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第一课时坚持改革开放
1、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强国富民。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4、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备注:最重要力量、决定性力量、主导力量,都是错的。)
6、中国的腾飞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7、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9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0、“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1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要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 6、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
9、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课时创新改变生活
1、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5、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
第二课时创新永无止境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5、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6、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过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7、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第一课时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1、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的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2、民主价值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4、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5、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7、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8、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9、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0、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1、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 12、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3、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课时参与民主生活
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我国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方式(实施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4、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第四课第一课时夯实法治基础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3、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0、建设法治中国,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4、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2、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6、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7、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第二课时凝聚价值追求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4、中华民族精神特点: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
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5、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8、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1、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3、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4、我国人口现状的新的特点: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其他特点:①总人口增速趋缓。②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 ③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④ 老龄化加剧。 ⑤大量的人口流动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5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6、我国的资源国情: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第二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1、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5、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6、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7、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8、我国的环境国情;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9、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0、 生态文明要坚持“三个底线”: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11、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第一课时促进民族团结
1、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6、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7、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8、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8、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第二课时维护祖国统一
1、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2、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 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4、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
7、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
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 第一课时我们的梦想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 2、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 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年时(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7、“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课时共圆中国梦
1、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6、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四个自信”。
9、做自信的中国人,要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