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及报告
1.临床科室:各临床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者,并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可联系,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通过医院传染病、院感病例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1.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妇幼保健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
1.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查看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情况,接到微生物实验室报告后,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到临床科室指导消毒隔离工作。
1.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2.
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应对病人落实接触隔离的相关措施,由病人所在诊疗组组长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经管医师和责任护士积极配合,护士长负责科内监督。
1
2.1 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2 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2.3 进行床边隔离时,可在病历或一栏表上设置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注意。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2.4 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2.5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
2.6 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2.7 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2
2.8 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2.9 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2.10 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2.11 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12 医疗废物的处理: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双层黄色垃圾袋中,贴上专用标识,放置在转运箱中,由医院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再由回收公司上门回收。
3.
监督、处罚
3.1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督查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妇幼保健院多重耐药菌检测报告、处置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追踪,定时到相应的科室监督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科室不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的,由院感科按照《妇幼保
3
健院奖惩条例》进行处罚,没有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