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易榕旅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已形成一种趋势。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一大焦点,也是一大亮点。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小学阶段,特别在高年级,学生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半来自教师的为人处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应着装得体,知识渊博,讲课娓娓动听,辅导学生耐心、细心,这种优秀的品质学生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教师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书,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是纸上谈兵,因此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应从小、从教师本身开始。

二、激发课堂活力,渗透人文关怀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力。(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他们争论的

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2)重视整节课中情境的创设。要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提问

要培养学生敢问、好问的精神,更应该会问。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记得我们班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平时问题最多,每堂课都必定要问一个问题,我并没有阻止,而是大加鼓励和表扬。之后在他的带动下几乎只要是自由读课文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思考,然后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创设探讨氛围,共同研究解决,大家学得不亦乐乎。

3.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足够的思考时间内产生的,我们在教授教材时,多数都采用读书、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和练习空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古西腊生物学家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应承担起孩子内心深处人文素质闪亮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

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去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后,之所以在语文课本中加入人文科学的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可有机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见闻等,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比如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投身于国防建设,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核武器的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感,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旦学生有了社会责任感,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一切都负起责任,尝试与他人沟通,与别人分享,理解彼此,欣赏对方等等,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文精神吗?

总之,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篇课文,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