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ZHEJIANG ECONOMY 25 November 2013 规上T业产值比重由2009年的18.1%提 高到25.6%。二是企业结构明显提升。 家、省级4家,孵化场地面积从17万平方 米增加到80万平方米。四是创新成果不 生产线及设备、假冒伪劣产品和无证无照 生产企业等实行“六个一律”关停淘汰。 三年来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57家,节 约标煤11O万吨。二是推动传统块状经 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全力培育一批 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 业集群。三是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化技 2012年底,全市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13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O亿元企业130 断涌现。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2023 件,比2009年增长49%。五是品牌竞争 力明显提高。2012年底,拥有经认定的中 家,超100亿元企业6家,分别比2009年 底增加470家、43家和5家。三是出口结 构明显提升。2012年,全市机电和高新技 国驰名商标59件,比2009年增加25件。 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建立用地以亩 术产品 口51.3亿美元,是2009年的1.53 倍;服务贸易 口5.41亿美元,占比由 2010年的1.74%提高到2.07%;对新兴市 场累计 口74.9亿美元,较2009年提高 2.6个百分点。四是平台结构明显提升。 全市共有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块状经济l5 个,成功创建2个国家新型T业化产业示 范基地、4个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一是T业经济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0—2012年问,全 市累计实现T业利税1887.7亿元,年均增 长11.9%。二是社会效益明显增强。l一 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9.3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 内。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9年的1.4 倍和1.5倍。 是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全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 别由2009年底的12.4万元/人、8.5万元/ 人提高到2012年底的18.1万元/人和13 万元/人。 科技创新明显进步。三年来,连续八 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科技综 合实力稳居全省第3位。一是科技投入 持续增长。2012年绍兴市本级财政科技 投入达到2.88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 m 3.54亿元,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达 126.28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37.8%、 64%和359.24%。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日益突出。到2012年,已累计培育国家 需要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国 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6家,分别比 2009年增加119家和2O家。三是区域创 新体系日趋完善。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 17家,总量达到2O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 企业研发中心66家,总量达到218家;建 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2 论英雄、用电以度论英雄、排污以吨论英 雄、企业以综合效益排序论英雄的导向机 制,201 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企业综合 经济效益排序。落实企业用地、有序用 电、信贷支持、排污指标等生产要素分配 与综合经济效益排序相挂钩的机制,强化 “亩产论英雄”导向,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 配置。 节能环保明显加强。2012年化学需 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分别比2010年累计下降6.68%、6.90% 和7.71%;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 到92.1%,比2009年提高l1.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为 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5%,比 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县以上城市污水 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为75%,比2010 年提高29.4个百分点。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至2012年底, 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累计实 现产值3894.5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 重由2009年底的43%提高到48.4%:共有 超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上市企业队伍 不断扩大,全市共有上市企业52家,数量 列全省第3位,居地级市首位,2012年实 现主营业务收入1377.4亿元,是2009年 的2.04倍。 闯出了“四三联动”新路子 在试点中,绍兴市着力探索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平台建设、企业素质提升、要素 市场化配置和政府保障服务等方面体制 机制创新,各方联动,协调推进。 (一)“三业同兴”,积极构建现代产业 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是对列 入政府淘汰目录的落后产能、非法产能、 超环评外设备产能、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 术深度融合。四是推动传统产业与生产 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积极培育总部经济、 T业设计、金融服务、软件服务、总集成总 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将现代 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先方向。 一是强化重点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 物流、现代金融、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 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社区服 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外包、文 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二是强 化重点平台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培育 “310”工程,重点培育建设1O个发展平 台、1O个重大项目、1O家重点企业,加快 形成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和“拳头”。三 是强化重点企业发展。组织实施服务业 重点企业“155”工程,重点扶持发展100 家企业,实现500亿销售或营业额、5O亿 利税。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将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 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构建 “规划引导、要素支撑”为主要内容的推进 体系。一是在全省率先编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 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 源、新兴信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 积极构建要素支撑体系。明确新增工业 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建立健全优质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和利 益共享制度。 (二)“三轮驱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 活力和动力 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构建现代技术创 新体系。一是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以国 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知识产权试点城 市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纺织、医药、环保 装备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二是打造企 Investigation f调查 业创新平台。加快发展壮大一批科技领 军企业,加强科技型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支持企业牵头制订或主动参与国际、国家 及行业标准,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四是打造 励条件成熟的乡镇丁业功能区创建成为 省级]一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突 智能信息化建没,走智慧化发展 之路。一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 “数字绍兴”重点T程建设及通信基础设 施共建共享,全面启动“智慧安居”省级智 66只产业激励政策进行整合集成,使财政 资金发挥更大效应。 创新深化改革机制。一是率先启动 资源综合配置改革。开展袍江新 城镇 土地使用税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差别电 价、阶梯水价制度,推进资源要素的合理 配置和有序流动。二是强力推进行政审 人才支撑平台。通过搭建“企业+人才+项 目+资本”的对接合作平台,先后有200余 慧城市建设试点。二是推进“智慧T业” 名院士专家和55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与绍兴企业进行对接洽谈,达成人才科技 合作项目310个。 强化投资拉动,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投 资体系。重点围绕“扩总量、提质量、抓存 量、促增量”方针,通过实施“四个一批”, 确保落户项目量质齐升。一是央企军企 对接一批,已有100余家央企与绍兴企业 保持合作关系,3O余家民营企业进入或涉 及军T领域。二是越商回归投资一批, 2012年实际到位越商回归资金184.4亿 元。 是融资并购催生一批,形成一批上 市募投、兼并重组等项目。四是市内企业 挖掘一批,引导优秀企业留在市内投资发 展。 强化管理推动,着力构建现代企业培 育体系。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引 导企业向“总部企业、上市公司、高新企 业、著名品牌和国标、行标制订者”五位一 体的五型企业发展。二是实施成K型企 业升级T程,促进小微企业提档升级。三 是实施企业管理创新行动,全市共创建8 大行业15家市级卓越绩效孵化基地,195 家企业实施精益化生产,创造增值效益 1.63亿元。四是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 划。 (三)“三化融合”,提升经济协调互动 发展水平 突 新型城市化发展,走集聚化发展 之路。一是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平台,扎实 推进T业强市建设,充分发挥绍兴县、诸 暨市、上虞市等3个省级T业强县试点的 引领作用,强势推进T业强市建设。二是 按照“ 年拉开框架、五年初出形象、十年 形成规模”的要求,统筹推进开发区园区 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承载力。 是重点 培育一批总量规模较大、特色优势明显、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乡镇T业功能区,鼓 创建。已有绍兴县纺织等3个集群列入 省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1 家企业列入国家 『 业企业信息化试点。 三是推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积极发展 物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 突 高效生态化改造,走节约化发展 之路。一是狠抓结构节能。通过推进产 业结构的战略性涮整来实现T业增加值 能耗有较大的下降。重点编制实施《全市 产业能效标准》,确定全市35个行业大类 和168个行业中类的能效标准,孑F全省地 市中尚属首创。二是狠抓技术节能。着 重推进“ 个一批”:即推进一批节能项 目,全市 年累计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 600多项;推广一批节能技术,卧龙电机等 企业成功申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T程高 效电机推广目录,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00 余万只;创建一批示范T程,着力建没一 批循环经济示范剜区、示范企业,相继完 成新能源推广应用示范项目l0个。 是 狠抓全社会节能。 (四)“三管齐下”,建立完善经济转型 升级的体制机制 细化政策扶持机制。通过政策引领 转型升级、鼓励转型升级、促进转型升 级。一是制定综合性政策。 台促进二、 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及其配套细则、 T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计 划、进一步完善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育发展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 位、多层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明确 导向性政策。 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领域导向目录,制定优先扶持产业导向目 录,加快构建以十大产品为重点的现代产 业体系,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 产业。 是加强财政性政策。 台关于 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 见,按照“集聚集约、拳头龙头”的要求,对 批制度改革。启动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按照“能放则放,能简则简,能联则 联,能快则快”的原则,扎实推进项目审批 减少和市场准入放宽改革。 是有序实 行行业协会承接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的改 革。目前全市共有60余家行业或企业协 会承接了部分政府职能。 强化作风建设机制。一是深化“一对 一”联系机制。建立机关十部“一对一”联 系规模以 T业企业制度.形成常态化联 系走访机制。二是完善系统化服务机 制。 是建立创先争优竞赛机制。四是 加强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宣传推广,编印 350余家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典型案例,强 化先进企业示范带动。 绍兴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 启示一,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绍兴巾多次进行全 面动员部署,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 标、落实举措、强化保障,形成了政企互 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经济转型升级 T作新格局。借鉴绍兴做法,各级各部门 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同的组 织领导机制,强化对市和省有关部f1 JJIJ快 经济转型升级。 作绩效的考核。 启示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倒逼。绍 兴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两只 手”的协调作用,相向用力。一方面,积极 发挥政府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 用,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 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和市直开发区主 要负责人为成员的T作领导小组,强化政 策的导向扶持作用;一方面,紧紧抓住2008 年以来日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 制,趁机淘汰一-. ̄tL落后产能,培育一批优势 浙江经济ZHEJIANG EC0NOMY 25 November 2013 新阶段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浙江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实证分析 浙江正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发展历程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唯有协 调、同步发展才能为两者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这也是两者能够协调发展的最优途 径之一 文/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三产处 城市化和服务业的迅速兴起是世界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20 速发展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 水平由1978年的14.5%增加到1990年的 城市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2011年,浙江省总人口5463万人,市 镇人口3403.4万人。其中杭州市总人口 为873.8万人,占全省人口数量的16%,市 镇人口645.7万人,占全省市镇人口的 19%,杭州城市化率为73.9%,位居各市首 位;紧随其后的是宁波和温州,分别为 69%和66.3%。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总 世纪6O年代以来,城市化和服务业在发 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呈现 前所未有 36.6%,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第二个阶 段是以产业空间集聚所驱动的城市化发 展阶段,这一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到新世纪头几年,以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 动发展为主要特征。至2005年,浙江城 的发展势态,近年来浙江城市化和服务业 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均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和 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逐步积累到飞 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的 市化水平达56%,与1990年相比年均提 高1.3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是大中城市 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 以2006年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 略为起始标志。至2011年,浙江城市化 水平达62.3%,与2005年相比年均提高1 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的城市化速度有所 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6.7%,市镇人口占全 省的52.4%,是浙江城市化的主力军。 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 高1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排在浙江之前 的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辽宁, 总体看,浙江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 水平。 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位居前列。 (一)浙江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城市化发展可 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小城镇快 放缓,城市化不再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 (接上页) 产能。借鉴绍兴做法,各级各部门要结合 实际,研究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 协调作用,主动运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 等方面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扎扎实实的 帮助支持和政策倾斜。 启示四,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绍兴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经济转 型升级,建立完善了包括规划引领、政策 扶持、督查考核等在内的一整套行之有效 的T作机制。借鉴绍兴做法,各级各部门 要大力推进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 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 和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在产业结构优化机 制、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民营经济增活力 机制、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投融资体制机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启示i,坚持企业主体、社会协同。 绍兴市始终注重发挥企业在经济转型升 绍兴市结构调整,把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 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腾笼换鸟”的激励和 服务机制,分解落实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 级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企业梯队培育, 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借鉴绍兴做法,各级 各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 体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 转型升级夯实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倡导支 标任务,推进落实六大专项整治行动,重 用,以解决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突 矛盾 点实施绍兴县印染企业集聚提升T程,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优质项目建设腾 空间和容量。借鉴绍兴做法,各级各部 门要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培育建设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启示五,坚持改革创新、建章立制。 制、开放型经济提升机制等方面取得突 破。雹 (执笔:郭占恒沈亚伟于新东) 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支持区域经济转型 升级发展的社会风气,在财税、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