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实 验 报 告
项目名称 遥感实验 姓 名 陈丽君 学 号 2013062237 学 院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专业班级 13城规二 实验地点 80605 实验时间 9 周 3 星期 2、3、4、5 节 指导教师 吕志强 实验成绩
目录
实验一、图像合并波段生成及裁切 ........................................................ 4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 4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 4 三、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 4 四、 实验结果 .................................................................................... 7 五、实验总结 ...................................................................................... 7 实验二、配准操作及纠正之后融合 ........................................................ 7 一、 实验目的与任务 ........................................................................ 7 二、 实验内容与要求 ........................................................................ 7 三、 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 8 四、 实验结果 .................................................................................. 11 五、 实验总结 .................................................................................. 11 实验三 ....................................................................................................... 12 一、 实验目的与任务 ...................................................................... 12 二、 实验内容与要求 ...................................................................... 12 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 12 四、 实验结果 .................................................................................. 18 五、 实验总结 .................................................................................. 18 实验四:监督分类 .................................................................................. 19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 19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 19
第 2 页 共 24 页
三、 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 19 四、 实验结果 .................................................................................. 22 五、实验总结 .................................................................................... 23
第 3 页 共 24 页
一、图像合并波段生成及裁切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1、认识和熟悉ERDASIMAGINE 9.3的基本操作,与基本功能的运用。 2、使同学们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更加了解遥感技术以及其辅助软件及熟练其操作。
3.通过实验了解整个图象的预处理过程,从而加深对遥感图象计算机处理的内容及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图像合并波段生成 2、图像的裁切
三、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一、图像合并波段生成 先把给的数据打开
一共有七个波段的数据,实验的目的就把这七个tif数据合并成一个一张图。
第 4 页 共 24 页
步骤:Interpreter→Utility→Layer Stack,在Input file输入7个波段,Out file输出格式为Imagine。
全部选好之后,点击ok输出。
第 5 页 共 24 页
然后把主城九区边界的shp文件加进来
然后选择南岸区的边界线导出AOI,
第 6 页 共 24 页
导出nannan.img
四、实验结果
图像合并波段生成实验结果: 图像的裁切:
五、实验总结
这是第一节的遥感实践课,对遥感实验的支撑软件ERDAS有了初体验,了解了操作界面,全英文的界面,不知道哪个是什么意思,老师介绍了几个常用的英文按键,但是大部分还是不懂,需要到课下仔细慢慢的了解。
二、配准操作及纠正之后融合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1.理解掌握图像几何校正、图像配准、图像纠正的概念与意义和理论方法。 2.实际操作实践如何实现地形图和全波段正视影像的配准
3.把两张影像融合成为一张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配准操作 2.纠正之后融合
第 7 页 共 24 页
三、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打开两张需要配准的影像图
选择参考影像,步骤:Dataprep→image geometic→select viewer→选择参考影像→polynomial→将polynomial order设置为2→apply→close。
第 8 页 共 24 页
然后选择需要纠正的图,就会出现如下界面。
此次要求需要打15个及以上的点,我打了30多个点,删除允许误差大于0.5的得到20个点,全部符合要求。
最后把纠正好的影像加进来与原始影像比较
第 9 页 共 24 页
下面是第二个实验,纠正之后融合。把左下图的两张影像融合成右下图影像。
经过Interpreter→Spatial Enhancement→resolution merge
得到如下结果。
第 10 页 共 24 页
四、实验结果
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是:
第二次的实验结果:
五、实验总结
这次的实验觉得难度有点大,纠图时要保证打点的允许误差在0.5以内,这个很难保证,虽然之前的点误差都在0.5以内,但是可能下一个点超出了,或者之前的点数值就变了。根据我的经验,这时先不用管这些,专心打点,比如要求打15个点,你就打30个点备用。最后把误差大的删除,就可以得到精确度高的点了。
第 11 页 共 24 页
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1.对坡度、坡向的认识及操作 2.对提等高线的认识及操作 3.对山顶点的认识及操作 4.对变化监测的认识及操作 5.对卷积算法的认识及操作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坡度、坡向2.提等高线3.山顶点4.变化监测5.卷积算法
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3.1.坡度、坡向
利用上图的dem影像生成坡度、坡向,首先是坡度的生成。
第 12 页 共 24 页
具体步骤:Interpreter→Topographic Analysis→slope得到该坡度图(左),同理可得坡向图(右)
2.2.提等高线
第 13 页 共 24 页
步骤:Interpreter→Topographic Analysis→Raster Contor即可得:
第 14 页 共 24 页
3.3.山顶点
1.先把dem影像转为img格式,转换成功后,
步骤:Interpreter→GIS Analysis→Neighborhood Functions即可得到:
第 15 页 共 24 页
然后选出计算方式
构造计算模型:
得出结果:
第 16 页 共 24 页
3.4.变化监测
步骤:
Interpreter→Utilties→Change Detection输入文件然后输出得:
3.5.卷积算法 首先构建模型,
第 17 页 共 24 页
最后就得到了算法的模型:
保存即可。
四、实验结果
都包含在步骤里面。
五、实验总结
这次的实验有很多个,工程量很大。但是其实做过之后觉得都没有很多复杂的步骤,还是比较简单的。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去做一遍,我的作业是做了两
第 18 页 共 24 页
遍的,每次做都有不同的体验,软件操作必须要多练,才能熟能生巧,运用灵活。
实验四:监督分类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1、认识和熟悉监督分类的意义
2、使同学们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更加了解监督分类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 每个地类新建地类标志不小于15个
2 划分 旧有建设用地、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养殖用地等六类 3 对错分图斑进行属性修改 4 试验报告部分要有分类图
三、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先打开panyu.img,选择样本。
要求是每个地类选择不少于15个样本,就首先选择河流,影像图中不同的地区的河流,选够15个样本以后。将这15个样本合并成一个河流的样本。如图:
第 19 页 共 24 页
其他五种地类也是如此,就得到了五种地类的样本,
然后进行监督分类
得到:
第 20 页 共 24 页
对比之后发现:
监督分类的精度有限,导致耕地跟森林没有分清楚,就需要手动来纠正。
第 21 页 共 24 页
纠正之后就得到了监督分类后的影像。
四、实验结果
第 22 页 共 24 页
五、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试验让我们明白了监督分类的意义,书本上的概念解释的再详细都不如一次监督分类试验让大家了解的清楚。监督分类就是选择特定的样本,比如说此次试验中的选取十几个旧有建设用地、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养殖用地的样本,通过选取典型样本使得每个样本都拥有不同的波段,计算机接下
第 23 页 共 24 页
来就可以根据这些样本的波段进行其他地区的划分,极大的减少了解译的难度,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了不同的地物特征。但是监督分类的精度是根据选取样本的精度来确定的,我们这次是选取了每个地类新建地类标志不小于15个的样本。导出图后,大部分的地物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对卷帘对地图进行对比时发现一些地物有误,这就需要对照后确定正确的地物,进行改正。改正之后就是一副相对准确的解译后的影响图了。
第 24 页 共 2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