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湿疹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论文

来源:易榕旅网


湿疹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较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免疫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相关进展给予综述。

关键词:湿疹;免疫学;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30-02

慢性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刺激及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目前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1 天然免疫缺陷与湿疹

一些湿疹患者似乎有天然免疫缺陷,尤其是特应性湿疹患儿。先天性免疫系统有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胞内nod或cd14等许多种模式识别受体[1, 2]

,当机体遭受病原微生

物入侵时,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迅速作出反应,由天然免疫的早期反应和获得性免疫的迟发反应共同抵御感染[3]

,研究发现特应性湿疹患儿可溶性cd14下降,暗示其对微生物信

号作出反应的能力降低[4]。表皮不仅是人体的生理性屏障,还是一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它有效的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微生物或各种刺激损害机体。特应性湿疹患者皮肤常以皮肤干燥为特征,经表皮水份丢失增加,水合程度减小,出现屏障功能受损和固有角质层异常,非皮损处的皮肤常亦受累[5],导致对刺激物的易感性增加。近来研究表明,角质纤丝聚集蛋白基因缺陷也与湿疹密切相关[6]。

2 变应原与湿疹

常认为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是婴儿湿疹的主要发病机理,当再次食入过敏原时,过敏原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分子上,导致肥大细胞释放各种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皮肤早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郎格罕斯细胞是皮肤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在ad中郎格罕斯细胞表面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ige抗体结合的受体,将致敏原传递给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th2反应[7]。马娟娟等[8]选择门诊7岁以内湿疹患儿456例,采用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系统进行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发现不同年龄组变应原种类有所不同, 1~2岁组、3~4岁组多见食物过敏, 5~7岁组多见吸人性过敏。最常见的吸人性变应原为霉和螨,而且血清特异性 ige水平均较高。

3 微生物与湿疹

微生物性湿疹(microbial eczema)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湿疹,发病机制可以是变态反应,也可以是非变态反应[9]。皮肤及内脏微生物感染均可以伴发致敏,微生物本身的蛋白或多糖成分、毒素以及代谢产物均可以作为变应原致敏机体。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原发感染而致敏,也可以不产生明显的感染表现,在皮肤创伤如日晒、摩擦、化学刺激等情况下致敏[10]。一般可溶性大分子抗原如细菌胞膜多糖易引发i型变态反应,而不可溶性的蛋白易引发ⅳ型及i型变态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马拉色菌、白念珠菌及皮肤癣菌均可在某些湿疹尤其是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产生特异ige,在抗菌治疗,皮损改善以后,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也降低[11]。非变态反应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生物的成分或毒素作为超抗原引起皮肤反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即可作为超抗原,非特异地引起大量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炎症。在特鹿性皮炎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60%分泌肠毒素。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在体外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b、d、e及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刺激可以分泌较正常人更高水平的组织胺

及白三烯。说明这些毒素可以促进特应性皮炎患者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反应[12]

。②微生物毒素或酶直接造成表皮损伤或激活表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如金

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a毒素,可以直接引发或加重湿疹。③微生物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变态反应发生。如鼻病毒感染可以造成呼吸道局部反应性增高,炎症介质如il-1释放增加,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上调,因此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对变应原的致敏或加重已存在的过敏反应[13]。

4 cd4+t细胞/cd8+t细胞与湿疹

在正常情况下,真皮中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成熟t细胞分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两大亚群, 在正常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亚群保持着平衡,正常的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这两种t细胞间的相互协作或相互制约。周建华[14]等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湿疹患者活检标本cd4+/cd8+ t细胞的表达,发现慢性湿疹皮损部位t细胞cd4+ 和cd8+ 表达的阳性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真皮浅层,以cd8+ t细胞增多为主,cd4+/cd8+ t细胞失衡,比值减小。实验还发现慢性湿疹皮损部位vip、sp表达增加,证实了皮炎湿疹的发病机制与皮肤一神经系统一免疫异常有关。

5 il-18与湿疹

il-18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可诱导t细胞产生ifn-γ为主的thl型细胞因子及il-5,il-10等为主的th2型细胞因子,并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15]。il-18在炎症反应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thl和th2型免疫反应。kanda等[16]研究发现il-18可增加ifn-γ的分泌,激活核转录因子κb、statl等因子,趋化因子cxcl9,cxcll0和cxcl11的表达,而该趋化因子与配体结合后可特异性的诱导活化的thl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加剧炎症反应。研究发现,il-18可诱导il-4,il-13

等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经典的th2途径,促进活化b细胞产生ige[17]。当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fcεr i结合,可使它们脱颗粒。释放大量的组胺和炎症介质,诱导并加重i型超敏反应[18]。在体外实验中,角质形成细胞受到il-l8刺激时,其表达的mhcⅱ类分子上调,并分泌cxcl10/ip-10,后者可加重炎症反应[8]。il-l8可增强t细胞等细胞表面fas配体的表达,诱导gm-csf、tnf、il-1-β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等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19]。kawase等[20]

研究发现,促使小鼠皮

肤中il-18的靶向表达,可以使皮肤炎症加重和病程延长。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可能也存在角质形成细胞中il-18rα表达增加,与il-18结合而加重病情。

6 treg细胞与湿疹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是近几年来确定的一类t细胞亚群,在维持机体免疫自稳、调控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该细胞来源于胸腺,大约占正常人外周血cd4+t细胞数的5%一10%;细胞表面表达cd25(il-2受体α链)、ctla-4、gitr和pd-1等膜分子,其特征性的分子标记是胞内转录因子foxp3(forkhead box p3)[21]。黄捷等采用免疫荧光标柒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慢性湿疹患者和33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t细胞数量及foxp3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占cd4+细胞比例为5.75%~19.81%,平均(11.4-4-2.8)%;在cd4+ciy25+t细胞中,foxp3阳性表达比例为33.7%.87.1%,平均(56.2±14.3)%。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cim+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cd25+t细胞比例为30.8%~77.9%,平均(48.7±1.8)%。慢性湿疹患者cd4+cd25+t细胞、转录因子foxp3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22]。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下降可导致参与iv型变态反应的效应性t细胞功能活性增强,加重炎症反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