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悼词也美丽-《巴尔扎克葬词》的语言艺术赏析

来源:易榕旅网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悼词也美丽

《巴尔扎克葬词》的语言艺术赏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三中学 张松涛

一般来说,葬词是用来叙述死者生平事迹,评价死者功德,寄托人们哀思的。正因如此,葬词的语言比较沉重。然而,雨果做的这篇葬词却让人们感到了深沉中的激昂,这与文章具有哲理诗般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一个艺术大师是如何为另一个艺术大师写葬词的:

第一,丰富的意蕴。

作为出色的艺术家,雨果在葬词的字里行间除了倾注了深沉的感情之外,我们也不难体味到文章语言那丰富的意蕴.

先看这样一个例句:“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本句的重点是对“虚构\"的理解,众所周知,巴尔扎克为人类留下了鸿篇巨著,他所虚构的小说完全可以展现法国的一段历史。巴尔扎克的逝世,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雨果就是用这样一句意蕴丰富的话语向人们宣告了巴尔扎克的辞世,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足够多的回味余地,增强了人们对巴尔扎克的怀念之情。再如“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同样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赞颂,把他与历史上的文学家政治家相比,突出了他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第二,深刻的哲理思想 。

与一般的葬词一样,本文的感情主基调也是悲伤也惆怅的.然而,我们在看到这篇葬词的一般特点之后,我们还分明感受到了除悲伤、惆怅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悲伤与激昂相互交织、辩证统一,使文章的内涵更加深刻.

这在文中的具体体现为,课文的前半部分基本上都是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的,但文章进入第十段之后,内容就更加深刻了.虽然这部分还是评价、哀悼死者,但是,作者在表达哀悼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些话语已经超出了普通悼词那种怀怀念死者的范畴,进而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正是因为这些哲理性的思考,所以文章的最后三段在全文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这这几段中,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挚和真情,给了读者巨大的感染力。

第三,诗化的语言。

读完这篇葬词,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篇葬词文采华丽、内涵丰富,语言高度浓缩,具有诗歌般的意蕴。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深厚的文学语言功底。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并不直接,若想理解则必须仔细琢磨,因为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底座”这是喻体,而本体则是巴尔扎克丰富的文学作品。他用文学创作为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而雕像则是由未来的人们为他树立,“雕像”当然是无形的,它用来比喻人们对巴尔扎克的尊敬和怀念。作者就是这样赋予一个简短的句子丰富的表现力,让人读来有诗歌般的回味空间。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再如,“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的美则体现在音节和谐上。 一首歌之所以动听是因为优美跳动的旋律,一首诗之所以读着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样是因为韵律的和谐。同样,这句话与诗歌在美感上有了相通之处,它以形式上的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之类的话语更加具体、生动.

总之,《巴尔扎克葬词》的语言艺术是与众不同的,它把作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与诗歌般充满哲理的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无论作为听众还是作为读者,都会切身的感受到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那种豪迈不羁的气质,都会由衷的佩服他作为一个大文豪炉火纯青的笔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