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
摘要:基督教信仰是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的灵魂。哥特式教堂为了这种信仰而建造,同时也是为了这种信仰而存在。石材与玻璃在教堂的整体结构中组成了一种和谐,石头和玻璃的材质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教堂的形式美,形式美又寓意了基督教信仰。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目的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其中所蕴藏的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信仰与材质,信仰与建筑构成了一种平衡,它既是为了追求这种平衡而诞生的,也是因为这一平衡的丧失而没落的。
关键词:哥特式;罗曼式;石头;矢状券拱;玻璃;信仰;平衡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宗教语言
一提到中世纪,人们就会想起教堂,而这样的教堂一定会有高高的尖塔直挂蓝天。最早提出“中世纪”一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繁荣时期称为古典时代,而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年代称为中世纪,就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法国启蒙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臭不可闻,是“反动”或“停滞”的同义词,是“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是一个愚昧、野蛮、人类耻辱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整个西欧社会只存在一种信仰、一种知识、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即基督教的思想及其与之相符的行为准则;那时人们的眼睛被僧侣的外衣所蒙住,对知识的奥秘毫无所知,人关心的只是如何躲过今世的苦难和地狱之火的煎熬。这是一个一元的社会,然而最能体现这个时代建筑艺术风格特征的就是哥特式教堂。
12世纪起源于法国的所谓哥特式建筑,是那个时代欧洲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发达的一种象征,然而拉丁语Cothic(即哥特)一词,是对中世纪艺术样式的蔑称;含有“野蛮”的意思,它来源于古代西欧的一个蛮族“哥特人”,由于哥特式艺术发源于比较偏僻的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与来自繁荣南方的罗马式艺术的发源位置恰好相反,因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张旗鼓地恢复古典文化,同时又非常看不起中世纪这种以尖削的矢状券拱为主要形式的建筑物,便认为这种出自北方的艺术形式是野蛮的,将它冠之以“哥特”之名;但是哥特式教堂并非哥特人所创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也早已融入在西欧的其它民族之中了。由于这个名词从一开始就得了到普遍的认可,它变成了对12至15世纪时继罗曼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的称呼,以后从法国流传到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北部地区。在哥特建筑盛行时期,无论是雕刻、绘画、家具,还是各种工艺美术,都具备了哥特式教堂尖削矢状券拱的鲜明时代特征,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时代艺术风格的第一位代表者,但是哥特式教堂不能说是“野蛮”或“粗野”的。
早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前,日尔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这些蛮族就已在罗马帝国内部接受了基督教,罗马教会依靠统一严密的组织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从5世纪开始,以罗马教廷和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不仅是西欧的信仰统治者,
也是世俗的统治力量,《圣经》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神学在智力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是最高权威,教皇不仅有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教会控制着人们从精神到肉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教导人们听天由命,人欲是万恶之源,提倡禁欲主义,压制科学,基督教教义是世上唯一的真实,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赎罪。加上罗马教会仇视古希腊、罗马含有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化,销毁了许多古典的著作和艺术品。“野蛮”的时代看起来是如此的“纯洁”、单一。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曼式”,后一种就是“哥特式”。罗曼式教堂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中厅宽度一般小于10米,高度小于20米。教堂内光线幽暗,地下布满了坟墓,给人一种肃穆的、压迫的和神秘的宗教气氛。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教会及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痴如醉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的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集市的产生,手工业和商业的日愈发达,城市的兴起,城市开始向封建领主争取独立和自治,市民文化开始萌芽,市民意识开始觉醒。作为城市里最重要的标志当之无愧的就是教堂,市民们希望用教堂来荣耀自己的城市,而罗曼式教堂已远不能满足市民们把教堂作为城市独立的象征。哥特式教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罗曼式教堂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建筑是石头的语言。在宗教热情激发起来的创造欲望的鼓舞下,中世纪社会的各阶层都积极参与建造新教堂的巨大工程。建造一座由石头构成作为主体的教堂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承担这笔不小经费的出资人有: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国王、领主和民众。十字军东征开始以后,罗马教廷和教皇正处在它的“黄金时代”,“君权神授”早已确立,“神权政治”毋庸置疑,仅教会就占有西欧三分之一的耕地,“教会关心的第一宗事,便是为教士布道、为教仪庆典、为信徒献诚提供一个遮蔽风雨的场所。”普通民众的捐献也是一大部分,每一个基督徒都相信,为建造一个新教堂献出一枚小硬币也是为主奉献的一种体现,无外乎有人说巴黎圣母院是老太太的小硬币建造起来的。同时,城市教堂的建造者已不是修道院里的僧侣,而是专业的工匠,他们分工很细,有石匠、木匠、铁匠、焊接匠、抹灰匠、彩画匠、玻璃匠等,而且专业技术精湛。这是一个需要变革的年代,城市的兴旺繁荣需要有新的标志,市民的感情寄托需要有新的教堂;于是城市里的主教堂终于抛弃了罗曼式教堂那种低矮、昏暗的外形,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的建筑样式,它就是成为时代建筑骄傲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在建筑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哥特式教堂大门朝西,为的是信徒们礼拜的时候面向东方,那里是基督圣墓的地方;成为惯例之后,即使不朝向西方的教堂,也把正面叫西面。它的内部空间包含三大部分: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被两排柱子纵向划分成一条中舱和左右的舷舱或被四排柱子划分成一条中舱和四条舷舱。中舱是信徒们星期天做礼拜的地方。之所以叫舱是因为基督教宣扬信徒们都要同舟共济,互相关爱。大厅的东端正对中舱接一个圣坛,圣坛尽端呈半圆形或多边形。圣坛中央有祭台,祭台前面是唱诗班的席位,祭台背后沿半圆形尽端放射状地排列着几个小礼拜堂,里面通常供奉着圣物,小礼拜堂前面有半圈环廊,两头和大厅里的舷舱对接。外来的朝圣者可以从正面的旁门进入教堂,经舷舱到环廊去礼拜圣物,而不至于干扰中舱里的弥撒。左右伸出的部分是僧侣们参加星期天信徒礼拜的地方,从整体上看,这个横向部分很像衣服的袖子,因此
有时被称为袖厅。它们的东侧常有一列小礼拜堂,僧侣们平日就在那里做礼拜。有些主教堂,把大厅两侧最靠边的舷舱分隔成小礼拜堂,给豪门贵族私家使用,或者给信徒举行人数不多的宗教仪式如婚礼、丧礼等使用。这样就使得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以区别于拜占廷的“希腊十字”,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其次哥特式教堂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哥特主教堂同罗曼式教堂相比,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它达到了一个罗曼教堂不能达到的、且是无先例的高度。从教堂中舱的高度看,巴黎圣母院的中舱长127米,宽12.5米,高32.5米;兰斯大教堂的中舱长138.5米,宽14,65米,高38.1米;夏尔特尔大教堂的中舱长130.2米,宽16.4米,高36.5米;科隆大教堂的中舱长144米,总宽45米,高48米;宽与高之比达1:3左右,造成了一种惊人的垂直效果。当信徒一跨进教堂大门,空间导向就把信徒的心引领到祭台,祭台上烛光摇曳,隐约映照出受难的耶稣基督;它喻示着基督教思想中的全能的上帝把他的爱子送到人间,拯救罪孽深重的人们,而耶稣基督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要感谢上帝,要为自己的罪孽忏悔,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基督才能得救,这就是哥特式教堂中舱的建筑语言。
还有就是哥特式教堂内外部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在这一点上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结构技术是非常杰出的。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一个特点是使用肋架券,也就是把整体的罗曼式筒形拱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蹼”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蹼”架在券上。“蹼”的重量传到券上,由券传到柱子再传到基础。这是一种框架式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非常明确。肋架券把拱顶和柱子在视觉上连成一体,使教堂内部的艺术形式看起来浑然一体。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使用尖券,即是肋架券都不是半圆形的,而是尖矢形的。尖券的好处,一是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券脚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不同跨度的拱和券的最高点,也就是矢尖都在同一个高度上。二是侧推力比半圆券小。可以使中舱上部能开比较大而多的高侧窗,使中舱变得明亮;而且尖券在视觉上比半圆券轻巧,更有向上的动态,这和肋架券的艺术效果完全一致。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三个特点是使用飞券,这正和抵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有关。哥特式教堂拱顶用了肋架券之后,侧推力集中到了墩子头上,因此只要在墩子头上来平衡它们就可以了。加之拱顶减薄和使用尖券,侧推力也小得多子。哥特式教堂采用了最有特色的结构方法,就是用飞券来抵住中舱墩子头。飞券立足于大厅的外侧,以一个扁扁的柱墩形式垂直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向中舱的墩子头架起半个券,把侧推力传递过来,用扶壁的重量和基础抵消。中舱拱顶的侧推力不再由舷舱的拱顶来负担,中舱可以大大高于舷舱,在高于舷舱拱顶的侧面开从墩子到墩子的大面积的窗户;同时,飞券成排地高高跨越在舷舱上空,致使教堂的外观看起来轻灵明快,极富弹性,克服了罗曼式教堂的沉重、封闭和笨拙。
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哥特式教堂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各式各样轻巧雕刻的装饰,综合造成一种“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
国”,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成功地体现了基督教观念。而人文主义者和启蒙学者却认为外部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无飘缈的天空,“形式的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正好投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的情绪与好奇心。”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第一批哥特式教堂12世纪中叶诞生于法国北部的一个肥沃繁荣的地区——法兰西岛。那里有一种建筑用的石灰石,既耐久,又便于制作,1140年至1144年之间,一位不知名的建筑工匠重建了巴黎附近圣德尼教堂的唱诗坛,他可能就是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创始人,从这以后法国各个城市竞相建筑或重建具有这种风格的大教堂。圣德尼教堂培养出来的工匠,代替了罗曼式教堂的僧侣,他们背起工具,把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观念、技术和艺术风格传播到各大城市;从法兰西岛开始,仅数年之间,哥特式教堂就遍及了欧洲各地。重复就是一种力量,不断的重复就形成了一种风格,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样式就是这样奠定的。各个城市相互竞赛,都梦想自己的城市能建造一座“天上的耶路撒冷”,因为他们在布道和圣歌中早已听说过《启示录》第21章里所描绘的有关部分场景:“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城中有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有高大的墙,有12个门。”哥特式教堂工程浩大,技术难度高,工期往往长达一二百年,甚至几百年,几乎没有一座是真正完工了的。人们就是被这种没有完工的建筑形象所陶醉,伴随着崇高的宗教信仰,在想象中忘却了现实的困苦,因为现实是不完美的。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结构证明了自身是一种成熟的建筑风格,一个成熟的建筑艺术形式。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而是带有一点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缕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二、哥特式教堂玻璃花窗的宗教语言
在罗曼式教堂内光源来自烛光,而哥特式教堂却通过采进阳光使室内景象立刻变得丰富多彩,这是一次质变、创新和飞跃。
哥特式教堂结构利用立柱和扶壁,将教堂的重量转移到外部的地基上,教堂内部裸露着近似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由垂直线组成,几乎没有墙面;雕刻、壁画之类无立足之地,它体现了教会否定物质世界,宣扬纯洁的精神生活的说教。自从使用飞券来平衡中舱的侧推力之后,中舱便可能开大面积的高侧窗,舷舱的窗子也可以开得很大。窗子是一些轻巧的框架组成的,其中穿通。这一结构设计,使教堂内部不再空空荡荡,而是浴满了
光线;神学家认为阳光灿烂的、明亮的教堂就应该像天堂一样,从天上射进的阳光,像“神启”进入信徒的心灵。很少的墙面,很大的窗子,是最适于装饰的地方。于是,哥特式教堂又诞生了一种非常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彩色玻璃花窗。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无人确知玻璃是在何时、何地和怎样发端的,一般公认的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当人们第一眼看到,由于热力的一次偶然强化,沙与尘土熔成了一种金属般的形式,正是这类偶然的液化过程,教会了人们如何获得一种高度坚固而又高度透明的物体——玻璃,它可以接纳阳光而抗拒风寒。玻璃最早是用来满足人们美感的;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不仅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而且罗马人还贡献了一个认识,即玻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重要材料;有充分证据表明罗马人能够制造很不错的玻璃窗,庞贝城和其它地方的罗马式住宅可以提供佐证。不过大多数专家对罗马窗玻璃的发展之滞缓惊异不解,一般的解释是,一方面地中海气候温暖,一方面人们使用了云母、雪花石膏和贝壳作为廉价替代物,也可能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当时太粗糙,充满瑕疵,买得起的人实在看不出需要拿它来给家居锦上添花。五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八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然而正是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运用,使涂色和染色玻璃的生产和装饰工艺在哥特式教堂建筑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哥特式教堂玻璃工匠们利用玻璃来描绘精神的象征符号:柔和的光线透过高高的侧窗洒落进来,暗淡的教堂中,光线集中在圣坛部分,这样可以将信徒的思想朝天空的方向引升。哥特式教堂玻璃典型特征之一的大花窗呈圆形,由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其体积十分可观,大的直径可达十几米。这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透过哥特式彩色玻璃花窗撒下的光线形象地表明了圣经的内容——它直接来自上帝之口,在圣母的体内化为基督之身,窗户是最常令人联想起圣母的物体之一,在夏尔特尔大教堂和阿雷纳礼拜堂内便有这样的感受。彩色玻璃花窗成了‘天堂之窗’,‘上帝透过这扇fenestra coeli(窗户)将真理之光撒向尘世。’”大圆形花窗作为光源,当阳光明媚之时,特别是在高大祭坛之上,可以产生特别动人的色彩效果,圆花窗上的七彩玻璃改变了光线,形成了一种飘忽的氛围,唤起基督徒心灵的回应。而在建筑外观上,雅致的窗花格可以使周围的门面显得格外轻盈优雅。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将上帝造物的行为与艺术创作的技术联系在一起对于艺术实践而言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彩色玻璃窗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清晰,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澜的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玻璃图画题材多以宗教性的故事为主,也夹杂少量现实生活的题材。早期的作品,玻璃片面积小,透明度低,色彩偏暗偏浓,斑斑驳驳,使得窗子的整体色调统一而沉稳,一派古拙之风。相应地玻璃上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很小,故事描绘得比较复杂,光线暗时,正好显得飘惚迷离。这正是任何一种永恒的艺术样式诞生之初的那种至纯、至静
的本能,奥古斯特·罗丹就认为:“哥特艺术的灵魂是在光与影的感人变化中,这种变化使整座建筑物富于韵律。”
这些彩色玻璃镶嵌画的窗子组成了穷人和文盲的《圣经》或“傻子的圣经”,通过阳光传递进来的神秘光线可能对于未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是很难领会的,但它们创造了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气氛。“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的光线变作血红的颜色,变做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每个或每组窗户的形象相互都有神学上的联系,并且与整个系列所叙述的教义都紧密相连。“这些窗户上复杂的形象为修道院院长絮热设计的一部分,他认为‘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领悟其含义。浏览彩色玻璃花窗的顺序并非是从上至下,也不象读书那样从左到右,而是从最低一层开始。中世纪的叙述故事均需要从下往上观看,就如同絮热所描述的那样,人们的思想透过‘类比的形象’逐步跃升,接近上帝。”
阳光照耀时,光线具有了强烈的色彩,在蓝、红色的主调中光线从各个方向涌进教堂,柔和地漫射着非尘世若隐若现的光辉,就像圣灵穿过圣母的身体照亮教堂,教士们认为这正是上帝居所的景象,是把彼岸世界搬到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中来,是光的洗礼,能使人们忘却现实的苦难。在圣德尼教堂大门的青铜镀金门扉上刻了一句话:“阴暗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见光亮时,阴暗的心灵就从过去的沉沦中复活。”彩色玻璃窗上的叙事性故事更是讲求几何构图,通过它们,神圣的故事被深深地印在了观看者的脑海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玻璃能够制造一切”。中世纪最美的彩色玻璃花窗群保存在法国的夏尔特尔和勒芒大教堂中。
建筑石材与玻璃彩绘珠联璧合,基督教信仰与建筑构成了一种平衡与和谐。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哥特式教堂的风格艺术进入了它的经典时期,那薄薄的墙壁、宽阔的窗户以及高耸的穹隆,而这些都构成了一种崭新的建筑空间,人们为能够见证哥特式教堂这种新的、欣赏事物的方式而欣喜若狂。13世纪末,随着辐射状哥特式及火焰哥特式的发展,在装饰上滥用以线脚饰为主的几何图案。与此同时玻璃的烧制技术进步了,玻璃片大了,更透明了,色彩也鲜艳了,人物形象也变大了,故事情节也简单化了,什么都清楚了,玻璃镶嵌画的艺术水平却反而降低了。过分的装潢,过分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为建造而建造,为装潢而装潢,在无形的信仰和有形建筑之间产生了背离,使哥特式教堂丧失了经典时期那种向上的精神内涵,此时的哥特式教堂“不象一座建筑物,而象一件细工镶嵌的首饰;简直是一块五彩的玻璃,一个用金银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络,一件在喜庆大典上插戴的饰物,做工象王后或新娘用的一般精致。”这证明了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代表艺术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正是哥特式教堂走向没落的开始。
现存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不下于200余个。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以及东欧诸国均有所建造,只是在风格上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建于12世纪)、夏尔特尔教堂(建于13世纪)、亚眠教堂(建于13世纪)、兰斯教堂(建于13世纪)、德国的科隆教堂(建于13至14世纪)、斯特拉斯堡教堂(建于13世纪)、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建于14至15世纪)、佛罗伦
萨的圣十字教堂(建于13至14世纪)、西埃纳教堂(建于13至14世纪)、西班牙的巴尔戈教堂(建于1220至1260年)、托勒多教堂(建于1225至1493年)、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建于13世纪)、索尔兹伯里教堂(建于1220至1258年)等,都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其中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哥特式教堂中最富艺术史价值的一座;巴黎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堂而变成了“人间的天堂,世界的玫瑰,宇宙的慰籍。”
三、结语
由于所具有的知识和所怀有的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点上,每一位踏进教堂的人都会注意到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视觉体验,于是便有了对哥特式教堂及其所处的时代不同的看法。丹纳就认为哥特式教堂“的确表现并证实了中世纪人们极大的精神苦闷,这是一种一方面不健全,另一方面又波澜壮阔的苦闷,从而使整个中世纪的人们都受到它的激动和困扰——追求:超自然,的结果。”英国批评家约翰·拉斯金(1819-1900)来看,这是工业化开始前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黄金时期。而对于后来20世纪初德国印象主义艺术家和批评家来说,那些被扭曲的哥特形式似乎预示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焦虑。对于像维克多·雨果(1802-1885)这样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信仰时代;他曾要求制订一项法令,禁止后人对像大教堂一样的古旧文物进行肆意的破坏,“这是一条维护古迹的法令,维护艺术的法令,维护法兰西民族性的法令,维护纪念物的法令,维护大教堂的法令,维护最伟大的智慧结晶的法令,维护我们祖辈共同的创造的法令,维护历史的法令,维护破坏后不可修复之物的法令,维护一个民族神圣未来的法令,维护过去的法令。”正是有了这样许许多多的呼吁,爱护和保护教堂等古旧文物的意识早已成为欧洲人的一种行为习惯。
哥特式教堂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时代艺术风格,是石头和玻璃的建筑物。尽管它是从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但仍可见哥特式教堂的建筑是原创的、崭新的,因为它与罗曼式建筑的差别,远远大于古罗马建筑和古希腊建筑的差别。哥特式教堂是用心灵去追逐有异于古典时代的艺术风格而诞生的,以一种新的眼光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一座教堂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是很难想象的;那个时代的一座教堂往往是邻近地区里唯一的石头建筑物,也是方圆几十公里以内唯一高大的建筑物,教堂的尖顶是所有远方客人往来辨别方向的标志,教堂钟楼所敲响的钟声是所有人作息的时针,教堂是民众心血与辛勤劳作的结晶,是民众之家。教堂不仅是教育场所、祈祷场所,而且还是举行商会贸易、非宗教集会和民间节庆活动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时间、自己精湛的手艺、自己的全部才华、自己的全部幻想,都奉献给了教堂;甚至,他们把它当成是自己灵魂安息的圣殿,是珍藏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神圣宝库。
归根溯源,基督教信仰是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的灵魂。哥特式教堂的诞生本身就不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是为了一种信仰所特有,因而它也就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目的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其中所蕴藏的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哥特式教堂是为了这种信仰而建造,也是为了这种信仰而存在;是在宗教信仰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无、神启与希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为教堂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的玻璃为这一存在做了
锦上添花的诠释,石材与玻璃在教堂的整体结构中构成了一种和谐,这一和谐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符合与颂扬基督教的精神。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目的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建筑其中所蕴藏的启示,石头和玻璃的材质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教堂的形式美,形式美又寓意了基督教信仰。信仰与材质,信仰与建筑构成了一种平衡。每一个时代的建筑是这一时代无声的印迹,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建筑。基督教信仰是哥特式教堂的灵魂,哥特式教堂是西方文明非常典型的建筑符号之一,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