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⑨期民间文艺 紫砂壶的创作理念 张嘉茜 (江苏 宜兴214200) 摘要:紫砂壶的艺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有史料可考的历史是从明代供春壶开始。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对紫砂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紫砂;艺术;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0—263—1 关于紫砂的创作理念,常常听到紫砂壶要具备“精”“气” 单,物质条件贫乏,没有更多的娱乐享受。人们的心理需要丰 “神”的说法,我觉得这些都只是抽象的词汇。看紫砂壶如看人, 根据那些拟人化的形容来选紫砂壶,看起来很有道理,却一点也 不实际。 富,这就促使了工艺美术品形成华丽、繁琐、堆砌、庸俗的艺术风 格。现代人的工作十分繁忙而紧张,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其娱 乐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总之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繁杂。这就促 使人们在心理上要求寻找宁静。同时,现代人更讲究速度和效 率,产品简洁的外形更便于工艺生产。现代人这种心理上寻求 紫砂壶的名贵取决于赏紫砂壶人的审美观。这是主观的, 但制紫砂壶者必须怀抱着对紫砂壶的创作理念,并且注入自己 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宋伯胤先生说:“在以这些生长在他们周围 并且十分熟悉的对象作为创作题材时,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仿 造,而是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作品,深深蕴含着作者的自我表现和 审美观念。” 宁静及由于效率和速度而要求的工艺简便,这两个方面共同作 用,促使现代的一切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东西(飞机、汽车、房屋、 家电、家具、日用工艺品及有关艺术品)都形成了简洁、明快、单 纯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渴求,能与现代人的心理产 生共鸣,进而感到更美,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这种审美的需 现在就我对紫砂的认识来浅显的谈一下现代的设计和创作 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新颖独特的艺术创意 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这是各行各业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前 求必然反映到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创作之中。有些具有现代艺术 理念的紫砂壶艺术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创作 了不少简洁明快艺术风格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形成了一个新 的现代艺术流派。 四、鲜明强烈的形式美感 进的源泉和动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从而促进社会 的飞速发展,此皆源于创造和创新。因此,创造和创新成为“现 代人”的主要素质。这一些理念也必然反映到现代紫砂壶的艺 术创作之中,而成为现代艺术理念。新颖独特的创意冲破了传 统思维,创造与传统截然不同的造型、结构和艺术形象。这种艺 术形象具有强大的艺术冲击和艺术感染力,使人看到新奇之物 作品的鲜明强烈的形式美感,形成了对欣赏者的视觉冲击, 使人感到美,从中得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浓烈的美的享受。 这也是艺术作品主要作用和功能。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科学 家研究自然和自然现象,从中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并 利用其造福人类。蒸汽动力,电、电子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 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幸福享受。艺术也是经过艺术家 而高度兴奋,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艺术享受。 二、丰富浪漫的感情色彩 各种不同的色彩及其组合,作用于人的视觉,能产生十分丰 富的复杂的心理和各种不同的生理反映。例如,红色使人兴奋, 蓝色使人清净等等。同时,各种色彩都会产生独特的情绪,如红 色热烈吉祥,橙色欢快富足,黄色辉煌高贵,绿色优雅青春,蓝色 研究自然和自然现象,从中发现各种形式的美,并将其从中提炼 出来,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各种形式的美表现 出来,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五、结语 纯净理智,紫色典雅神秘等。人的视觉对色彩具有很强的敏感 性。看东西首先会看到色彩。同时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形式美 自然中的形式美,受环境的影响,常常如黄金夹杂在砂石中 一感。不同色彩及其组合,能给人不同的美的享受。色彩具有较 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在现代视觉艺术中,色彩是 十分重要的艺术创作元素。在传统的紫砂壶艺术创作中,色彩 很少,没有充分发挥色彩的巨大的艺术作用。现代的色彩知识 使现代人充分认识到了色彩的巨大作用,促使现代壶艺工作者 样,只有经过提炼,精简,单纯化,才能使其高度概括,使之更 为典型。把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按照变化与统一、动与静、节奏 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等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有机的组 合,创作成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其形式美的个性更鲜明、更美、 更有味、更具视觉冲击力。 自觉地充分发挥色彩在壶艺创作中的作用,这也便成为紫砂壶 艺术创作的现代艺术理念之一。 三、简洁明快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古代和现代的艺术品特别是工艺美术品,有着十分明显的 差别。古代(特别明显的是清代)多繁琐,现代多简洁,这主要是 Eli史树青主编.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EM].郑州大象出版 社.2003. 因为古代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古代人的生活简 ・ E2]高英姿选注.紫砂名陶典籍[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