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即孝庄的父亲)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哲哲(即孝庄的姑姑)和女儿布木布泰(即孝庄)嫁给了后金的贵族。年轻聪慧的布木布泰,就成为合适的人选。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当年只有13虚岁的布木布泰,在她哥哥吴克善的伴送下来到后金,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3岁的皇太极做侧福晋。十一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在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次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做了皇后,而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为四妃之首),位居东宫(东宫赐名为“关雎宫”,因为《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取名关雎是对海兰珠容貌的赞美。) 附注:在一次亲戚会面中,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孝庄的姐姐)随母朝见皇太极,皇太极见海兰珠长的漂亮,就生了爱慕之心,于是顾不得从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已纳了一后
一妃,还一定要娶这位美女。第二年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于是,后宫中出现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鲜事”,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关雎宫)宸妃。皇太极对这三位后妃恩宠有加,其中尤以宸妃最受宠爱。
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的两个女性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姑姑居中宫,享“椒房之尊”,二侄女为永福官庄妃(即孝庄)。
皇太极统治的17年间,孝端文皇后(即孝庄的姑姑哲哲)主持内宫事务,很使皇太极满意。每遇蒙古诸部远道来京朝贺,或送女来嫁,或尚公主,均由孝端文皇后率众妃举行盛大宴会,亲自迎送。由于孝端文皇后的崇高地位,其亲族亦受特殊的礼遇。
在当时皇太极这众多的后妃中,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崇德二年,宸妃在关雎宫生下皇八子。
在过去,即使在中富有子嗣的情况下,宠妃生子,亦有希望成为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何况中宫皇后哲哲自入宫以来,一直未生个皇子,立嫡已不可能,那么宸妃所生的这位皇子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太子。
皇太极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
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九子(即后来的顺治帝),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十一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爱屋及乌作为“储君”来对待。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得意之极。
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然而他毕竟还有健在的7个儿子,无巧不成书,两天后庄妃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庄妃也是他倾心喜爱者,虽不如其姐宸妃,但也是四大妃子之一。得子的喜悦在某种程度上又缓解了他的悲痛,给予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这个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受打击最大的是宸妃,十月怀胎之辛,皇八子从诞生到将近1岁,虽给有苦痛,更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欢乐。自古‘母
以子贵”,多大的希望一切都成为泡影,她朝思暮想,白天不进饮食,夜晚彻夜难眠,不久便身染重病。皇太极除了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海兰珠终是撒手人衰,命归西天,年仅33岁。
宸妃病危时,皇太极正率军在侵略大明,作为三军统帅,本来是不应该离开阵地的。可是,海兰珠并不是一般的妃子,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皇太极还是决定返京探望宸妃,便启驾返还盛京。刚入盛京,就传来宸妃去世的噩耗,来晚了一步,未得与心爱的人诀别。皇太极抢入大清门,直扑关雎宫,出现他面前的只是宸妃的遗体。皇太极泪如雨下。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宸妃的死,使皇太极心痛得难以自拔,而后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典活动,并请僧道人等为海兰珠布道诵经,超度亡魂,甚至由皇太极亲撰了祭文。
松锦大战后,关外四座重镇全部沦陷于后金,障碍既除,那么满清挥师入关,侵略中原亦指日可待。然而胜利的喜悦似不能冲刷掉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以致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甚至连
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病入膏肓,死于清宁宫,享年52岁。
历史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崩”,年仅52岁怎么算是无疾而终呢?传说与多尔衮有关,但史学界对他的死至今尚无定论,也许宸妃海兰珠的早逝,是一个重要原因。 补附:皇太极娶异民族的“一后四妃”,主要是出于笼络蒙古的政治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