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 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替代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 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做不到的是( D )。
A.通过降价鼓励消费者多消费 B.通过提价鼓励生产者多生产 C.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D.实现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如果需求的弹性系数为1.5,价格下降时总收益将( A )。 A.增加 B.减少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4.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D )。 A.60 B.45 C.150 D.75
5.企业生产额外的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是( B )。 A.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
C.可变成本 D.平均不变成本加平均可变成本 6.下列哪一项是造成进入限制的自然原因( D )。 A.特许经营 B.许可证制度 C.专利 D.资源控制 7.在寡头市场上( B )。 A.只有一个企业
B.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C.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但是没有一个企业大到要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D.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8.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劳伦斯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 A )。 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 B.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减少 C.劳伦斯曲线向45度线移动 D.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没有改变 9.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别是( A )。 A.个人所得税 B.间接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折旧 10.在经济学中,Mi是指( C )。
A.现金和一切形式的储蓄存款 B.现金或通货 C.现金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D.近似货币 11.总需求曲线表明,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 A )。 A.实际GDP增加 B.实际GDP减少 C.名义GDP增加 D.名义GDP减少 12.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B )。 A.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B.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边际消费倾向小于0 D.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13.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导致( C )。
A.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提高 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提高 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D.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降低 14.周期性失业是指( B )。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15.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C )。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分配平等 二、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 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手机的技术提高时,手机价格会下降,产量会 减少。×
()18.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 ()19.垄断市场上,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企业均可获得超额利润。× ()20.造纸厂附近的居民会受到造纸厂污染的影响,这就是负的外部性。√ ()21.只要有技术进步,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
()22.短期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同方向 变动。√
()23.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24.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就 很小。√
()25.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一一有限性。相对
27.总收益减去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一__—就是 经济利润。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
28.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一 的曲线,这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____ 变动。向右下方倾斜 反方向
29.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被称为________。效率工资
30.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一_右上方 ___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____增加 ,利率___上升_。
31.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一小于 .支出。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2.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AP=O.8(元),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5分)
33.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失业率。
.(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 =1100万人。(2分)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100 =0. 09,即9%。(3分)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
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4.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 的合理投入?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3分)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4分)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4分)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4分)
35.在开放经济中,增加出口对一国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 (1)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使总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3分) (2)国内总需求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影响取决于乘数的大小。开放经济中的乘数 要考虑到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进口倾向。(3分)
(3)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一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4分)
(4)在加入WTO后,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学生只要答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就可 以)。(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难以确定
2.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则收入效应(B ) A.不变 B.下降
C.增加 D.cc3.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 B )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是一条垂线 D.是一条水平线 4.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B )
A.平均成本 B.固定成本C.长期成本 D.总成本 5.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C ) A.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B.平均产量处于递减阶段 C.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 D.总产量处于递减阶段
6.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C ) A.边际收益 B.边际成本 C.市场价格 D.平均成本 7.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B )
A.向右上方倾斜的陷线 B.向后弯曲的曲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8.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 A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确定
9.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厂商的垄断行为( A ) A.是限制的 B.是提倡的
C.不管的 D.有条件地加以支持的
10.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就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这种观点称为( C )
A.有效市场理论 B.看不见的手 C.科斯定理 D.逆向选择
11.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总是( B ) A.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B.总是小于1 C.总是大于1 D.总是等于1
12.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若总需求的变动只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那么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A )
A.长期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 C.都有可能 D.都不可能 1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14.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减少100万元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C ) A.500万元 B.80万元 C.400万元 D.100万元
15.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C )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多选、漏选均不给分,共15分) 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包括( BDE )
A.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可以相交 B.-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
C.-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正斜率 D.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E.在坐标图上有许多条无差异曲线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ACE )
A.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 B.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递增 C.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递减 D.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不变 E.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增 3.总成本分为(CD ) A.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
C.固定成本 D.变动成本E.平均变动成本 4.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AE ) A.派生需求 B.直接需求
C.联合需求 D.最终产品的需求E.引致需求 5.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CDE ) A.税收 B.公债
C.政府购买 D.转移支付E.政府投资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每题1分,共10分)
1.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 )
2.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 3.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是依据时间的长短划分的。( × )
4.完全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所以它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价格。(× ) 5.外部经济说明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 )
6.凯恩斯认为,短期中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 √ )
7.当其它因素不变时,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 8.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 )
9.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它们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是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 )
10.乘数的大小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同方向变动。(× ) 四、配伍题(每个2分,共10分) 1.替代效应((A) 2.收入效应((D) 3.边际收益((B) 4.滞胀 (E) 5.通货膨胀(C)
A.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B.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收益。
C.-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而持续上升。
D.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E.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 五、简答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是确定的,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 产量,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2分) 大体可分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即价格水平高(P>AC),此时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P—AC),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零,此点叫收支相抵点;(3)供给大于需求,即价格水平低(P 2.简述资源禀赋理论。 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3分) 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4 六、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 1.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Qs =2+6P,试求该商品的均 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解(1)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 也就是解得 (2)需求价格弹性 (3)需求供给弹性 2.已知1= 20+0. 2Y,C-40+0. 6Y,G=80。试求:(1)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2)Y,C,I的均衡值。 解:(1)由C=40+0. 6Y,可得 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储蓄倾向为0.4。 (2)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代入恒等式Y = C+I+G,有Y= (40+0. 6Y)+(20+0. 2Y)+80 得Y-700 从而C=40+0.6×700-460I=20+0.2×700=160(4分) 七、论述题(共20分)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试述货币政策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2分) (2)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第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第二,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再贴现率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西方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第三,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要上缴一部分给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8分) (3)货币政策的应用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当经济萧条时,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社会上存在失业的压力,政府的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为此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所以必须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具体地说,在萧条时,要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繁荣时,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6分) 联系实际部分。(4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 ,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减少 2.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____ 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富有 缺乏 3.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____风险。 4.乘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 边际消费倾向。 5.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_______简单货币乘数_。 6.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1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1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___20%_。 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____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 的货币政策。扩张性 紧缩性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B )。 A.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C.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3,价格上升30%时需求量将(B )。 A.增加1096 B.减少10%.C.增加90% D.减少90% 3.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 D )。 A.等于O B.等于1 C.降至最小 D.达到最大 4.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B )。 A.产量将保持不变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5.机会成本是指(C )。 A.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 B.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D.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 6.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B )。 A.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B.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C.平均收益小于边际收益 D.以上都可能 7.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劳伦斯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 A )。 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 B.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减少 C.劳伦斯曲线向45度线移动 D.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没有改变 8.公共物品的特征是( B )。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性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B )。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内生产总值 10.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B )。 A.总需求不足的失业 B.摩擦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 11.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A )。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2.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 )。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下降 13.LM衄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 A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供给量减少C.自发总支出增加D.自发总支出减少 14.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C )。 A.减少货币供给量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D.增加工资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 )。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C.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实证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 2.在同一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 × ) 3.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 ) 4.在短期,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 ) 5.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 ) 7.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率就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 ) 8.经济增长的最简单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以及个人福利的增加。( × ) 9.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 × ) 10.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假定某一市场的年销售额为450亿元,其中销售额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70亿元。计算该市场的四家集中率是多少? 2.如果现金一存款率为0. 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2. 46×100=246亿元。(2分)(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图形,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理论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1)供求定理的主要内容是:(3分)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2)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 价格将上升。如图,限制产量使石油的供给曲线由Sl向左平移至S。,引起价格从Pl上升至P2。(5分,其中作图3分) (3)由于石油是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下降的幅度会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使得价格上升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如图,价格上升后,需求量由Qi减少为Q:,但Q2 AEi Qi小于PIAE2P2,即总收益增加。(7分,其中作图3分) 2.什么是汇率?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国内经济衰退时实行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3分)(2)-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从而进口减少,但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增加。 (6分)(3)汇率下降引起二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6分)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B )。 A.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c.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 D)。 A.决定收入分配 B.传达信息C.提供刺激 D.以上都对 3.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2,价格由1元上升到1. 02元会导致需求量(C )。 A.增加4% B.增加2%C.减少4% D.减少2% 4.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 B )。 A.递增 B.递减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 5.如果要使总产量达到最大,则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应该使(C )。 A.边际产量为零 B.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为正数 D.边际产量为负数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 C)。 A.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 B.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 C.既无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无企业退出该行业 D.既有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 7.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 A.MR- MC B.MR= MC,AR- AC C.AR-AC D.MR=AC8.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 B )。 A.大于零 B.等于零C.大于零小于1 D.等于1 9.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C )。 A.有形的产品B.无形的产品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供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投入的产品 10.假定资本量为100万,所生产的产量为50万,则资本一产量比率为(B )。 A. 50万/100万一0.5 B.100万/50万-2 C.100万/(100万+50万)=0. 67 D.50万/(100万+50万)≈0. 33 11.引致消费取决于(C )。 A.自发消费 B.边际储蓄倾向C.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D.收入 12.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 A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供给量减少C.自发总支出增加 D.自发总支出减少1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C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14.如果经济中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那么(C )。 A.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损失 B.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益 C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失 D.债务人受损失而债权人受益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 C )。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C.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 二、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6.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 )17.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缺乏弹性,这意味着当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农民的总收益 将增加。 (×)18.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 )19.在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20.公共物品的存在说明了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1.失业率就是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 (×)22.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 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 (√ )23.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 (×)24.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正比,与最初存款成反比。()25.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和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是完全相同的。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一---------.时间 27.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与---- 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生产者的成本 生产要素价格 28.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____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9.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累进所得税制度 30.说明长期中货币决定价格的理论是____ 货币数量论。 31.乘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边际消费倾向 32.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就是________。货币乘数 33.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____ 比,与利率的高低成____比。正 反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计算并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1)价格乘以销售量就是总收益; (2)总收益除以销售量就是平均收益; (3)总收益的增加量除以销售量的增加量就是边际收益。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5分) 35.某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一1/(1一边际消费倾向十边际进口倾向)=11(1-0. 6+0.2)=1. 67(5分) (35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汽车价格下降、汽车保险价格下调,以及收入增加都会使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量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用图形说明这三种因素引起的汽车购买量增加有什么不同。 (1)汽车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量增加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由a点移动到b点,见图1。(4分) (2)汽车保险价格下调以及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即从Di移动到D2,见图2。(5分) (3)本题作图各占3分,共6分。 37.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3分) (2)购买住房为投资需求,它会影响总需求。(3分)(3)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i移动到ADz。(3分) (4)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l增加为YZ),物价水平上升(由Pl上升为P2)。(3分)(5)作图3分。 2012年电大工商管理专科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即选择。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一是决策机制不同,二是协调机制不同,三是激励机制不同。 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要求成同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7、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 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9、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军政 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0、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 11、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12、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高品。 1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14、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5、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6、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17、技术效率是投入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8、代理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19、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0、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21、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22、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可得出扩张线。 二、选择题 1、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 2、下列哪一项属于规范方法的命题?(应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3、光盘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是(光盘价格相对其他商品价格的上升对光盘需求的影响)。 4、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它的供给量(增加)。 5、何种情况下会存在供给大于需求?(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6、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那么(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7、下面哪一种情况表明存在着价格下限(尽管现在供给过剩,但生产者仍在增加供给)? 8、假设一种商品的需求无弹性,如果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那么(均衡数量保持不变,均衡价格上升)。 9、假设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5,那么当收入变动5%时,需求量变动(2.5%)。 10、如果一个企业降低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总收益增加,这意味着该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11、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12、当无差异曲线与原点成90°凸出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 13、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 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15、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产量增加)? 三、判断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说明了随着一种物品生产的增加,机会成本在递增。(√)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3、2003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流量。(×) 存量 4、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有助于减少汽车的需求。(×) 增加汽车的需求 5、一场台风摧毁了某地区的荔枝树,市场上的荔枝少了,这称为供给减少。(√) 6、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7、某种产品的价格上限一定高于其无均衡价格。(×) 低于 8、同一条线形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是相同的。(√) 9、汉堡包与热狗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值。(√) 10只要商品的数量在增加,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就一定在增加。(×)总效用一定在减少 11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 12、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 13、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则产量越低 14、无论哪个行业,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15、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 四、计算题 1、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350-3P,供给函数为S= -250+5P。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1)D=S 350—3P= —250+5P,350+250=5P+3P 得出: P=75 (2)将P=75代入D=350—3P =350—3*75=125 所以,在均衡价格为每千克75元时,均衡数量为125千克。 2、某种商品原来的价格为每公斤1.2元,销售量为8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请问该商品价格下降25%之后,总收益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1)原来的总收益TR1=P1*Q1=1.2*800=960元 (2)价格下降25%之后,销售量变动比率=2.4*25%=60%, Q2=Q1*(1+60%)=800*1.6+1280公斤 P2=P1*(1—25%)=1.2*0.75=0.9元 总收益TR2=P2*Q2=1280*0.9=1152元 (3)总收益发生的变化=TR2—TR1=1152-960=192元 这表明,这种商品价格下降了,总收益增加了192元,这种商吕是富有弹性的。 3、如果某消费者有100元,X商品的价格为10元,Y商品的价格为20元X商品与Y商品的边际效用为下表: X商品 边际效用 Y商品 边际效用 1 2 3 解: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 100 90 80 1 2 3 200 170 140 消费者购买多少X商品与多少Y商品可能实现方法消费者均衡?为什么? MUxMUyPxPy 得 MUx/MUy=Px/Py=10/20=1/2 符合这一条件的组合有 MUx=100, MUy=200; MUx=70, MUy=140; MUx=40, MUy=80 对应的商品数量组合是 x=1, y=1; x=4, y=3; x=7, y=5 第2页 又 Px·x+Py·y=M 即 10x+20y=100 符合这一条件的上述三种数量组合中,只有x=4,y=3的组合。 因此,只有x=4,y=3的商品数量组合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 五、问答题 1、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子。你支持那种观点?如果你认为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答:严打票贩,理由如下: (1)、票贩子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经济政党运作,不利社会安定。应予严打。 (2)、如按供求关系完全放开价格,对春节出行者,特别是打工族不利,损害其利益。 (3)、①春运期间,铁路均加开班次,票价亦已上浮一定比例,基本体现供求状况。 ②而表面上看,供求十分紧张。重要原因是票贩倒卖,控制了一部分车票,导致铁路运输十分紧张。 2、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哪那么对农产品和数码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办法?运用所学的弹性理论说明其原因。 答:(1)农产品应采取提价。因为农产品是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所谓“谷贱伤农”,根据弹性理论,农产品的价格和总收益是同方向变动,价格提升,总收益也随之增加,自然生产者的收入也提高了。 (2)数码消费品应降价。因为数码摄像机等高档次消费品,需求富有弹性,可“薄利多销”。如果该物品富有弹性,哪么该商品的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也就是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就要做到“薄利多销”自然生产者的收入也提高了。 3、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需求定理。 答:(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从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2012年电大工商管理专科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二) 一、填空题 1、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本 2、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3、短期边际成本曲线,这个相交点被称为收支相抵点;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这个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4、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 5、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6、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四种类型。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8、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它按照自己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像完全竞争企业那样是价格的接受者,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9、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 10、现代寡头理论就是运用博弈论来研究寡头行为。 1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12、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曲线,这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13、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 14、经济租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差额。 15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就在于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 16、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1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8、外部性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 19价格管制是政府控制垄,其原则有三种,一是边际成本定价,二是平均成本定价,三是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回报率,按成本加这种回报率定价。 20、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被称为道德危险。 21、由于政府引起的资源配置失误就是政府失灵。 二、选择题 1、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2、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是因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3、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一定下降) 4、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先减后增) 5、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之所以是价格接受者,是因为(它的产量只占行业的全部产量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6、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 7、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该行业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销售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略有差别) 8、根据博弈论的分析,“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的优势战略是(双方都交代) 9、在以下四种方式中,工会为了提高工资,所采用的方式是要求政府(限制女工和童工的使用) 10、经济租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实际收入超过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 11、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时的基尼系数为(0.5以上) 12、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13、搭便车通常多被看作是公共物品,是指(有些人能够免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14、垄断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使价格没有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 15、逆向选择意味着(为防被骗,保险公司对投保人收取较高的保费) 三、判断题 1、企业用自有资金进行生产是有成本的。(√) 2、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不是一回事。(√) 3、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就是停止营业点。(×) 收支相抵点 4、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达到最大化。(√) 5、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论企业的收益能否弥补可变成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进行生产了。(×) 6、垄断市场上,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企业均可获得超额利润。(√) 7、电力部门对工业用电与民用电实行不同的价格属于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8、现代寡头理论运用古诺模型和拐折的需求曲线来研究寡头的行为。(×) 现代寡头理论是运用博弈论。古典寡头理论是运用古诺模型和拐折的需求曲线。 9、用先进的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会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10、地租上升使土地的供给不断增加。(×) 土地是有限的 11、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一。(×) 基尼系数是 0到1之间 1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13、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都相等。(×) 14、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一回事,都可以用概率的大小表示。(×) 风险可用概率的大小表示 15、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某种政策的产生一定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只能符合部分社会的利益 四、计算题 1、填定下表中的空格: ①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②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 ③边际成本=产量为工的总成本产量为1的总成本=200-180=20 产量 0 1 2 3 4 5 6 2、在一个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为15%,第七家为6%,第八家为5%,第九家为4%,第十家为3%。 计算:(1)四家集中率;P158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1)解:R= A1+A2+A3+A4 = 15%+12%+10%+9% =11.5% 7 4 所以四家集中率为11.5% (2)解:HHI=EsiS1+S2+S3+S4+S5+S6+S7+S8+S9+S10 =15+12+10+9+8+7+6+5+4+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固定成本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总成本 120 180 200 210 225 260 330 可变成本 0 60 80 90 105 140 210 平均固定成本 ∞ 120 60 40 30 24 20 平均可变成本 0 60 40 30 26 28 35 平均成本 ∞ 180 100 70 56 52 55 边际成本 1 60 20 10 15 35 70 =225+144+100+81+64+49+36+25+16+9=749 所以HHI为749 3、如果暑假你有两份工作可能选择,一份是当家教,每月保证有500元收入,一份是当推销员,干得好每个月最多可赚3000元,干不好一分钱工作的未来预期收入各是多少? 解:当推销员的未到到预期收入为:=300*0.1+2000*0.4+100*0.4+0*0.1 =300+800+400+0=1500(元) 当家教的未来预期收入为500(元) 五、问答题 1、目前的家电市场上,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各个厂商不是不采取一些竞争策略,包括价格、广告、售后服务、产品外形设计等,其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因此,家电行业被认为是完全竞争行业。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 (1)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有三个: ①、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 ②、行业的进入限制 ③、产口差别 (2)完全市场竞争的特点是: ①、市场集中程序:零 ②、进入限制:无 ③、产口差别:无 (3)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①、市场集中程序:高(四家集中率60%以上,HHI1800以上) ②、进入限制:高 (4)家电是寡头垄断行业 2、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答:(1)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起先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减少的劳动供给曲线。 (2)劳动供给限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困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到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3、试说明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市场失灵产生于公共物品、外部性与垄断。(1)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公共物品可以搭便车,消费者要消费不必花钱购买。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2)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当有外部性存在时,市场调节的供求平衡并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时,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3)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如果是生产者垄断,即一般所说的垄断,或卖方垄断。如果是购买者垄断,就称为买方垄断。这两种垄断都会引起市场失灵。 解决市场失灵的办法,总的来说是政府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作用的不足。如,政府投资提供公共产品;界定产权;许可证交易制度;价格管制,实施反托拉斯法,实行国有化等等。 2012年电大工商管理专科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 一、填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支出法 ) 、( 收入法 ) 以及部门法。 2.GDP-折旧=(国内生产净值) 。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4.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 ( 通货膨胀) 。 5.长期中的失业是指 (自然) 失业,短期中的失业是指 (周期性) 失业。 6.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资源 ) 的增加,核心是( 技术进步) 。 7. 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被称为(资本-产量比率)。 8.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 。 9. 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 ( 货币量增加 ) 。 10.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 而引起的失业。 11.效率工资是指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 1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 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 倾斜的线。 13. 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 (利率) 效应最重要。 14.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 ( 同方向)变动。 15.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 (下降) 。 16.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 1 )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 1) 17.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45°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表示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 18. 净现值是指一笔投资未来所带来的 (收入的现值) 与现在投入的资金现值的差额。 19.加速原理表明投资的变动取决于 ( 产量变动率) 。 20.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消费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 减少);储蓄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21.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 越小) 。 22.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了在短期中,( 总需求 )是决定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最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 1.在下列情况中作为最终产品的是(旅游公司用于载客的小汽车) 2.最全面反映经济中物价水平变动的物价指数( GDP平减指数) 3.劳动力总量包括(所有失业和就业的工作年龄人口) 4.经济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5.假定资本量为100万,所生产的产量为50万,则资本—产量比率为(100万/50万=2 ) 6.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既不影响名义变量也不影响实际变量 ) 7.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8.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哪一项与物价水平无关(政府需求) 9.物价水平的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10.技术进步会引起(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平行移动) 11.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减少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2.引致消费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13.在总需求中,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 14.加速原理说明了(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 15.在以下四种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边际消费倾向为0.8) 三、判断题: 1.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的价值和以前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的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 ) 2.居民购买住房属于投资。(√) 3.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就是物价指数。(×) 4.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5.新剑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6.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低,货币价值越大。(× ) 7.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 8.物价上升时,利率效应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 9.在短期内,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反方向变动。(×) 10.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6页 11.短期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 12.从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中可以看出刺激消费的政策非常有效。(×) 13.经济繁荣与衰退的主要原因都在于投资的波动性。(√) 14.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45°线和总支出曲线相交时,收入与消费相等。(×) 15.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 四、计算题 1、下面是一个经济中的有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用支出法计算该国的GDP: (1)购买汽车、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支出1000亿元; (2)购买食品、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支出2000亿元; 解: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1000亿 非耐用品=2000亿 其他劳务=200亿 私人国内总投资 厂房设备=2000亿 存货净变动=1000-1500=-500亿 政府购买转支 教育社保=2000亿 国防外交=500亿 净出口=1500-1000=500亿 所以, 该国的GDP=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1000+2000+200)+(2000-500)+(2000+500)+500=7700亿元 2、假定1997年的物价指数为128,1998年的物价指数为136,那么,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解:(136-128)/128=6.25%,即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为6.25%。 3、假设一个经济中总收入为2000亿元,储蓄为400元,当收入增加为2500亿元时,储蓄增加为5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乘数。如果这个经济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多少? 解:MPS=500/2500=0.2,MPC=1-MPS=0.8 五、问答题 1、简要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制度。它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子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2、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答: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的增加虽然会带来GDP的增加,但同时也会使物价水平的总体上升,在经济中只有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可以使用需求拉动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但由总供给看,长期总供给是一条垂线,如果采用需求拉动方法,只能使物价水平上升,而不能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在资源充分得到利用时,唯一能改变经济环境的就是技术的进步,当技术进步时,总供给曲线会向右平移,使得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这样不但可以增加GDP,而且还能使得物价总水平下降。因此,在总需—总供给模型中技术进步的意义非常重要。 3、用总需求决定原理分析我国政府提出的增加内需的意义。 答:(1)总需求决定原理就是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表明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 (2)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因此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012年电大工商管理专科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某银行吸收存款1000万元,按规定应留200万元作为准备金,这时的法定准备率为(20%);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额为(5000)万元。 2. 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是(货币乘数)。 3.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 、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4.LM曲线向 (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成同方向变动。 5.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 7.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15,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 15% )。 8.紧缩性缺口引起 ( 周期性) 失业,膨胀性缺口引起(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9.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0.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1.顶峰是 ( 繁荣 ) 的最高点,谷底是(衰退)的最低点。 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13.财政政策是通过 (政府支出与税收) 来调节经济的政策。 14.货币筹资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债务筹资是把债券卖给( 中央银行以外的其它人)。 15.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 (货币供给量)。 16.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 (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17.贸易赤字是指(出口小于进口)。 18.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总需求)+净出口。 19.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会使AD曲线向 (左 ) 移动,从而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 减少 ) ,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 20.浮动汇率制分为 (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 。 21.一国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 (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 ( 回波效应 ) 。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是(法定准备率) 2.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提高) 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减少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4.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形成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 5.如果经济中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那么(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失) 6.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说明(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 7.认为在长期与短期中都不存在菲利蒲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济学流派是(理性预期学派) 8.乘数一加速模型,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是(投资的变动) 9.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10.在西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是(中央银行) 11.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2.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13.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14.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外国居民在本国旅游的支出) 15.清洁浮动是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 三、判断题: 1.企业债券的利率高于政府债券的利率。(√) 2. 货币供给量就是指基础货币的变动量。(×) 3.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 4.根据IS-LM模型,货币量的增加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5.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6.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 7. 每一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 8.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 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需求管理政策。(√) 10.在财政政策中,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私人消费。(√) 11.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1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 13.如果某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它就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4.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乘数小于一般的乘数。(√) 15.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四、计算题 1、 计算下列每种情况时的货币乘数: (1)货币供给量为5000亿元,基础货币为2000亿元; (2)存款5000亿元,现金1000亿元,准备金500亿元。 解:(1)mm=M/H=5000/2000=2.5 (其中,mm为货币乘数,M为货币供给量,H为基础货币) (2)因为,r=500/5000=0.1(法定准备率),cu=1000/5000=0.2(现金-存款率) 所以,mm=M/H=(cu+1)/(cu+r)=(0.2+1)/(0.2+0.1)=1.2/0.3=4 2、假定某种债券每年的收益为100元,在债券价格分别为900元、1000元、1100元时,利率是多少? 解:因为,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 所以,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 当债券价格=900元时, 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900元=0.1111=11.11% 当债券价格=1000元时, 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000元=0.1=10% 当债券价格=1100元时, 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100元=0.091=9.1% 3、一个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如果该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多少? 解:因为,开放经济中的乘数是K=1/[1-c+m]=1/(1-0.6+0.2)=1/0.6=1.67 K=△Y/△Yd 所以,△Y = K×△Yd=1.67×100 = 167(亿元),即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167亿元。 五、问答题 1、用IS—LM模型说明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的影响。 答: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是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即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IS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这时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利率上升。而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IS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这时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与利率下降。 2、在不同的时期,如何运用财政政策? 答:(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在公共工程的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2)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1)总需求的变动来自国内总需求(消费与投资)的变动和出口的变动。 (2)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就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也会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即贸易收支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3)如果总需求的变动是由于出口的变动引起的,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动与国内总需求引起的变动有所不同。这就是于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并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1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第9页 试卷代号:214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西方经济学 试题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__,均衡数量__________。 2.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______________的曲线。 4.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______________变动。 6.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450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 7.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___________政策、_____________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 )。 A.描述经济如何运行 B.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C.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预测行动结果 2.在图形上,某种商品随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表现为( )。 A.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B.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 )的商品。 A.需求无弹性 B.单位需求弹性 C.需求富有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4.如果收人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则消费可能线( )。 A.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C.不发生变动 D.向左下方非平行移动 5.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如果平均成本上升,边际成本可能上升或下降 B.在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C.如果边际成本上升,平均成本一定上升 D.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6.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的市场是(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7.一个行业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 )。 A.垄断竞争 B.垄断 C.寡头 D.完全竞争 8.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劳伦斯曲线将( )。 A.与横轴重合 B.与45度线重合 C.与纵轴重合 D.是一条U型曲线 9.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是( )。 A.公司未分配利润 B.折旧 C.直接税 D.间接税 1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 )。 A.制度、资源、技术 B.劳动、资本、资源 C.资本、劳动、制度 D.劳动、资源、技术 11.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 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12.边际储蓄倾向等于( )。 A.边际消费倾向 B.1加上边际消费倾向 C.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1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14.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B.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 C.提高准备率 D.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5.边际进口倾向反映的是( )。 A,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B.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关系 C.进口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D.进口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 2.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量的增加。( ) 3.需求的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 4.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 ) 5.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零。( ) 6.公共物品实际上就是公用的物品。( ) 7.新加人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 ) 8.利率效应是指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 ) 9.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货币供给有决定作用。( ) 10.如果美元与日元的汇率由1 : 120变为1 : 130,这意味着美元升值了。( )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汽油价格上升了200%,豪华汽车(耗油大)的需求量减少了50%,这两者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某个国家共有1亿人,16岁以下儿童20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1000万人。在全日制学校学生1400万人,家庭妇女500万人,残疾人和其他没有劳动能力者100万人,失业者500万人,其余为就业者。这个经济中劳动力参工率与失业率分别是多少?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当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什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上升 减少 2.四家集中率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或HHI) 3.向后弯曲 4.货币量增加 5.同方向 6.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 7.需求管理供给管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B 3.C 4.B 5.D 6.A 7.C 8.B 9.B 10.A 11.A 12.C 13.C 14.A 15.A 三、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1)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 EXYQXPY/=-50%/200%=-0.25 QXPY (2)由于交叉弹性为负值,故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2(.1)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7000—2000 = 5000万人,劳动力参工率为:5000/7000 =0.714 (2)该国的失业率为:500/5000=0.1,即该国的失业率为10%。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 (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 (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2.(1)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宏观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均衡的GDP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GDP。 (2)总需求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从AD。移动到AD1,物价水平由P。上升到P1,这样就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了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3)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GDP也会暂时增加(资源超充分利用),但会受到资源与技术的限制。 (4)作图。 P LAS SAS P1 P0 AD1 AD10 Yf Y1 GDP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西方经济学 试题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______,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______。 2.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______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_____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3.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__________。 4.乘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_______________。 6.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1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1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__________。 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__________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__________的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 A.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C.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3,价格上升30%时需求量将( )。 A.增加10% B.减少10% C.增加90% D.减少90% 3.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 )。 A.等于0 B.等于1 C,降至最小 D.达到最大 4.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 A.产量将保持不变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 大的比率 5.机会成本是指( )。 A.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 B.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D.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 6。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 A.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B.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C.平均收益小于边际收益 D.以上都可能 7.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劳伦斯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 )。 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 B.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减少 C.劳伦斯曲线向45度线移动 D,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没有改变 8.公共物品的特征是( )。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隆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内生产总值 10.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 A.总需求不足的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11.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2.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下降 13.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供给量减少 C.自发总支出增加 D.自发总支出减少 14.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 A.减少货币供给量 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增加工资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 )。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 C.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实证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 2.在同一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 ) 3.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 ) 4.在短期,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 5.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 7.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率就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 8.经济增长的最简单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以及个人福利的增加。( ) 9.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 ) 10.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假定某一市场的年销售额为450亿元,其中销售额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70亿元。计算该市场的四家集中率是多少? 2.如果现金—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图形,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理论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2.什么是汇率?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国内经济衰退时实行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减少 减少 2,富有 缺乏 3.风险 4.边际消费倾向 5.简单货币乘数 6.20% 7.扩张性 紧缩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B 2.B 3.D 4.B 5.C 6.B 7.A 8.B 9.B 10.B 11.A 12.B 13.A 14.C 15.C 三、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已知T= 450亿元,A1=150亿元,A2 =100亿元,A3=85亿元,A4=70亿元。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则 R150100857090% 450Mcu1,已知cu0.38,r0.18,Hcur2.(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 mmcu11.82.46 cur0.56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2.46×100=246亿元。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1)供求定理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2)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升。如图,限制产量使石油的供给曲线由S1向左平移至S2,引起价格从P1上升至P2。 (3)由于石油是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下降的幅度会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使得价格上升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如图,价格上升后,需求量由Ql减少为Q2,但Q2AE1Q1小于P1 AE2P2,即总收益增加。 P D E2 P2 P1 A E1 S2 S1 0 Q2 Q1 Q 2.(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2)一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从而进口减少,但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增加。 (3)汇率下降引起一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西方经济学 试题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__,均衡数量__________。 2.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______________的曲线。 4.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______________变动。 6.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450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 7.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___________政策、_____________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 )。 A.描述经济如何运行 B.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C.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预测行动结果 2.在图形上,某种商品随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表现为( )。 A.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B.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 )的商品。 A.需求无弹性 B.单位需求弹性 C.需求富有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4.如果收人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则消费可能线( )。 A.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C.不发生变动 D.向左下方非平行移动 5.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如果平均成本上升,边际成本可能上升或下降 B.在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C.如果边际成本上升,平均成本一定上升 D.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6.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的市场是(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7.一个行业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 )。 A.垄断竞争 B.垄断 C.寡头 D.完全竞争 8.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劳伦斯曲线将( )。 A.与横轴重合 B.与45度线重合 C.与纵轴重合 D.是一条U型曲线 9.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是( )。 A.公司未分配利润 B.折旧 C.直接税 D.间接税 1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 )。 A.制度、资源、技术 B.劳动、资本、资源 C.资本、劳动、制度 D.劳动、资源、技术 11.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 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不变 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12.边际储蓄倾向等于( )。 A.边际消费倾向 B.1加上边际消费倾向 C.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1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14.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B.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 C.提高准备率 D.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5.边际进口倾向反映的是( )。 A,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B.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关系 C.进口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D.进口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 2.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量的增加。( ) 3.需求的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 4.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 ) 5.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零。( ) 6.公共物品实际上就是公用的物品。( ) 7.新加人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 ) 8.利率效应是指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 ) 9.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货币供给有决定作用。( ) 10.如果美元与日元的汇率由1 : 120变为1 : 130,这意味着美元升值了。( )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汽油价格上升了200%,豪华汽车(耗油大)的需求量减少了50%,这两者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某个国家共有1亿人,16岁以下儿童20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1000万人。在全日制学校学生1400万人,家庭妇女500万人,残疾人和其他没有劳动能力者100万人,失业者500万人,其余为就业者。这个经济中劳动力参工率与失业率分别是多少?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当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什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上升 减少 2.四家集中率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或HHI) 3.向后弯曲 4.货币量增加 5.同方向 6.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 7.需求管理供给管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B 3.C 4.B 5.D 6.A 7.C 8.B 9.B 10.A 11.A 12.C 13.C 14.A 15.A 三、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1)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 EXYQXPY/=-50%/200%=-0.25 QXPY (2)由于交叉弹性为负值,故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2(.1)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7000—2000 = 5000万人,劳动力参工率为:5000/7000 =0.714 (2)该国的失业率为:500/5000=0.1,即该国的失业率为10%。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 (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 (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2.(1)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宏观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均衡的GDP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GDP。 (2)总需求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从AD。移动到AD1,物价水平由P。上升到P1,这样就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了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3)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GDP也会暂时 增加(资源超充分利用),但会受到资源与技术的限制。 (4)作图。 P LAS SAS P1 P0 AD1 AD10 Yf Y1 GDP 试卷代号:214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西方经济学 试题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______,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______。 2.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______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_____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3.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__________。 4.乘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_______________。 6.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1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1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__________。 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__________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__________的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 A.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C.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3,价格上升30%时需求量将( )。 A.增加10% B.减少10% C.增加90% D.减少90% 3.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 )。 A.等于0 B.等于1 C,降至最小 D.达到最大 4.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 A.产量将保持不变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5.机会成本是指( )。 A.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 B.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D.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 6。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 A.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B.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C.平均收益小于边际收益 D.以上都可能 7.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劳伦斯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 )。 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 B.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减少 C.劳伦斯曲线向45度线移动 D,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没有改变 8.公共物品的特征是( )。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隆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内生产总值 10.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 A.总需求不足的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11.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2.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下降 13.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供给量减少 C.自发总支出增加 D.自发总支出减少 14.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 A.减少货币供给量 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增加工资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 )。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 C.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实证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 2.在同一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 ) 3.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 ) 4.在短期,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 5.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 7.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率就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 8.经济增长的最简单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以及个人福利的增加。( ) 9.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 ) 10.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假定某一市场的年销售额为450亿元,其中销售额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70亿元。计算该市场的四家集中率是多少? 2.如果现金—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图形,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理论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2.什么是汇率?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国内经济衰退时实行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减少 减少 2,富有 缺乏 3.风险 4.边际消费倾向 5.简单货币乘数 6.20% 7.扩张性 紧缩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B 2.B 3.D 4.B 5.C 6.B 7.A 8.B 9.B 10.B 11.A 12.B 13.A 14.C 15.C 三、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已知T= 450亿元,A1=150亿元,A2 =100亿元,A3=85亿元,A4=70亿元。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R150100857090% 450 则 2.(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Mcu1,已知cu0.38,r0.18,Hcurmmcu11.82.46 cur0.56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2.46×100=246亿元。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1)供求定理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2)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升。如图,限制产量使石油的供给曲线由S1向左平移至S2,引起价格从P1上升至P2。 (3)由于石油是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下降的幅度会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使得价格上升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如图,价格上升后,需求量由Ql减少为Q2,但Q2AE1Q1小于P1 AE2P2,即总收益增加。 P D E2 P2 P1 A E1 S2 S1 0 Q2 Q1 Q 2.(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2)一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从而进口减少,但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增加。 (3)汇率下降引起一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计算题 1.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350-3P,供给函数为S=-250+5P。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根据均衡价格决定的公式,即D=S,亦即:350-3P=-250+5P 解之得均衡价格P=75 均衡数量Q=D=S= 350-3P=350-3×75=125 答: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是75,均衡数量是125。 2. 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解:已知Ed=0.15,P=1.2, ,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 。 (元),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3.某种商品在价格由10元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4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解:(1)已知P1=10,P2=6,Q1=20,Q2=4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Q/(Q1+Q2)/2 20/30 0.67 = = = -1.34 △P(P1+P2)/2 -4/8 -0.5 Ed=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4.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10%,另一种商品需示量增加了15%,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这两种商品是什么关系? 解:(1)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 Ecx=△Qx / Qx ÷△Py/ Py =15%÷10% =1.5 (2)由于交叉弹性为正值,故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 ◆5. 某种商品原来的价格为每公斤1.20元,销售量为8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请问该商品价格下降25%之后,总收益发生了什么变化?(求:△TR=?) 解:由题知,P1=1.20元/kg Q1=800 E=2.4 所以,TR1=1.20×800=960 E=- P=-25% PQ/QQ/Q=-2.4 P/P25%△Q/Q=60% 商品增加60% Q2=Q1+Q1·60% =800+800×60% =1280 P2=P1-P1×25% =1.20-1.20×25%=1.20-0.3=0.9 TR2=P2·Q2 =0.9×1280=1152 △TR=TR2-TR1=1152-960=192 ◆6.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如果其价格下降25%,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当价格为2元时,需求量为2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总收益有何变化? 解:(1)已知Ed=3,△P/P=25%,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Q/Q Ed= △P/P 需求量会增加:△Q/Q=Ed·△P/P=3×25%=75%。 (2)降价后的需求量为:2000+2000×75%=3500(瓶) (3)降价前的总收益TR1=2×2000=400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TR2=2(1-25%)×3500=5250元。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该商品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5250-4000=1250元。需求量会增加; (2)降价后的需求量为:2000+2000×75%=3500瓶 (3)降价前的总收益TR1=2×2000=400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TR2=2(1-25%)×3500=5250元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该商品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5250-4000=1250元 ◆7.当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20%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30%,计算需求收入弹性,并说明这种商 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 解: (1)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 。 (2)从其收入弹性为正值来看,该商品是正常商品;由于其收入弹性大于1,故该商品为奢侈品。 8.某种商品价格的上升10%,供给量增加了25%,这种商品的供给弹性是多少? 解:根据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9.根据下表计算: 面包的消费量 1 2 3 总效用 20 30 边际效用 20 6 (1)消费第二个面包时的边际效用是多少? (2)消费第三个面包的总效用是多少? (3)消费一个、两个、三个面包时每个面包的平均效用是多少? 解:(1)消费第二个面包时的边际效用是:30-20=10。 (2)消费第三个面包的总效用是:30+6=36。 (3)消费一个、两个、三个面包时每个面包的平均效用分别是:20、15、12。 10.如果某消费者有100元,X商品的价格为10元,Y商品的价格为20元。X商品与Y商品的边际效用为下表: X商品(Px) 1 2 3 4 5 6 7 8 9 10 边际效用(MUx)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Y商品(Py) 1 2 3 4 5 边际效用(MUy) 200 170 140 110 80 消费者购买多少X商品与多少Y商品可以实现消费者均衡?为什么? 解: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 MUxMUy PxPy得 MUx/MUy=Px/Py=10/20=1/2 符合这一条件的组合有 MUx=100, MUy=200; MUx=70, MUy=140; MUx=40, MUy=80 对应的商品数量组合是 x=1, y=1; x=4, y=3; x=7, y=5 又 Px·x+Py·y=M 即 10x+20y=100 符合这一条件的上述三种数量组合中,只有x=4,y=3的组合。 因此,只有x=4,y=3的商品数量组合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 11.某消费者有120元,当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时,各种不同数量的X和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下表: QX 1 2 3 4 5 6 MUX 16 14 12 5 2 1 QY 1 2 3 4 5 6 7 8 MUY 10 8 7.5 7 6.5 6 5.5 5 9 10 11 12 4.5 4 3.5 3 该消费者在购买几单位X商品和几单位Y商品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解:已知M=120,PX=20元,PY=10元,消费者在购买X与Y商品时的组合方式,以及从X、Y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如下: 组合方式 MUX/PX与MUY/总效用 PY 1/20≠0/10 2/20≠8/10 5/20≠7/10 12/20=6/10 14/20≠5/10 16/20≠4/10 0/20≠3/10 50 67 79.5 87 85.5 80 70.5 QX=6 QY=0 QX=5 QY=2 QX=4 QY=4 QX=3 QY=6 QX=2 QY=8 QX=1 QY=10 QX=0 QY=12 从上表可看出,购买3单位X商品与6单位Y商品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12.某人拥有一个企业,假设该企业每年收益为100万元。有关资料如下: (1) 如果不经营这家企业而去找一份工作,他可以得到每年2万元的工资; (2) 厂房租金3万元 (3) 原材料支出60万元 (4) 设备折旧3万元 (5) 工人工资10万元 (6) 电力等3万元 (7) 使用一部分自有资金进行生产,该资金若存入银行,预计可得5万元利息。贷款利 息15万元。 该企业的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分别是多少? 解:(1)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 根据题意,该企业的会计成本为:3+60+3+10+3+15=94万元。 总收益100万元减去会计成本94万元,会计利润为6万元。 (2)会计成本为94万元,机会成本为7万元(2万元+5万元),经济成本为101万元,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101万元,经济利润为负1万元,即亏损1万元。 13.下面是某企业的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情况: 边际成本(元) 产量 边际收益(元) 2 4 6 8 10 2 4 6 8 10 10 8 6 4 2 这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为什么? 解:(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根据题意,当产量为6单位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2)在产量小于6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表明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企业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在产量大于6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每多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这对该企业来说就会造成亏损,因此企业必然要减少产量。 只有生产6单位产量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企业就不再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14.某人原为某机关一处长,每年工资2万元,各种福利折算成货币为2万元。其后下海,以自有资金50万元办起一个服装加工厂,经营一年后共收入60万元,购布料及其他原料支出40万元,工人工资为5万元,其他支出(税收、运输等)5万元,厂房租金5万元。这时银行的利率为5%。请计算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各是多少?并说明该处长下海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解:(1)会计成本为:40万元+5万元+5万元+5万元=55万元。 (2)机会成本为:2万元+2万元+50万元×5%=6.5万元。 (3)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60万元-55万元-6.5万元=-1.5万元。 经济利润为负(即亏损1.5万元),说明下海不明智。 15.在一个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为15%,第二家为12%,第三家为10%,第四家为9%,第五家为8%,第六家为7%,第七家为6%,第八家5%,第九家为4%,第十家为3%。计算: (1)四家集中率;(2)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 解:(1)四家集中率R= A15%A12%A10%A9%=46% A2 2 2 2 2 2 2 2 2 2 (2)HHI= Si1102i=15+12+10+9+8+7+6+5+4+3 =749 16.假定某一市场的年销售额为450亿元,其中销售额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70亿元。计算该市场的四家集中率是多少? 解:已知T=450亿元,A1=150亿元,A2=100亿元,A3=85亿元,A4=70亿元。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70亿元 % =90% R= =90 450亿元 17.如果暑假你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一份是当家教,每月保证有500元收入,一份是当推 销员,干得好每个月最多可赚3000元,干不好一份钱也没有。根据别人的经验,赚3000元的概率为0.1,赚2000元的概率为0.4,赚1000元的概率为0.4,一分钱赚不到的概率为0.1。这两份工作的未来预期收入各是多少? 解:当家教每月工作的未来预期收入保证有500元。 当推销员每月工作的未来预期收入=3000元×0.1+2000元×0.4+1000元×0.4+0×0.1=1500元。 ◆18.根据如下数据资料,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项目 耐用品支出 厂房与设备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 工资和其它补助 所得税 非耐用品支出 金额(亿元) 318.4 426 748 2172.7 435.1 858.3 项目 劳务 进口 公司利润 出口 居民住房支出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金额(亿元) 1165.7 429.9 284.5 363.7 154.4 56.8 解:按支出法计算: GD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318.4+858.3+1165.7)+(426.0+154.4+56.8)+(748.0)+(363.7-429.9) =2342.4+637.2+748.0-66.2=3661.4(亿元) ◆19.已知:折旧380亿元、个人所得税580亿元、公司未分配利润80亿元、间接税4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400亿元、企业所得税640亿元、转移支付430亿元、政府给居民户支付的利息190亿元。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解:(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5400-380=5020(亿元)。 (2)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5020-490=4530(亿元) 。 (3)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4530-80-640+430+190=4430(亿元) 。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4430-580=3850(亿元)。 ◆20.下面是一个经济中的有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用支出法计算该国的GDP: (1)购买汽车、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支出1000亿元; (2)购买食品、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支出2000亿元; (3)雇用保姆和家庭教师支出200亿元; (4)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和设备)2000亿元; (5)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3000亿元; (6)企业支付的银行利息和向政府交纳的税收共500亿元; (7)今年初存货为1500亿元,年底存货为1000亿元; (8)各级政府为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2000亿元; (9)中央政府国防与外交支出500亿元; (10)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2500亿元; (11)出口产品收入1500亿元; (12)进口产品支出1000亿元。 解: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1000亿 非耐用品=2000亿 其他劳务=200亿 私人国内总投资 厂房设备=2000亿 存货净变动=1000-1500=-500亿 政府购买转支 教育社保=2000亿 国防外交=500亿 净出口=1500-1000=500亿 所以, 该国的GDP=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1000+2000+200)+(2000-500)+(2000+500)+500=7700亿元 ◆21.195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300元,200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4000元。以1950年的物价指数为100,2000年的物价指数为2100,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解:2000年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1950年的名义工资× 从计算结果来看,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减少了。 ◆22.假定2007年的物价指数为128,2008年的物价指数为136,那么,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解: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136-128)/128=6.25% 23.假设一个经济中总收入为2000亿元,储蓄为400亿元,当收入增加为2500亿元时,储蓄增加为5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乘数。如果这个经济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多少? 解:由题知,Y1=2000亿 S1=400亿元 Y2=2500亿 S2=500亿 所以,C1=Y1-S1=2000-400=1600 C2=Y2-S2=2500-500=2000 △Y=Y2-Y1=2500-2000=500 △C=C2-C1=2000-1600=400 c=△C/△Y=400/500=0.8 a=1/(1-c)=1/(1-0.8)=5 如果 △G=200亿 则 △Y =△G·a =200×5=1000亿 24.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失业率。 解:(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25.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为4,自然增长率为8%,请计算: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合的储蓄率。 解:(1)实际增长率G=S/C=0.4/3=13.3%; (2)有保证的增长率GW=Sd/Cr=0.5/4=12.5%; (3)最适宜的储蓄率S0=Gn·Cr=8%×4=32%。 26.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为8000亿元,投资需求1800亿元,出口为1000亿元,进口为8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总需求,并计算各部分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解: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 根据题意,C=8000亿元,I=1800亿元,NX=1000-800=200亿元, 因此:YD =C+I+NX=8000+1800+200=10000(亿元)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8000 /10000=80% 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1800 /10000=18% 国外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200 /10000=2% 27.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2分)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 0.5。 28.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元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解:(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或c=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29.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 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 30.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请计算: (1)准备率为多少? (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解:(1)准备率=准备金/存款总额×100%=15/100×100%=15% (2)已知R=100,r=15%,根据公式:D=R/r=100/15%=666.7(万元) 31.如果现金—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解:(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M/H=Cu+1/Cu+r,已知Cu=0.38,r=0.18, 则mm= Cu+1/Cu+r =1.38/0.56 = 2.46。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 2.46×100=246亿元。 32.计算下列每种情况时的货币乘数: (1)货币供给量为5000亿元,基础货币为2000亿元; (2)存款5000亿元,现金1000亿元,准备金500亿元。 解:(1)mm=M/H=5000/2000=2.5 (其中,mm为货币乘数,M为货币供给量,H为基础货币) (2)因为,r=500/5000=0.1(法定准备率),cu=1000/5000=0.2(现金-存款率) 所以,mm=M/H=(cu+1)/(cu+r)=(0.2+1)/(0.2+0.1)=1.2/0.3=4 32.假定某种债券每年的收益为100元,在债券价格分别为900元、1000元、1100元时,利率是多少? 解:因为,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 所以,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 当债券价格=900元时, 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900元=0.1111=11.11% 当债券价格=1000元时, 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000元=0.1=10% 当债券价格=1100元时, 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100元/1100元=0.091=9.1% 33.某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 (1) 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2) 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多少? 解:(1)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1/(1-0.6+0.2)=1.67 (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7×100=167(亿)。 34.一个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如果该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多少? 解:因为,开放经济中的乘数是K=1/[1-c+m]=1/(1-0.6+0.2)=1/0.6=1.67 K=△Y/△Yd 所以,△Y = K×△Yd=1.67×100 = 167(亿元),即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167亿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西方经济学 试题 一、填空题 1.当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时,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处于这种均衡状态的市场称为市场处于——状态。 2.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 ——。 3.寡头市场的特征是——。 4.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和——。 5.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 。 6.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 7.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成——变动. 8.奥肯定理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是——方向变动关系。 9.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需求是指——。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A.彩电行业的价格决定 B. 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C. 农产品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 D.一家电冰箱企业的产量水平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的:( ) A.需求增加 B. 需求减少 C. 需求量减少 D.需求量增加 3.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 ) A.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B. 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C. 边际产量为零 D.平均产量最低 4.在正常情况下.经济成本与经济利润:< ) A. 两者都比相应的会计成本与会计利润小 B. 两者都比相应的会计成本与会计利润大 C. 前者比会计成本大,后者比会计利润小 D. 前者比会计成本小,后者比会计利润大 5.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长期是指:( ) A.全部生产要素均可随产量进行调整的时期 B.1年以上 C. 只能根据产量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时期 D.10年以上 6.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不能控制:( ) A. 产量 B.成本 C. 价格 D.生产技术 7.下列哪种情况所对应的收入分配最为平均:( ) A.基尼系数为0.15 B. 基尼系敷为O.25 C. 基尼系数为o.3 D.基尼系数为0.45 8。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 ) A.制度、资源、技术 B. 劳动、资本、资源 C. 资本、劳动、制度 D.劳动、资源、技术 9。总需求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 A.加上进口减去出口 B. 加上净出口 C. 减去净出口 D. 加上出口和进口 10.根据凯恩斯的粘性工资理论,当劳动的供大于求时,名义工资:(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滞后下降 ) 11.引致消费取决于;( ) A.自发消费 B.边际储蓄倾向 C. 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D.收入 12.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乘数是:( ) 13.在以下四种情况中,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 ) A.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F降了 B.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C. 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D.物价总水平下降而且持续一定时期 14.根据需求管理的原理,应该抑制总需求的条件是;( ) A.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B.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C.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D. 经济中出现严重衰退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 ) A.增加投资 B. 减少投资 C. 增加消费 D. 减少消费 三、判断正误 1.( )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2.(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零。 3.( )垄断市场上,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企业均可获得超额利润。 4.( )超额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这种特殊生产要素的报酬。 5.( )价格管制就是政府对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进行控制。 6.(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 7.( )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8.( )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 9.(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 10.(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其优缺点。 四、计算题 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6元下降为5元时,需求量由8单位增加为1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2。如果现金一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五、问答题 1. 用图形说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2。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解释,下列哪些项目应该计人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哪些项目不应该计人,并简单说明原因。 (1)外资企业在国内生产的汽车,价值10亿元; (2)2001年生产,在2002年才卖出去的机器,价值15亿元: (3)2002年以100万元拍卖成功张大千画一幅,佣金5万元。 试卷代号:214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金融等专业 西方经济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7年1月 一、填空属(每空1分,共10分) 1.市场出清 2.利润最大化 3.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4.税收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 5.搭便车 6.货币量增加 7.同方向 8.反 9.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或:对国内产品的支出) 二、单项选择 1.B 2.D 3,A 4.C 5.A 6.C 7.A 8.A 9.B 10.D 11.C 12.A 13.B 14.A 15.C 三、判断正误题 1.√ 2.X 3.X 4.X 5.X 6.X 7.√ 8.√ 9.X 10.√ 四、计算题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2.46X100=246亿元。(2分)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 五、问答题 1.(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X、Y)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 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如图中的I1或I2或I3。(2分) (2)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10分)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如图I1,I2 ,I3:是三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效用,其顺序为:I1< I2< I3。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3)作图占3分。 2.(1)应计人(2分);GDP指在本国领土上所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哪国人或企业所生产 的。(3分) (2)不应计人(2分)GDP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 生产的产品的价值。(3分) (3)画的价值100万元不应计人,它是过去画的(2分);佣金的价值应计入,它是当年提供劳务的收入。(3分) 一.填空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相对___有限性。 2.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 资源__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3.西方经济学是研究___市场经济___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4.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_____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__;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_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___。 5.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证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_是什么_,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应该是什么_。 7.是否以一定的__价值判断__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9.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称为_需求量的变动_,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10.供给曲线向_右上方_倾斜,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_同方向变动。 11.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_供给量_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__供给__的变动。 1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反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同____方向变动。 13.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减少__,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减少_。 14.当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时,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处于这种均衡状态的市场称为市场处于_____市场出清___状态。 15.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_富有_弹性的商品。 16.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时间_。 17.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_计量并加总求和_,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18.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_达到最大_;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_减少_。 19.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均衡条件:_4.Px·Qx+Py·Qy=M _、_ MUx/Px=MUy/Py=Mum _。 20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消费者剩余。 21.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_高低与顺序__,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22.当边际产量为零时,_总产量_达到最大。 23.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_产量(产品)_所增加的成本总量。 24.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_收益递增_ 达到最大。 26.总收益减去_会计成本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机会成本_就是经济利润。 27.在分析技术效率时,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__所有生产要素投入___的时期。 28.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_经济成本_ 。 29.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_固定成本_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0.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_最低_点。 3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_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_,对个别企业来说,需 求曲线是一条_由既定价格出发的平行线_。 32.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_低_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_高_价。 33.(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 MR=MC 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 MR=MC=AR=AC __。 34.假设某一市场的销售额为1000亿元,在该市场上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200亿元、160亿元、140亿元和100亿元,则该市场上的四家集中率为_7.60%_。 35.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_无_差别,而垄断竞争产品__有_差别。 3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_向后弯曲_的曲线。 37.利息是_资本_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38.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_的曲线。 39.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称为_劳伦斯_曲线,根据这种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_基尼系数_。 40.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_累进所得税制度_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41.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_价格调节_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42.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非排他性_和_非竞争性_。 43.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_搭便车_。 44.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_风险_。 45.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这种情况被称为_逆向选择_。 46.个人收入减去_个人所得税_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47.国民生产总值以_人口_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_地理上的国境_为统计标准。 4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_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_。 49.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_名义国内生产总值_,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_实际国内生产总值_。 50.经济增长是指_ 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_的增加。 52.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技术进步_,充分条件是_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_。 53.经济增长的前提是_制度_的建立与完善,源泉是_资源_的增加,核心是_技术进步_。 54.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_10.G=S/C_。 55.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_右下方_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_反方向_变动。 56.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_右上方_倾斜的线,表示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是_同方向_变动的关系。 57.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增加_,物价水平_上升_。 58.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_1_,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_1_。 59.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收入等于储蓄_。 60.投资函数是指_投资_与_利率_之间的关系。 61.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称为_法定准备率_。 62.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_反_比,与最初存款成_正_比。 63.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_国内生产总值_与_利率_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64.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_自然_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_周期性_失业。 65.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物价指数_。 66.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__20%_。 67.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__成本__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68.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需求管理_政策、_供给管理_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69.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政府支出__与__税收_。 70.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_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_,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_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_。 71.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_减少经济波动_和_实现经济增长_。 72.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_总需求_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73.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_净出口_。 74.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小于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75.内在均衡是指_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_,外在均衡是指_国际收支平衡_。 76.浮动汇率制分为_自由浮动(清洁浮动)_和_管理浮动(肮脏浮动)_两种。 77.在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增加_,贸易收支状况_改善_。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B ) B.价格理论 2.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C ) C.相互补充的 3.需求定理表明:( C ) C.计算机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其需求量增加 4.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B ) B.减少 5.对一般的商品来说,当其供给不变时,如果其需求增加,则该商品的:( B ) B.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6.只有在何种情况发生时,存在供给小于需求?(A ) A.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7.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 B) B.需求量小于供给量 8.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 ) B.互补品价格上升 9.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卖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应该:(A ) A.适当降低价格 10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2,价格由1元上升到1.02元会导致需求量:(C ) C.减少4% 11.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B )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12.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 D ) D.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13.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叫做:( B) B.消费可能线 14.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C) C.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15.机会成本是指:( C) 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16.在短期中,当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上方时:(B ) B.平均成本是递增的 17.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B )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18.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B ) B.进出该行业容易 19.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销售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略有差别,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A ) A.垄断竞争 20.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 C) C.垄断竞争市场 21..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的关系是:( B ) B.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22..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B ) 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23.经济学家认为,工会的存在是:(A ) A.对劳动供给的垄断 24.当劳伦斯曲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夹面积为零时,基尼系数:( B )、 B.等于一 25.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C ) C.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26.垄断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 A ) A.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使价格没有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 27.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 B ) B.国内生产总值 28.在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29.劳动力总量包括:(A ) A.工作年龄人口中的所有就业者和失业者 30.劳动力参工率是指:( B ) B.劳动力人数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 31..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B ) B.摩擦性失业 3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 ) A.制度、资源、技术 33.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 B ) B.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34.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的变动:( B) B.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35.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 ) D.以上都是 36.产生价格粘性的原因在于:(C ) C.调整价格需要花费成本 37.引致消费取决于:( C ) C.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38.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B ) B.工作时期储蓄以便为退休后的消费提供资金 39.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 A ) A.消费减少 40.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C )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41.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减少会引起:(D )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4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是:( C) C.调节货币供给量 43.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C ) 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44.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 ) C.周期性失业 45.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C ) C.提高失业率 46.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导致:( C )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47.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C ) 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48.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C)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总需求 C.货币供给量 49.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A ) A.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0.货币筹资是指政府把债券卖给:(A ) A.中央银行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 1.( ×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2.( ×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3.(√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 × )对“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实证方法。 5.( √ )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 6.(√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7.(√ )价格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8.(× )世界上许多城市对房租进行限制,这种作法称为价格下限。 9.( √)如果对食盐的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只占一个极小的比例,那么对食盐的需求就是缺乏弹性的。 10.( × )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11.(× )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12.( ×)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 13.(× )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 14.( ×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之点就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交点。 15.( √ )一般来说,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 16.( √)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区别主要在于产品是否有差别。 17.( × )与单一定价相比,歧视定价获得的利润更多,因此垄断者普遍采用歧视定价。 18.( × )由于寡头之间可以进行勾结,所以,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竞争。 19.(√ )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0.( ×)用先进的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会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1.(√ )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 22.(× )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都不一定相等。 23.( √)造纸厂附近的居民会受到造纸厂污染的影响,这就是负的外部性。 24.( × )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 25.( ×)用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所计算出的物价指数是相同的。 26.( √ )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 27.(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 28.(×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9.( √ )在短期内,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30.( × )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 31.( √ )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2.(√ )经济繁荣与衰退的主要原因都在于投资的波动性。 33.(√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 34.(× )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35.( ×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 36.( × )充分就业就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都有工作。 37.(× )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38.( ×)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 39.(× )物价稳定就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40.(√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可以实现物价稳定。 41.( ×)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42.(×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 43.( √ )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支出(即国内总需求)与对国内产品支出(即对国内产品总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4.(×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和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是完全相同的。 45.(× )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乘数大于一般的乘数。× 46.( ×)汇率贬值就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下跌了。× 47.( √ )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四、计算题 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1)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Q Ed(Q1Q2)2(P1P2)210P251.4。 27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已知Ed=0.15,P=1.2,ΔQ/Q=10%,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Ed=(ΔQ/Q)/(ΔP/P) 0.15=10%/(ΔP/1.2) ΔP=0.8 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3.当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20%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30%,计算需求收入弹性,并说明这种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 (1)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Em=(ΔQ/Q)/(ΔY/Y)=30%/20%=1.5。(3分) (2)从其收入弹性为正值来看,该商品是正常商品;由于其收入弹性大于一,故该商品为奢侈品。 4.某消费者有120元,当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时,各种不同数量的X和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下表: QX 1 2 3 4 5 6 MUX 16 14 12 5 2 1 Q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UY 10 8 7.5 7 6.5 6 5.5 5 4.5 4 3.5 3 该消费者在购买几单位X商品和几单位Y商品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已知M=120,PX=20元,PY=10元,消费者在购买X与Y商品时的组合方式,以及从X、Y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如下: 组合方式 QX=6 QY=0 QX=5 QY=2 QX=4 QY=4 QX=3 QY=6 QX=2 QY=8 QX=1 QY=10 QX=0 QY=12 MUX/PX与MUY/PY 1/20≠0/10 2/20≠8/10 5/20≠7/10 12/20=6/10 14/20≠5/10 16/20≠4/10 0/20≠3/10 总效用 1 67 69.5 87 85.5 80 70.5 从上表可看出,购买3单位X商品与6单位Y商品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5.下面是某企业的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情况: 边际成本(元) 2 4 6 8 10 产量 2 4 6 8 10 边际收益(元) 10 8 6 4 2 这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为什么? (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根据题意,当产量为6单位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2分) (2)在产量小于6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表明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企业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在产量大于6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这对该企业来说就会造成亏损,因此企业必然要减少产量;只有生产6单位产量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企业就不再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6.某人原为某机关一处长,每年工资2万元,各种福利折算成货币为2万元。其后下海,以自有资金50万元办起一个服装加工厂,经营一年后共收入60万元,购布料及其他原料支出40万元,工人工资为5万元,其他支出(税收、运输等)5万元,厂房租金5万元。这时银行的利率为5%。请计算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1)会计成本为:40万元+5万元+5万元+5万元=55万元。(3分) (2)机会成本为:2万元+2万元+2.5(50万元×5%)万元=6.5万元。 7.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 (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2分)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8.如果要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6%提高到8%,在资本-产量比率为3 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有何变化? 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G=S/C 已知C=3,G1=6%,G2=8%,将已知数据代入,则有: S1=3×6%=18% S2=3×8%=24% 因此,储蓄率应从18%提高到24%。(5分) 9.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2分)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或c=0.6。(2分)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10.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2分)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也可以用1-MPC得出) 11.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2分) 已知M=1200,mm=4,根据公式mmcu11.2Mcu14。,已知cu=0.2,r=0.1,则mmHcurcur0.3M,H=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H的政府债券。 12.某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1/(1-0.6+0.2)=1.67(5分) 五、问答题 1.降价是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方式。但为什么餐饮业可以降价促销,而中小学教科书不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1)餐饮业属于需求富有弹性(有替代品),中小学教科书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由教育部门指定,无替代品)。(6分) (2)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降价可使总收益增加;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降价会使总收益减少。(6分) (3)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降价促销,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不能降价促销。 2.如何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5分) (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3分) (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3分) (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3.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3分)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4分)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4分)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 4.用图形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1)假设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供给小于需求。此时价格高(图1中的P1),企业有超额利润(图1中的ABCP1); (4分) (2)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企业会扩大生产或其他企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到P0,需求曲线移动为 长期均衡。(6分) (3)作图占5分。(可以分别画出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图,也可以将两个图合在一起) 学生只需分析一种情况即可。也可以假设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供给大于需求。此时价格低(图2中的P1),企业有亏损(图2中的ABCP1);在长期中,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企业会减少生产或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到P0,需求曲线移动为 益与总成本均为 ),实现了长期均衡 ,这时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总收 ,这时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总收益与总成本均为 ),实现了 5.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人口的基尼系数为0.18左右,现在基尼系数已接近0.4,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发生了说明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 (1)基尼系数衡量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4分) (2)我国的基尼系数提高,说明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4分) (3)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打破了平均主义,有利于经济发展。(3分) (4)要适当注意公平,尤其是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并实现社会保障。 6.国防、钢铁厂的污染、特大企业的存在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它们各自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1)国防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它是一种公共物品。(2分) (2)钢铁厂的污染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2分) (3)特大企业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垄断的存在。(2分) (4)用政府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9分) 国防――由政府提供; 污染――可以使用立法或行政手段,或者采用经济或市场手段; 垄断――政府可以用价格管制、反垄断法或国有化来消除垄断。 7.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5分) (2)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上升(从P2上升到P1),引起沿同一条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从Y2减少到Y1);物价下降(从P1下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从a点到b点),总需求增加(从Y1Y2)。(5分,其中作图2分) (3)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政府支出增总需求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1移动到AD2。 8.用图形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购买住房为投资需求,它会影响总需求。(4分) (2)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1移动到AD2。(4分) (3)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1增加为Y2),物价水平上升(由P1上升为P2)。 因素变加引起可以用 P P2 P1 LAS AD 即物价 SAS2 SAS1 需求曲求减少降到移动增加到 0 Y2 Y1 GDP 即从 P AD2 AD1 P2 P1 SAS 9.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果中东政治动荡引起石油产量减少,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它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 0 Y1 Y2 GDP 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3分) (2)石油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从而生产其他相关产品的成本增加,这会影响短期总供给。(3分) (3)短期总供给曲线从SAS1向上移动至SAS2。(3分) (4)当AD和LAS不变时,SAS的向上移动引起GDP减少(从Y1减少到Y2),物价水平上升(从P1上升到P2)。(3分) (5)作图占3分。 10.目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增加国内需求,用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如何才能增加消费需求。 (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C=f(Y)。(5分) (2)消费函数说明增加收入是增加消费的关键。(4分) (3)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3分) (4)通过改革,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11.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3分) (2)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3分) (3)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0移动到LM1。(3分) (4)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引起GDP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下降为i1。(3分) (5)作图占3分 12说明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的差别是什么? (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6分) (2)自然失业是长期现象,周期性失业是短期现象。(4分) (3)原因不同。引起自然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摩擦性失业)和一些制度因素(结构性失业)。引起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本)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l分。计15分) 1.政府为了扶植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农产品的税收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D.对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补贴 2.在下列价格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 )。 A.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B.价格变动的绝对值对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的影响C.价格的变动量除以需求的变动量 D.需求的变动量除以价格的变动量 3.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 A.MUA/PA 14.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 )。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C.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5.收益是指( )。 A.成本加利润 B.成本 C.利润 D.利润减成本 6.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连接起来的曲线,被称为( )。 A.无差异曲线 B.消费可能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生产扩展路线 7.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市场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 )。 A.水平线 B.垂直线 C.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8.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与横轴平行的线D.与横轴垂直的线 9.某人的吸烟行为属于( )。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0.西方国家使用最为广泛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原则是( )。 A.多数票原则 B.交易成本原则 C.产权原则 D.逆向选择原则 11.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 )。 A.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B.总是小于1 C.总是大于1 D.总是等于1 12.周期性失业是指( )。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 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13.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 )。 A.增加和利率提高 B.减少和利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 D.减少和利率降低 14.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开放程度的指标,即( )。 A.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B.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C.出口减去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D.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15.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 )。 A.I=S B.I+G=S+T C.I+G+X=S+T+M D.I+G+X+N=S+T+M+F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计l5分) 1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 )。 A.购买欲望 B.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C.用途的广泛性 D.商品的价格 E.商品的使用时间 17.消费者剩余是指( )。 A.需求曲线之上,价格线以下部分 B.供给曲线之上,均衡价格以下部分 C.需求曲线之下,价格线以上部分 D.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程度 E.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18.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有( )。 A.劳动 B.资本 C.土地 D.企业家才能E.利润 19.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 )。 A.工资率 B.闲暇 C.劳动者拥有的财富状况 D.社会习俗 E.人口总量及其构成 20.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有( )。 A.征收进口关税 B.实行进口配额C.非关税壁垒 D.实行出口补贴E.降低出口商品税率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每题1分.计10分) 21.限制价格应高于市场价格,支持价格应低于市场价格。 ( ) 22.需求量和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 ( ) 2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一定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接。 ( ) 24.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线形成生产扩展路线。 ( ) 25.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是一种直接需求。 ( ) 26.科斯主张用产权明确化的办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 ) 27.乘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 ) 28.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 ( ) 29.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息率,那么,它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 ) 30.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人因为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而变小了,进口倾向越大,乘数越小。 ( ) 四、配伍题(每题2分。计10分) 31.边际技术替代率 ( )22.外部经济 ( )33.边际消费倾向 ( )34.通货膨胀 ( )35.货币政策 ( ) A.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这项 经济活动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B.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人中所占比例,用MPC表示,即 C.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人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的比率。 D.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E.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的上升。注意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二是价格持续上涨。 五、简答题(每题l0分。计20分) 36.画图说明总供给曲线的种类与特点。37.简述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六、计算题(第1题7分。第2题8分。计15分) 38.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20--3P,QS=2+3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若厂家要扩大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策略? 39.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5(按两部门计算KG和KT),政府同时增加20万元政 府购买支出和税收。试求: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2)税收乘数KT; (3) G为20万元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 (4) T为一20万元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 七、论述题(计15分) 40.画图说明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比较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的长期均衡有什么不同? 试卷代号:102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m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宏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本)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l分.计15分) 1.C 2.A 3.C 4.B 5.A6.D 7.C 8.D 9.D l0.A11.B l2.A l3.B l4.A l5.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计l5分) 16.ABCE l7.CE l8.ABCD l9.ABCDE 20.ABC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每题l分。计10分) , 21.× 22.√ 23.× 24.× 25.×26.\/ 27.\/ 28.× 29.× 30.√ 四、配伍题(每题2分.计10分) 31.C: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人数量的比率。 32.外部经济:A: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这项经济活动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33.边际消费倾向:8: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人中所占比例,用MPC表示,即: 34.通货膨胀:E: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的上升。注意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二是价格持续上涨。 35.货币政策:D: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五、简答题(每题l0分.计20分) 36.参考答案: ab线,平行于横轴,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这是因为没有充分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供给。 bc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总供给和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化。这是在充分就业前或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段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cd线,垂直于横轴或平行于纵轴。表明价格水平变化,总供给量不变。这是因为已充分就业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这段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4分)37.参考答案: (1)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2分) (2)在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人们的收入增加,税收自动而及时地增加,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农产品支持价格等转移支付会减少,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而及时减少,各项转移支付的增加,又助于缓和经济的衰退。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4分) (3)但是,由于自动稳定器仅仅是对经济波动动作稳定性反应,在波动产生之前并不能发生作用。同时,它也不能充分调节社会需求,从而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物价稳定等目标,还必须依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4分) 六、计算题(第1题7分。第2题8分.计15分) 38.解:商品实现均衡时 也就是:20—3P=2+3PP=3 (2分) 在价格P=3时,市场需求量为Il,于是需求价格弹性为 当P=3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9/11,价格弹性小于1,属于缺乏弹性,厂商要扩大销售收入应采取提价策略。(2分) 39.(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2)税收乘数KT; (3)AG为20万元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4)AT为--20万元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参考答案: 已知:b=0.85 G=20万元T=20万元 万元 万元 七、论述题(计15分) 40•画图说明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比较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的长期均衡有什么不同? 在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虽然可以实现均衡,但由于不能调整生产规模,厂商在短期均衡时可能会有亏损。但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瓜分超额利润,最终使超额利润为零,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2分) 具体过程如下: 1)如果供给小于需求,价格水平高,即存在超额利润时,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或行业中 有新厂商加入,从而使整个行业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下移,使超额利润减少,直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2分) 2)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水平低,即存在亏损时,则厂商可能减少生产规模或行业中有一些厂商退出,从而使整个行业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下升,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上移,直至亏损消失为止。(2分) 3)供给等于需求,实现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由于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并可以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供给小于需求和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都会自动消失,最终使价格水平达到使各个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 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其均衡条件是:MR=AR=MC=AC (2分) 4)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相比,其区别在于:第一,长期均衡的条件不同。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条件是:P=MR—SMC=LMC—LAC=SAC。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 第二,长期均衡点的位置不同。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产生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而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不可能产生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第三,获得利润不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完全垄断厂商由于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可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试卷代号:102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试题 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l5分) 1.供给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其倾斜的方向为( )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左上方 2.鸡蛋的供给量增加是指供给量由于( ) A.鸡蛋的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B.人们对鸡蛋偏好的增加 C.鸡蛋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增加 D.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3.在同一个平面图上有( ) A.三条无差异曲线 B.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许多但数量有限的无差异曲线 D.二条无差异曲线 4.如果消费者消费l5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l00个效用单位,消费l6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6个效用单位,则第l6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 ) A.108个 B.100个 C.106个D.6个 5.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 A.固定成本 B.机会成本 C.平均成本 D.隐成本 6·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是(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D.没有关系 7.完全垄断厂商定价的原则是( ) A·利润最大化 B.社会福利最大化 C·消费者均衡D.随心所欲 8·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 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C·生产的外部经济D..消费的外部经济 。 9·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 ) A·公共产品 B.外部不经济效果 C·交易成本D.外部经济 10·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D.政府支出减少 11.通货膨胀是( ) 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不是 12·要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采取的措施有( ) A·提高税率 B.减少政府购买 C·增加财政转移支付D.降低再贴现率 13.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的杌构是( ) A·财政部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D.中央政府 14-要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卖出国债 B.提高准备金率 C·降低再贴现率D.减少货币供应 1,5.与对外贸易乘数无关的因素是( ) A·边际税收倾向 B.边际进口倾向 C·边际效率倾向D.边际消费倾向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多选、漏选均不给分。共15分) 1.下列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 ) A.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B.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需求的变动量除以价格的变动量 C.收入弹性描述的是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D.收入弹性描述的是收入与需求量的关系 E.交叉弹性就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下面属于正常商品的是( ) A.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时,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40% B.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时,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90% C.已知某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收入效应减少 D.已知某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收入效应增加 E.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某商品的需求量减少200,4 3.按竞争与垄断的程度,我们将市场分为( ) A.完全垄断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D.完全竞争市场 E.营销市场 4.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 A.表明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就越低 B.表明价格水平越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 C.表明利率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就越高 D.表明价格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E.表明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5.菲利普斯衄线是一条( ) A.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描述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C.反映货币主义学派观点的曲线 D.反映新古典综合学派观点的曲线 。 E.反映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的凹线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每题l分,共10分) 1.已知某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小于零,则这两种商品是独立品。( ) 2.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最大。( ) 3.生产扩展路线是在不同生产规模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 4.垄断竞争市场就是指产品没有差别的市场。( )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其价格都是一个常数。( ) 6.市场经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资源的配置作用。( ) : 7.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一定等于l。( ) 8.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 9.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为1。( ) 10.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因为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而变小,进口倾向越大,乘数越小。 ( ) 四、配伍题(每个2分。共10分) 1.无差异曲线( ) 2.预算线( ) 3.寡头垄断( ) 4.公开市场业务( ) 5.再贴现( ) A.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B.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 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C.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可以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 D.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E.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五、简答题(第l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 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2.简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六、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 1.某钢铁厂的生产函数为Q=5LK,其中Q为该厂的产量,L为该厂每期使用的资本数 量,K为该厂每期使用的资本数量。如果每单位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2元和l元,那么每期生产40单位的产品,该如何组织生产?· 2.假定: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9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收倾向为0.2的情况下。试求:(1)乘数是多少?(2)国民收人增加400亿元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应增加多少? 七、论述题(共20分) 试述投资乘数的作用及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结合实际谈谈近几年投资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作用。 试卷代号 l02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M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B 2.C 3.B 4.D 5.A 6.C 7.A 8.C 9.D l0.A 11.A l2.C l3.B l4.C l5.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多选、漏选均不给分。共15分) 1.ADE 2.ABD 3.ABCD 4.BD 5.ABD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每题1分。共10分) 1.X 2.X 3.\/4.× 5.V 6.× 7.\/ 8.× 9.\/ 10.\/ 四、配伍题(每个2分。共10分) 1.无差异曲线(D) 2.预算线(B) 3.寡头垄断(A) 4.公开市场业务(E) 5.再贴现(C) 五、简答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 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 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分)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倾斜,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6分) 2.简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2分) 在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人们的收入增加,税收自动而及时地增加,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农产品支持价格等转移支付会减少,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而及时减少,各项转移支付的增加,又助于缓和经济的衰退。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3分) 但是,由于自动稳定器仅仅是对经济波动动作稳定性反应,在波动产生之前并不能发生作用。同时,它也不能充分调节社会需求,从而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物价稳定等目标,还必须依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六、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7分,共15分) 1.某钢铁厂的生产函数为Q=5LK,其中Q为该厂的产量,L为该厂每期使用的资本数 量,K为该厂每期使用的资本数量。如果每单位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2元和l元,那么每期生产40单位的产品,该如何组织生产? 解:由该厂的生产函数Q=5LK可得 按照厂商组合生产的最优要素组合 可得出 5K/5L=1/2 (4分) 又由厂商每期生产20单位产品的条件可知 40=4LK 由(1)(2)可求出 K=2,L=4 答:生产者应该购买资本2个单位,购买劳动力4个单位,进行生产。(4分) 2·假定: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900亿元, 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收倾向为0.2的情况下。试求:(1)乘数是多少?(2)国民收入增加400亿元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应增加多少? 参考答案:已知 =400/3.57=112亿元(4分) 七、论述题(共20分) 试述投资乘数的作用及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结合实际谈谈近几年投资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作用。 (1)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 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一般地,假设投资变动 国民收入将随之变动Y如果经济中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 向为b,那么,投资增加引起的最终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为: 上式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而k数。 (2)投资乘数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当投资增加时,它所引起的收入增加要大于所引起的投资增加;另一方面,当投资减少时,它所引起的收入减少也要大于所引起的投资减少。因此,经济学家常常将乘数称作一把“双刃剑”。乘数的作用体现为: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投资可以使国民经济迅速走向繁荣和高涨,在经济繁荣时减少投资也可以使国民经济避免发展过热。 (3)投资乘数要发挥作用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一是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 源;二是经济中不存在“瓶颈部门”,或瓶颈约束程度较小。(4分) . 联系实际部分。(5分) 试卷代号:102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等于1.5,供给弹性等于0.8,蛛网的形状是 A.收敛型 2.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 ) B.边际效用为零 1陂称为投资乘数。投资乘数也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1b 3.商品的收入不变,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 ) C 沿着横轴或纵轴移动 4.随着产量的增bD.,平均固定成本( ) B .一直趋于减少 5.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6.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 该企业在短期内( ) C 继续生产但亏损 7.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 D.与横轴垂直的线 8.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 ) D.外部经济 9.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总是( ) B.总是小于1 10.总需求曲线表明( ) 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11 周期性失业是指( ) 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13.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 增加政府支出 14.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 ) B.财政政策效果好 15.当法定准备金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15000货币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漏选均不给分,共10分) 16.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包括( ) A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可以相交 B.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 C 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正斜率 D。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E 在坐标图上有许多条无差异曲线 117.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关系是( ) A.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大 B .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小 C 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小 D.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大 E.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没关系 18.总需求的构成( ) A.居民的消费 B.企业的投资 C 政府的支出 D.净出口 E.居民的收入 19.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 B.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 . D.菲利普斯曲线形状不是一条直线 E 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零 20.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手段是( ) A 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降低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 公开市场业务买人国债 D.向商业银行卖出国债 E 以上四个都对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X,每题1分,共10分) 21.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l,则这种商品是奢侈品。( ) 22.价格下降时,任何商品的替代效应都是正数。( ) 2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 ) 24.对任何企业来说,如果边际成本降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该企业应当降价销 售。 ( ) 25.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和0.2,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等。 ( ) 26.外部经济说明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 27.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 ) 28.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 29.“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 30.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息率,那么,它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31均衡价格 32.收入效应 33.公共物品 34.失业率 35:货币政策 五、简答题(第36题8分,第37、38题各6分,共20分) 36.画图说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37.简述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厂商长期均衡 3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的区别 六、计算题(第39题8分,第40题7分,共15分) 39.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试求该商 40.设有如下简单经济模型:G=200试求: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的均衡值及综合乘数。 七、论述题(共15分) 41. 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但也有人认为只要是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就用本国生产的产品而绝不进口,这才是爱国主义者。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具体国情加以分析说明。 试卷代号:102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金融学、会计/工商管理 专业 宏微观经济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漏选均不给分,共10分) 16。BDE 17.AC 18.ABCD 19.ACD 20.ABC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X,每题1分,共10分) 21.X 22.√ 23.√ 24.X 25.√ 26.X 27.√ 28.X 29.X 30.X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31.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32.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33.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4.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35.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五、简答题(第36题8分,第37、38题各6分,共20分) 36.解: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2分)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2分)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2分)如图所示: 37.解:在长期中,完全垄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改变生产规模,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规模经济,所以厂商总会使自己获得超额利润,厂商的超额利润是可以而且应该长期保持的,如果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经营中总收益不能弥补其经济成本,那么,除非政府给予长期补贴,否则它势必会退出此行业。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 (4分) 在长期中,完全垄断企业处于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2分) 38.解:(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2)在这两种支出增加额相等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效应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原因在于政府购买支出是全部用于消费,而政府转移支付一部分用于消费,而另一部分有可能用于储蓄。(3分) 六、计算题(第39题8分,第40题7分,共15分) 39.解(1)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QD=Qs 也就是14—3P=2+6P 七、论述题(共15分) 4l。 (理论阐述占10分,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占5分) 解:(1)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2分) (2)资源禀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来的,所以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2分) (3)他们认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别,即各国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主要出口由本国丰富资源所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产品,这对各国的贸易是互利的。而且使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最优化,会增加世界各国的福利。(4分) (4)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个国家的发展—定要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可持续发展。(2分) xiniz 一、填空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2.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动。 3.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4.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总量。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对个别企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6.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7.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这种情况被称为(逆向选择)。 8.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9.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10.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11.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20%)。 12.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3.浮动汇率制分为(自由浮动(清洁浮动))和(管理浮动(肮脏浮动))两种。 1.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 4.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 达到最大。 5.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6.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7.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称为(劳伦斯)曲线,根据这种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8.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9.经济增长是指(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0.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表示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11.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1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13.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2.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 3.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4.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5.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竞争产品(有)差别。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7.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搭便车)。 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9.经济增长是指(.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0.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11.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 12.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13.内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证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 2.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3.当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时,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处于这种均衡状态的市场称为市场处于(市场出清)状态。 4.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5.在分析技术效率时,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 6.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本) 。 7.假设某一市场的销售额为1000亿元,在该市场上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200亿元、160亿元、140亿元和100亿元,则该市场上的四家集中率为(60%)。 8.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风险)。 9.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10.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11.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 )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12.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13.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_(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4.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净出口)。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 4.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AC)。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技术进步),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收入等于储蓄)。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 )和(税收)。 1.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需求缺乏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4.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可能线向(右)平行移动。 5.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MR=MC)。 6.在短期,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固定成本)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属于(可变成本)成本。 7.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 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9.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被称为(道德危险)。 10.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1.GDP-折旧=(NDP)。 12.需求管理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个内容。 1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项目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 。 14.外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2.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是需求(减少),向右移动是需求(增加)。 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6.分配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分配问题上的应用。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收入)。 9.M2=(M1)+( 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收入等于储蓄)。 11.货币供给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 12.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3.在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1.选择就是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决策。 2.价格机制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3.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或生产者均衡) 。 4.会计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5.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6.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7.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 9.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了在短期中,(总需求(总支出))是决定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最重要因 素。 10.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11.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 12.在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上升)。 1.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2.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 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5.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6.当收入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为(零);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为(一)。 7.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8.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收入)。 9.资本──产量比率是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10.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11.银行创造货币就是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 12.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 13.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被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1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总和平衡。 二、单项选择题: 1.只有在何种情况发生时,存在供给小于需求?(A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2.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叫做:(B.消费可能线) 3.机会成本是指:(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4.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C垄断竞争市场) 5.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C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6.劳动力总量包括:(A工作年龄人口中的所有就业者和失业者) 7.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B工作时期储蓄以便为退休后的消费提供资金) 8.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是:(C调节货币供给量) 9.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周期性失业) 10.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A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C.相互补充的) 2.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B.减少) 3.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卖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应该:(A.适当降低价格) 4.在短期中,当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上方时:(B.平均成本是递增的) 5.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销售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略有差别,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A.垄断竞争) 6.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的变动:(B.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7.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以上都是) 8.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提高失业率) 10.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C.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总需求: 1.需求定理表明:(C.计算机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其需求量增加) 2.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D.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3.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的关系是:(B.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4.当劳伦斯曲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夹面积为零时,基尼系数:(B.等于一) 5.垄断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A.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使价格没有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 6.劳动力参工率是指:( B.劳动力人数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 7.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B.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8.引致消费取决于:( C.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9.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10.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对一般的商品来说,当其供给不变时,如果其需求增加,则该商品的:(B.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2.总效用达到最大时:(B.边际效用为零) 3.内在经济是指:( 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A.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5.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之所以是价格接受者,是因为:(C.它的产量只占行业的全部产量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 D.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价值加总) 7.在总需求中,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B.投资) 8.IS-LM模型研究的是:( B.在利息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9.周期性失业是指:(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0.汇率贬值将引起:(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互补品价格上升)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4.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A.企业数量很少) 5.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6.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B.国内生产总值) 7.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B.摩擦性失业) 8.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 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C.提高失业率) 1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导致:(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C.资源的有限性) 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是(C.调节货币供给量)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B.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2.农产品市场上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的原因必定是(C.开发出了高产的新品种) 3.某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如果对该商品征税,那么税收(B.主要由消费者承担) 4.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A.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 5.经济学上所说的短期是指(C.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时期) 6.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C.等于零) 7.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量会(B.先增加后减少) 8.充分就业的含义是(C.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9.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1.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会引起:(C。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2.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D。75) 3.内在经济是指:(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4.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B。MR=MC) 5.当劳伦斯曲线和绝对平均线所夹面积为零时,基尼系数:(A。等于零) 6.最全面反映经济中物价水平变动的物价指数:(A。消费物价指数) 7.假如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储蓄率为20%的条件下,根据哈罗德模型,资本—产量比率应该是:(B。2。5) 8.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哪一项与物价水平无关:(C。政府需求 ) 9.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会引起:(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 10.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C。外国居民在本国旅游的支出 ) 1.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那么:(C。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2.某人愿意用20元买第一件衬衫,愿意用35元买头两件衬衫。第二件衬衫的边际效用是:(C。15) 3.内在经济是指:(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4.在短期中,当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上方时:(B。平均成本是递增的) 5.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指在停止营业点之上的:(B。边际成本曲线) 6.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因素是:(C。技术) 7.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该曲线变为一条垂线的条件是:(D。总供给受到了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 8.公开市场活动是指:(C。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9.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货币主义得出的政策结论是:(C。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用,而在长期中无用) 10.清洁浮动是指:(A。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 1.互补品价格下降一般会导致:(B。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B。递减) 3.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B。产量增加) 4.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D。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5.下面存在搭便车问题的物品是:(D。路灯) 6.通货是指:(C。纸币和铸币) 7.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 8.IS-LM模型研究的是:(B。在利息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9.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增加消费) 三、判断正误题: 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世界上许多城市对房租进行限制,这种作法称为价格下限。 3.(√)如果对食盐的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只占一个极小的比例,那么对食盐的需求就是缺乏弹性的。 4.(√)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5.(√)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都不一定相等。 6.(×)用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所计算出的物价指数是相同的。 7.(×)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8.(√)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 9.(×)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0.(×)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乘数大于一般的乘数。 1.(√)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2.(×)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 3.(×)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 4.(√)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区别主要在于产品是否有差别。 5.(×)用先进的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会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6.(×)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7.(×)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 8.(×)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9.(×)物价稳定就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10.(×)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和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是完全相同的。 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2.(√)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3.(×)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之点就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交点。 4.(√)一般来说,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 5.(×)由于寡头之间可以进行勾结,所以,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竞争。 6.(×)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7.(×)充分就业就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都有工作。 8.(×)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 9.(×)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 10.(√)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支出(即国内总需求)与对国内产品支出(即对国内产品总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001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流量。 2.(√)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商品的价格不变,则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3.(×)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 4.(√)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 5.(√)垄断的存在会引起市场失灵。 6.(√)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分歧是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在政策上的分歧是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经济。 7.(√)只要人们普遍接受把“万宝路”香烟作为交换媒介,“万宝路”香烟就是货币。 8.(√)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9.(√)围绕菲利蒲斯曲线的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 10.(×)物价稳定就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1.(×)对“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实证方法。 2.(√)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 3.(×)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4.(×)与单一定价相比,歧视定价获得的利润更多,因此垄断者普遍采用歧视定价。 5.(×)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 6.(√)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 7.(√)在短期内,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8.(√)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9.(√)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 10.(√)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1.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2.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是基本相同的。√ 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根本区别之一。(√) 2一场台风摧毁了某地区的荔枝树,市场上的荔枝少了,这称为供给减少。(√) 3.某种物品越是易于被替代,其需求也就越缺乏弹性。(×) 4.电力部门对工业用电与民用电实行不同的价格属于二级价格歧视。(×) 5.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 6.生产要素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和联合的需求。(√) 7.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小。(×) 8.周期性失业就是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9.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0.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 1.(×)实证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 3.(×)消费者均衡之点可以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也可以是它们的切点。 4.(×)等产量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线。 5.(×)与单一定价相比,歧视定价获得的利润更多,因此垄断者普遍采用歧视定价。 6.(×)价格管制就是政府对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进行控制。 7.(×)在工作年龄人口中,所有人都是劳动力。 8.(×)货币中性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 9.(√)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增加储蓄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减少储蓄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10.(√)经济学家认为,引起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根源都在于经济中的垄断。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2.(×)当香蕉的价格为每公斤3元时,消费者购买500公斤香蕉,而水果商愿意提供600公斤香蕉。所以,3元是香蕉的均衡价格。 3.(×)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同样数量的商品总是提供同量的效用。 4.(√)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之分。 5.(√)现代生产的特征之一是迂回生产的过程加长,从而生产效率提高。 6.(×)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差就是GDP平减指数。 7.(×)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实际财产增加,总需求增加。 8.(×)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9.(×)货币乘数是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 10.(×)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两者的差额,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两者之间的差额。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2.(×)世界上许多城市对房租进行限制,这种作法称为价格下限。 3.(√)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缺乏弹性,这意味着当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农民的总收益将增加。 4.(×)分析技术效率时所说的短期是指1 年以内,长期是指1年以上。 5.(×)正常利润是对承担风险的报酬。 6.(×)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的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的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7.(×)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8.(√)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9.(×)物价稳定就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10.(×)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和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是完全相同的。 四、计算题 1.当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20%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30%,计算需求收入弹性,并说明这种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 1.(1)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 (2)从其收入弹性为正值来看,该商品是正常商品;由于其收入弹性大于一,故该商品为奢侈品。 2.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也可以用1-MPC得出) 1.已知M=120,PX=20元,PY=10元,消费者在购买X与Y商品时的组合方式,以及从X、Y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如下: 组合方式 MUX/PX与MUY总效用 /PY QX=6 QY=0 1/20≠0/10 QX=5 QY=2 2/20≠8/10 QX=4 QY=4 5/20≠7/10 1 67 69.5 QX=3 QY=6 12/20=6/10 87 QX=2 QY=8 14/20≠5/10 85.5 QX=1 QY=10 QX=0 QY=12 从上表可看出,购买3单位X商品与6单位Y商品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2.某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2.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1/(1-0.6+0.2)=1.67 1.下面是某企业的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情况: 0/20≠3/10 70.5 16/20≠4/10 80 边际成本(元) 2 4 6 8 10 量 产边际收益(元) 2 4 6 8 10 10 8 6 4 2 这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为什么?2.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根据题意,当产量为6单位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2)在产量小于6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表明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企业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在产量大于6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这对该企业来说就会造成亏损,因此企业必然要减少产量;只有生产6单位产量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企业就不再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2.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已知cu=0.2,r=0.1,则 。 已知M=1200,mm=4,根据公式 ,H=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 1.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1.已知Ed=0.15,P=1.2, ,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 。(元),该商品的价格上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2.如果要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6%提高到8%,在资本-产量比率为3 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有何变化?2.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 。已知C=3,G1=6%,G2=8%,将已知数据代入,则有: S1=3×6%=18%S2=3×8%=24%因此,储蓄率应从18%提高到24%。 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10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4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 Q1. 。 Ed(Q1Q2)2(P1P2)220P300.671.34 40.581.某企业产品价格弹性系数在0.5-2.0之间,如果明年把价格降低10%,销售量预期会增加多少? 解:根据公式: QQQP EdPPP Q当Ed=-0.5时,Q0.510%5% QEd当Ed=-2.0时, Q2.010%20% Q因此,销售量预期会增加5%-20%之间。 2.某个国家共有1亿人,16岁以下儿童20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1000万人。在全日制学校学生1400万人,家庭妇女500万人,残疾人和其他没有劳动能力者100万人,失业者500万人,其余为就业者。这个经济中劳动力参工率与失业率分别是多少?2.(1)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7000-2000=5000万人,劳动力参工率为:5000/7000=0。714。 (2)该国的失业率为:500/5000=0。1,即该国的失业率为10% 2.根据如下资料,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项目 金额(亿元) 项目 项目金额(亿元) 耐用品支出 318.4 劳务 进口 公司利润 出口 居民住房支出 1165.7 429.9 284.5 363.7 154.4 厂房与设备支出 426 政府购买支出 748 工资和其它补助 2172.7 所得税 非耐用品支出 435.1 858.3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56.8 解:GDP=C+I+G+(X-M)=(318.4+858.3+1165.7)+(426+154.4+56.8)+748+(363.7-429.9)=3661.4 1.20世纪70年代汽油价格上升了200%,豪华汽车(耗油大)的需求量减少了50%,这两者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1.(1)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2)由于交叉弹性为负值,故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2.一个经济中的消费需求为8000亿元,投资需求为1800亿元,出口为1000亿元,进口为8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总需求,并计算各部分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2.(1)根据题意,C=8000亿元,I=1800亿元,NX=1000-800=200亿元,因此:YD=C+I+NX=8000+1800+200=10000亿元。 (2)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为:8000/10000=0。8,即80%。 (3)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为:1800/10000=0。18,即18%。 (4)国外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为:200/10000=0。02,即2% 1.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10%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1.已知Ed=1。5, ,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需求量会增加: 2.195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300元,2000年,教授的平均工资为4000元。以1950年的物价指数为100,2000年的物价指数为2100,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增加了,还是减少了?2.2000年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1950年的名义工资× 从计算结果来看,教授的实际平均工资减少了。 五、问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如何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2.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2)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从P2上升到P1),引起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求减少(从Y2减少到Y1);物价下降(从P1下降到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a点到b点),总需求增加(从Y1增加到Y2).(3)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1移动到AD2。 1.国防、钢铁厂的污染、特大企业的存在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它们各自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1.(1)国防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它是一种公共物品。 (2)钢铁厂的污染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3)特大企业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垄断的存在。(4) 用政府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 国防――由政府提供; 污染――可以使用立法或行政手段,或者采用经济或市场手段; 垄断――政府可以用价格管制、反垄断法或国有化来消除垄断。 2.目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增加国内需求,用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如何才能增加消费需求。2.(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C=f(Y)。(2)消费函数说明增加收入是增加消费的关键。(3)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4)通过改革,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1.降价是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方式。但为什么餐饮业可以降价促销,而中小学教科书不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1.(1)餐饮业属于需求富有弹性(有替代品),中小学教科书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由教育部门指定,无替代品)。 (2)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降价可使总收益增加;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降价会使总收益减少。 (3)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降价促销,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不能降价促销。 1.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人口的基尼系数为0.18左右,现在基尼系数已接近0.4,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发生了说明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1.(1)基尼系数衡量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2)我国的基尼系数提高,说明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 (3)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打破了平均主义,有利于经济发展。(4)要适当注意公平,尤其是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并实现社会保障。 2.用图形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1)购买住房为投资需求,它会影响总需求。 (2)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1移动到AD2。 (3)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1增加为Y2),物价水平上升(由P1上升为P2) 1.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1.(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产量最大之间。 2.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货币政(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 策对经济的影响。2.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i i0 IS LM时平均产量是递减 LM产量达到最量与边际产量的关平均产量最大和总 0 Y0 Y1 Y 与货币市场同时均型。(2)扩张性货币 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3)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0移动到LM1。 (4)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引起GDP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下降为i1。 1.用等产量分析方法说明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1.(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 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和生产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2分) (2)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3)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4)把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结合在一个图上,这样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如图所示: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线Q2相切于E,这时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5)作图3分。 1.说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要求作图) 答案要点:(1)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4分)(2)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的关系:(6分) 边际产量(MP)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AP)曲线的最高点。 相交前,MP>AP,平均产量(AP)递增; 相交后,MP<AP,平均产量(AP)递减; 相交时,MP=AP,平均产量(AP)最大。 (3)作图(5分) A · AP 2.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要求作图) L (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2)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总需求。(3)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0移动到LM1。(4)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利率下降,即从i0下降为i1,国民收入(GDP)增加,即从Y0增加到Y1。(5)作图。 1.划分市场结构根据什么标准?市场结构有哪几种类型?1.(1)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1分)各个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根据三个标准来划分市场结构。 第一,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即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 第二,行业的进入限制,它来自自然原因和立法原因。 第三,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2)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完全竞争。它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第二、垄断竞争。它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 第三、寡头。它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 第四、垄断。它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 2.用图形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的三种宏观经济均衡状况。2.(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2)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Y0=Yf。(3)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左边,这时Y0>Yf。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4)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右边,这时Y0 2.各国在不同时期都采用过赤字财政政策,分析赤字财政政策的筹资方式及对经济的影响。2.(1)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即政府收入小于支出。 (2)赤字财政用货币筹资与债务筹资来筹资。 货币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还本付息,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 债务筹资就是把债券买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这种筹资方法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货币量,也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但政府必须还本付息,这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3)赤字财政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尤其是可以较快使经济走出衰退。 (4)赤字财政会加重财政负担,并引起通货膨胀,减少储蓄。 1.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1.(1)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搭便车。公共物品可以搭便车,消费者要消费不必花钱购买,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3)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2.在经济衰退时应该采取什么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2)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3)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的政策。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4)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 二、计算题类型: p f7E)]%G有你更精彩!1、需求价格弹性及总收益的计算 例:某种商品原先的价格为1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如果降价至0.8元一公斤,此时的销售量是多少?降价后总收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 已知:P1=1元, Q1=1000公斤,Ed=-2.4,P2=0.8 元, 求:(1)Q2=?(2)TR2-TR1=?: 解:(1)根据公式:Ed=(Q2 – Q1 ) / Q1/(P2-P1)/ P1 将己知代入上式,可得Q2=1480公斤 2TR2-TR1=P2•Q2-P1•Q1=0.8×1480-1×1000=184元即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184元。 1-1.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QP解:根据公式:EQQEd1.58%12%, dQPPP 需求量会增加12% 。 1-2.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1.2元,试问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解: 已知Ed0.15,.....P1.2,....根据一般公式EdQ10%, Q10%Q/Q,代入得:0.15,∴P1.210%0.150.8(元),即价格上 PP/P1.2 涨0。8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1-3.某旅游车载客量为100人,需求弹性系数为2,当价格为每人150元时,仅有游客50人,当价格降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游客达到100人。0409解:已知Ed2........P1150,.......Q140,Q2100。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EdQ2Q1QQ1QPP2P1PP1,代入得:2(10050)/50, ∴P275元, (P2150)/150即当价格降为75元时,才能使游客达到100人。 1-4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当其价格由4元下降为2元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价格为4元时, 需求量为3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0301 解:根据EdPPP24QQ120.5P4PP,P1, QP需求量会增加QEdP2(0.5)100% 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3000+3000×100%=6000瓶 2-1某国为了鼓励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于1973年采取措施限制石油进口,估计这些措施将使得到的石油数量减少20%,如果石油的需求弹性在0.8~1.4之间,问从1973年起该国的石油价格预期会上涨多少?0209,0309 解:根据公式: EdPQQQEdQPP P 当Ed=0.8时, 当Ed=1.4时, P20%0.825% PP20%1.414.29%P石油价格预期会上涨14.29%-25%之间. 业率。0409 4-1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解:(1)劳动力人数=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1000 + 100=1100万人 (2)失业率=失业人数 / 劳动力人数=100 / 1100=0.0909=9.09% 2-2.某企业产品价格弹性系数在0.5-2.0之间,如果明年把价格降低10%,销售量预期会增加多少?0401,0503 解:根据公式:EQQdPPQPEdQP 当Ed=-0.5时,Q0.5(10%)5%Q 当Ed=-2.0时, Q2.0(10%)20% Q销售量预期会增加5-20% 。 3-1.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0.5,当价格为每公斤3.2元时,销售量为1000公斤,若其价格下降10%,销售量是多少?该商品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多少?0207 解:根据公式EdQ/Q,QEdP0.510%5%, P/PQP降价后的销售量为:1000×(1+5%)=1050公斤 降价前的总收益为:3.2×1000=320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为:3.2×0.9×1050=3024元,3200-3024=176元 ∴该商品降价后的总收益减少了176元。 3-2某种商品原来的价格为每公斤1.20元,销售量为8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请问该商品价格下降为每公斤0.90元之后,总收益发生了什么变化?0303 解:根据公式EdQ/QQP0.91.2,Ed2.460%, QP1.2P/P 降价后的销售量为:800+800×60%=1280公斤降价前的总收益为:1.2×800=96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为:0.9×1280=1152元,1152-960=192元 ∴该商品降价后的总收益是增加了,共增加了1152-960=192元。 6-2假设一国现有纸币1200亿元,铸币10亿元,存款货币3000亿元,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存款2000亿元,请计算该经济中的M1与M2 。 解: 现金=纸币+铸币=1200+10=1210亿元, M1=现金+活期存款=1210+3000=4210亿元 M2 = M1 +定期存款及其他储蓄存款=4210+2000=6210亿元。 3-3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如果其价格下降25%,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价格为2元时, 需求量为2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是多少?总收益有何变化?0307 解:(1)已知E=3,P/P=25%,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Ed需求量会增加:Q/Q = EdP/P= 3×25% = 75 % (2)降价后的需求量Q2=Q1+Q=2000+2000×75%=3500瓶,价格P2=P1×(1—25%)=1.50元 (3)降价前的总收益TR1=P1Q1=2×2000=400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TR2=P2Q2=1.5×3500=525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增加了TR2-TR1=5250-4000=1250元。 5-1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解:(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5-2已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5,当自发总需求增加50亿元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 解:乘数公式:aQ/Q, P/PY11 , a2, AE1c10.5∴国民收入会增加YaAE250100亿元 5-3.社会收入为1500亿元时,储蓄为500亿元,收入增加为2000亿元时,储蓄为8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乘数。0303 解:Y20001500500,S800500300,CYS500300200, 边际消费倾向MPC=C2000.4, Y500边际储蓄倾向MPS=1-MPC=0.6, 乘数a111.67 1MPC10.46-1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800万元,按规定要留100万元作为准备金,请计算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解:最初存款R=800万元,准备金=100万元,准备金率 r银行能创造的存款货币D1000.125=12.5% 800R8006400万元 r0.125项目金额(亿元) 1165.7 2.根据如下资料,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0207 项目 耐用品支出 厂房与设备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 工资和其它补助 所得税 435.1 居民住房支出 非耐用品支出 858.3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解: 消费 C=318.4+858.3+1165.7=2342.4亿元, 投资I=426+154.4+56.8=637.2亿元 政府支出G=748亿元 净出口NX=363.7-429.9 =-66.2亿元 该国的GDP=C+I+G+NX=2342.4+637.2+748-66.2=3661.4亿元 5、失业率的计算: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计算公式: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失业人数 56.8 154.4 7 2172.出口 363.7 748 公司利润 284.5 426 进口 429.9 金额项(亿元) 目 318.4 劳务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5.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解:总效用为TU=14Q-Q2 所以边际效用MU=14-2Q 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MU=14-2Q=0 Q=7, 总效用TU=14·7 - 72 = 49 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 6.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TU=4X+Y,如果消费者消费16单位X和14单位Y,试求: (1)消费者的总效用 2)如果因某种原因消费者只能消费4个单位X产品,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产品? 解:(1)因为X=16,Y=14,TU=4X+Y,所以TU=4*16+14=78 (2)总效用不变,即78不变 4*4+Y=78 Y=62 7.假设消费者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求: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 解:MUX=2X Y2 MUY = 2Y X2 又因为MUX/PX = MUY/PY PX=2元,PY=5元 所以:2X Y2/2=2Y X2/5 得X=2.5Y 又因为:M=PXX+PYY M=500 所以:X=50 Y=125 9.Q=6750 – 50P,总成本函数为TC=12000+0.025Q2。 求(1)利润最大的产量和价格?(2)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1)因为:TC=12000+0.025Q2 ,所以MC = 0.05 Q 又因为:Q=6750 – 50P,所以TR=P·Q=135Q - (1/50)Q2 MR=135- (1/25)Q 因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是MR=MC 所以0.05 Q=135- (1/25)Q Q=1500 P=105 (2)最大利润=TR-TC=89250 三、问答题 1、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qincai.net 1.引起变动的原因不同: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2)曲线表现不同: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2、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解释“薄利多销”的原因:(1)总收益是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2)“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3)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4)总收益的增加不一定等于利润的增加。在薄利多销的情况下,企业应使价格的降低不仅能增加总收益,而且还能增加利润。 第一章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它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选择: (1)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2)选择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生产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①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5、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6、生产可能曲线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2)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这三个概念,它凹向原点说明了为了多生产一种物品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是递增的。 7、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1) 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利用。 第二章 2、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居民购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2)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 (3)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3、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4、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5.供求定理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养活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6、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决策机制是分散决策、协调机制是价格、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 (2)价格机制又称市场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价格机制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情报、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4)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作用以三个重要的假设为前提条件。第一、人是理性的。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第三,信息是完全的。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这样,一方面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减少了对该商品的供给。价格的这种下降,最终必将使该商品的供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理,当某种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也会通过价格的上升而使供求相等。价格的这一调节过程,是在市场经济中每日每时进行的。价格把各个独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而正常地运行。 1、需求、需求曲线、需求定理 (1)需求是居民户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曲线: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反方向变动。 7、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 (1)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在实行价格上限时,价格起不到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 (2)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 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章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a.一般公式:EdQQQP。 PPPQb. 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EdQP(Q1Q2)2(P1P2)2。 例: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案:(1)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EdQP(Q1Q2)2(P1P2)210251.427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需求弹性的分类: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举例:胰岛素 (2)需求无限弹性,即Ed→∞。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举例:黄金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 =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举例:衣服 (4)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举例:粮食 (5)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举例:保健品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其他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EmQQYQY YYQ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 第二,收入富有弹性,即Em>1。;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m<1;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m=1;第五,收入负弹性,即Em<0 我们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划分商品的类型。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低档商品。收入弹性大于一的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一的商品为必需品。 (2)需求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ECXQXQXPYQXPY PYPYQX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系越密切;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 其弹性的绝对值接近于1,替代关系就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 (3)供给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Es (2)供给弹性的分类。 QPQP QPPQ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供给无弹性,即ES=0;第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第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1;第四,供给富有弹性,即 ES>1;第五,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发生变动之时,供给量很难调整,即生产无法立即增加或减少,所以,即期供给弹性几乎为零。换言之,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时间内,供给量几乎不变。在短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原料这类生产要素来改变供给量。但由于生产规模不能变,调整的幅度有限,短期中供给缺乏弹性。在长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供给可以充分调整,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5、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此问题在课本73页,最好可以用图形说明)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薄利多销”,“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指丰收了,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损。 6、弹性与税收分摊(1)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第四章 1、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主观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2、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3、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5、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偏好,用消费可能线表示收入与价格既定的限制条件,当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3)要求能够用图形说明。(参阅教材中P100图4-10) 6、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剩余并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3)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7、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 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8、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4、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M=Px·Qx+Py·Qy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也要移动,但并不是平行移动的。 第五章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图形说明)。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根据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时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TP,AP,MP代表。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图(见教材P122图5-1)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后是不利的。 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但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3、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1)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会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变动。 (2)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最适规模。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第二,市场条件。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4、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1)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2)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但前者是从纯粹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后者则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3)技术效率是基础,只有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才是目的。 (4)技术上有效率的不一定就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5、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1) (2) 6、用等产量分析法分析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1)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3)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Q1、Q2、Q3)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图见教材P133图5-7)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第六章 1.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的定义。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因为这些支出一笔一笔地记在会计帐簿中,所以,称为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的定义。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3)二者的不同: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第二、机会成本 在会计帐目上反映不出来,又称为隐性成本;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为显性成本。 2.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1)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2)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3)在正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3.短期成本分类 (1)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可变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2)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就是在短期内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4、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5、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1)总收益是企业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是企业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是指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2)三者之间的关系。TR=AR·Q AR=TR/Q MR=△TR/△Q 6、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第七章 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则价格高,存在超额利润;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则价格低,则存在亏损。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就是说,个别企业是从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产量的,而在MR=MC时就实现了这一原则。 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企业在长期中要作出两个决策:生产多少,以及退出还是进入这一行业。各个企业的这种决策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供给,从而影响市场价格。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使各个企业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企业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 2、歧视定价就是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3、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在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竞争的结果是经济利润为零,但短期中可以凭借产品特色形成的垄断地位获得经济利润。因此,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应该把长期变成一个个短期。这样作的关键则是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变化的产品特色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 (1)广告与营销手段的运用。(2)创造名牌。 4、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根据三个标准来划分市场结构。第一,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一般用四家集中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英文简称为HHI)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第二,行业的进入限制。进入限制来自自然原因和立法原因。第三,产品差别。根据 以上三个标准,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四种。 5、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即卖出的每一单位产品价格都是相同的。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企业可以采用高价少销,也可以采用低价多销。采用哪一种定价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受需求与供给的双方制约。一般来说,当某种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时,垄断企业采用高价少销是有利的。当某种产品需求富有弹性时,垄断企业采用低价少销是有利的。 第八章 1、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1)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劳伦斯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收入分配愈平等。反之,收入分配愈不平等。 (2)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平均。 2、收入分配目标:平等与效率(1)平等与效率的含义。平等是指各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平均,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有效,并得到充分利用。 (2)收入分配的三个标准。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成员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后两个标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率则会不利于平等,有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3)收入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收入再分配政策。(1)税收政策。市场经济各国出于各种目的而征收税收。其主要目的还是通过税收为政府各种支出筹资,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政府运用税收来调节宏观经济,在收入分配中,政府也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手段是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2)社会福利政策。 4、工资的决定:(1)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2)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第二,减少劳动的供给。第三,最低工资法。 第九章 1.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特征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 ,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 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 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 3.垄断与外部失灵 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如果是生产者垄断,即一般所说的垄断,或卖方垄断。如果是购买者垄断,就称为买方垄断。这两种垄断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在竞争情况下,价格由供求决定,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表示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表明价格调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当有垄断时,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这就是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即市场失灵。 4.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通过有关的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便使经济运行的更好。(1)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2)外部性:立法或行政手段,经济或市场手段;(3)垄断:价格管制、实施反垄断法、国有化。 5、信息不对称就是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同。 第十章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GDP)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1)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按支出计算包括这样一些项目: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2)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3)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失业率的计算: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2)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 (1)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3、哈罗德-多马模型(1)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G=S/C。 (2)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G=GW=Gn。 例:如果要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6%提高到8%,在资本-产量比率为3 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有何变化? 解: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GSC。已知C=3,G1=6%,G2=8%,将已知数据代入,则有:S1 =3×6%=18%S2=3×8%=24%因此,储蓄率应从18%提高到24%。 4、自然失业及其原因 (1)自然失业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 (劳动力总数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 (2)自然失业的原因。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②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5、货币和货币数量论 (1)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第二,计价单位;第三,贮藏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2)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反之。 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唯一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虽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 (2) 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 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KLA(2)这一模型的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GabKLA含义是: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7、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 PWSpSW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公式为GSY。 YCC(2)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是新剑桥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第十二章 1、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原因: a.财产效应。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b. 利率效应。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c. 汇率效应。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用沿同一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物价上升,沿同一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沿同一条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物价水平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与物价水平无关) 4、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研究。 5、短期总供给曲线(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分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这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 6、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7、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说明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物价上升,总供给增加,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总供给减少,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不考虑物价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移动有两种情况:(1)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右移动。(2)预期的物价水平变动。 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物价水平,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如果用公式来表示,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就是: AD=f(P)……………………(a)总需求函数,即总需求取于物价水平P; SAS=f(P)……………………(b)短期总供给函数,即短期总供给取决于物价水平P; AD=SAS…………………………(c)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总需求 (AD)与短期总供给(SAS)相等。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为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a)式与(b)式中的价格(P)也都相等,是使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相等的均衡价格。 (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决定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底会出现那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好等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起物价上升,因此,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 9、长期总供给曲线:(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2)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3)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 第十三章 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2、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投资函数曲线上的上下移动。当利率既定时,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投资变动表现为投资需求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 3、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2)总支出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是由消费函数决定,其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在不考虑总供给时,总支出曲线与45°线(该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即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3)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所以,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4、乘数原理(1)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2)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 发总支出之比就是乘数。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 。该公式表明了,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 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3)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5、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和意义:(1)根据长期消费资料的分析,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是相当稳定的。①生命周期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一生的收入决定其消费,长期中收入与消费的比例是稳定的。②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 (2)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占三分之二的消费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尽管经济中有周期性波动,但这种波动并不是无限的。在总需求中,消费是一个重要的稳定性因素。 但是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消费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因此,增加消费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如果一种政策不能增加收入,就无法刺激消费。收入的增加关键在于经济的增长潜力。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 6、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要说明产量变动引起投资更大变动的理论。它说明了,投资取决于产量变动率,但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加速原理:It=I0+D=a•(Yt一Yt-1)+D。 第十四章 1、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1)货币需求理论:①个人与企业出于不同的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这就形成货币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②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的方便,降低交易费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③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需要进行的支付,这种动机也可以称为谨慎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④投机动机是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得到最合理的组合,持有货币可以随时灵活地转变为其他有利的资产形式。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⑤总之,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2)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活动、变动贴现率和变动准备率,改变基础货币,取决于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通过创造货币的机制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这些政策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 (3)利率的决定。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 2、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 3、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是指货币需求,M是指货币供给。 4、IS一LM模型(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2)用该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3)用该模型说明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5、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1)银行创造货币就是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使流通中货币量增加的作用。(2) 银行能创造货币关键在于现在银行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银行不用把所吸收的存款都作为准备金留在金库中或存入中央银行,只要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留够准备金就可以,其他存款则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存款的增加就是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用公式表示为:D=R/r。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这说明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银行能创造出的货币的多少。(3)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它实际上就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m=D/R。(4)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m=M/H=(cu+1)/(cu+r)。 第十四章 1.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 (1)周期性失业是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之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它与经济周期的变动相关 (2)凯恩斯解释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缺口紧缩性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周期性失业 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存在三种状态:充分就业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以及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引起周期性失业的正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当总需求为充分就业总需求时,此时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此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失业。如果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国内生产总值,这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表示这时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从而就有失业。 2、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率的计算。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用物价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公式是: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①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②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 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1)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用膨胀性缺口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 因。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2)货币主义的解释。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由此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可能是持久的。引起总需求过度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6、失业影响与奥肯定理:(1)奥肯定理: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经济关系。失业率变动= -1/2(实际GDP增长率-3%)(2)奥肯定理的运用:失业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关系确立为1:2 4.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水平上升。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这样,工资与物价不断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3)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5.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1)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在理解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两种情况: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b.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存在交替关系的垂线。 (2)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的关系。这就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3)新古曲综合派还把菲利普斯曲线运用于指导政策,运用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具体作法是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此之内政府不用调节。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社会临界点,这时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如果失业率高于社会临界点,可以采用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 7、引起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1)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2)结构性通货膨胀(3)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 8、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2)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扩张阶段亦称繁荣,收缩阶段亦称衰退。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3)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过程。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回升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第十六章 1、财政政策的运用(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2)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 2、赤字财政政策(1)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小于支出。(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不仅是 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这就因为: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 (3)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还本付息,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 3、货币政策的运用。(1)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2)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3)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 4、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5、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6、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1)它不属于需求管理。(2)其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即认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与价格水平的不是利率而是货币量。(3)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是一项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应该作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根源的政策,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并抵消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该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即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也被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可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7、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1)反馈规则指政策行为要对经济状态的变动作出反应,即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动制定相应的稳定经济的政策。在采用反馈规则时,制定经济政策的方法称为相机抉择。(2)固定规则是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取决于经济状况,无论经济进入衰退还是繁荣,经济政策都不会改变。(3)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第十七章 1、国际贸易(1)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进口+出口=国内支出+(出口-进口)=国内支出+净出口。(2)对外贸易乘数及其计算。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开放经济中的乘数称为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的公式为: 这一乘数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3)国际贸易对一国宏 观经济的影响。国内总需求增加,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国内总需求减少,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出口的增加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反之,则相反。 2、国际金融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进出口贸易。汇率贬值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作用。相反,汇率贬值则有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2)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各国间资本的流动取决于利率的差异,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则资本流入国内;如果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则资本流往国外。资本流入有利于增加总需求,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资本流出会减少需求,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 (1)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一国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回波效应”。(2)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内在均衡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则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一种实现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不用进行任何调节,是最优状态。内在均衡与外在 均衡的矛盾要求经济学家寻找出最优政策配合的方案。其含义是:在国内外需要不同的调节政策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政策应使其中一种政策的积极作用超过另一种政策的消极作用。在选择最优政策时,首先应该注意各种政策对内与对外的不同影响。其次,应该确定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要把各种政策配合运用,用一种政策去抵销另一种政策的负作用。 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实行浮动汇率有利于通过汇率的波动来调节经济,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尤其在中央银行的外汇与黄金储备不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对经济较为有利,同时也能取缔非法的外汇黑市交易。但浮动汇率不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会加剧经济波动。 4、汇率理论 (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2)外汇汇率有两种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付出报价。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收进报价。(3)汇率升值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下跌了。汇率贬值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上升了。(4)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稳定,减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风险。但是,实行固定汇率要求一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外汇或黄金储备。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必然出现外汇黑市,黑市的汇率要远远高于官方汇率,这样反而会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外汇管理。 一、填空、单选、判断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资源有限性。若没有稀缺性的存在就不会有经济学的产生。 2、选择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包括居民户和厂商);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4、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二者的重要区别之一。5、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6、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其中,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对需求的影响是: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7、需求曲线的移动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例如收入、互补品价格变动。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8、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9、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理解,图形P44-45):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0、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其中需求缺乏弹性(1>Ed>0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如教科书);需求富有弹性(Ed>1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如化妆品)。 1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曲线较平坦),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可以薄利多销);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曲线较陡峭),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引起谷贱伤农)。 12、需求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13、效用(U)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一种心理感觉,不同于使用价值。总效用(TU)。 边际效用(MU)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1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MU>0时,TU增加;MU=0时,TU达到最大;MU<0时,TU减少。 15、消费可能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方程:Px•Qx+Py•Qy=M。理解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变动会引起消费可能线如何变动(图形P99)。 16、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即消费者均衡的点。 17、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18、总产量(TP)和边际产量(MP)的关系:MP>0时,TP增加;MP=0时,TP达到最大;MP<0时,TP减少。平均产量(AP)与边际产量(MP)的关系:MP与AP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MP>AP,AP增加;在相交后MP 20、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方程:Pk•Qk+Pl•Ql=M。理解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会引起等成本线如何变动。 21、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点,也是生产者均衡的点。有 22、经济学上所说的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短期与长期的区别是就在于是否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而非具体时间长短,不能调整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23、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24、短期成本有三类:短期总成本STC(= 固定成本FC + 可变成本VC)、短期平均成本SAC(= 平均固定成本AFC + 平均可变成本AVC)、短期边际成本。FC平行于横轴,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VC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STC从固定成本FC出发,向右上方倾斜;AVC、SAC、SMC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长期平均成本(LAC)与长期边际成本(LMC)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原因是规模经济)f 25、短期(或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或长期)边际成本的关系:SAC与SM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在相点之左,SAC大于SMC,SAC递减;在交点之右SAC小于SMC,SAC递增;在交点上SAC等于SMC,SAC最小。(可以出问答题,则补充定义、作图) 2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也称包络曲线。 27、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28、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29、完全竞争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存在产品差别。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原因是他的产量只占市场份额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在安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才相等,都和厂商需求曲线重合,是水平线。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在其它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垄断市场),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30、垄断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其定价策略有: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与歧视定价(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31、价格歧视的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区别三种含义 32、垄断竞争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垄断竞争形成的关键是产品差别的存在。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 33、寡头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寡头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厂商之间关系最密切的市场是寡头市场。 34、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派生的需求、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35、劳动供给和土地供给的特殊性: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供给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线(供给固定) 36、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A /(A+B))。基尼系数等于零时,收入绝对平均;基尼系数等于一时,收入绝对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37、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38、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负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当某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好处时,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 39、信息不对称就是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与质量不相同,在此情况下会发生道德风险,即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 40、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理解P246-247五点,哪些可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1、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其中最基本的是支出法。用支出法计算P247,将国民生产总值分成: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即C+I+G+(X-M)。 42、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掌握公式会计算: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www.qiw 43、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44、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45、货币可分为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46、失业有两类:周期性失业(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属短期失业)和自然失业(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属长期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此时还存在自然失业。-G/g4c2HhL'} 47、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当物价不变而其它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如消费、投资等)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增加时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减少时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48、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它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P289图形)。生产成本增加(如石油涨价)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反之,下移。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直的线,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时会向右方平行移动,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时会向左移动(P294图形)。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v 49、平均消费倾向APC=C/Y,平均储蓄倾向APS=S/Y,两者和为一。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边际储蓄倾向MPS=ΔS/ΔY ,两者和为一。R 51、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即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52、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表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消费C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储蓄S与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 53、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乘数a=1/(1-c),c指MPC。MPC越大, 乘数越大。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z1d 54、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这些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理解这三个工具发生作用的机制 55、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自发总支出(如自发消费、自发投资等)增加时,IS曲线会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自发总支出减少时,IS曲线会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56、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 57、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二者之间的差额)导致周期性失业。膨胀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二者之间的差额)导致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58、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59、经济周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其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共同之点是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60、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m 61、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需求管理(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62、国际收支的三个主要项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v 6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称为对外贸易乘数,这一乘数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1、假设垄断厂商拥有不变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且ACMC5,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QD53P,求: 1)该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均衡价格产量,并求出相应的利润水平。2)如果该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市场产出水平为多少?3)计算1)和2)中的消费者剩余。 (1)Q=24,P=29,厂商的利润为576(2)P=5,Q=48 (3)竞争和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分别为1152和576 2、假定某地区劳动的需求由LD50050H,劳动的供给由LS200H表示, L表示劳动力人 数,H表示劳动的小时工资率。 (1)求该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人数和劳动工资率。 (2)如果政府决定对企业就业人员实行补贴(比如物价补贴),要求每小时工资率补贴为0.1元,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如何? (3)假定政府宣布最低工资每小时为2.5元,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如何,会不会造成失业? (1)均衡工资为2,均衡劳动量为400 (2)均衡工资降低为1.92,但均衡劳动量为404 (3)会造成125人的失业 3、设生产函数Q=LK-0.2 L2-0.8 K2, K=10,求: (1) L的平均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函数。 (2) 当L分别为何值时,APL=0,MPL=0? (1)APl=10-0.2L-80/L (2)MPl=10-0.4L (3)当L=10时,AP=0;当L=25时,MP=0 4、假设垄断厂商拥有不变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且ACMC6,厂商面临市场需求曲线QD70P。求: (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求出相应的利润水平。 (2)如果垄断厂商的成本情况有TC0.25Q25Q300给定,请求此时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求出相应的利润水平。 (1)Q=32,P=38,利润为1024 (2)Q=30,P=40,利润为825 5. 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9,所得税为收入的1/3,政府决定增加支出以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750美元.政府开支应该增加多少?这对财政赤字有何影响? 税收增加250美圆,预算赤字上升50美圆 6. 假设经济模型为:C=20+0.75(Y-T);I=380;G=400;T=0.20Y;Y=C+I+G。 (1) 计算边际消费倾向。 (2) 计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3) 在均衡的收入水平下,政府预算盈余为多少? 若G从400增加到410,计算政府支出乘数。 1)边际消费倾向为0.75 (2)均衡的收入水平为2500 (3)为0 (4)政府支出乘数为2.5。在考虑税收时,乘数为:1/1-MPC(1-t),其中t为所得税率 7、假定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0.8(1-t)Y, t=0.25投资I=900-5000i,政府购买G=800,货币需求:L=0.25Y-6250i, 实际货币供给为M=500,试求: (1)求IS曲线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LS曲线:Y=4250-1250i LM曲线:Y=2000+25000i 均衡利率i=6%,均衡收入Y=35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