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来源:易榕旅网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文章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升格师范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建立“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四项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实践教学 师范院校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新增本科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无法显示中文系的专业特色,而且毕业生能力欠缺已成为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如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文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新增师范本科院校大多为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在向本科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便是其中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传统文科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不够重视,在转轨阶段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写作水平低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2003、2004届中文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聘用的基本条件都是写作能力强,很多参加面试的学生因写作水平差而落选。即使是在全院留校学生的选拔考试中,获得写作好评的也并非中文系学生。由此可知,学生写作能力欠缺问题突出。

(二)口语表达能力差

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应具有流畅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在实际生活中,中文系学生口不能言、词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合格率尚未突破50%,学生的语言规范状况令人担忧。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不足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不少学校将是否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聘用的必备条件,而许多文科毕业生不懂多媒体教学,不知道课件的制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当前新增师范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来看,普遍存在选题陈旧空泛、抄袭、质量低劣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师范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管理人才以及能在新闻、出版、文艺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的专业人才。其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我们应遵循这一目标,本着“加强基础课,强化主干课,重视应用课,扩大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概括起来,就是“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四项结合”。

(一)一条主线

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二)三个层次

1.基本技能培养层次。完成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写作、口语表达、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其他教育技能。这一层次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在保证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学时数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增加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2.综合能力培养层次。完成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综合性研究、设计及各项能力测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通过计算机和普通话等级测试、学会课件制作、独立查找资料、完成教育实习等。

3.创新能力培养层次。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其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把学生作为创新主体,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学生自选指导教师和课题,通过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及师生间的交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力求取得好成绩。

(三)四项结合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

2.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相结合。分散模式即课内实践教学采用教学观摩、范例点评、模拟操作、分组试讲等多种教学形式,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集中模式是指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通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具备教学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两者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是重点。(1)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由于实习基地有限,不少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系(院)领导应想方设法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保证每个学生真正经历实习关;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对教案的编写、试讲、授课、听课、评课、班主任工作、实习总结等各环节严格把关,使学生增强切身感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教学技能。(2)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正:

第一,狠抓教师培养,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同时也应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防止人才流失;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培养、扶持青年教师,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

第二,提倡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开展研讨性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缺乏新意和创见,导致学生厌学。要真正实现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轨和提升,必须结合教材中的有关论述,介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开阔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强化科研意识,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毕业设计。高校教师应以科研为生命,不断强化科研意识,积极了解学术信息,站在学科前沿,努力从事科研创作。只有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四,注重科技创新,开展学年论文创作活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根据实际,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目的地在每学期布置一些小论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查找资料,使之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加强管理,加大监控力度,保证论文质量。提倡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选题进行集体探讨,确保选题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创作期间,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全程把握学生的创作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实行指导教师初审、教研室复审、系部学术委员会终审的三级评审制度,并要求优秀论文进行答辩。通过层层审查,严格把关,确保论文的初创性、严谨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第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加强图书馆、系部资料室的建设,为学生的论文创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而文科的实践课程由于场地、经费、时间各方面的限制往往效果欠佳。以往的学生社团活动总是跟着学校的指挥棒走,对本专业学生的技能提高不大,也体现不出专业特点。因此,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4.学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竞赛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竞赛选题来源于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通过师生间“读、导、研、写”的研讨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为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构建并实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