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年2月第26卷第2期(总第314期)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 林惠洪①,童小青① 关键词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对比分析;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68X(2012)02—0048-02 子宫肌瘤(简称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二维超声图像显示,小肌瘤呈均质低回声,较大肌瘤呈 35岁以上妇女发生率占40.0%_l1。子宫腺肌病f以下简称腺 不均质低回声。因肌瘤表面有结缔组织纤维束构成的假包 肌病)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临床诊断的漏诊率甚高[21。 膜,其外周可见暗淡光环,界限清楚,瘤体内可探及栅栏样 肌瘤、腺肌病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B超图像等方面有 图像。而腺肌病为局灶性不均质低回声.子宫内膜线无明显 许多相似之处,易造成诊断的混淆。因此,我们利用彩色多 移位,加大增益可探及病灶部位稀疏的粗光点,无栅栏样图 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了两种疾病的血流状况,对肌瘤与 像。本组仅有3例肌瘤(11.1l%)呈不均质高回声,边界清 腺肌病的超声诊断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楚,周边有暗淡光环;而腺肌病有16例(53.33%)N探及均 1资料与方法 质高回声,周边无暗淡光环。 1.1一般资料 肌瘤呈不均质等回声,瘤体内可探及较粗大的栅栏样图 本组研究对象共计77例。均于术前行二维超声和CDFI 像;腺肌病可探及强光点或强光斑,与肌壁无明显界限,无 检查。其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肌瘤27例,年龄25—58 栅栏样图像。 岁,平均41.5岁;腺肌病3O例,年龄27~55岁,平均43.1 肌瘤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光点分布不均匀,有时可见强 岁;肌瘤合并腺肌病20例,年龄32~54岁,平均42.4岁。 回声光带或液性暗区,表明肌瘤有变性、坏死、液化及纤维 1.2仪器与方法 化或钙化:腺肌病部位宫壁明显增厚,内可探及多个散在圆 采用HP 1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和 形小无回声区f积血小囊)。 5.0 MHz的凸阵探头。全部患者在膀胱适度充盈后,取仰卧 2.2 CDFI结果 位行二维超声检查。在二维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 子宫肌瘤、腺肌病及肌瘤合并腺肌病患者子宫动脉血流 病及两病并存基础上行CDFI检查。当CDFI显示m流后, 状况,见表2。肌瘤组的RI值低于腺肌病组和肌瘤合并腺 将取样容积置于血管内并纠正0角,使声束尽量与血流方向 肌病gl ̄t(P<0.051。PI值高于腺肌病组和肌瘤合并腺肌病组 相平行。测量子宫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舒张末期最大 (P<0.05);腺肌病组的RI值显著高于肌瘤合并腺肌病组(P< 流速(ED1和平均流速,并由此推算出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 0.05),PI值显著低于肌瘤合并腺肌病组(P<O.05);PS和ED 搏动指数PI。测定病灶周边及病灶内血流信号。依血流信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号最丰富的切面,将血流丰富程度分为4级:I级为无血流 在47例子宫肌瘤中,血流信号丰富程度I级、Ⅱ级、 信号或稀疏点状血流;Ⅱ级为细棒状血流;Ⅲ级为周边半圆 Ⅲ级和Ⅳ级分别有3例、7例、25例和l2例。在子宫腺肌 形以上血流或内部分支状血流:Ⅳ级为网状或彩球状。I级、 病50例中,血流信号丰富程度I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 Ⅱ级为血流稀少;Ⅲ级、Ⅳ级为血流丰富。在CDFI检查中, 别有19例、18例、8例和5例(两组中分别包括肌瘤合并 仪器的彩色增益、滤波器滤过频率阈值和彩色血流量保持一 腺肌病的相应病灶1。78.72%(37/471的子宫肌瘤病灶血流信 致。 号为Ⅲ级和Ⅳ级。76:00%(38/50)的子宫腺肌病病灶血流为I 1-3统计学处理 级和Ⅱ级 采用SPSS 13.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数据采用 ) 2-3二维超声结合CDn和单独二维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的 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 符合情况 比较采用x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Excel 以RI<肌瘤组均值0.73定为肌瘤,RI>腺肌病组均值 2003绘制图表。 0.85定为腺肌病.二维超声联合CDH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显 2结果 著高于单独二维超声检查fP<0.05)。 2.1 二维超声图像结果 3讨论 本组肌瘤以多发性肌瘤(11例,40.74%)、浆膜下肌瘤(9 子宫肌瘤是由旋涡状排列的平滑肌增生而形成的实质性 例,33.33%)居多,此二型肌瘤往往使子宫局限性隆起,致 球形肿块,内含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边界光滑,其外表有肌 子宫形态异常,轮廓线不规则,子宫大如孕4 月;腺肌病子 纤维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的假包膜,具有栅栏状的回声衰减 宫多为轻度弥漫性增大,宫底圆钝,形态多数正常,子宫最 之特征,较大的肌瘤后方回声衰减明显。子宫腺肌病系子宫 大如孕2 月。其声像图结果详见表1。 内膜向子宫肌层内在性异位所致,弥漫于整个宫壁或局限性 ①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000 分布,引起平滑肌反应性增生,使子宫前后壁弥漫而不对称 411 CHINESE PRIMARY HEALTH CARE Vo1.26,No.2 Feb,2012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林惠洪表1肌瘤、腺肌病超声图像结果 等 流;而子宫肌瘤CDFI具有特征,因 假包膜内分布有放射状供血血管删, 故可见到多数环状或弧形包绕的血流 信号,其与子宫腺肌病鉴别时具有重 要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肌瘤组RI 值显著低于腺肌病组(P<0.05);肌瘤 组PI值显著高于腺肌病组(P<0.05); RI值和PI值可作为子宫肌瘤和子宫腺 肌病间的鉴别诊断指标。PS和ED各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流参数中由于 取样角度等因素的影响,血流速度测 值差异较大,但RI值、PI值较固定。 本组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大致相近, 子宫腺肌病组的RI值要高于子宫肌瘤 组.PI值低于子宫肌瘤组,有学者认 为这与子宫肌瘤的新生血管管壁结构 有关【圳。 二维超声结合CDn对子宫肌瘤 和腺肌病的分别诊断符合率及总的诊 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单独二维超声检 查的符合率。因此.在二维超声检查 基础上应行常规CDFI检查.以提高 诊断的正确率。 表3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 % 综上所述,对子宫腺肌病呈均匀性弥漫性生长、声像图 改变较具特征性者,二维超声结合临床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而呈局限性分布,尤其是合并子宫肌瘤者,超声鉴别诊断仍 有一定困难。在二维图形上,子宫腺肌病团块边界模糊而子 宫肌瘤边界清晰是主要鉴别点;子宫腺肌病团块回声稍强而 增厚,常以后壁为著,后壁回声不均匀且增粗增强,内可伴 小的无回声区,官腔线可移位或居中,局限性增厚似结节状 外观,很像肌瘤但无肌瘤所具有的假包膜,后方无回声衰减 或有轻度增强,月经前后子宫大小及内部回声有变化。结合 子宫肌瘤团块回声较低,子宫腺肌病的官腔线移位形态、子 宫增大的体积和形态与子宫肌瘤的不吻合等有助于分析鉴 别。CDFI显示团块周边的环状或弧形包绕的血流信号是子 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的重要征象。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1994:797. 临床分析,肌瘤的超声诊断一般不难。但由于肌瘤与腺肌病 在发病年龄、临床症候和超声图像方面易混淆,有时肌瘤被 误诊为腺肌病,腺肌病的表现有时酷似肌瘤,尤其是合并肌 瘤或内异症、卵巢病变等,更易误诊、漏诊。 腺肌病的团块回声稍强、边界模糊:而肌瘤的结节形态 较规则、回声较低且边界较清晰,其与病理学上肌瘤具有与 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即假包膜有关。较多报道 认为,团块边界是否清晰是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最有价值 [2】曹君玲.超声诊断不典型局限性子宫腺肌病[J】.临床超声医学杂 志,2006,8(8):244. 【3】王龙霞,主编.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03:41—48. 的鉴别点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子宫腺肌病官腔线偏 移大多是一致地向前或向后,而子宫肌瘤的宫腔线偏移较多 为肿块造成的局部变形移位。 二维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手 【4]向素芳,邓立强.子宫肌瘤B超漏误诊原因分析[J】_,旌床超声医 学杂志,2002,4(2):138. [5]洪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诊断中的 应用[J].贵州医药,2006,30(8):741—742. 【6]钟玲,潘丽华,何萍,等.经阴道超声组织定征诊断子宫肌瘤的 段。但其在两者间相互误诊率较高I51,导致鉴别诊断上有一 定困难嘲。子宫肌瘤为富血供型瘤,子宫腺肌病为子宫内膜 临床应用研究fJ1.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2(1):24—25. [7】Varghese T,Zagzebski JA,Rahko P,et a1.Ultrasonic imaging of 在子宫肌壁内增生.而非肿瘤性疾病。该增生及异位内膜导 致的子宫肌壁内局限性出血对血管有压迫作用,使血流阻力 增加,故二者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DFI检查可发 myocardial strain using cardiac elastography[J].Ultrasonic Imaging, 2003,25(1):1-6. 【8]常才,主编.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41. 现子宫血流动力学改变I71。子宫腺肌病CDn一般无特异性 表现,可见血管分布稀少,团块周围无环状或弧形包绕血 [收稿日期:2011-11-15】(编辑:姜朝晖) CHINESE PRlMARY HEALTH CARE VOI.26.No.2 Feb.201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