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快题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在人居环境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范源于建筑学领域,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的原理,市政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快速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的一种特殊形式.1.八小时快速.2.短期快速.
城市规划设计详细规划方案的一般过程是将目标,调查,预测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以此模拟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演进以及形成的各种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评价和取舍,在必要时调整各类要素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建立实现某种未来状态的理想蓝图,最后提出一整套统一的规划成果.重点是建立起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考虑这种关系在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背景下的动态过程.使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在这些关系的演进中取得综合体现.
快速设计分析的过程:
概要性地掌握设计任务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类型,基地环境,用地环境,用地面积,交通状况,上一层次规划对本地的控制管理要求,设计时间限制等.
分析基地的外部环境条件,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城市景观等,充分考虑设计方案与周围环
境的关系,处理好种种问题.
分析设计项目的内部功能特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画出简单的功能关系图.
分析设计要求,领会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特殊建议.
确定规划结构,进行功能组织,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要求,找出最恰当的组合布局;进行交通组织,包括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根据用地最主要的特点及性格特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意向.
调 整设计方案.
其中需重点讨论的内容是: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交通组织分析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
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
根据用地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部分用地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部分用地的公共性,私密性,中性.
交通组织分析:
分析基地外部的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包括道路的性质,等级,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控制方式,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及所产生的交通量.分析基地内部的交通组织状况,包括各股人流,人流路线.根据使用要求及规划控制条件,确定用地中道路出入口位置.根据开发建设规模和使用要求,考虑室外停车场的数量及大小规模.
基地环境及外在条件分析:
1.估算用地面积,用地坡度,根据用地建设条件的适宜性评价,决定不同的用地布局.建设形态空间布局应与用地的形状,地形,地貌相适合,充分利用土地并反映出基地的个性.2.城市规划控制管理部门从控制城市总体空间质量的角度出发,在建筑高度(限高),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建筑后退红线(根据基地周围情况,规定建筑在各个方向退离边界线一定距离,以保证城市建设的空间效果,城市交通通畅安全,城市消防,地下市政管网铺设等),交通出入口位置,绿地率.
地区气候.
与临近城市环境的关系
景观要求
古迹与植物的保护
相关设计规划的限制.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点:
1.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户室比:应满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地区主要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地区拆迁户人口的结构来确定适当的户室比.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建筑造价,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
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
2.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商业和服务系统,文娱体育系统,金融邮电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市政公用系统.
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根据不同建筑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包括家属宿舍,单身宿舍,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按照分级(居民对公共建筑使用的频率程度),规模(人口规模),配套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宜.
步行街的空间设计
一. 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手法:
二. 1.尺度:
三. a.\"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
四. b.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可获得最佳尺度感.
五. c.\"外部模数\"理论.取值20-25cm.人们可以恰好地辨认对方的面容,在典型城市噪声级的情况下,也能对周围人的言谈略有所闻,超过此距离相互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
六. 2.形状
七. 3.围合
八. 4.空间组合
九. a.空间内的空间.
十. b.穿插式空间:由两个以上的空间相互重叠而成,并有一个共用的穿插部分.每个空间不失各自作为空间所具有的界限和完整性,而穿插空间则兼有各自空间的特性.
十一. c.邻接式空间:两个相邻的空间,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和美学要求加以分隔和界定.其连续程度取决于公共界面的封闭程度.
十二. d.过度空间: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由第三个过渡空间来连接,过渡空间的形式和性质应与被连接的两个空间不同,以表示它的连接作用.若没有太大的区别,则形成邻接式的串联空间.南方沿海城市传统商业街两侧建筑底层的骑楼就是典型的过渡空间,它通过半敞开的空间形式使从开敞的外部空间到封闭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转化更为柔和自然.
十三. 二.空间设计:
十四. 1.街面宽度与邻街建筑高度比例的确定:芦原义信提出其最佳比例为1.5-2.0,分析可知,D/H(场地宽度与相邻建筑高度之比)在0.7-1.5之间,街宽为6-8m,亲切感较强;D/H为1.5-3.3,街宽20-40m,空间亲切感,整体感均有所削弱.所以建议现代商业步行空间的D/H为1-2.5之间,D值为10-20m为宜,H为2-4层,高层建筑后退,并且在底部形成一定的开场空间.\"街道家具\"的设置可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
十五. 2.\"外部模数\"的实现.
十六. 3.步行街与广场的组合设计.
、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题目的已知条件相适应。
2、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主次结构是否协调。
3、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均衡,是否形成完整的居住生活系统。
4、居住区内的建筑的选型是否经济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5、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服务规模能否达到最优。
6、居住区道路是否满足居民出入方便、安全、便捷,而且有利于组织汽车交通。
7、是否具有完整统一的建筑艺术空间组织。
8、是否具有邻里公共生活的共享空间。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点
首先,是交通问题。
小区内的交通一般分人行和车行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关系的处理则成为交通系统规划
的重点,通常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建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前面说到了,在做路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交通量的影响,即主要道路承担主要的交通量。小区内的车行主干道在满足交通量均匀分配的前提下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即既不影响小区内居民的各项活动,又考虑到行车顺畅。另外,小区内停车场地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小区内的停车场地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露天停车场和建筑底层车库,后者在快题种一般不怎么考虑。地面停车场布置原则为:
1 布置在小区中心,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和中心景观布置,一般靠近幼儿园、会所,交通便利之处;
2 布置在组团内部、入口处,每个组团需要有一定量的地面停车场。
3 布置在车行次入口处,注意停车场的出入口要满足规范要求。
4 地下停车场在快题中以虚线框表示范围,并规划好出入口的位置。地下停车场一般结合高层建筑、风雨球场、和体量较大的公建布置,其出入口通常位于小区车行出入口附近,便于车辆快速入库。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问题
按照居住区设计规范的要求,居住小区内部需要布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通常包括有市政设施,会所、托幼、小学、商业、运动健身场地等。会所一般集合了医疗卫生、文化、金融邮电、行政管理等功能
会所通常布置在小区中心,结合中心景观,广场之类。
托幼则结合开敞空间,停车场布置,规划时需要考虑日照要求,需要有一定量的室外活动场地。
小学一般规划在小区边缘地区,布置时考虑教学楼的朝向和采光,运动场地的朝向等。
功能结构问题
小区内部功能结构的问题往往显示了设计者整体构思的能力。功能分区是要结合景观系统,道路系统综合考虑的,三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部分。做小区的功能结构设计时要注意,结构一定要清晰,小区分开为若干组团,每个组团需要有相对独立的交通系统和景观系统,要有足够的邻里交往空间。但切记各组团之间不能过于独立,而交通和景观就是联系各个组团最好的纽带。
小区景观系统问题
做小区内部景观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1 景观的系统性。即整个小区的景观要构成一个系统,渗透到组团甚至是宅间。尽量保证小区内部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2 注意景观系统中的主从关系。即小区中心景观为主,组团景观为辅,在设计和表现上都要有所区分。
3 注意小区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的呼应关系。如果外部有较好的景观,可以在设计的时候组织通廊,利用借景、对景等常用景观设计手法予以利用。
4 景观系统尽量设计较开敞的景观面,让更多的住宅拥有较好的景观朝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