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山州马关县夹寒箐镇中心学校 唐俊美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就会认真领会、思考、探究。 关键词:兴趣、激励、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里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道出学习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知者”,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直观教学教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具有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还可以利用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内容,如:历史文物、模型、人物、图像、图片、简写版图等,诱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结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如讲授:“三国鼎立”形成时,把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展示如下图:
1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事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抓住历史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引用:“黄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的歌谣来总结中国古代史的朝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大体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极大情趣。曾记得有一首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这是人们是最熟悉的儿歌之一,而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实际上最早是一首欧洲儿歌,其旋律最早源自约在10世纪产生的格列高里圣咏,是无终止的四部轮唱。上世纪20年代,这首来自欧洲的儿歌传入中国,立刻在风起云涌的北伐战争中改变了儿歌的身份,以不变的旋
2
律被仁人志士填入宣扬北伐宗旨的歌词,在这场反帝反封建打倒北洋军阀的革命中,成为一首妇孺皆知的国民革命军军歌,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国民革命军军歌》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圣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北伐战争中列强的霸行,学生真正能体会到中国在那个时代深受如此重大的种种灾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再如讲描写红军长征经历的主要历史事件“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云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这种顺口溜可以让学生便于记忆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激励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三、设置提问的科学性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是诱导学生、刺激学生思维活动基本手段。古人言:“以问君之,以问导之。”也就是说提问首先要有启发性、科学性和引导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提出问题,能恰到好处地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出联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掌握巩固知识的功效。如“张三高高兴兴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米,路上遇到王五提着一串铲形币去卖肉……”。问学生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诱导学生联想进行回答,然后再进一步设问:战国时期货币形状有几种?齐国、赵国的货币形状有什么区别?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科学提问很有趣,使学生思维活跃,认识记忆深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应用语言的形象性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语言的形象性,是由历史 知识过去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因
3
为一切历史形象、事件、概念等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返回的。学生无法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教师只有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现历史情节与历史现象。所以教师在讲课前就要对材料进行加工。首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教材的书面语加工成带有历史色彩的口语。如书面语:日军进攻旅顺,丁汝昌要求全力助援,李鸿章不许,命令他坐守威海卫保船;口语:李鸿章对丁汝昌说:“你只有看好那几艘船,其他就没你的事了。”可见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显得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其次还要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段,使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讲造纸术传播时,为了使学生掌握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并向外传播这一点知识,教师可把中国比喻成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辐射全世界。通过这个形象比喻和板图示意,学生既明确空间的概念又理解了中国科技之光照耀全世界的道理,从而突出了中国造纸术的历史地位,增加历史的趣味性。
五、运用多种教学渠道,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理解历史教材中易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学生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渠道,利用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突出重点难点,例如: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中,“北京人保留了猿的特点,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他们已经是人了”这一精炼的结论时,单凭教师的语言是很难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可出示北京人的头部复原模型或画像,并与现代人的头部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能说明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再出示《猿和现代人的手、脚比较图》,可以看出北京人的手已经具备了现代人的形状,脚虽然和现代人相像,但还保留猿
4
人的特征。其原因是他们经常性地劳动,使手的动作越来越灵活,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很接近,肌肉更加发达,这说明手最早向现代人发展。因此,要证明“北京人已经是人”,根据就是他们“能够用手使用劳动工具。”而脚为什么还有猿的特征?因为他们的四肢分化后,脚主要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发展就落后多了。北京人体质形态进化不平衡的事实,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这一真理。由此可见,直观的教具,生动的言语是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并升华为理论认识的基础。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励。”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学生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省、创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不同年龄的教师,不同性格的教师,甚至于不同性别的教师都有可能找到不同的方法。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