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6例体会

来源:易榕旅网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6例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的技巧,总结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的36例csdh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效果。结果 36例均一次手术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csdh的有效方法,采用适当手术技巧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ct、mri设备的普及,诊断旅率明显提高,经及时治疗后,大都效果良好。钻孔引流术是大家熟悉和公认的手术方法[1],操作并不复杂,但手术细节上各有不同,关系到治疗效果。现将我们的治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csdh 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46~81岁,平均62岁。有头部无伤史者25例,受伤至发病时间4周~3个月。手术局麻22例,基础+局麻14例。 1.2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24例,智力障碍及精神异常3例,浅昏迷3例,脑疝1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 1.3 影像资料

均经ct或mri检查,大部分位于额、颞、顶部,少数延至枕部,其

中双侧血肿10例,密度不均者14例。 1.4 方法

(1)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双侧血肿不等大者,先钻血肿大侧。以血肿最厚处为钻孔点,常规画线、消毒、铺巾、局麻,切口4cm,牵开后用开颅钻钻孔,先将硬膜切“-”字口,流出部分血肿,缓慢降低颅压,再切成“+”字口,将12号脑室引流管轻柔插至血肿最低处,用注射器先抽尽血肿,然后冲洗至颜色变浅,对于影像表现液化不全或有分隔者,要向血肿周边多方向插管、抽吸。

(2)抽吸、冲洗完毕后,将引流管头端置于血肿额侧,将颅骨钻孔处用明胶海绵填塞,缝合切口,固定引流管,用注射器从引流管尾端注水-抽气交替进行,将血肿腔气体置换出来,接常压闭式引流装置,暂夹闭。

(3)回病房后,调整引流装置高度使血肿腔保持零压力为宜,不要过度负压。允许病人翻身、起坐,适当加大补液量,不用脱水剂。2~4d后复查ct,见血肿腔变小、密度变低后即可拔管。 2 结果

本组36例均一次手术治愈,无复发,无感染、脑出血、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1个月后按时复查ct者20例,1例高龄脑萎缩者仍见少量硬膜下积液,余19例血肿腔均消失。 3 讨论

(1)关于csdh的形成机制有3种学说:渗透压学说、局部纤溶亢进学说、血肿包膜形成学说,局部纤溶亢进学说已获试验证实[2],

被多数学者认可。将血肿腔充分冲洗是防治复发的关键,先抽吸后冲洗的方法使血肿清除迅速、彻底,对液化不全及有分隔者尤其有效。

(2)双侧血肿不等大者宜先引流血肿大侧,否则切开硬膜后,小侧血肿腔迅速闭合,难以插管和冲洗。

(3)患者术后多数时间取仰卧位,引流管头端置于血肿腔额侧有利于积气排出。再者由于重力作用,脑组织复位先发生于血肿枕侧,如此置管可避免引流口过早被堵。

(4)由于血肿在数周至数月内缓慢形成,且患者多为老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故术后血肿腔不会在短时间内闭合消失,只要变成低密度积液,拔管后可逐渐吸收。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36~240.

[2] 沈少卿,王晓明,陈伟涛.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制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41. 【收稿日期】 2011-12-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