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上6.《肥沃的土壤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土壤层
1. 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
比较上下层土壤的区别,同时注意观察动植物及其遗体的分布情况和腐烂程度。
观察结果:
土壤上层颜色较深、往下逐渐变浅;落叶下的土壤是黑黑的,比较肥沃;土壤中部有蚯蚓等小动物活动。
2.认识腐殖质 展示课件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
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教师: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腐殖质的形成:
植物和动物的遗体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机物,这是因为它们曾经是生物。当生物死了以后,细菌、真菌和其他土壤里的生物体开始分解遗体。在这个分解过程中,能滋养植物生长的氮元素被释放到土壤里。有机物
质迁移到腐殖质里是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一种方式:生物从土壤中摄取养料,逐渐长大,而它们死后,又回到土壤中。 播放视频《腐殖质》
活动(二)、了解土壤中的动物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 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常见的土壤动物:蚯蚓,蜘蛛,蜈蚣,蚁等。
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教师点拨:
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地帮助土壤通气; 它们吞食和排泄,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它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活动(三)、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1.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两幅图片上的植物和土壤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
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1)山体的表层土壤贫瘠,植物在这里很难生长。
(2)耕地里裹挟着数不胜数的碎石头,使得这里土地有些贫瘠。 2.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如何进行贫瘠土壤的改良呢?
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吗? 修梯田、秸秆还田等。
活动(四)、做一个肥料袋
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那么我们来制作肥料袋。
活动步骤:
(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及其他植物的遗体,再放入一两条蚯蚓。
(2) 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
注意事项:如果准备使用自来水,至少要放置一天以上,以除去里面微量的氯。
(3)把塑料袋放置在阴暗的地方,上面用深色的东西,如黑色的纸或布盖好。定期观察肥料带的变化并记录。注意事项:要经常翻动塑料袋,以散去土壤中的热量,或者在塑料袋的土壤里插入一些吸管。 制作须知:
(1)记录往塑料袋中装了哪些东西,以便过后打开塑料袋时进行查寻、对照。
(2)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装入塑料袋中,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效果较为明显。
(3)为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可在塑料袋中放入几条蚯蚓。 (4)制作肥料袋到成肥大约要35天,在这一段时间一定要细心、耐心地照料肥料袋。
制作原理:
土壤、植物的遗体和水模拟了自然土壤的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植物遗体形成腐殖质;放入蚯蚓是为了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而插入吸管是为了散去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有害气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能够在做肥料带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