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律 长征》同步练习

来源:易榕旅网
《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生字注音 。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云崖( yá) 2.填空。 (1)《七律•长征》的体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即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2)作者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七律•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首诗对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歌颂。诗歌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乐观向上的崇高革命精神。 (4)总括全诗的两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写山的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困苦当做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6)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心情喜悦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这首诗,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8)诗中用五岭、乌蒙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金沙江、大渡河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9)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暖”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 “寒”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沪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答:英勇的红军是不怕长征的艰难的,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答: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在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5.解释词语。

(1)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 (2)腾细浪:腾起的小浪花。 (3)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4)云崖暖: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5)铁索寒: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阅读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的诗眼是:“不怕”。

2.诗的第③到⑥句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的?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答: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用字的赏析。如“腾”“走”这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红军的壮举,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又如:“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答:⑴巧渡金沙江;⑵强渡大渡河。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情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5.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

答: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或: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充分表达了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7.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答:(1)腾越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江;(4)飞夺卢定桥;(5)喜踏岷山雪。感受:表现了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8.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 答:⑴遵义会议;⑵四渡赤水。

9. 有人认为:“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都用得十分贴切而意味深长,请你任选其一品析。 答:“暖”字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又反衬红军战士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10.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抒情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七律诗。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12.下列句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B.《七律•长征》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八句,每句七字,首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C.《七律•长征》这首诗,它不仅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桥。”这两句具体写红军长征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13.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答:“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暖”字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与“暖”相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豪情壮语。 14.“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最后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5.哪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总括?

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6.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五岭”;用“泥丸”来比喻“乌蒙”。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

17.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寒”字表现了红军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

18.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过雪山;“尽开颜”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19.“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大无畏精神?

答: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像起伏的微波;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却像滚动着的小小的泥丸。形象地烘托出红军的高大,具体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

2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形象? 答:写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其中“远征难”点明了什么?

答:这两句高度概括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点明了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22.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3.“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中的“暖”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你又是如何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的? 答:“暖”字既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又反衬红军战士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24.“更喜岷山千里雪”中“喜”字用得很形象,你能感受到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喜”写出了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之情,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25.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

答: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26.写此诗时已走过草地,但诗中没有提及过草地的内容,这是作者有意省略,还是无意疏漏,为什么?

答:有意省略。因为“万水千山只等闲”足以体现行程的艰难和红军的坚毅、乐观精神。

27.作者为什么要把该诗原来的句子“金沙浪拍悬崖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

答:“浪”改为“水”是为了避免用词的重复,“悬”改为“云”更能凸现山的险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