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导读教学设计

来源:易榕旅网
一生牡丹缘,一世红楼情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导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其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蕴极其丰厚。作为高中的语文学习任务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本书,应该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条件和学习实际,有别于学界的阅读与研究。引导高中生走进《红楼梦》,完成“整本书阅读”,其目的在于达到文学基本要求的“读懂”。那么就要求我们设计的导读课重点放在阅读方法的传授、兴趣的引导、生命观念的引领。所以导读课应该做到指导阅读方法,明晰内容概要,领略叙事艺术,了解语言风格,让学生自己设计计划,突破点在于专业路径的创新,核心是要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得精彩之处。基于以上思考,《导读》试图围绕“大家评论”和主题内容展开,强化阅读方法训练和精彩语言赏析能力。让学生建立起对《红楼梦》整体的感知架构,寻求到阅读的抓手,进而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领会到作品带来的生命体验和文学美感,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与表达主题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对本书文学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教学目标】

1.利用《红楼梦》典型评论形成弹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开启阅读的积极性。

2.提供多种阅读方法,助力整本书阅读。

3.关注“人物论”方法解读具体内容,学会“举一反三”看人物的正面与侧面。

【教学过程】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红楼寻梦 (一).学情调查:我与《红楼梦》

学生活动:提前调查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

以评论“《红楼梦》是……《红楼梦》不是……”的句式来谈一谈,越多越详细越好,小组交流讨论。选取精彩发言。

教师活动:汇总大家的评论,组织学生互相点评,教师适当点播。 教师提问,引导思考:曹雪芹是康乾盛世中世家大族的公子哥,所以这是一部家族破败后的贵族生活花式回忆录?他是时代浮光掠影的记录者,令人窥一斑而见全豹了吗?这部作品是纨绔子弟优渥半生,归来草房瓮牖之中追忆的血泪年华史?还是落魄公子从高楼之巅落入坍塌之墟后的生命感受?或许都是,也都不

是。

补充了解:

知人论世——曹雪芹的个人身世。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之恩,曹玺,曹寅之德),在昌明盛世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自幼生活在文学艺术环境中的曹雪芹博览群书,对于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都能旁搜杂取。雍正五年,曹雪芹13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因为织造亏空,转移财产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被抄家。曹家从此一蹶不振。

脂砚斋评诗曰:浮生灼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普遍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题一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深刻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二是以宝黛钗的爱情为线索,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浊物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出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教师明确:

《红楼梦》不是一本政治斗争教科书。 《红楼梦》不是一本宫斗小说。 《红楼梦》不是一本恋爱过程流水账。 《红楼梦》不是一本“正经书”。

《红楼梦》不是供你做填字游戏的笨谜语。 《红楼梦》不是雍乾政治生活的日记。 《红楼梦》不是至高无上的圣典。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通俗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简单而丰富的书。 《红楼梦》是一本架空的小说。 《红楼梦》是一本现实主义的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真实而复杂的小说。 《红楼梦》是一本结局BE的追忆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生活美学之作。简单示例:红荔枝配白玛瑙盘。 《红楼梦》是一部象征之作。 《红楼梦》是一场哲学大观。

《红楼梦》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红楼梦》是一本畅销书。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记录册。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家族兴衰史。

《红楼梦》是一场人生修行手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

学生总结:记录下你最想了解、最有兴趣的《红楼梦》哪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后续阅读中时刻回顾总结你的“红楼体系”。

(二)《红楼梦》的“大家”弹幕: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红楼懂人生。

1.清代文人得舆有这样一句诗:“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高度评价《红楼梦》:“清之人情小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对“红学”观点:一是方法上坚持文学欣赏,否定考证、索隐、探佚;二是内容上坚持“人情说”,否定“自传说”、“秘史说”。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鲁迅的红学具备大历史、大国学、大文化的品格,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那些偏安一隅的传统红学流派。

3.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象《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象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4.贯穿于中国古典“四大小说”中的“一个大脉络”。“四大小说”看似主题迥异、风格不同,却都在讲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才问题。《三国演义》讲帝王将相之才;《水浒传》讲强盗的“才”;到了《西游记》,该写的人都写的差不多了,于是就造了一个“是人非人”之才孙悟空出来。第四部《红楼梦》写的 “才”最为特殊。曹雪芹在苦苦思考之后,最终决定写那个时代最不幸,最受痛苦,最受贱视、轻视、忽视,甚至于不被当人对待的“才”——女性。

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部作品像《红楼梦》一样,塑造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描述了这么多实实在在、可亲可爱的“有才”女

子。

——北大学术评论《三个关键词读懂<红楼梦>,看尽荒唐言和辛酸泪》 5.“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黄遵宪说:“《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废者。”

6.叶朗《“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表达的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就是要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爱是有尊严的,只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能回到人的本真,实现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有情之天下”。

7.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

8.女性作家张爱玲曾这样写过: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9.毛泽东称《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甚至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0.《蒋勋说红楼梦》:它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红楼梦》的每一章、每一回都可以单独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看待。

许多年来,《红楼梦》在我的床头,临睡前我总是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看到累了,也就丢下不看。

事实上,《红楼梦》并没有一定的“开始”,也没有一定的“结束”。 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

《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

因此,每天能阅读一点就阅读一点,反而可能是读《红楼梦》最好的方法。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美。

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

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学生思考:

你觉得哪个最有意思?准备怎么去领略一下他的感受? 记下印象深刻的弹幕,简略写下你的阅读规划。 二.剥开层雾见云天——踏梦寻情 《红楼梦》的打开方式

(一)问卷调查《红楼梦》的困难和兴趣结果展示: 困难:人物关系弄不清,文言内容不理解。 兴趣:人物生动,情节起伏,爱情故事,家族兴衰。 (二)《红楼梦》的打开方式 1.展示学生提供的方法汇集。 2.教师明确阅读方法:

(1)人物关系思维导图——任务:每人绘制自己的人物关系图。 (2).利用“回目标题”概括情节 名家概括:《红楼梦》结构清代王希廉梳理

他从传统文章学的角度,将全书划分为“二十一段”: 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

第二回为二段,叙宁、荣二府家世及林、甄、王、史各亲戚…… 三、四回为三段,叙宝钗、黛玉与宝玉聚会之因由。 五回为四段,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

六回至第十六回为五段,结秦氏诲淫丧身之公案,叙熙凤作威造孽之开端……

十七回至二十四回为六段,叙元妃沐恩省亲、宝玉姊妹等移住大观园,为荣府正盛之时。

二十五回至三十二回为七段,是宝玉第一次受魔几死……惹出无限是非。 三十三回至三十八回为八段,是宝玉第二次受责几死……值贾政出差,更无拘束。

三十九回至四十四回为九段,叙刘姥姥、王凤姐得贾母欢心。

四十五回至五十二回为十段,于诗酒赏心时,忽叙秋窗风雨,积雪冰寒……隐寓泰极必否、盛极必衰之意。

五十三回至五十六回为十一段,叙宁、荣二府祭祠家宴,探春整顿大观园,气象一新,是极盛之时。

五十七回至六十三上半回为第十二段,写园中人多,又生出许多唇舌事件,

所谓兴一利,即有一弊也。

六十三下半回至六十九回为第十三段,叙贾敬物故,贾琏纵欲,凤姐阴毒,了结尤二姐、尤三姐公案。

七十回至七十八回为第十四段,叙大观园中风波迭起,贾氏宗祠先灵悲叹,宁、荣二府将衰之兆。

七十九回至八十五回为第十五段,叙薛蟠悔娶,迎春误嫁,一嫁一娶,均受其殃;及宝玉再入家塾,贾环又结仇怨,伏后文中举、串卖等事。

八十六回至九十三回为第十六段,写薛家悍妇,贾府匪人,俱召败家之祸。九十四回至九十八回为第十七段,写花妖异兆,通灵走失,元妃薨逝,黛玉夭亡,为荣府气运将终之象。

九十九回至一百三回为第十八段,叙大观园离散一空,贾存周官箴败坏,并了结夏金桂公案。

一百四回至一百十二回为第十九段,写宁、荣二府,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及妙玉结局。

一百十三回至一百十九回为第二十段,了结凤姐、宝玉、惜春、巧姐诸人及宁、荣二府事。

一百二十回为第二十一段,总结《红楼梦》因缘始末。 《红楼梦》故事纷纭复杂,其较大的事件有: 黛玉丧母,进京依附外祖母;

宝玉母姨及其子薛蟠、女薛宝钗进驻贾府;

宝玉在秦可卿卧房午觉,梦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致贾瑞命归黄泉; 秦可卿病亡,公公哭得如泪人一般;

贾元春加封贤德妃,获准省亲,元春题名别院为“大观园”;

宝、黛二人于沁芳闸共赏 《会真记》,宝玉以张生、莺莺喻己喻人,黛玉感极生嗔;

王夫人怒逐金钏,金钏不堪受辱,投井身亡; 宝玉事发,贾政痛笞宝玉;

探春发起组织海棠诗社,此时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等同时入驻贾府,彼等均具诗才,大观园比前更加热闹;

(3)梳理整合,草蛇灰线,以人物命运为线索 1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2共读西厢(“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3黛玉吃闭门羹 4黛玉葬花

5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6宝黛诉衷肠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7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8凹晶馆联诗 9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10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11黛玉之死

(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影视与文字描写对比阅读,探究其中的区别与兴味)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进行对比,孰优孰劣,有理有据。 (5)圈点批注:喜欢的、奇特的、疑惑的、妙哉的、吐槽的、印象深刻的…… 示例:脂评《红楼梦》

脂砚斋有一段批语总结了《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他说: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6)细读情节,玩味手法,

体会深意:第30回 宝玉和金钏儿调笑,金钏儿被撵出贾府 第32回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这句话是歇后语,女人头上的金簪掉在井里,迟早还是能找得到的。可在此这句话却是个暗示,金钏儿后来是跳井自杀的。《红楼梦》里有很多这种当事人不知道的因果。

示例:伏笔手法——金钏跳井,金簪子掉井里,是你的就是你的。 (7)参考名家解读作品。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蒋勋说<红楼梦>》《红楼梦魇》 (8)演绎法:课本剧。 (9)人物赏评:正面与侧面。

立足于对人物的正面直接描写和他人侧面评论,结合来分析人物设定的艺术和归宿。

三.金陵十二钗的正面与侧面——“人物论”解读《红楼梦》

人物塑造才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你对一部小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设的理解。一部好的小说,人设是典型的、合理的。所谓典型合理,就是人物的性格与他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极端一点说,人物没有性格,只有身份,性格的细微差异取决于身份的细微差异。所有的人物,都是小说家不同人格的显现,不同的人物代表了小说家不同方面的人生经验。

教师示例:为什么王熙凤会有如此魅力?分别请同学朗读下面文段,概括并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

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第2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第2回 周瑞家的如此看待王熙凤

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快,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第2回 冷子兴演说宁国府时如此介绍凤姐

二奶奶要是略差一点儿的,早叫你们这些奶奶们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她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说他利害,你们都怕她,惟我知道她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的。

——第55回凤姐心腹平儿如此评价王熙凤

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我们二爷也算是个好的,那里见得他。……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著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他,说他‘雀儿拣著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第65回兴儿眼中的王熙凤 学生展示分析。 教师明确: 形象:

美丽俊俏,打扮隆重; 长相标致,言谈爽快; 熟稔人情世故,左右逢源; 精明强干,心思深细;

两面三刀,唯利是图; 严厉苛刻,多疑善妒。

手法:对于王熙凤曹雪芹除了正面描写外,还通过不同人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塑造了王熙凤的立体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评价者的形象特点。

学以致用:史湘云的人物分析,找出原文中至少五处典型情节,包含正面描写和他人侧面评述。总结史湘云的人物性格。

四.结语

蒋勋说,《红楼梦》的作者通过一个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

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因为《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所以,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你能知人论文,博观约取,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和高效的方法,走进属于你的红楼一梦,探寻你的生命感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