段保证其贯彻执行。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2)互换性与公差
A、互换性与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B、互换性的种类。 (3)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4)几何量检测概述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理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特别是互换性的实质。了解互换性的分类; (3)了解互换性发展简史和互换性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4)了解标准化的意义,明确标准化与互换性的关系。(s)了解优先数系的概念及特点。第二章 孔、轴公差配合与检测1、教学内容
(1)基本术语及定义 包括孔轴、尺寸、偏差、公差、配合和基准制等;
(2)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 包括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等;
(3)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包括基准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和配合种类的选择;
(4)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2、基本要求
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了解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与特点,公差等级、公差单位、标准公差的计算及规律、尺寸分段、基本偏差系列、基准制、公差和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标准温度。掌握正确地查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常用表格,标准公差数值表、摹本偏差数值表。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 1、教学内容
(1)概述 形位公差研究对象、项目;
(2)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被测要素的标注、基准要素的标注等; (3)形位公差带;
(4)公差原则 独立原则、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等;
(5)形位公差的选择 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公差原则的选择、形位公差值的选择; (6)形位误差及其检测 形位误差的评定、形位误差检澜原则。 2、基本要求
了解形状和位置误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掌握形位公差研究的对象,几何要素,公差项目。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定义,形位公差带。理解公差原则的含义。了解公差原则的应用。理解形位公差的选择方法。了解形位误差的评定及测量方法。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1、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取样长度、评定长度、基准线、评定参数; (3)表面租糙度参数值及其应用; (4)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2、基本要求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评定方法。了解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的选用原则。掌握表面粗糙度的常用标注及初步选用方法。 第五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1、教学内容
(1)概述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齿轮的主要加工误差; (2)直齿轮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及其检测, (3)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及其; (4)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的应用。
23
第一章 绪论
章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
节
1771
讲 课
传热学B
Heat Transfer (B)
课程编号:02111002 学 分:2
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传热学》,戴锅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开课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4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实验教学大纲。2、采用多媒体或常规教学。
3、每章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题型多样化。另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1、《几何量公差与检测习题试题集》,甘永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元月第三版;
2、现行各类公差国家标准。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传热学》是材料成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在其学科领域中,不论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中都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传热问题。本课程为解决传热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把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为传热模型的能力及对此进行分析求解的方法,为专业中有关新理论、新工艺创造条件。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传热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 验
2224
上 机
2、基本要求
了解齿轮传动使用要求及互换性的特点。理解影响齿转传动使用要求的主要齿轮误差项目及来源。了解齿轮及齿轮副的评定指标。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的结构、适用范围、精度等级、检验组、齿轮侧隙计算,齿坯公差及图样标注。初步掌握检验组选用。了解齿轮误差的测量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24
第五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
第二章 孔、油公差配合与检测
(3)总传热过程;
(4)传热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要求
了解传热学研究对象及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及等效热阻,了解传热过程及热阻网络。
第二章 导热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 1、教学内容
(1)导热基本定律和热导率; (2)导热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 (3)一维稳态导热; (4)接触热阻简介。 2、教学要求
掌握博立叶定律。理解各相同性物体的导热微分方程及简单问题的定解条件。了解不同材料导热
系数数值的量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能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了解接触热阻。
第三章 非稳态导热 l、教学内容 (1)概述;
(2)内部热阻不可忽略的物体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非稳态导热和诺谟图。 2、教学要求
了解非稳定导热问题的特点及热扩散率。能用诺谟图计算一维平板和圆柱的导热问题,掌握简单形状物体的二维导热问题的乘积解法。 第四章 导热问题数值解基础 1、教学内容
(1)离散化和差商;
(2)稳态导热稳态的数值计算; (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2、教学要求
掌握导热问题数值求解中的有限差分法求解的基本步骤。能对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建立有限差分方程并用迭代法进行求解。能用显式差分格式求解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第五章 对流换热原理 1、教学内容
(1)对流换热概述;
(2)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3)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4)相似原理简介;
(5)特征数实验关联式的确定和选用。 2、教学要求
掌握牛顿冷却公式,了解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掌握速度边界层和温度边界层的概念。理解相似原
理及其对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了解正确选择对流换热特征数关联式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特征数关联式 1、教学内容
25
第一章 绪 论
章
节
讲 课3
实 验
上 机
第七章 辐射传热
第三章 非稳态导热
第五章 对流换热原理
第八章 传热过程和换热器
第四章 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
第二章 导热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特征数关联式
考 查
(1)管内强迫对流换热;
(2)外掠物体时的强迫对流换热; (3)自然对流换热。 2、教学要求
能用合适的特征数实验关联式计算外掠平板、圆柱和管内强迫对流换热,竖壁及横圆柱在太空间的 自然对流换热。 第七章 辐射换热 1、教学内容
(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 (3)实际物体和黑体的辐射; (4)角系数;
(5)封闭系统中灰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6)气体辐射及其与包壁间的辐射换热; (7)表面传热和表面传热系数。 2、教学要求
了解热辐射的本质。
掌握黑体、灰体、漫射体、黑度、吸收率、反射率及穿透率的概念。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重点是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理解角系数的概念,能计算充满透热介质的空腔与内包物体间的辐射换热。 了解气体辐射的特点,选择性和容积性。 第八章 传热过程和换热器 1、教学内容
(1)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2)换热器的分类和平均传热温差; (3)平均传热温差法热计算; (4)传热的增强; 2、教学要求
理解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能应用热阻概念综合分析热量传递过程。了解常见换热器的类型,能用 对数平均温差法计算间壁式换热器。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传热学B》实验教学大纲。
2、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建立传热模型求解实际传热问题的舵力和查阅手册的能力,学生
26
2
5
4
4
4
2
8
金属学及热处理
应能使用常用介质与材料的热物性参数图表,独立完成至少20个习题。 五、参考书目 1、《传热学》,杨世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杜,1998年12月第3版。 2、《传热学》,章熙民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Metallurgy and Heat Treatment
课程编号:07111120 学 分,5
学 时;90 (其中: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 教 材;《金属学及热处理》,崔忠圻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杜,1998.Vl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结基础课、专业课的桥梁。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掌握金属及合金的结晶、相图、塑性变形,再结晶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强化金属材料的基本工艺原理及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 1、教学内容
(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
(2)金属的晶体结构及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3)实际金属的缺陷 2、基本要求
(1)了解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 (2)熟练掌握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3)理解实际金属的缺陷,特别是线缺陷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1、教学内容
(1)纯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 (2)晶体的生长机制
(3)金属铸锭的组织与缺陷 2、基本要求
(1)掌握纯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 (2)理解晶体的生长机制
(3)了解金属铸锭的组织与缺陷 第三章 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昌 l、教学内容
27
(1)基本概念
(2)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3)共晶、包晶相图的分析(4)杠杆定律 2、基本要求
(1)深刻理解各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2)能够熟练地分析包括共晶、包晶相图在内的比较复杂的相图(3)掌握分析相图的一般方法第四章 铁碳合金1、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2)铁碳相图
(3)钢中的杂质元素及影响2、基本要求
(1)深刻理解各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2)能熟练地分析不同含碳量的合金的冷却过程和冷却产物(3)能够默画出铁碳相图第五章 三元合金相图1、教学内容
(1)三元合金的成分表示方法(2)直线法则和重心定律(3)截面图和投影图的分析2、基本要求
(1)掌握三元合金的成分表示方法(2)掌握直线法则和重心定律(3)掌握截面图和投影图的分析第六章 金属及台金的塑性变形1、教学内容
(1)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2)合金的塑性变形
(3)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基本要求
(1)掌握单晶体的塑性变形理论(2)理解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3)掌握合金的塑性变形理论
(4)掌握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七章 金属及台金的回复与再结晶1、教学内容
(1)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和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2)回复与再结晶(3)金属热加工2、基本要求
(1)掌握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和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回复和再结晶规律(2)理解热加工的特点
28
第四章 铁碳合金
章
节
第五章 三元合金相图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课程编号;07171060 学 分:2
总 复 习
668668讲 课101012
实 验222222222
上 机
材料加工CAD/CAM
第八章 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转变1、教学内容
(1)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2)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3)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4)调幅分解 2、基本要求
(1)掌握钢在加热时的转变规律
(2)掌握钢的珠光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 (3)掌握钢在回火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4)理解调幅分解的原理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 1、教学内容
(1)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目的、工艺特点,工艺参数 (2)钢的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的目的、工艺特点、工艺参数 (3)热处理工艺的新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
(2)了解钢的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工艺的一般原理,掌握感应淬火和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工艺的基本规律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大纲说明
1、讲课学时包括习题讲解和练习;2、实验时间要根据实验室的统一安排。五、参考书目
《金属学及热处理》,崔忠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Computer Aided Materials Processing
29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
第三章 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八章 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转变
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8) 先修课程: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材料加工CAD/CAM基础》,陈立亮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2001.7. v1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材料加工CAD/CAM基础》是为了适应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面宽的教学要求而开设的—门专业课。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1、深入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三维造型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有 限元分析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
2、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材料加工领域的应用概况,基本掌握铸造、冲压和焊接成型CAD系统的组成;
3、介绍材料加工CAD/CAM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计算机辅助设计内涵
(2)CAD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3)发展历史与瞻望 2、教学要求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铸造,塑性成形,焊接领域的应用概况,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CAD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1)CAD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三维造型技术 (3)数据信息交换
(4)智能化技术与优化分析技术 2、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三维实体建模方法和参数化设计功能,初步掌握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仿真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第三章 铸造成形CAD 1、教学内容
(1)铸造成型工艺CAD (2)铸造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2、教学要求
了解铸造成型工艺设计CAD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铸造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目的及内容,初步掌握传热凝固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方法,掌握凝固潜热的处理方法,了解铸造充型过程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方法,了解铸造成形结晶组织模拟的方法。 第四章 冲压成形CAD 1、教学内容
(1)冲裁模设计系统 (2)级进模设计系统
30
第七章
章
节
第一章 绪 论
第五章 焊接成型CAD
第四章 冲压成型CAD
第三章 铸造成型CAD
第二章 CAD技术基础
第六章 材料加工CAM
材料加工领械主流CAD/CAM系统
(3)覆盖件模具设计系统
(4)金属板料成形的有限元模拟 2、教学要求
了解模具CAD/CAM的特点,冲裁模CAD/CAM系统的程序流程,掌握毛坯优化排样的图形旋转法和平行线分割纵横平移法,掌握覆盖件模具CAD/CAM/CAPP系统的结构,掌握基于成组技术的检索式工艺设计方法。了解金属板料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第五章 焊接成形CAD 1,教学内容
(1)焊接专家系统
(2)焊接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2、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辅助焊接技术(CAW)的概念,焊接专家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专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了解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初步掌握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的方法。
第六章 材料加工CAM 1、教学内容
(1)数控机床的基本功能介绍 (2)数控加工工艺知识 (3)数控编程 2、教学要求
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分类及发展,数控编程的内容和步骤。
第七章 材料加工领域主流CAD/CAM系统 1、教学内容
AutoCAD和Pro/Engineer软件系统简介 2、教学要求
掌握AutoCAD二维基本作图方法,熟悉命令行、菜单和工具栏画图方法,图形的编辑和修改,图形的显示控制,文字注释,尺寸标注等。掌握Pro/Engineer软件三维基本作图的方法,熟悉各项菜单功能。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大纲说明
1、每次课后布置1~2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适当查阅文献理解教学内容;
2、课程特点是知识更新快,内容覆盖面广,教师应关注学科发展动态,酌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讲 课2
实 验
上 机
31
2
2
4
4
4
6
五、参考书目l、《铸造工程的模拟仿真与质量控制》,柳百成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V12、《计算机辅助焊接技术》,陈炳森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1999.10.V13、《模具CAD/CAM》,李志刚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2000.8.V1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
Testing Technique and Controling Enginneering
课程编号:07171370 学 分:2
学 时;30 (其中: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学、金属学及热处理、黑色金属材料及制备、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备等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 教 材;《检测技术及制工程》,江苏大学自编,2002.9.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运用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特点,介绍了材料制备、研究过程中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课程的基本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材料制备与研究过程中各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实验技能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实验与实验分析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概 论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检测与自控的作用; (2)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系统的要求; (3)检测系统的基本使用要求与特性。 2、基本要求
(1)了解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任务
(2)了解检测与控制在研究与生产中的应用: (3)了解检测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要求。 第二章 传感器 1、教学内容
(1)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分类、作用与应用特点;
(2)常用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特点; 2、基本要求
(1)了解传感器的种类与基本原理; (2)了解常用传感器的选择与应用特点, 第三章 温度检测 1、教学内容
32
(1)温度与温标的概念;
(2)温度的各种检测方法和特点分析:(3)热电偶测温技术与温度测量仪表;2、基本要求
(1)掌握和了解温度和温标的概念与各种温标之间的关系;
(2)掌握和了解各种温度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各种温度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应用;(3)掌握和了解热电偶热电势产生的基本原理和热电偶测沮的基本定律;(4)掌握和了解各种热电偶测量线路及其特点;(5)掌握和了解温度补偿的原理与方法。第四章 力与位移的检测1、教学内容
(1)力和位移的检测方法;
(2)测量力和位移的常用传感器与传感器原理;2、基本要求
(1)掌握和了解传感器测量力与位移的方法;(2)掌握和了解应变片测力的方法、原理和技术;(3)掌握和了解力和位移合成的测量方法;(4)掌握和了解传感器的参数选择与应用。第五章 热分析方法1、教学内容
(1)热分析的基本原理;
(2)热分析装置的组成与基本要求;
(3)热分析在研究与生产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热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了解和掌握热分析的装置组成与基本技术要求;(3)了解和掌握热分析检测合金成分的原理和方法;(4)了解和掌握用热分析分析合金的结晶和凝固过程。第六章 常用测量电路l、基本内容
(1)测量电路的分类和特点;(2)电位计式测量电路;(3)电桥式测量电路。2、基本要求
(1)掌握和了解电位计式测量电路的特点和应用;(2)掌握和了解电桥式测量电路的基本特点与应用;(3)了解和掌握利用测量电路进行补偿的原理和方法;(4)了解和掌掘提高测量精度的技术措施。第七章 显示与记录仪表1、基本内容
(1)显示与记录仪表的分类与应用;(2)数字式记录与显示仪表;(3)模拟式显示与记录仪表;(4)函数记录仪与应用;
33
第二章 传感器
第一章 概 论
第三章 温度检测
章
第四章 力和位移的检测
节
(5)示波器与应用; (6)应变仪与应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数字式显示记录仪表的显示特点和应用; (2)了解和掌握模拟式显示和记录仪表的显示特点与应用;
(3)了解和掌握函数记录仪、示波器及应变仪的测量原理与应用。 第八章 检测技术在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1、基本内容
(1)磁粉探伤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超声波检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3)X-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4)液体渗透法和无损检测; (s)复合材料与焊缝的无损检测。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
(2)掌握和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第九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1、基本内容
(1)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控制系统的组成及要求; (3)控制系统的分类; (4)控制仪表及装置。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2)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3)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4)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装置与控制仪表; 第十章 自动控制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1、基本内容
(1)模糊控制技术的应用; (2)人工神经网络系统; (3)虚拟制造技术; (4)专家系统。 2、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模糊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2)了解和掌握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3)了解和掌握虚拟制造技术与应用;
(4)了解和掌握专家系统的理论与专家系统的应用。 三、课程学时分配
34
讲 课
4
3
4
3
实 验
2
上 机
第五章 热分析第六章 常用测量电路第七章 显示和记录仪表
第八章 检测技术在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第九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第十章 自动控制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2244
2
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Modeling of the Solidification of Metals
课程编号;07171610 学 分:2
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铸型材料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金属凝固与铸造过程数值模拟》,杨全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l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金属凝固过程数值模拟》是为了适应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面宽的教学要求而开设的一门 专业课。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1、初步掌握金属凝固与铸造过程的传热学原理及实际问题的模型化; 2、基本掌握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法及有限元解法;
3、了解井初步掌握与铸型材料、充型过程、偏析、收缩、热裂、微观组织与机械性能等有关的物理模型及其模拟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金属凝固与铸造领域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2)数值模拟的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 (3)发展与瞻望 2、教学要求
了解金属凝固与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的主要研究内容,初步掌握描述热量、质量及动量
35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见《检测技术及制工程》实验大纲的要求;五、参考书目l、《温度测试技术与仪表》;胨焕生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8第一版;2,《计算机在铸造中的应用》,程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12第一版;3、《检测技术与仪表》;李军、贺庆之主编;轻工业出版社,1989.第一版;4、《检测技术》;周泽存、刘馨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第一版;5、《智能控制技术》:易维锴、侯媛彬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6、《铸造工程的模拟仿真与质量控制》;柳百成等,轻工业出版杜,2001.第一版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传递的傅立叶 导热微分方程,连续性方程,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初步了解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数值计算方法,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第二章 传热学原理与导热微分方程 1、教学内容
(1)导热过程与傅立叶定律 (2)傅立叶导热微分方程 (3)边值条件
(4)简化假设与实际问题的模型化 (5)凝固潜热的处理 2、教学要求
掌握傅立叶导热微分方程,掌握铸件/铸型传热系统的几何条件、物性条件、时间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掌握凝固潜热处理的等价比热法和温度回升法。 第三章 求解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法 1、教学要求
(1)基本差分格式 (2)不同差分格式的比较
(3)边界条件的差分化及其处理 (4)直接差分法 2、教学要求
了解差分方法的原理,掌握一阶差商的三种形式和二阶中心差商,掌握各种差商的截断误差。初步掌握完全显式差分、完全隐式差分、六点差分、直接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边界条件的差分化及其处理,比较各种差分格式的精度、稳定性和计算工作量。 第四章 求解导热问题的有限元法 1、教学要求
(1)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2)网格剖分 (3)单元分析 (4)总体合成 (5)加权余量法 2、教学要求
了解泛函与变分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里兹法解微分方程,掌握有限元法求解温度场的基本步骤,了解各种温度场泛函,基本掌握有限元法网格剖分的规则。理解余量法、加权余量法和佃辽金法,初步掌握用伽辽金法建立有限元方程。 第五章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各论 1、教学要求
(1)砂型的热物理性能
(2)金属液的流动与充型过程 (3)铸件的收缩与补缩 (4)凝固过程中的偏析 (5)铸件热裂的数值模拟 (6)微观组织与机械性能 2、教学要求
掌握浇注法测定砂型热物性的测试原理及装置,深入理解描述金属液流动与充型过程的三个基本方程:能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基本掌握铸件收缩缺陷的预测判据,
36
了解预测铸件宏观偏析的方法和预测热裂的判据,了解铸件微观组织模拟和机械性QB预测的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传热学原理与导热微分方程
第三章 求解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法
第四章 求解导热问题的有限元法第五章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各论
节
讲 课2878
实 验上 机
7
四、大纲说明
1,课程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关注学科发展动态,酌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2。每次课后布置1—2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适当查阅文献理解教学内容。五、参考书目
《材料成形计算机模拟》,董湘怀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Z001年7月第1版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塑性成形数值模拟
Digital Simulation of Plastic Deforming
课程编号;07171690 学 分:2
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固态成形原理及工艺、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金属塑性成形过程模拟》,李尚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 1999.5 第一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数值模拟是采用一组数学方程和定解条件 将实际过程抽象成理论模型,运用计算机求得该理论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数值解,以此推测在相应条件 下所发生的实际过程。课程的任务是①简明阐述金属塑性变形力学基础。②简明阐述金属塑性成形的上限法模拟基本理论和实施方法。⑧简明阐述金属塑性成形的刚塑性和钢黏塑性有限元模拟基本理论和实施方法。④阐述金属塑性成形的弹塑性有限元模拟理论和实施方法。通过对金属成形过程的模拟,其目的在于;①预测工件的几何形状是否满足产品的精度要求,是否会产生表面缺陷;②预测工件的内部质量,是否会发生破裂等,⑧预测模具的受力和磨损,④据此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及模具参数。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37
章 节
第一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1、教学内容(1)应变(2)应力(3)本构方程
(4)基本方程和原理2、基本要求
(1)理解物体构形和运动的描述(2)理解应变张量的表示方法(3)掌握应力张量的物理意义 (4)理解刚塑性体本构方程(5)理解刚塑性体的极值原理
第二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上限元模拟 1、教学内容(1)概述(2)单元模型(3)总上限功率(4)正向模拟(5)反向模拟(6)模拟实例2,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单元模型的数学方法(2)理解总上限功的优化方法(3)了解正向、反向模拟过程
第三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刚塑性有限元分析l、教学内容(1)理论基础
(2)刚塑性变形的广义变分原理(3)刚塑性有限元列式(4)刚黏塑性有限元法
(5)数值计算中的几个特殊问题2、基本要求
(1)了解刚塑性有限元的理论基础(2)了解刚塑性变型的变分原理(3)能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化
第四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l、教学内容
(1)小应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2)有限应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2、基本要求
(1)理解小应变弹塑性有限元的分析方法(2)理解有限元方程及其分解三、课时分配
38
讲 课
8
实 验上 机
第二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上限元模拟 第三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刚塑性有限元分析第四章 金属塑性成形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888
热加工环保技术与设备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ques andapparatus for thermal forming processes)
课程编号;07171640 学 分;2
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驻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热加工环保技术与设备》,自编讲义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热加工环保技术与设备》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千专业课程。
《热加工环保技术与设备》的任务是:介绍热加(铸造、锻造、焊接等)过程所涉及到的环保问题、主要技术及相关设备,加强学生的环保章识,为进行工业环保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热加工过程及可能造成的污染,主要环保技术及设备简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学习要求。 2、基本要求
(1)了解热加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 (2)简单了解主要环保技术及设备,
(3)了解环保在热加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4)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学习要求。 第二章 废气处理技术与设备 1、教学内容
39
四、大纲说明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
l、在塑性成形基础方面:掌握必要的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及过程模拟基本原理,为应用实用程序或商 品软件和进一步的研究及开发新程序打下基础。
2、在实际应用方面;了解一种或多种塑性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的理论和基本公式、模拟程序的设计和 应用方法。
3、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初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做好单元总结,单元结束后,拿出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给学生一个自我总结、巩固、应用消化过程。 五、参考书目 l、《金属塑性成形过程模拟》、李尚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5 第一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除尘在热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干法除尘的特点、设备及应用,湿法除尘的特点、设备及主要应用, 热加工过程粉尘和烟气的综合处理。 2、基本要求
(1)了解除尘在热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2)了解热加工过程烟气的主要构成、基本特点‘ (3)掌握干法除尘的主要特点、设备及应用情况, (4)掌握湿法除尘的特点、设备及主要应用, (5)了解热加工过程粉尘和烟气的综合处理技术。 第三章 噪声及其防治 1、教学内容
噪声及噪声源,噪声对健康的危害,被动防治的基本特点、设施及应用,主动防治的基本特点、设施及应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噪声、噪声源以及噪声的分级;
(2)了解噪声对健康的危害及劳动保护的基本要点; (3)掌握被动防治的基本特点、设施及应用; (4)主动防治的基本特点、设施及应用。 第四章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 l、教学内容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
2、基本要求
(1)了解热加工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及其分类; (2)掌握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其技术; (3)掌握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再生技术; (4)掌握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技术。 第五章 工业废水及水处理 1、教学内容
工业废水及其特点,物理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化学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生物处理技术,水处理综合技术。 2、基本要求
(1)了解工业废水及其特点:
(2)掌握物理处理的主要技术及应用; (2)掌握化学处班的主要技术及其应用; (4)掌握生物处理的主要技术及其应用; (5)掌握水处理综合技术。 第六章 环保技术标准 l、教学内容
我国环保技术标准的现状,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环保技术标准简介 2、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环保技术标准的现状;
(2)了解国外主要环保技术标准的基本情况;
(3)学会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环保技术及环保技术标准。
三、课程学时分配
40
章
第一章 绪 论
节讲 课266666
实 验上 机
第二章 废气处理技术与设备第三章 噪声及其防治第四章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第五章 工业废水及水处理第六章 环保技术标准
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备
Cast Non—Ferrous Alloys and Their Melting
课程编号:07171940 学 分;3
学 时:48 (其中: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6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固态成型原理及工艺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铸造台金及熔炼》,陆文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牡,1996年l0月第1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备》是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专业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有色金属材料的制备、熔炼的内容。重点介绍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各种铸造合金的铸造性能、工艺性能等。合金在制备,熔炼过程中液态金属中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净化机理及净化方法,并介绍了有色合金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有关内容。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备的基本任务是:
1、掌握有色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与其机械性能及特殊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有色金属材料的铸造性能和铸件的热处理,
2、掌握有色金属材料的精炼、变质处理,以及熔炼原理、工艺和设备。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41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为新开课程,国内尚没有相应的教材,拟采用自编教材;
2、每次课后布置1—2道思考题,在掌握有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
五、参考书目
1、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Marquita K.Hiill,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W. Wesley Eckenfelder,Boston:McGraw—Hill,2000
3、Engineering noise control:theory and practice,David A. Bies and Co[in H. Hansen,London:E&FN Sport. 1996
4、环境保护及其法规。任效乾等编著。北京;冶金工业出版杜,2002年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第一章 铸造铝台金 1、教学内容 (1)概述
(2)铸造铝硅类合金,种类、性能及牌号 (3)钼硅合金变质处理
(4)铸造铝硅类合金的合金化强化 (5)多元铝硅合金及铝硅合金中的杂质 (6)铸造铝铜类合金及多元合金 (7)铝铜类合金的细化及强化 (8)提高铝镁类合金耐蚀性 (9)铝锌类合金的铸造强化 2、基本要求
了解铸造铝合金的概念、性能特点,重要性及合金种类,掌撑铸造铝合金的结晶组织对性能的影响,会分析影响铸造铝合金性舶的因素(如化学成分、热处理,铸件壁厚等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了解合金元素对铝合金相图的影响、对合金性能的影响,掌握铸造铝合金细化及强化原理。
第二章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 1、教学内容 (1)概述
(2)热处理的目的
(3)铸造幅合金热处理机理 2、基本要求
了解铸造铝合金热处理的目的和种类,掌握铸造铝合金热处理原理及热处理工艺。 第三章 铸造铝合金的熔炼 l、教学内容 (1)概述
(2)铸造铝合金中气孔形成机理 (3)铸造铝合金的精炼原理 (4)铸造铝合金的精炼方法 (5)铸造铝合金的变质原理
(6)铸造铝合金的变质处理方法2、基本要求
了解铸造合金中气体及夹杂物的来源、以及对合金性能的危害,了解铸造铝合金中影响含气体的因素,以及气孔形成机理。掌握精炼原理及精炼方法、变质原理及变质处理方法。
第四章 铸造铜合金 l、教学内容 (1)概述
(2)铸造锡青铜 (3)铸造铝青铜 (4)铸造黄铜
(5)铜基形状记忆合金原理 (6)铜基形状记忆合金应用 2、基本要求
42
章 节讲 课1048848
了解铸造铜合金的概念、性能特点、重要性及合金种类,掌握铸造铜台金的结晶组织
对性能的影响, 掌握影响铸造钢合金性能的因素(如化学成分、热处理、铸件壁厚等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了解合金元素对铜台金相图的影响、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了解铜基形状记忆合金原理及应用。掌握改善铸造铜合金性能方法。 第五章 铸造铜合金的熔炼 1、教学内容 (1)概述
(2)铸造铜合金中气体的形成原理 (3)氧化法除气原理 (4)铸造铜合金熔炼原理 (5)铸造铜合金熔炼方法 2、基本要求
了解铸造铜合金中气体、含氧量的来源、以及对合金性能的危害,了解铸造铜合金中影响含气体的 因素,以及气孔形成机理。掌握精炼原理及精炼方法,掌握氧化法除气原理及方法,掌握熔炼原理及方 法。 第六章 铸造镁合金的制备及熔炼 1、教学内容 (1)概述
(2)铸造镁合台金的组织与性能 (3)合金元素对铸造镁合金的影响 (4)铸造镁合金的应用
(5)铸造镁合金的熔炼原理
(6)铸造镁合金熔炼中应注意的问题 (7)铸造镁合金熔炼方法 2、基本要求
了解铸造镁合金的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合金元素对铸造镁合金性能的影响。掌握铸造镁合金的熔炼原理及方法。 三、课时分配
实 验24
上 机
第一章 铸造铝台金第二章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第三章 铸造铝合金的熔炼第四章 铸造铜合金第五章 铸造铜合金的熔炼第六章 铸造镁合金的制备及熔炼
四、大纲说明
1、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初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更新换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靠书本上的内容,还要不断地了解 和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有关发展动态。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3、做好单元总结,单元结束后,拿出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给学生一个自我总结、巩固、应用消化过程。
4、举办课堂讨论会,组织学生对布置的专题进行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使学过的知识更加完善。
43
5、本课程的实验为:有色合金金相组织观察,铸造铝合金的精炼处理,铸造铝合金的变质处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l、《铸造合金及熔炼》陆文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有色合金及熔炼》编写组编写,西北工业大学出版杜,1989年8月第1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特种铸造
SpeciaI Casting
课程编号:07171720 学 分;2
学 时:24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o) 先修课程;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铸型材料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特种铸遣》,臂昭昭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特种铸造》是工艺性专业选修课程。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l、掌握特种铸造方法的实质、原理和工艺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几种常用特种铸造方法的工艺过程、工艺装备和工艺设计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特种铸造的种类与基本特点 (2)各种铸造方法的比较 2、教学要求
深入理解特种铸造的基本特点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了解特种铸造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熔模铸造 1、教学内容 (1)熔模的制造 (2)型壳的制造
(3)熔模铸件的浇注和清理 (4)熔摸铸件的工艺设计 (5)压型的结构与制造 2、教学要求
初步掌握熔模铸造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对模料性能的要求,生产中常用的蜡基模料和松香基模料 的配方及其特点,理解蜡基模料性质恶化的原因,掌握模料配置和回收处理的方法,了解对型壳的性能 要求,制壳用耐火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制壳用粘结剂的种类及其干燥硬化方法。了解熔模铸件的浇注 和清理工艺。初步掌握熔模铸件的工艺设计要点,了解压铸型的机构。 第三章 金属型铸造 1、教学内容
44
第五章离心铸造
第一章 绪 论
第四章 压力铸造
第二章 熔模铸造
章 节
第三章 金属型铸造
讲 课
4
4
4
4
2
(1)金属型铸造的成型特点 (2)金属型设计 (3)金属型浇注工艺 2、教学要求
掌握金属型铸造的成型和凝固特点,基本掌握金属型的机构形式,金属型型腔、型芯和排气系统设 计要点,了解金属型的半型之间的定位装置,锁紧机构和顶出铸件机构,了解金属型的破坏原因及提高 其使用寿命的措施,掌握金属型浇冒口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掌握金属型的浇注工艺。 第四章 压力铸造 1、教学内容 (1)压铸过程原理 (2)压铸工艺 (3)压铸型设计 (4)压铸机 2、教学要求
初步掌握压力铸造的实质和特点,理解压铸过程原理,掌握压铸比压和充填速度选择的依据。了解压铸型的结构组成,压铸件的结构工艺性和成型部分尺寸的确定。深入了解压铸机的种类和特点,压铸机的主要结构,压铸机的选用方法。 第五章 离心铸造 1、教学内容
(1)离心力场中铸件的成型特点
(2)离心铸件在液体金属相对运动影响下的凝固特点 (3)离心铸造工艺(4)离心铸造机 2、教学要求
初步掌握离心铸造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有效重度和重力系数的概念,理解立式离心铸造和卧式离心铸造中离心压力的分布特点和自由表面的形状,离心力场中铸件的凝固和补缩特点,了解离心铸造机的种类和特点,掌握离心铸造铸型转速的选择依据。 第六章 其它特种铸造方法 1、教学内容 (1)低压铸造 (2)连续铸造
(3)液体金属冲压 (4)陶瓷型铸造 2、教学要求
掌握低压铸造、连续铸造、液体金属冲压的实质、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陶瓷型,和真空吸铸工艺及特点。
三、课程学时分配
45
实 验
4
上 机
第六章 其它特种铸造方法
2
四、大纲说明
l、每次课后布置1~2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适当查阅文献理解教学内容,2、课程特点是涉及较多的工艺和设备,尽可能结合实习和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五、参考书目《特种铸造》,宫克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铸型材料基础
课程编号:07171980 学 分:2
学 时:24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铸造工艺学》,曹文龙,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铸型材料基础》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铸型材料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介绍金属一铸型的界面作用机理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尤其是表面质量的影响;阐述为获得优质铸件,砂型用原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能、配比及制备工艺。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金属一铸型的界面作用 第一章 砂型的特点及其工作条件 1、教学内容
砂型的特点;毛细管体系;砂型在与液态金属接触以后的工作条件 2、基本要求
(1)了解砂型的基本特点及毛细管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2)熟悉砂型与液态金属接触后的基本作用。 第二章 金属与铸型的物理作用 l、教学内容
传热与传质现象,湿型中的水分迁移,砂型受热后的膨胀:膨胀缺陷:夹砂结疤、鼠尾、毛翅;液体金属对砂型表面的冲刷作用及砂眼形成机理;型壁移动,气体和侵人性气孔
2、基本要求
(1)了解铸型中的传热过程。
(2)掌握湿型中的水分迁移及其对湿型性能的影响。 (3)砂型受热时发生的膨胀及不同类型膨胀的特点。 (4)了解膨胀类缺陷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5)了解砂眼及型壁移动的基本概念。
(6)掌握金属一铸型界面上气体的形成及侵入性气孔的形成机理。 第三章 金属与铸型的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
46
Introduction to Mould Materials
第二篇
第一篇
四、大纲说明
第一章 湿型
章 节
第二章 金属与铸型的物理作用
第一章 砂型的特点及其工作条件
第三章 有机化学粘结剂砂芯(型)
第二章 无机化学粘结剂砂型(芯)
第三章 金属与铸型的物理及物理化学作用
l、教学内容
金属一铸型界面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反应性气孔形成机理;粘砂现象;铸渗现象。 2、基本要求
(1)了解金属一铸型界面上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 (2)掌握反应性气孔的形成机理。
(3)掌捏机械粘砂和化学粘砂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 (4)了解铸件表面合金化层的形成机理。 第二篇 铸型的制造 第一章 湿 型 1、教学内容
湿型铸造特点:湿型砂的性能要求,湿型砂用原材料的基本特点,湿型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2、基本要求
(1)了解湿型铸造的基本特点。
(2)熟悉铸造生产对湿型砂性舵的基本要求。 (3)掌握湿型砂用主要原材料的基本特点、分类。 (4)掌握湿型砂制备的基本方法。
(5)了解湿型砂性能检测的主要参数及检测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无机化学粘结剂砂型(芯) 1、教学内容
钠水玻璃及钠水玻璃砂的硬化机理;CO2一钠水玻璃砂及砂型(芯)的制造工艺;自硬钠水玻璃砂;钠水玻璃砂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2、基本要求
(1)掌握什么是钠水玻璃,并掌握钠水玻璃砂的硬化机理。 (2)掌握C02一钠水玻璃砂及砂型(芯)的制造工艺 (3)了解自硬钠水玻璃砂的基本特点。
(4)了解钠水玻璃砂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第三章 有机化学粘结剂砂型(芯) 1、教学内容
壳芯(型)的制备过程,温(热)芯盒法砂芯19硬冷芯盒法砂芯 2、基本要求
(1)掌握壳芯(型)的制备过程,了解造成有关缺陷的原因。 (2)了解沮(热)芯盒法型砂的基本特点和性能要求。 (3)了解冷芯盒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优缺点。
三、课程学时分配
47
讲 课
4
6
4
2
2
2
实 验上 机
l、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发晨动态,力争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2、做好单元小结。每单元结束后,拿出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给学生一个自我总结、巩固、应用消化过程。 五、参考书目 1、《造型材料》,孟爽芬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 2、《型砂》,胡彭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980年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压力加工设备
课程编号:07171850 学 分:12
学 时;24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固态成型原理及工艺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塑性成形设备》,李培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任务是讲述各类成形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主要特征、技术参数以及适用范围,同时为开拓学生知识面,也介绍一些先进的成形设备及现代化压力加工的生产系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生产过程及设备使用,为从事压力加工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通用曲柄压力机 1、教学内容
(1)概述
(2)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学和静力学分析 (3)通用曲柄压力机的主要零部件 (4)通用曲柄压力机的辅助装置 (5)通用曲柄压力机的选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曲柄压力机的工作原理、传动原理、功能学原理以及工作机构 (2)掌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设计方法 (3)能正确选用压力机 第二章 专用曲柄压力机 1、教学内容 (1)热模锻压力机 (2)挤压机 (3)拉深压力机
(4)平锻机 2、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压力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典型结构 (2)掌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设计方法
48
Pressing Forming Equipment
章 节
第二章 专用曲柄压力机
第一章 通用曲柄压力机
讲 课
4
6
(3)能正确选用专用压力机第三章 螺旋压力机1、教学内容(1)概述
(2)螺旋压力机的力能关系(3)盘摩擦压力机2、基本要求
(1)理解螺旋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功能学原理以及工作特性(2)掌握螺旋压力机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设计方法(3)理解螺旋压力机主要参数的意义及力能关系(4)能正确选用螺旋压力机第四章 液压机1、教学内容(1)概述
(2)液压机的主要零部件(3)水压机(4)油压机2、基本要求
(1)掌握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
(2)了解液压机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设计方法第五章 锻 锤1、教学内容(1)概述
(2)蒸汽一空气锤(3)其它型式锻锤2、基本要求
(1)理解锻锤的工作原理、功能学原理以及锻锤的工作特性(2)了解锻锤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设计方法(3)了解锻锤的操纵机构与工作循环(4)能正确选用锻锤第六章 回转成形设备1、教学内容(1)旋转锻造机(2)辗环机(3)摆辗机(4)轧机(5)旋压机2、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2)了解主要零部件的结构三、课时分配
49
实 验上 机
第三章 螺旋压力机第四章 液压机第五章 锻 锤第六章 回转成形设备
64
5、做好单元总结,单元结束后,拿出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给学生一个自我总结、巩固、应用消化过程。
6、举办课堂讨论会,组织学生对布置的专题进行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使学过的知识更加完善。 五、参考书目 《塑性成形设备》,李培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特种塑性成形工艺
Technology of MetaI Special PIastic Forming
课程编号:07171700 学 分:2
学 时;24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驻学时:4)
先修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固态成型原理及工艺、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王仲仁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1995年5月第一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特种塑性成形工艺》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选修课,建立在学习金属 学及热处理、固态成型原理及工艺,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课程知识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任务是:
1、了解非传统金属塑性成形的工艺分类、特点和应用;
2、掌握各种非传统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参敷的选择及工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3、了解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及工艺缺陷的分析原则。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概 论
50
四、大纲说明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l、在压力加工设备使用方面:掌握各种成形设备的工作原理、成形特点及技术参数,了解各种成形设备的本体结构及使用方法,能根据工艺需要正确选用各类成形设备。 2、在压力加工设备设计方面;能根据成形工艺要求,正确设计主要零部件。 3、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初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更新换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靠书本上的内容,还要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有关发展动态。介绍先进的设备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2)特种塑性成形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基本要求
(1)了解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情况及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了解特种塑性成形工艺分类、特点和应用;
(3)掌握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的经济性评价与应用范围。第二章 超塑性成形1、教学内容
(1)超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应用;(2)超塑性成形的材料与工艺规范;(3)超塑性成形的设备与工艺实例。2、基本要求
了解金属超塑性成形的工艺、工装及实现超塑成形的条件。第三章 粉末锻造1、教学内容
(1)粉末锻造的特点与应用范围;(2)粉体制备及粉末锻造工装设计;(2)粉末锻造工艺过程设计与工艺实例,2、基本要求
了解粉末锻造特点、应用范围及工艺与模具的设计要点。第四章 液态模锻1、教学内容
(1)液态模锻工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2)液态模锻的基本力学行为;
(3)液态模锻的基本工艺参数的制定原则;(4)液态模锻工装设计与工艺实例。2、基本要求
了解液态模锻工艺的特点、应用范围、工艺及工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五章 半固态成形1,教学内容
(1)金属半固态成形工艺的特点与应用范围;
(2)半固态成形基本理论、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参数控制;(3)半固态成形时的流变与触变成形;(4)半固态成形质量分析与工艺实例。2、基本要求
了解金属半固态成形的特点、应用范围、基本工艺规范、材料制备及工装设计要点。第六章 辊 锻1、教学内容
(1)辊锻工艺的特点与应用范围;(2)辊锻工艺的基本理论;
(3)辊锻模制坯型槽与成形型槽设计;(4)辊锻工艺成形质量分析与工艺实例。
51
第六章 辊 锻
章 节
344432
第一章 绪 论
第四章 液态模锻
第三章 粉末锻造
第五章 半固态成形
第二章 超塑性成形
模具加工工艺
3、基本要求
了解金属辊锻工艺的特点、应用范围、模具设计基本原则。 三、课程学时分配
Technology of Mould Manufacturing
课程编号:07171560 学 分:2
学 时;24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4) 先修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加工CAD/CAM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 材,《模具制造学》,孔德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1996年5月第一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讲 课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压力加工工艺》实验教学大纲。2、每次课后布置1—2题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材及参考书1、《特种塑性成形工艺》,王仲仁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2、《锻压手册》,中国机械工业学会锻压学会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9月第1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模具加工工艺》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选修课,建立在学习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加工CAD/CAM等课程知识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模具加工工艺》的基本任务是:
1、掌握模具工作型面加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制定最佳方案, 2、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对模具设计的要求,具备分析模具结构工艺性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工艺性良好的模具结构,
3、掌握模具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
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同一模具零件,不同生产条件下可能采用不同的工艺路线和加工方法,因此,在处理工艺技术问题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模具生产,学习、积累模具制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批准人:
实 验22
上 机
52
(1)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2)模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模具制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模具制造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1)了解模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了解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掌握模具制造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4)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章 模具的机械加工 1、教学内容
(1)模具外工作型面的机械加工 立式铣床加工、压印锉修加工; (2)模具型孔的机械加工 挫修加工、靠模铣削加工、坐标磨床加工; (3)模具型腔的机械加工 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抛光加工; (4)成型砂轮磨削 金刚刀修整、挤压轮修整;
(5)夹具成型磨削 正弦精密平口钳、正弦分中夹具、万能夹具、成型唐削工艺尺寸的换算;
(6)光学曲线磨床成型磨削 原理、结构和工艺过程; (7)数控磨床成型磨削 原理、结构和工艺过程; (8)加工中心 结构形式、工艺过程:
(9)模具CAD/CAM系统 功能、特点、硬件条件、软件组成; (10)模具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结构,加工、装配、维修。 2、基本要求
熟悉模具内外工作型面的机械加工方法,热悉加工中心结构形式和工艺过程以及模具CAD/CAM系统的类型、功用、硬件条件、软件组成。 第三章 电火花加工 1、教学内容
(1)电火花加工 基本原理、物理本质;
(2)电火花加工机床组成 机床本体、脉冲电源、自动进给调节系统、工作液循环系统;
(3)加工基本工艺规律 电蚀量、加工速度、电极损耗、加工精度、襄面质量; (4)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材料选择、技术要求、结构形式、截面尺寸确定; (5)成型加工工艺 穿孔加工、型腔加工、电规准选择。 2、基本要求
了解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组成,影响电蚀量加工速度、电极损耗、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的因素,了解电极设计和制造的基本要求,掌握电极截面的计算。 第四章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1、教学内容
(1)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原理和特点;
(2)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组成 机床本体,高频脉冲电源、工作液循环系统、数字程序控制系统;
(3)加工原理和编程 逐点比较法、“3B”指令、计算机自动编程; (4)加工工艺 电极丝、工件、电规准。 2、基本要求
53
章
第一章 绪 论
讲 课
焊接结构设备
了解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组成、加工工艺,熟悉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自动编程。 第五章 模具装配 l、教学内容
(1)摸具装配的技术要求 冷冲模、注射模;
(2)冷冲模部件装配 模架、模柄、凸凹模间隙、安装、调整;
(3)注射模部件装配 型芯与固定板、型腔凹模与动、定模板、滑块抽芯机构安装、试模。
2、基本要求
了解模具装配的技术要求,熟悉冷冲模、注射模的安装、调整。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大纲说明
l、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模具加工工艺》实验教学大纲。 2、每次课后布置1—2题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模具制造工艺》,黄毅宏、李明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第五章 模具装配
节
55442
第三章 电火花加工第二章 模具的机械加工第四章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Welding Structures and Equipments
课程编号:07171330学 分:2
学 时:24 (其中: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4)
先修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液态成型原理及工艺、固态成型原理及工艺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 材:《焊接结构》,田锡唐主编,机械工业出版杜,1995年10月第1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焊接结构设备》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焊接应力与变形、焊接接头、焊接结构的断裂等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的措施、焊接接头的应力分布、接头的强度计算、焊接结构的脆性断裂和疲劳强度、预防焊接结构脆性断裂的措施和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措施。并使学生对国内外焊接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适当了解。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焊接结构的特点 2、基本要求
22
实 验
上 机
54
了解焊接结构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焊接结构的优点,掌握焊接结构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焊接应力与变形 l、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应力及变形的基本概念 内应力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产生原因 简单杆件的变形与应力
长板条在不均匀温度场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 焊接引起的内应力及变形 第二节 焊接残余变形 焊接残余变形的分类
纵向收缩变形及其引起的挠曲变形 横向收缩变形及其产生的挠曲变形 角变形 波浪变形 焊接错边 扭曲变形
预防焊接残余变形的措施 矫正焊接残余变形的方法 第三节 焊接残余应力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 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调节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 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 2、基本要求
了解焊接应力及变形的基本概念。了解焊接残余变形的分类,各种残余变形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掌握预防焊接残余变形的措施和矫正焊接残余变形的方法。了解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理解焊接残余应力对静载强度、加工精度、刚度及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掌握调节焊接残余应力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 第三章 焊接接头 l、教学内容
第一节 焊接接头的一般性能 焊接接头的组成、特点 影响焊接接头性能的因素
焊接接头的不均匀性及其力学行为 焊缝及接头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焊接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和工作性能 应力集中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电弧焊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和工作性能 点焊接头工作应力分布和工作性能 工作焊缝和联系焊缝 焊接接头强度计算的假设 电弧焊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接触焊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55
2、基本要求
掌握焊接接头的组成、焊接接头的不均匀性及其力学行为。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及产生应力集中的 原因。了解电弧焊和接触焊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及工作性能。掌握电弧焊接头和接触焊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第四章 焊接结构的脆性断裂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脆性事故和研究脆断的意义 脆性断裂的特点 脆性断裂的原因
第二节 金屑材料的断裂及其影响因素 金属断裂的特征 影响断裂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焊接结构的特点及其对脆断的影响 焊接结构与铆接结构的对比 焊接结构的工艺特点
焊接结构的特点对脆断的影响
第四节 预防焊接结构脆性断裂的措施 正确使用材料
采用合理的焊接结构设计 2、基本要求
了解脆性断裂的特点及发生原因。理解金属材料断裂的特征和影响断裂的主要因素。掌握焊接结构的特点及其对脆断的影响。掌握预防焊接结构脆性断裂的措施。 第五章 焊接接头和结构的疲劳强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疲劳断裂的特点
第二节 疲劳断裂的过程和断口特征 疲劳断裂的过程 疲劳断裂的断口特征
第三节 焊接结构中疲劳限的常用表示法 疲劳强度和疲劳极限 应力循环特性 疲劳图
第四节 影响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因素 应力集中的影响
近缝区金属性能变化的影响 残余应力的影响
缺陷的影响
第五节 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措施 降低应力集中 调整残余应力场 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特殊保护措施 2、基本要求
了解疲劳断裂的特点、过程和断口特征。掌握焊接结构中疲劳限的常用表示法。理解
56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章 焊接接头
第二章 焊接应力与变形
第四章 焊接结构的脆性断裂
第五章 焊接接头和结构的疲劳强度
章
节
3、《焊接技术手册》,王文翰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应力集中、近缝区金属性能、残余应力及缺陷对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影响。掌握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
电工电子技术
Electrotechnics
课程编号:05111111、05111121学 分:5.5
学 时;85 (其中:讲课学时;85 实验学时;20(单独设课)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适用专业: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
教 材:《电工技术》,高福华,杨晓萍,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电工技术》,罗台昌,高国琴,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讲 课44444
实 验
上 机
四、大纲说明
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成型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五、参考书目 1、《焊接结构现代无损检测技术》,李生田,刘志远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2、《焊接结构的断裂行为及评定》,霍立兴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第l版,
57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工电于学》是高等工科学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和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电工技术》部分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l、教学内容
(1)电路、系统和电路模型; (2)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3)电阻、电感和电容; (4)基尔霍夫定律; (5)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2、基本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电路的基本模型;
(2)掌握电路中物理量的大、小写及下标的书写方法,理解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关联参考方向的含义,理解电路中参考点的意义和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掌握功率的规范化方法;
(3)掌握电阻、电感和电容的伏安特性;
(4)掌握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了解电路中的节点,支路、回路,网孔等概念,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6)理解电位、电压和电动势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电路中任意一点的电位的计算。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1、教学内容
(1)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2)支路电流法; (3)基尔霍夫定理; (4)叠加原理; (5)戴维南定理;
(6)*Y-△联接电路的变换; (7)*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8)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实际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理解等效变换的含义;
(2)掌握支路电流法,正确列写方程并求解,了解支路电流法的适用范围; (3)掌握基尔霍夫定理和适用条件; (4)掌握叠加原理和使用条件;
(5)了解二端网络及其等效的概念,掌握戴维南定理,了解诺顿定理,理解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之间的关系;
58
(6)了解Y-△联接电路的变换,理解其变换的实质; {7}理解受控源概念,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8)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方法,理解静态电阻和动态电阻的概念。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1,教学内容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3)理想电阻元件上的正弦响应; (4)理想电感元件上的正弦响应; (5)理想电容元件上的正弦响应; (6)串联电路的正弦响应;
(7)无源单口网络的端口特性和功率因数; (8)功率因数的提高;
(9)相量图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0)复杂交流电路的计算。 2、基本要求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特点井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2)掌握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理解相量表示法的意义,理解参考相量概念; (2)掌握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之间的大小,相位关系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理解容抗、感抗的概念以及与频率的关系;
(4)掌握R、L、C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和功率三角形的意义,理解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
(5)掌握阻抗串联、并联的等效阻抗的计算,掌握无源单口网络功率的计算方法; (6)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并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在电路分析中掌握相量图的使用;
(8)理解电路定律相量形式并掌握在复杂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第四章 三相电路
1、教学内容(1)三相电源;
(2)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3)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4)三相电路的功率; (5)安全用电技术。 2、基本要求
(1)了解三相对称电源的产生和相序的概念,掌握三相对称电源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之间的大小,相位关系;
(2)掌握三相对称负载星形联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了解中线的作用,掌握不对称负载星形联接时相电压、线电流的计算;
(3)掌握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联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了解不对称负载三角形联接时相电流、线电流的计算; (4)掌握三相对称负载的功率计算方法;
(5)了解触电方式、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了解安全电压的等级,掌握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方法,了解触电急救常识,了解雷电与静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五章 电路的频域分析
59
1、教学内容
(1)RLC电路的频域分析; (2)谐振电路;
(3)非正弦周期信号分析; 2、基本要求
(1)理解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概念,理解高通、低通和带通滤波器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计算;
(2)理解谐振的概念,掌握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征,理解品质因数的概念和作用; (3)掌握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方法和有效值、有功功率的计算; 第六章 电路的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初始值和稳态值的确定; (3)RC电路的时域分析;
(4)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5)RC串联电路对矩形波的电压的响应; (6)RL串联电路的时域响应。 2、基本要求
(1)理解稳态、暂态,激励、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概念,理解过渡过程的内因、外因及实质;
(2)了解电容和电感元件的储能特点,掌握换路定律;
(3)掌握RC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包括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理解时间常数的意义;
(4)掌握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5)了解RC电路对矩阵波电路的影响,了解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概念;
(6)掌握RL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第七章 铁心线圈与变压器 1、教学内容
(1)全电流定律和磁路的欧姆定律; (2)直流铁心线圈; (3)交流铁心线圈; (4)变压器; (5)电磁铁。 2、基本要求
(1)了解磁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与电路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磁路定律; (2)理解直流铁心线圈中的电磁关系,掌握电流的计算;
(3)理解交流铁心线圈中的电磁关系,掌握磁能的计算,了解交流铁心线圈中的能量损耗;
(4)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理解变压器中的电磁关系,掌握变压器的电压变换、电流变换和阻抗变换作用,了解变压器的外特性,了解自耦变压器和三相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了解三相电压的变换,理解绕组极性的含义,掌握绕组极性的判断方法; (5)了解电磁铁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八章 电动机 l、教学内容
60
(1)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2)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机械特性; (4)三相交谓L异步电动机的铭牌和技术数据;
(5)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和制动; (6)单相异步电动机; (7)*直流电动机;
(8)*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9)*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反转和调速 (10)*电动机的选择; (11)*控制电机。 2、基本要求
(1)了解电动机的分类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2)理解旋转磁场的产生,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掌握同步转速、转差率的计算,理解转向与相序的关系;
(3)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的计算式,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理解起动转矩、额定转矩、最大转矩、过载系数,起动能力等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4)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5)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起动、调速和制动方法,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在降压和转子绕组中电阻情况下的机械特性;
(6)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机械特性; (7)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励磁方式; (8)掌握他励式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9)了解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方法;
(10)了解电动机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11)了解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直流测速发电机、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
第九章 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 1、教学内容
(1)常用控制电器与电气图形符号; (2)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环节和保护环节; (3)电动机的基本控制原则; (4)电气原理田的阅读要点。 2、基本要求
(1)掌握刀开关、熔断器、按钮,行程开关、断路器,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热继器、时间继电器等常用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符号和用途;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和连续控制、正反转控制,顺序控制和多处控制; (3)了解行程开关、时间继电器、速度继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符号和用途,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行程控制方法、时间控制方法和速度控制方法; (4)了解电气原理图的阅读要点。 《电子技术》部分 第一章基本放大电路 1、教学内容 (1)PN结;
61
(3)了解稳压管的基本结构、符号和参数,掌握稳压管的伏安特性和稳压原理,了解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符号和作用;
(4)了解三极管的基本结构,符号、类型和参数,掌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和工作原理,了解温度变化对三极管参数的影响;
(5)了解电路的组成和作用,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其特点,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估算方法,理解波形失真与静态工作点的设置间的关系,理解分压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原理;
(6)掌握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模型,掌握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理解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
(7)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理解放大器的频率特性,了解影响特性的因数;
(8)掌握射极输出器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理解射极输出器的特点; (9)了解光电耦合器的结构与作用;
(10)了解功率放大的一般概念和特点,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交越失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1)了解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符号和参数,掌握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和工作原理,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特点,掌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12)了解VMOS管的结构、原理、特点、参数和伏安特性。 第二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1、教学内容
(1)直接耦合放大器; (2)差动放大器;
(3)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4)集成运放电路中的负反馈;
(5)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电路中的应用; (6)集成运放在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应用; (7)集成运放在信号发生电路中的应用; (8)集成运放的选择与使用;
62
(2)半导体二极管;
(3)特殊二极管; (4)半导体三极管; (S)基本放大电路;
(6)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7)多级放大器及频率特性分析; (8)共集电极故大电路; (9)光电藕合器;
(10)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1)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12)*VMOS简介。 2、基本要求
(1)了解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及其导电特性,理解PN结的形成,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2)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结构、符号、类型和参数,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9)了解电桥放大器和双限温度自动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直流电源 1、教学内容 (1)整流电路; (2)滤波电路;
(3)串联型稳压电路; (4)集成稳压器。 2、基本要求
(1)掌握单相半波、全波和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理解整流电路中变压、整流、滤波和稳压等环节的功能,了解整流电流元器件的选择;了解三相半波和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理解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和复合式滤波电路的组成和原理; (3)了解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稳压原理; (4)掌握三端集成稳压块7800/7900系列的应用。 第四章 晶闸管电路 1、教学内容 (1)晶闸管;
(2)可控整流电路; (3)晶闸管的触发电路; (4)*晶闸管无源逆变电路; (5)晶闸管的保护;
(6)*晶闸管电路应用实例。 2、基本要求
(1)了解晶闸管的结构、符号、工作原理和参数,了解可关断晶闸管,双向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快速晶闸管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半控、全控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了解单结晶体管的结构,符号、工作原理和伏安特性,了解单结晶体管组成的触发
63
(9)集成运放应用实例。
2、基本要求
(1)了解直接耦合放大器存在的问题,理解零点漂移的概念;
(2)了解差动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理解共模信号、差模信号和共模抑制比的概念,理解差动放大电路抑制零点漂移的原理,了解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方式;
(3)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特点、符号和参数,了解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和传输特性;
(4)理解反馈的基本概念,理解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类型的判断;
(5)了解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点,理解虚短和虚断的概念,掌握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微分运算和积分运算电路,掌握电压比较器,了解复杂运算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6)掌握比较器,了解有源滤波电路的分析方法;
(7)掌握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振荡的条件;了解矩形波信号发生器、三角波发生器和锯齿波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8)了解集成运放使用中的调零、自激振荡消除、输入输出保护、输出电流扩大等方法;
电路和工作原理,了解集成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
(4)了解逆变的概念和单相并联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5)了解过电流、过电压保护电路措施;
(6)了解温度控制、固态继电器、灯光自动调节器等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第五章 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1、教学内容
(1)数字电路概述; (2)分立元件门电路; (3)TTL集成门电路; (4)MOS集成门电路;
(5)逻辑门电路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6)逻辑门电路的组合; (7)编码器; (8)译码器;
(9)大规模集成器件。 2、基本要求
(1)理解数字电路中“l”和“0”的含义,掌握数制的转换方法,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2)掌握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等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符号,逻辑表达式和真值表;
(3)了解TTL门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了解集电极开路门(OC门)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逻辑符号;
(4)了解CMOS门的特点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了解TTL电路与CMOS电路的特点,掌握三态门、传输门的符号和工作原理;
(5)了解TTL电平和CMOS电平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提高集成电路带拉电流和灌电流负载的方法;
(6)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的步骤和方法;
(7)理解编码的概念,掌握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8)理解译码的概念,掌握译码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编码与译码的关系。 第六章 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 l、教学内容
(1)双稳态触发器; (2)寄存器; (3)计数器; (4)555定时器;
(5)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6)数字电路应用实例。 2、基本要求
(1)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掌握基本RS、同步RS、JK、D触发器的电路组成、逻辑符号和逻辑功能;
(2)掌握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同步与异步、加法与减法、二进制和十进制计数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掌握555定时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理解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多谐
64
第八章 电动机
第三章 直流电源
第四章 晶闸管电路
第一章 基本放大电路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第五章 电路的频域分析
第六章 电路的时域分析
第五章 电路的频域分析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七章 铁心线圈与变压器
第四章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振荡器的概念,掌握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5)掌握A/D、D/A转换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了解分辨率、转换精度的概念; (6)了解复杂数字系统的分析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见《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大纲,单独设课。
2、本课程讲授时不应拘泥于章节,授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本大纲是基本教学内容,打“*”的内容为选讲内容,教师可根据课时情况自行掌握,统一考试时不作考试要求。有些简单的内容教师可布置学生自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研讨。
3、以大纲为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是指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清楚,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正确
小
计计小 章
节
第六章 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
《电子技术》部分《电工技术》部分
第二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的基本定律第九章 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
合 计
65
9
7
4
4
8
6
5
4
4
4
4
6
6
4
讲 课
85
422221010
42
10
43
2
2
2
2
实 验
20
上 机
认识,能够一般应用.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应具有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本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分析方法,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压缩课堂学时,增加实验学时。
5、每次课后布置习题2—3题,作业总量约为60~120题.可根据学生负担灵活掌握。 五、参考书目 《电工学》(上、下),秦曾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版。
制定人:查根龙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