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Blood pressure,BP)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包括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1]。人们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正常的血压是血液循环流动的前提,血压在多种因素调节下保持正常,从而提供各组织器官以足够的血量,藉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血压异常(低血压、高血压)会造成严重后果。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血压异常情况。 一、概述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比例占高血压患者的90%~95%以上;血压升高是由于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占总高血压患者的5%~10%左右。
(一)诊断标准[1-2]
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WHO/ISH(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联盟)1999年规定:
① 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② 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
③ 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 mmHg~89mmHg。 ④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以上标准适用于男女两性任何年龄的成人,对于儿童,目前尚无公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但通常低于成人高血压诊断的水平。
(二)危害[1-2]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尽管人们对高血的研究和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高血压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
1
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现代医学认为主要原因来自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一般认为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人体血压大小主要决定于心排血量及体循环的周围血管阻力,一切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异常。人体本身具有调节异常血压的机制,一般分为神经性调节(快)和体液性调节(慢)。血压的快速调节主要通过压力感受器及交感神经活动来实现,而慢性调节则主要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肾脏对体液容量的调节活动来完成。如果这两类血压调节机制失去平衡则会导致高血压的产生。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学改变,仅表现为心排血量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高血压持续及进展即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持续增高,导致重要靶器官心、脑、肾组织缺血,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该病变主要累及中、大动脉。最终引起脑、心、肾、视网膜等重要器官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 心:由于长期周围血管阻力升高,加重心脏负荷,早期发生代偿性左心室肥厚,随着病情发展心脏继续扩张,最后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长期高血压可促使脂质在大、中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尤其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
② 脑:长期的血压升高,使脑部小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易于破裂出血或痉挛导致脑血栓的形成。
③ 肾:由于肾脏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痉挛、硬化、退变导致肾实质的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至肾衰竭。
④ 视网膜:血压长期升高使得视网膜小动脉从痉挛到硬化,发生视网膜出血或渗出。
(三)预防与治疗[1][3]
1992年国际心脏会议提出高血压预防的主要内容是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核心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
2
① 合理膳食 合理的膳食很重要,以低脂、低钠、低胆固醇的饮食为主,食盐摄入量的标准为每天少于6克。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热量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坚果,从饮食上控制体重的增加。
②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健身操等,以促进热量的消耗。
③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均会刺激心率增加和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更重要的是,吸烟是脑卒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吸烟的人应争取戒烟。每日饮少量的酒,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适量饮酒能缓解紧张情绪,过量则适得其反。
④ 心理平衡 紧张、急躁和焦虑会使血压升高。劳逸结合,心情放松,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具有辅助降血压功能的物质[3][4]
对于“辅助降血压”功能认定,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中保健食品的功能实验是这样认定“辅助降血压”功能的:选择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受试者在试食观察期间不改变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按推荐剂量和服用方法服用30~45天,血压达到以下标准为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或降至正常;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降至正常。按症状轻重(重症3分,中症2分,轻症1分)统计食前后积分值和计算改善率,症状改善1分及1分以上为有效。
研究辅助降血压功能食品目的不是在于单纯降低患者血压, 重点是在于改善高血压症状,促进心、脑、肾、血管病理改变的恢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西医降压药和中医降压药各有其优缺点。西药并未解决导致血压升高的病理因素, 一旦停药血压就会很快反弹升高,使患者必须终身服药。中药的降压效果虽不如西药,但能通过其对脏腑机能的调节,改善导致血压升高的病理因素而达到防治血压升高的效果。且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 具有药食两用的药物更是高血压患者的理想选择。研究表明, 降血压功能食品功效成分主要有黄酮(芦丁等),皂苷,不饱和脂肪酸,粗多糖,低聚糖类,维生素,钾镁硒等微量元素等。
目前,市场上共有60多种“辅助降血压”功能的保健食品,产品大多与辅助降血脂、改善睡眠、抗氧化、辅助降血糖等功能搭配,大多辅助降血压物质也具有降血脂的功能。从剂型上来看,以中草药为原料的胶囊、茶饮、提取物冲剂最
3
为常见。国家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具有辅助降血压功能的部分物质:
绿茶,杜仲、杜仲叶,罗布麻叶,葛根,决明子,丹参,天麻,泽泻,芦丁(提取物),三七,绞股蓝,菊花,大蒜油,海澡酸钾,牛磺酸,山楂,银杏叶,红花,藏红花,大枣,甘草,海带,蒲公英,夏枯草,玉米胚芽油,硒及富硒食品,维生素E,藜蒿,槐米,昆布,桑白皮,微晶纤维素,蜜环菌菌丝体。
其它具有辅助降血压功能的物质:γ-氨基丁酸(GABA),茶氨酸,低聚糖类,虎杖,降血压肽,钩藤,荷叶,野菊花,淫羊藿,可可多酚,灵芝,大豆低聚肽,海藻酸低聚糖,酿造醋,牡蛎肉,贝母,无花果,芹菜等等。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重要的具有辅助降血压功能的物质进行介绍。
1、绿茶(茶叶)
史书记载,饮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叶。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才逐渐被人们认识。我国众多古籍中也大量记录了茶叶有安神、明目、生止渴生津、解毒、消署、利水等功能,但这些记载大都属于经验性的。直到近现代,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茶叶的保健作用及机理进行研究,才发现茶叶的保健功效来源于多种复杂成分
[5][ 3]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
就为保健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各种功效的保健茶迅速发展。以茶叶为主要原料,配伍各种特殊功效的中草药研制而成的保健茶,对人体健康有预防、保键、辅助治疗、滋补作用,饮用方便,适应面广,并且效果比较好。按功效可分为减肥、降糖、降血脂、降血压、解热消暑、防癌抗癌、醒酒等。
茶因加工方式不同,一般分为三类,不经发酵而加工制成的绿茶、经过半发酵制成的乌龙茶和全发酵而成的红茶。也有把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青茶)、白茶和红茶六类。中国是产茶古国,也是产茶大国,世界绿茶的主产国。茶叶产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占世界第三位。生产的茶叶中,绿茶占70%以上,出口绿茶也占70%左右。
茶是良好的保健饮品,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诸如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茶氨酸、γ-氨基丁酸、皂苷、天然维生
4
素、咖啡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增强体质的效果。可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辐射和抗癌等等功效[6][2]。本节主要介绍具有茶叶中的降压功效成分。茶叶具有降血压的功能早有报道,研究表明这主要是茶叶中茶氨酸类化合物、γ-氨基丁酸类物质、皂苷、儿茶素类化合物有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2][7]。另外,保健茶中添加的辅料中草药,大多也有很好的降血压功效,如杜仲、葛根、天麻、罗布麻、银杏叶等,其中含有大量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也有降血压功能。
2、杜仲和杜仲叶
杜仲 (拉丁植物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是名贵药材,英文名CORTEX EUCOMMIAE,别名思仙、思仲、木绵、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等。为杜仲科植物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而成。气微,味稍苦。杜仲入药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祖国医学认为,杜仲味甘、微辛、性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
[3][5]
。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杜仲的皮、叶有
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杜仲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确定有活性成分有木脂素及其苷类化合物[8],木脂素包括双环氧木质素类;单环氧木质素类、环木质素类;新木质素类;倍半木质素类等。其中松脂素二糖甙为杜仲皮主要降压成分,丁香素二糖甙有抗癌活性,一些木质素类化合物对CAMP磷酸二酯酶有强的抑制活性,故可成为血管扩张剂[9];苯丙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的前体,主要有绿原酸(杜仲叶主要功能指标之一)、咖啡酸、二氢咖啡酸、松柏酸、愈创木丙三醇、松柏苷、丁香苷、间羟基苯丙酸、绿原酸甲酯、香草酸、β-谷甾醇、熊果酸、寇布拉苷[10];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芦丁类物质);儿茶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杜仲胶、杜仲抗真菌蛋白、挥发性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类)、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单糖和多糖类化合物等等。杜仲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药效,临床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在医药领域有巨大潜力。
经广泛研究证明,杜仲提取物中取有降血压功能的活性成分为木脂素类化合物、芦丁和槲皮素等。木脂素类化合物是目前杜仲化学成分中研究最多、结构最清晰、成分最明确的一类化合物,从杜仲中分离出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已有27种,
5
其中多数为苷类化合物。其中的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是最主要的降压成分。大量动物实验表明,杜仲的皮、叶提取物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作用、利尿、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作用。北京中医学院李家实等[11]对杜仲皮和叶分别作了降压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和皮中的生物碱、桃叶珊瑚甙、氯原酸、糖类均有同程度的降压作用。此外,水溶性硅、钙含量高,都可能参与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3、罗布麻叶
罗布麻,又名:红麻、野麻、茶叶花。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株含有乳汁。茎直立,无毛。叶对生,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0.5~1.5厘米,基部圆形或楔形,先端钝。其主要生长于沙漠盐碱地、河岸、山沟、山坡的砂质地。世界上约有14种,我国有3种,即罗布麻红麻、中花罗布麻白麻和大花罗布麻白麻。盛产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辽宁、吉林等地区。罗布麻有极强的耐旱性、耐盐性、耐寒和酷暑。罗布麻的根和叶有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记载:清凉泻火,强心利尿,降血压。治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3][5]。
罗布麻是生长在盐碱、沙荒地区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茎皮纤维可为纺织、造纸等工业的原料;花芳香,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其根提取物有强心作用,罗布麻叶有降高血压、治疗气管炎的功效。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罗布麻保健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罗布麻叶是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具有辅助降压功能物质。市售保健功能饮品“罗布麻茶”、“罗布麻袋泡茶”和含罗布麻提取物的胶囊等。
现代医学对罗布麻叶进入了深入的研究,罗布麻叶中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儿茶素、鞣质,酸类,脂肪酸醇酯,醇类,甾体类,糖类,烷类,氨基酸类,矿物质元素等。2005版中国药典收录了罗布麻叶,记载其功效为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治疗[5]。
罗布麻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成分和保健功能成分,含量在0.20%~1.14%,主要包括槲皮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紫云英苷、异槲皮苷-6-0-乙酰基、三叶豆苷-6-0-乙酰基[3]。经研究证实,罗布麻提取物有降压作用、
6
降血脂、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衰老、清热利尿、平肝安神等功效。其中的槲皮素(quercetin,中国药典主要指标之一)、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金丝桃苷(hyperin)、芦丁(rutin)是罗布麻降血压、降脂、抗氧化的主要活性物质。其它还有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香树精(amyrin)、异秦皮定(isofraxidin)等。
4、决明子
决明子,英文名:Semen Cassiae ,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和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味甘、苦、咸、微寒。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后入药。决明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mm~7mm,宽2mm~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小决明呈短圆柱形,较小,长3mm~5mm,宽2mm~3mm,表面棱线两侧各有一宽广的浅黄棕色带。本品粉末为黄棕色,气微,味微苦。决明主产于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小决明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以野生或半野生为主,产量较小。中国卫生部2002年录入为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两用原料 [3][5]。
现代分析技术出现并应用到未知物结构的解析,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学成分及其分子结构也被一一探明。大、小决明子的种子中均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吡咯酮类化合物、脂肪酸类、氨基酸和无机元素。其主要功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成分,含量约占1.1%~1.2%。游离蒽醌含量约为0.03%,结合蒽醌含量约为1.23%[12]。蒽醌苷元中主要含有大黄酚(0.28%),生决明中含量较炒决明高[13]。目前,已知的决明子蒽醌类化合物主要有28种[14-18],分别为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d)、大黄酸(Rhein)、大黄素甲醚(Physeion)、芦荟大黄素(Ale-emodin)、去氧大黄酚(Chrysarobin)、大黄酚-9-蒽酮(Chrysophanic acid-9-anthrone)等等。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蒽醌糖苷是决明子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主要功效成分有蒽醌、吡酮类、多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其药理作用:降血压作用、降血脂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对cAMP磷酸二酯酶具有抑制作用、泻下作用、抗菌作用等[19]。
5、泽泻
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cm~7cm,直径2cm~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
7
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3][5]。
野生泽泻一般生长在沼泽地,分布于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我国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泽泻(根茎)是传统的中药之一。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寒,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性味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2005版药典记载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3][5]。中国卫生部2002年规定可用作保健食品原料。
近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泽泻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活血化瘀以及利尿、降血压、抗脂肪肝等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传统中药。
泽泻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除了萜类成分外,还有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磷脂、蛋白质及淀粉等化学成分。由于其中所含的三萜类化合物为其降血脂、降血压的主要活性物质,故一般均采用三萜类化合物作为泽泻的指标性成分。
二、主要功效成分介绍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联用技术的出现并应用到未知物结构的解析,保健食品中降血压类功效成分及其分子结构也被一一探明。主要为黄酮,皂苷,不饱和脂肪酸,粗多糖,低聚糖类,维生素,钾镁硒等微量元素等物质。其中部分成分既有辅助降血压功能,也有降血脂、降糖、抗疲劳、抗氧化等其它功能的成分已在其它章节介绍。本节主要就具有降血压功效成分茶氨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芦丁、槲皮素、绿原酸、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酚化合物、泽泻醇类化合物(24-乙酰泽泻醇A 、23-乙酰泽泻醇B)等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生物药理学特性、安全性及检测方法进行介绍。
(一)茶氨酸
1、茶氨酸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又称L-茶氨酸,化学名为谷氨酸-γ-乙基酰胺,占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茶氨酸在干茶中占重量的0.6%-2%。味甜,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
8
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变动。茶氨酸含量约为新茶的0.6%~2%左右,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
茶氨酸(theanine)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并命名的,它属酰胺类化合物,化学命名:N-乙基-L-谷氨酰胺,分子式:C7H14N2O3,CAS 编号:3081-61-6。自然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纯品为白色类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17℃~218℃(分解),易溶于水,水解度呈微酸性,有焦糖香及类似味精的鲜爽味,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成分。茶氨酸的水溶液呈酸性,茶叶中泡出率约80%,在茶饮料中经121℃、5min或90℃、10min灭菌后保存一年,含量也稳定。
图 1 L-茶氨酸的分子结构式
不同的茶叶中茶氨酸含量不等,在我国六大主要茶类中以白茶含量最高,为3007.9mg/100g,其次绿茶为1944.7mg/100g,黄茶为1730.1 mg/100g,红茶为1461.6 mg/100g青茶为627.4 mg/100g,黑茶(普洱)仅为71.1 mg/100g。茶氨酸有保护大脑及松弛神经功能,降血压功能,抗疲劳、改善睡眠和辅助抑制肿瘤作用[3]。
一般认为人体血压的调节是受中枢和末梢神经递质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及5-羟色胺分泌量的影响。研究证明茶氨酸能有效的降低大鼠自发性高血压。Kimura的实验认为茶氨酸的这一降压效果可能是来自对脑内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分泌量的调节作用。 Yokogoshi H的动物实验显示茶氨酸对先天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实验中对患有先天性高血压的白鼠注射2000 mg/kg的谷氨酸,血压没有改变;注入同样剂量的茶氨酸后,血压明显下降[5]。
茶氨酸显示出的降低高血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安定作用。而这种安定作用则无疑会有助于身心疲劳的恢复。
2、茶氨酸的安全性[3] ⑴ 大鼠经口LD50>5 g/kg;
⑵ 亚急性毒性试验(2 g/d×28 d)、致突变试验和染色体变异试验均为阴性。
9
(二)木脂素类化合物
1、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
研究证明,木脂素类化合物是杜仲等物质中主要降血压功能的活性成分。是目前杜仲化学成分中研究最多、结构最清晰、成分最明确的一类化合物,从杜仲中分离出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已有27种,其中多数为苷类化合物。其中的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是最主要的降压成分。
目前,在杜仲等物质中已确定有活性成分有木脂素及其苷类化合物[6],木脂素包括双环氧木质素类(如松脂素单糖甙、松脂素二糖甙或称松脂醇二葡萄糖甙,中脂素、中脂素单糖甙,中脂素二糖甙、丁香素、丁香素单糖甙、丁香素二糖甙);单环氧木质素类(如橄榄素、橄榄素二糖甙)、环木质素类(如橄榄素);新木质素类(如二羟基脱氢二松柏醇、柑桔素B);倍半木质素类(如耳草素二糖甙)等。其中松脂素二糖甙为杜仲皮主要降压成分,丁香素二糖甙有抗癌活性,一些木质素类化合物对CAMP磷酸二酯酶有强的抑制活性,故可成为血管扩张剂[7];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英文名称:Pinoresinol Diglucoside,分子式:C32H42O16,分子量:682.67,CAS号:63902-38-5,化学分类:Lignans木脂素类。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是杜仲提取物中主要的降压成分之一。
图 2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分子结构式
杜仲降血压功效很早就在动物和临床试验成功证实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harles J sih等[8]研究认为杜仲提取物中降血压的有效成分是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等。作用机理是由于其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可以改善高血压症状,减少血管损伤,改善脑、肾等脏器的循环。
3、木脂素类化合物(杜仲提取物)的安全性
木脂素类化合物是杜仲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毒理学试验小鼠LD50为17.3 g/kg±0.52 g/kg(煎剂小鼠腹注)。刘月凤等[9]人对杜仲提取物的亚慢性毒理学研究
10
表明,给小鼠以最大剂量18.2g/kg灌胃,7d内动物均无异常反应。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无死亡发生,给药后的第8天处死动物,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等均无异常发生。刘丽春等[10]对复方杜仲片的毒理学研究表明,复方杜仲片以灌胃给药小鼠药,测得最大耐受量为35.6 g/kg,接近临床剂量的200倍。在观察期间,全部小鼠存活,剖检,肉眼观察主要脏器,未见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组织明显异常。
急性毒理学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杜仲提取物为基本无毒物。黄武光等[11]用杜仲叶冲剂静脉注射给药麻醉猫和对小鼠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杜仲叶冲剂能使麻醉猫血压平缓而较持久地明显降低:对小鼠空腹最大耐受量灌胃,未见急性毒性反应。因此认为杜仲叶冲剂具有明显降压作用,且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隋海霞等[12] 运用急性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对杜仲进行了较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杜仲的LD50为160.0 g/kg; 对CHO和CHL细胞的IC50均为109.38 mg/ml,并且在该剂量之下为阴性结果。认为杜仲属无毒物,在较高剂量下对CHO和CHL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该实验条件下无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遗传毒性。
三、国内外关于具有辅助降血压功效成分检测方法的概述 (一)茶氨酸的检测方法
茶氨酸检测方法有碱式碳酸铜沉淀法、非水滴定法、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多种分析方法。
1、重量法和滴定法
茶氨酸能与碱式碳酸铜生成沉淀,产生水不溶性的紫色铜盐,从而由茶叶中分离出来,此方法可提纯茶叶中的茶氨酸,也有用此沉淀法分离检测茶氨酸[13]。 非水滴定法分析也被用于茶氨酸的检测,在纯冰醋酸中,以结晶紫为指示剂,用0.1mol/L。高氯酸标准溶液滴定至蓝绿色终点,根据高氯酸标准溶液消耗计算茶氨酸含量[14]。
2、分光光度法
由于茶氨酸没有荧光特性,紫外吸收也比较弱,采用衍生法将提取液中的茶氨酸衍生化,经浓盐酸水解成乙胺,乙胺与碘化钾反应析出碘,在加入淀粉后,
11
溶液蓝色,比色定量。因此可以用紫外检测进行分析定量茶氨酸。高小红等[15]采用热水萃取茶氨酸,浓盐酸水解为乙胺,建立了分光光度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含量的新方法,最大吸收波长为570 nm。茶氨酸浓度在1.6 mg/L~10.0 m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0-7g/mL。
3、薄层色谱及纸色谱法
早期采用的另一种检测方法是纸层析分析法,茶水提浸液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1.5 mol/L的NaOH洗脱后,点样层析滤纸,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作展开剂,茚三酮显色[13]。
4、毛细管电泳法
李平[16]采用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电泳技术定量茶氨酸,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化试剂,建立茶氨酸定量的新方法.运行缓冲液为pH9.8的0.03 mol/L四硼酸钠缓冲液体系,分离电压为28 kV,分离温度为17℃,在360 nm下进行检测.研究了不同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缓冲液浓度对衍生化反应的影响,确立了衍生化反应的最佳条件.证实了4℃和25℃环境下衍生化产物可以稳定保存5天.测定了茶氨酸衍生化方法的性能指标:线性范围为0.2 mmol/L~5 mmol/L,最低检测限为0.05 mmol/L。
5、液相色谱谱法
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中没有紫外吸收基团,也没无荧光基团,因此很难用这两种方法检测。标准折射探测仪对氨基酸检测也无足够的灵敏度,为提高分离检测的灵敏度和分离特性,通常将其衍生后用紫外检测或荧光检测分析。最常见的是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茶氨酸。所有衍生化-液相色谱-紫外检测茶氨酸的方法基本上是基于这个原理。朱松[17] 采用OPA柱前衍生系统自动衍生提取物中的茶氨酸-紫外检测茶汁中茶氨酸的HPLC法,色谱条件为:Hypersil ODS C18柱,洗脱液为醋酸钠和甲醇混合液,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8 nm.茶氨酸在0.05mg/mL~1.00 m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85 %,RSD小于1 %(n=5),但衍生化操作复杂、重现性差、对色谱柱损害大。
因此,随着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DAD、蒸发光散射和质谱检测器的出现,色谱柱的耐酸碱性能的提高,出现了采用离子对色谱直接对茶氨酸进行分离检测,这类方法不需要衍生化,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龚雨顺[18]采用离子对色谱
12
法建立了茶氨酸的液相色谱法,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离子对试剂,以乙腈-水(磷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0 nm。茶氨酸的保留时间为6.27 min;在0.04μg~20μg范围内,茶氨酸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S/N=3时,最低检测浓度为1.15 ng。
高俊[1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矩阵检测器(HPLC-PDA)建立茶叶中主要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同时分离检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6种儿茶素以及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茶氨酸、没食子酸(GA)等主要成分。采用C18色谱柱,以0.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A相、乙腈为B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进样量5μL,柱温25℃,检测波长为190 nm和280 nm,在浓度范围内各组分的峰面积和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在96.31%~103.13%之间。
朱小兰[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以0.05 %(体积分数)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 1mL/min,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03 nm;茶氨酸质量浓度在0.02g/L~1 g/L内,其浓度与峰面积呈线性,最低检出限为1.75 ng(S/N=3),回收率为97.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
6、质谱法
液相色谱-质谱法用于茶氨酸的检测也有报道,王虹[2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PLC-APCI-MS)联用技术,建立了茶叶中茶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实验采用C8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正离子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SIM模式)进行测定,可以获得稳定的质谱信号。结果表明HPLC-APCI- MS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定性准确,灵敏度较紫外检测器有很大的提高。
(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检测方法
目前,用于杜仲及提取物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
1、液相色谱法
其中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报道最多。样品经提取后,在反相色谱柱上与杂质分离,紫外检测定量。伍庆,张明时,王兴宁等[2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
13
杜仲药材中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C18柱(5 μm, 250 mm×4.6 mm),以乙腈-水-0.4%磷酸水溶液(15:85: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7 nm。 样品中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98%,96%~103%;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98μg~2.98μg和0.872μg~8.72μg。
王月茹,谢伟,王西芳等[2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使用ODS-C18柱(5μm,4.6mm×250mm)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5:85),检测波长为227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在1.086μg~5.43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回收率为100.75%,RSD为2.03%(n=6)。
姜新义等[24]以正交设计方法确定样品制备的最佳条件,采用HPLC法测定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于45℃下采用超声提取20 min,并用改良的色谱条件进行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所得结果与采用现行中国药典法(2005年版一部)测得的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接近,含量测定中所采用的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获得了对称性良好的色谱峰和理想的分离度。
张倩茹等[25]建立杜仲及相应制剂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中色谱柱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 150×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26:74),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0nm,柱温为25℃,进样量:10μL,PDG在0.05080 mg/mL~0.508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
2、质谱法
罗旭彪等[2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仪检测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体系,梯度洗脱,质谱条件采用负离子扫描,定量离子为m/z 519,待测物在0.03~0.45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方法已经成功地分析了杜仲的皮、叶、提取物、天麻杜仲胶囊和杜仲茶中9种活性成分。
(三)蒽醌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醌类化合物(quinonoids)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天然的醌类成分多为有色结晶,且随着母核上酚羟基等助色团增多,可显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蒽醌类化合物中
14
茜草素型颜色(红→紫)较大黄素型(橙→黄)深。蒽醌类化合物多有荧光,并且在不同的pH条件下所呈的荧光不同。蒽醌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也是根据其特性建立,如紫外、示差、荧光检测器检测。
游离醌类极性较小,一般溶于甲醇、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不溶或难溶于水;与糖结合成苷后极性显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溶于热水,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中。因此,蒽醌的提取常用氯仿、乙醚、乙醇、甲醇来提取。
根据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建立了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方法。其中定性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质谱法(MS)、氢谱法(HNMR)、碳谱法(CNMR)、核磁共振(DEPT)的联用,红外光谱法、可见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等。定量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扫描法、毛细管电泳法(CE)和色谱-质谱联用法等。
1、提取方法
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式有水浸提、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水煎法和微波萃取法(MAE)。普遍认为微波萃取法(MAE)是提取蒽醌类化合物最有效的提取方法。
靳丹虹等[27]通过微波辅助提取法与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的比较研究和优化,确定提取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采用HPLC测定决明子提取液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微波辅助提取法效率最高,在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为1∶50,升温速率8℃/min,于100℃提取15 min时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97.0%,RSD均小于1.8%。
冯年平等[28]通过对决明子微波萃取法(MAE)与常用提取方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水煎法)的比较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决明子提取液中总蒽醌的含量,采用显微照相仪对表面结构及横切面状况进行观察.结果:MAE的提取率最高,是超声提取法的16倍,是索氏提取法的3倍,是水煎法的1.1倍,且MAE仅5min就已超过超声1h的提取率,15min已达到最高值。认为微波萃取法(MAE)是最有效的提取方法。粉碎前对样品进行适当干燥可提高总太黄酚的溶出量。
李晓明,王跃生等[29]对超微粉碎前后决明子进行大黄酚溶出量的对比研究。
15
结果表明:在相同提取时间的条件下水煎煮决明子药材,大黄酚的提取率只有7.6% ,而经不同条件超微粉碎后的各组决明子的提取率分别提高到69.7%、57.1%、32.4%;5min水浸泡下,决明于微粉中总太黄酚含量与药材水煎煮90min的含量相当。
2、分光光度法
早期的蒽醌检测方法用比色法测定了决明子中的游离及结合蒽醌。基十蒽醌类物质的Bomtrager显色反应与醋酸镁显色反应,R.Paris等[30]建立了比色法测定蒽含量的方法。
王慕邹等[31]先用氯仿提取游离的蒽醒衍生物,然后经硫酸水解结合蒽醒后再次用氯仿提取,用5%NaOH-2%氨水混合碱液显色,以1,8-二羟基蒽酯为对照品,在490 nm下测定蒽醌(游离与结合型)含量。1986年王慕邹等 [32]又改进了方法,认为0.5%醋酸镁甲醇反应比色法(测定波长最大至513 nm)比Bomtrager(5%NaOH-2%NH4OH )反应比色法(测定波长500 nm~518 nm)稳定时间长,反应更灵敏,杂质干扰少,最大吸收峰波长稳定。
杨黎燕等[33]提出了三氯化钛一分光光度法测定决明子中总蒽醌含量的新方法。该法是基于在强酸性介质中,亚钛盐可还原蒽醌类化合物,从而使紫色的亚钛盐转变为黄色的钛盐,该物质在349nm处有最大吸收。该法的线性范围为6μg/mL~40μg/mL,回收率为96%~98%。
张小梅等[34]采用聚酰胺吸附纯化样品,醋酸镁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4.6μg/ml~18.4 μg/ml浓度范围内对照品1,8-二羟基蒽醌的吸收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0%,RSD=2.48%(n=9)。
3、液相色谱法
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用HPLC法、反相HPLC法测定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报道。利用色谱柱良好的分离效果,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检测蒽醌单一化学成分。药典2005版中决明子有效成分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35],以C18为分析柱,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方法采用大黄酚为对照品,决明子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酚(C15H10O4)不得少于0.080%。
于超等[36]建立用反相HPLC法测定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
16
使用symmetry(r) C18色谱柱(5 um,3.9mm×250 mm),甲醇-0.1%磷酸溶液(9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4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25℃,线性范围内5种蒽醌类成分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可靠(RSD<1.8=。
王宾豪[3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明子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具体方法条件:色谱柱:Shim-pack CLC-ODS C18柱,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440 nm。
张毅等[38]采用HPLC测定不同产地决明子中7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Inensil ODS-3为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78 nm,7种蒽醌类化学成分的回收率均在95%~105%。
靳丹虹 [27]通过微波辅助提取法与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的比较研究和优化,采用HPLC测定决明子提取液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微波辅助提取法效率最高,在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为1∶50,升温速率8℃/min,于100℃提取15 min时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97.0%,RSD均小于1.8%。
4、质谱法
陈欣霞等[39]采用HPLC-DAD和LC-MS/MS对各种芦荟样品中蒽醌类成分进行鉴定,并定量检测芦荟大黄素含量的方法。采用Nucleodur-siliea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醋酸(500:1.70),B为水-醋酸(500:1.70),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DAD扫描波长范围为190 nm~370 nm,紫外检测波长为254 nm和356 nm.质谱离子源为ESI,采用全扫描一级质谱和选择离子全扫描二级质谱两种方式同时测定。结果表明:各种芦荟样品中主要的蒽醌类成分为芦荟苷A、B与芦荟大黄素,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董静等[40]建立了虎杖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的液相色谱-质谱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HPLC/ESI-IT-TOF MS)对蒽醌类以及羟基二苯乙烯类对照品,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和虎杖苷进行了分析,共鉴别了10个化合物,包括白藜芦醇-4′-O-葡萄糖苷、虎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白藜芦醇、决明松-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决明松-8-O-(6′-乙酰基)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6′-乙酰基)葡萄糖苷和大黄素。
17
(四)三萜类化合物
2010版中国药典也规定泽泻醇B-23-乙酸酯为三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指标成分。目前的检测方法中基于光谱法和色谱法,文献报道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
1、薄层色谱法
巩丽萍[41], 彭国平[42]分别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一种和多种泽泻醇的含量,也取得很好效果。
2、分光光度法
利用具有C-3羰基的甾酮类化合物的专属性Zimmerman显色反应的特性,王巧娥等[43]建立了测定中药泽泻中三萜醇酮类化合物总量的比色测定方法,检测波长为560 nm,以泽泻醇B-23-乙酸酯作为对照品,浓度在0mg/mL~160 m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检出限为l1.143 mg/mL,回收率为93.0%~109%。
3、液相色谱法
新出版的2010年药典中规定了泽泻功效成分的检测方法。以23-乙酰泽泻醇B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以普通C18柱为分析柱;乙腈/水(73:2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8 nm。样品中待测物经色谱分离,紫外检测,样品加标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按干燥品计算,23-乙酰泽泻醇B(C32H50O5)的含量不得少于0.050%[44]。
戴小欢[45]采用RP-HPLC法对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 (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63:37);柱温:3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10nm。
文红梅[46]选用乙腈作提取液,超声提取样品中两种泽泻醇,色谱条件:色谱柱:YWG—Cl8柱(4.6mm×200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65∶3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08 nm,HPLC-UV测定了15种产地泽泻药材及13种市售饮片中泽泻醇A-24-乙酸酯、泽泻B-23-乙酸酯的含量。
陈建忠[47],张敏娜[48]分别采用HPLC-ELSD建立泽泻药材中泽泻醇A-24-乙酸酯和泽泻醇B-23-乙酸酯含量。色谱柱:C18柱 (250mm×4.6mm,5μm);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水(75∶25);流速:0.8 mL/min;ELSD气体流速:2.00 L/min;漂移管温度:82℃。24-乙酰泽泻醇A
18
和23-乙酰泽泻醇B在0.33μg~1.98 μg及0.31μg~3.12 μg相关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0.8%及98.7%,RSD分别为1.2%及3.3%。同时对紫外检测和蒸发光散射检测进行了比较,蒸发光散射检测基线噪音和杂质峰明显好于紫外检测。
4、质谱法
质谱联用仪是近年来化合物定性、定量的有效方法,化合物特征离子使方法定性更加准确。赵新峰[49]建立泽泻中活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乙腈/水二元梯度洗脱;Agilent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仪;在正离子检出模式下,以待测物(泽泻醇B、泽泻醇B-23-乙酸酯、泽泻醇C-23-乙酸酯、泽泻醇C、16-氧化泽泻醇A、11-去氧泽泻醇C)特征碎片离子定性,色谱峰面积定量。泽泻的总离子流色谱图比紫外色谱图具有更强的特征性,可以更准确的定性定量。
四、功效成分检测方法实例
(一) 保健食品中茶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50] 1、测定步骤
固相试样的处理:准确称取1.0g粉碎试样,加入30mL 去离子水,在80℃水浴40min,冷却后离心,过滤,滤液加水定容到50mL,试样溶液过0.45μm水性滤膜,进行色谱分析。
液休试样的处理:取一定量的试样在水浴锅上蒸干,残渣以10mL水溶解,液过0.45μm水性滤膜,进行色谱分析。
仪器及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色谱柱:反相C18柱,5μm×4.6mm×250mm;检测波长203nm;等度淋洗条件:pH=3.0的三氟乙酸水溶液;流速:1mL/min。柱温:35℃;外标法定量,谱图见图11、图12。
图 3 茶氨酸标准色谱图
图 4 绿茶样品中茶氨酸色谱图
2、方法特点
19
本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ng;本方法的最佳线性范围:0.1mg/mL~4.2mg/mL。 (二)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193-2008) 1、试剂
20 mol/L乙酸铵溶液:称取1.54g乙酸铵,用水定容至1000ml.。 0.4 mol/l硼酸钠缓冲溶液:称取2.48g硼酸和1.41g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定容至100ml。
衍生试剂:称取0.1g OPA用10ml甲醇溶解,加0.1ml乙硫醇,用0.4mol/l硼酸钠缓冲液定容至100ml。
2、测定步骤
茶叶样品经磨碎混匀后,准备称取0.5g(精确到0.0001g),加水100mL,在80℃振摇恒温水浴锅中浸提45min,冷却后将浸提液离心、过滤,上清液混匀待用。
将C18固相萃取柱经5mL甲醇活化,用5mL水平衡后,讲试液过C18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再经0.45 µm的微孔滤膜过滤到自动进样瓶中,待衍生用。
准确吸取茶氨酸标准使用液(或样品试液)0..5mL于棕色自动进样瓶中混匀,临进样前加入0.5mL OPA衍生试剂,反应2min后,立即取10µL进样。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紫外-可见检测器,色谱柱:C18色谱柱,5µm,,4.6mm×250mm或相当者。流动相:A:20mmol/L乙酸溶液;B: 20mmol/L乙酸溶液:甲醇:乙腈=1:2:2(体积比),VA:VB=1:1;流速:1.0mL/min;柱温:40℃;进样量:10µ L;检测波长:338nm。外标法定量
3、方法特点
本标准检出限为5.0mg/kg。
图 5 茶氨酸标准色谱图
20
(三)保健食品中大黄酚化合物含量的测定[35]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准确吸取滤液25ml,蒸干,加10%盐酸溶液30ml,置水浴中加热水解1h,立即冷却,用三氯甲烷摇摇提取4次,每次3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无水乙醇-乙酸乙酯(2∶1)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过0.45μm的滤膜供HPLC分析,进样量10μl。
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或二级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柱 C18柱(250 mm × 4.6 mm,5μm ), 流动相以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54 nm,外标法定量。
(四)微波辅助提取-HPLC测定决明子中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27] 1、测定方法
微波辅助提取法:将决明子粉碎过380μm筛,精确称取0.3 g置于提取罐内罐中,加入15 mL乙醇提取液,盖上压力盖、密封、放入微波样品处理系统中升温速率8℃/min,至100℃进行提取。提取完毕后将提取内罐中的提取液全部转移并用少量提取剂清洗内罐,合并清洗液和提取液,过滤、挥干后用甲醇溶液溶解并将其转移到10 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
超声提取法(提取方法对比):将决明子粉碎过380μm筛,精确称取0.3 g置于30mL锥形瓶中,以15mL 80%的乙醇为提取剂,放入超声波仪器中进行提取30min。提取液经过滤、挥干后用甲醇溶液将其转移到10 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
索氏提取法(提取方法对比):将决明子粉碎过380μm筛,精确称取1.2 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以60mL、8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剂进行提取。提取液经过滤、挥干后用甲醇溶液将其转移到10 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带UV紫外检测器或PDA二级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柱 :Lichrosphe C18柱(250 mm × 4. 6 mm,5μm); 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V/V,80∶20);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外标法定量。
21
5、方法特点
精密称取样品0.3 g,加入一定量5种蒽醌类化合物标准品,按照上述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提取并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回收率分别为:芦荟大黄素98.3%、大黄酸96.2%、大黄素95.5%、大黄酚97.2%、大黄素甲醚97.4%,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97.0%,回收率高。
图 6 决明子5种蒽醌类化合物标准和样品色谱图
(五) 保健食品中泽泻醇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51]
取本品粉末(过五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准确加入乙腈2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腈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滤液过0. 45μm的滤膜供HPLC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或二级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柱 C18柱( 5μm , 250 mm × 4. 6 mm ), 以乙腈/水(73:2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8nm,进样量10μl,外标法定量。
(六)HPLC-ELSD法测定泽泻药材与饮片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52][53] 1、测定方法
取泽泻粉末(过65目筛)0.5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准确加入乙腈10 mL,称重,超声(120W,40 kHz)提取30 min,放冷,称重,用乙腈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取上清液,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
22
图 7 对照品(A)、泽泻药材(B)及泽泻饮片(C)色谱图
(峰1.24一乙酰泽泻醇A ;峰2.23一乙酰泽泻醇B)
岛津LC-10AT高效液相色谱仪,配Alltech 200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柱 :色谱条件Alltima C18色谱柱(250 mm ×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4∶16);流速:0.5mL/min;柱温为室温;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60℃,雾化气体流速1.4 L/min,进样量20μL,外标法定量。
2、方法特点
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2μg/mL~105μg/mL,4.6μg/mL~115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RSD小于1.9%),100.7%(RSD小于1.0% )。
参考文献
[1] 马家骥,等.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6.11 [2] 邓长生,等. 诊断学(第五版)[M]. 人民卫生出片社,北京,2006.11 [3] 凌关庭.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第二版)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 [2002] 51号
[5] Yokogoshi H,et a1.Hypotemive effect of ganmaglutamethylamide in
23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Life Sci,1998,62(12):1065~1068 [6] 尉芹,马希汉等.杜仲化学成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4):88~93
[7] 杜红岩. 杜仲活性成分与药理研究的新进展[J]. 经济林研究2003,21(2):58~61
[8] Sih C J,et a1.S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pinoresinol diglucoside moides olive[J].J Am Chem Soc 1976,98(17):5412~5413
[9] 刘月凤 陈建文等. 杜仲提取物的亚慢性毒理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85~2187
[10] 刘丽春,滕宝霞等.复方杜仲片的毒理学研究[J].中成药,2005,27(7):827~828
[11] 黄武光等.杜仲叶冲剂主要药效学及急性毒性研究[J].贵州医药,2000,24(5):325—326
[12] 隋海霞等. 杜仲的快速毒性筛选试验[J]. 癌变·畸变·突变,2004,16(6):355~258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实验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93~94
[14] 金正林.茶氨酸提取与合成的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6:6
[15] 高小红等.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J]. 光谱实验室,2005,22(3):524~526
[16] 李平,宛晓春.茶氨酸的衍生化及毛细管电泳技术定量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
[17] 朱松. 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氨酸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4(2)
[18] 龚雨顺,黄建安,崔湘兴等.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J].茶叶科学,2008,28(2)
[19] 高俊,夏涛,朱博等.HPLC-PDA对茶叶中茶氨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同时分离检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3)
24
[20] 朱小兰,陈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J].色谱,2003,21(4) [21] 王虹,康海宁,陈军辉等.HPLC-APCI-MS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J].茶叶科学, 2009, 29(1)
[22] 伍庆,张明时,王兴宁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杜仲药材中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
[23] 王月茹,谢伟,王西芳等.HPLC测定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J].现代中医药,2009,29(6)
[24] 姜新义,杨中林,李萍.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的样品处理方法优化[J].药学进展,2009,33(1)
[25] 张倩茹,肖清,赵洺等.HPLC法测定杜仲及其相关制剂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4)
[26] 罗旭彪,马铭等.液质联用测定杜仲及其制剂中9种生物活性成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z5)
[27] 靳丹虹,梁芳慧,李敬筠等. 微波辅助提取-HPLC测定决明子中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J]. 分子科学学报,2007,23(6)
[28] 冯年平,沈岚,韩朝阳等.决明子微波萃取法与常用提取方法的比较[J].中成药,2004,26(3)
[29] 李晓明,王跃生等.超微粉碎决明子对其大黄酚溶出量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6):6~8
[30] R.Paris,et al.Ann.Phann.Franc.1958,16:561
[31] 王慕邹, 梁彬等. 植物药中一些主要成分测定方法的研究 Ⅲ.蒽醌的測定方法[J].药学学报,1963,12
[32] 王慕邹. 植物药中蒽醌衍生物的化学分析[J].药学学报,1986,21(3)∶230~231
[33] 杨黎燕,郎惠云等. 三氯化钛一分光光度法测定决明子蒽醌[J].中国油脂,2003,28(12):71~73
[34] 张小梅,杨荣平,励娜等.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
[3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25
社,2005.
[36] 于超,兰红梅,王宇.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决明子中五种蒽醌类化合物[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2)
[37] 王宾豪,杨荣平,张小梅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
[38] 张毅,黄小平,翁代群等.HPLC测定不同产地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3)
[39] 陈欣霞,张宇航,林颖等.HPLC-DAD和LC-MS/MS法对各种芦荟样品中蒽醌类成分的分析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5)
[40] 董静,王弘,万乐人等.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鉴定中药虎杖中的主要化学成分[J].色谱,2009,27(4)
[41]巩丽萍,王少云,侯 准,桑立红. 泽泻薄层色谱鉴别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28~1629
[42]彭国平,徐晓燕,李红阳.薄层扫描法测定泽泻中alsmol的含量[J].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7):422
[43] 王巧娥,邱招钗.泽泻中三萜醇酮类化合物总量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6):751~755
[44] 彭国平,徐晓燕,李红阳.薄层扫描法测定泽泻中alsmol的含量[J].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7):422
[45] 戴小欢.不同炮制方法对泽泻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9,29(4):330~331
[46] 文红梅,彭国平等.泽泻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I-泽泻中2种泽泻醇的HPLC测定法[J]. 药物分析杂志,1998,18(6):375~377
[47] 陈建忠等. HPLC法同时测定泽泻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7,27(5):721~723.
[48] 张敏娜,王少云等.HPLC-ELSD法测定泽泻药材与饮片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08,28(7):1068~1070
[49] 赵新峰,孙毓庆.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分析泽泻中的活性成分[J]. 中成药,2007,29(12):1805~1807
26
[50] 卫生部.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 [M]. 北京,2003 [5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2] 陈建忠等. HPLC法同时测定泽泻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7,27(5):721~723
[53] 张敏娜,王少云等.HPLC-ELSD法测定泽泻药材与饮片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08,28(7):1068~1070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