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离子》教学设计方案

《离子》教学设计方案

来源:易榕旅网
《离子》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离子》 化学 1课时(45分钟) 年级 九年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分子、原子模型,也学习了元素学习者分和元素符号,为本节课打好了基础。九年级学生思考问题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析 主,而本节课的内容大多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好多知识点无法直接观察到(包括中学实验),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建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 2.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空间想象力。 2.观察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观看NaCl形成的动画,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符号的书写。 难点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资源 1.小铁片、水、食盐(各12份,每学习小组一份) 2.多媒体课件 3.视频《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离子》教学过程描述 (一)实物导课,激发兴趣 1.实物引课: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桌子上的三个容器中各是什么?日常生活中见过吗?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思考他们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可以小组内讨论) 学生的回答:水是由分子构成,铁由原子构成。食盐有些可能答不上教学活动1 来,有些可能能说出是离子构成的,如果没有能打出来的,可以告诉学生答案。 3.引入课题: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本课题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什么是离子,离子是怎样形成的?要获得答案,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1

(二)看图阅读,归纳结论 1.学生看图片讨论得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的结论。 教学活动2 2.阅读课文内容,归纳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以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归纳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三)看图讨论,合作探究 1.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分组讨论“元素是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活动3 3.归纳结论: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性质相对稳定。(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失电子;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得电子。 (四)问题启发,合作学习 1.借助钠和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他们能采取怎样的方式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哪种方式更好些? 2.引导,归纳: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二者都达到相对稳教学活动4 定的结构。 3.观看“氯化钠的形成”动画。 4.阅读课本,归纳“离子的定义、分类、离子化合物、离子符号”等概念。 (五)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建立知识网络图。 教学活动5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六)小结、巩固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小结。 2.小练习: (1)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教学活动6 C.Na比Na+少一个电子 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2+(2)Ca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 ) A.钙原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 C.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2个钙离子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思考题: 点燃条件下,镁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个反应在微观世教学活动7 界里是怎样发生的?请你根据教材78页提供的镁、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课下探究出其中的奥秘。 2.小练习: (1)完成镁带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探究。 2

2 (2)教材78页图表4-4分析: ①图中共有几种元素的原子,它们分别属于哪类元素,说出判断理由。 ⑵分析每一种原子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③这些原子中如果能形成离子,写出其离子符号并判断属于何种离子。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