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来源:易榕旅网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课标分析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难点:秦朝崩溃的原因 第三课共分为三个子目,逻辑性、科学性、学术性均较为适合高中生阅读,现就课文子目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秦朝的统一 主要叙述了秦朝统一的原因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分如下两个部分。 统一原因:人民渴望统一,各地经济的发展,让统一的条件逐渐成熟;秦朝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确立皇帝制度,加强君主专制;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形成了新的中枢政务机构;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秦朝的暴政 主要叙述秦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大规模的建宫殿和陵墓等,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加重人民负担;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主要叙述了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起义,使秦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以及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战争。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关于秦朝历史的基本史实,但尚缺乏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了解。同时,高中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水平,已经有所发展,适合给高一新生拓展相应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对秦朝历史的了解。 了解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懂得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朝历史发展进程中蕴含的一些基本历史规律。 帝制时代的到来: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视域下的大秦帝国 导入: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图片,提问学生秦始皇陵与长城都是秦朝时期建造的伟大工程,除此之外,秦朝还建造了许多大型工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是靠什么力量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建造如此之多的大型过程的呢?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主题 新课导入 1

学生活动:思考并作出回答,教师顺势导入本次课程。 设计意图:图片加问答的形式导入,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新课讲授 一、从分裂到统一:大秦帝国的崛起始末 (一)时代背景 教师活动:呈现如下两则材料与图片,与学生共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 学生活动: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经常发生等内容。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总结知识点,归纳为政治上,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僭越周礼,相互混战。从社会安定的角度而言,只有统一才能结束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 教师活动:继续呈现如下两则材料与图片,与学生一通阅读,进一步了解秦朝统一之前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历史与西周最明显的一个不同点是王权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东迁后的周王室势力大为削弱,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战国时期,几大诸侯强国之间进一-步展开规模更大、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经过长期混战,西方的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建立起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从割据、兼并到最后统一,这就是贯穿战国250余年历史的主要线索。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的同时,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旧制度的瓦解与崩溃,使得时代呼唤着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制度与政权来重建社会秩序等内容。 2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向学生分析秦朝统一之前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秦朝统一六国是历史的趋势打下基础。 转折 教师活动:为什么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变法,齐国有管仲改革、魏国有申不害变法,为什么偏偏秦国能脱颖而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秦朝统一的原因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材料与图片,引导学生阅读。 材料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大致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师活动:先学生讲解战争促使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尤以秦朝的变法运动最为彻底,奠定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两则材料,一边让学生阅读,一边为学生做一定的分析与解说。旨在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崛起的影响与作用。 材料 商鞅变法的措施主要分两次颁行。公元前356年,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要内容。公元前350年,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更着重于新制度的建设,彻底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建立新的田制和亩制,由国家将土地授予个体农民耕种,统一征收赋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太子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商鞅被诬以谋反之罪,车裂处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根据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整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的同时听教师讲解。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两则材料与图片,让学生了解秦朝的优势及秦始皇个人的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一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 敬、忠信。……入其国(首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3

廷,其朝(早)间听决,百吏不留,恬然如无治者。 ——《荀子•强国篇》 材料二 及至秦王,续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听教师的讲解,进一步认识秦朝统一六国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秦国历史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只有秦国才能过渡到秦朝。 转折 教师活动:正所谓打天下靠武力、拼国家的综合实力,看谁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那么治理天下又靠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法家思想。 二、秦始皇与法家思想: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概况 (一)法家思想视域下的秦朝 教师活动:向学生讲解如下两则材料,重在让学生理解法家思想对秦朝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一 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尊崇君权、厉行法治,适应了专制官僚制取代宗法分封制的历史趋势,因此各国变法运动绝大部分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变法以秦国最为彻底,法家思想的贯彻也以秦国最为深入,对秦王朝的建立和速亡都具有重大影响。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真正对新兴王朝政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家是韩非。韩非是战国法家的后期代表人物,也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早年曾受学于荀子,人秦后受同学李斯谗毁,下狱自杀。韩非虽死,但他的法治思想和君主专制思想却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被充分贯彻于秦朝统-前后的政治实践当中。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等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听教师讲解,同时思考法家思想的利弊。 (二)“皇帝”的由来——秦始皇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以材料呈现的形式,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秦朝皇帝制度的产生过程。 (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4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资治通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学生活动:大致浏览一下材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皇帝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为后世所沿袭,影响深远。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材料,让学生简单阅读。 材料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承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归纳皇帝制度的知识点。得出如下的内容。 皇帝制度既是秦始皇个人意志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开端与体现 此时期的君权与相权尚未构成尖锐的矛盾,军权与相权的矛盾,要到后面的历史才显现出来。 教师活动:继续放映如下材料 材料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承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师活动:向学生讲解三公九卿制度的推行,既是为了维护皇帝制度,也是为了适应全国统一之后的国家政务的处理;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早在秦朝时便已经体现出了分权与相互制衡的特性;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的理解,重在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地方治理的新变化——郡县制 教师活动:呈现如下材料,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如下材料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明白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必然趋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5

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活动:听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归纳郡县制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得出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开创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典范。 教师活动:展示如下材料与图片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学生活动:与教师共同总结知识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郡县制的雏形;至秦朝,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既有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因素在其中,也体现着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郡县制的推行,是秦朝中央集权制最明显的体现; 转折 教师活动: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其所开创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秦朝最后却短命而亡,今天我们就从秦朝政治制度上找一找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三、治世之术:秦朝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一)制度的优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模式 教师活动:继续呈现如下材料,但不要求学生阅读,主要以平实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秦朝与匈奴作战的一些基本内容,如蒙恬北击匈奴等。 材料 秦始皇统一后, 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最终夺回“河南地”,设置郡县,移民屯垦。为抵御匈奴侵扰,秦秦长城 朝利用战国时秦、赵、燕诸国北边边墙,加以整修连贯,筑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闻名世界的古代伟大工程。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学生活动:听教师讲解,进而自己整理思路。 教师活动:呈现材料,向学生讲述秦始皇陵的内容。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活动: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秦朝政治制度的优势。 (二)制度的弊端——从秦始皇与秦二世说起 教师活动:接着放映如下两则材料,向学生讲解法家思想给秦朝带来的灾难。 6

材料一 商鞅学派的政治理论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只强调以硬的一手治国,满足于其立竿见影的近期效应,而完全忽视了软的手、即教化与道德在治国方面长久而深远的作用。与此相联系,过分注重了强国的政治目标,一切为之服务,使整个社会处于高速运转、高度紧张当中,缺乏调节和弹性,存在着崩溃的危险。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来自课本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听教师的的讲述,进一步认识法家思想的弊端,并进而拓展延伸,明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体现着君主权力不受限制,君主的权力是建立在剥夺他人合法权利之上的权力,只要君主专制制度还存在,普通民众就谈不上个人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材料与图片,向学生讲解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暴政 材料 史载秦朝北修长城动用40余万人,开拓岭南戍边动用50余万人,修建骊山皇陵则征发了70余万人。除朝廷直接征役外,地方官府杂役也无不征用民力。据估计,秦朝日常从事当兵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维持国家运转的同时,也在压迫这底层民众。伟大工程的建造,往往是造福后人,但却给修建者带来痛苦。 等内容。 教师活动:通过讲述秦二世胡亥的继位,向学生揭示帝制时代下,君主个人命运与帝国之间的一些关联。 材料一 二世:专用天下适己。.....长享天下而无害。 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能穷乐之极,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胡亥继皇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酷烈。为秦始皇治丧时,他下令将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将役使修建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封杀于陵中,以免泄露机关信息。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7

学生活动: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转折 教师活动:秦朝的灭亡体现这帝制时代下的矛盾达到了大爆发的状态,那么这一矛盾背后蕴含这那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呢,我们接着来分析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四、专制主义下的矛盾与调节:秦帝国的崩溃与楚汉战争 (一)矛盾迭起 教师活动:呈现如下材料,并讲解,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直观的了解秦末社会矛盾的表现。 材料 秦二世进一步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到了“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的地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形成对秦末社会动乱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呈现如下材料,向学生讲述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 在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人民群众纷纷加入了反秦斗争的行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项梁、项羽起义于吴县,刘邦起义于沛县,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在农民反秦斗争的巨大浪潮推动下,六国旧贵族,中小官吏,也从各个角落里起兵反秦或投奔农民军,如魏国的名士张耳、陈余,在陈县加入了起义军;山东儒生、孔子八世孙孔鲋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做了博士官。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学生活动:听教师讲解,回忆初中学过的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些内容。 教师活动:向学生介绍刘邦崛起的过程。 材料 刘邦“约法三章”刘邦率军进 人成阳后,采纳了樊哙、张良的建议,退军灞上,封闭秦朝的珍宝府库,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8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教师活动:通过讲述刘邦崛起的过程,向学生揭示帝制政权的重建,往往是出现了一位较为贤明的君主,这与末代王朝的昏君截然相反等内容。 学生活动:了解刘邦崛起的过程,丰富对刘邦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材料,向学生讲述项羽失败的史实。 材料 公元前 207年,项羽在河北消灭秦军主力后,就率领大军,冲破函谷关,进驻鸿门(陕西临潼东),准备与刘邦决一雌雄。......刘邦自知众寡不敌,采纳了张良的献策,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鸿门宴”后数日,项羽率军人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官室,收财宝妇女,然后发号施令,分割天下。他尊怀王为义帝,都于郴(湖南郴县),接着又暗杀了义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梁、楚九郡,都于彭城(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又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以牵制刘邦。另外又将自己的亲信以及趁农民起义而拥兵割据的旧贵族分封为王,共封十八个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教师活动:向学生揭示囿于旧制度的项羽,终究败给了出身低微的刘邦。 学生活动:听教师的讲解,形成对项羽个人命运的不同理解。 教师活动:放映如下最后一则材料,揭示帝制时代下封建国家的一般规律。 材料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犯水之北,是为汉高祖。先定都洛阳,五月迁都长安(陕西西安市),重建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于是在秦亡之后的第五年,又出现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经过农民战争的洗刷后,建立的政权均为帝制政权,但凡政权的最高领导者,都想当皇帝等内容。 学生活动:整理思路,做相应的回顾与思考。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讲述秦朝崩溃后到汉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揭示帝制时代中特有的封建王朝循环往复的一般规律。 教学反思

9

内容过多,易拖堂,学生难以当堂理解,需要课后多思考,多做练习。今后当减少材料的内容,精简文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