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 2014 第27卷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General No.139 (总139期) (Social Sciences) Vo1.27 六十年汉语同义词界定研究述评 ——从意义观的角度 付 娜 (中华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北京100101) 摘要:同义词的界定是同义词研究的基础。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多年来大陆地区的同义词界定研究中,研 究者所持的意义观主要有四种:指称观、概念观、反映观和联想观。另外还有意义观不明和多种意义观的同义词界 定。这些界定虽有一定的缺点,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对同义词界定的不同观点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其缺 欠之处,也不宜完全否定,应把握其适用范围并可于其适用范围内加以使用。以往的同义词研究主要围绕“意义” 进行,今后应重点讨论“相同”的问题。 关键词:同义词;界定;述评;意义观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4)一01—0097—05 同义词研究中的首要课题是同义词的界定。 面一一分析和评论。 同义词的界定一直是同义词研究的热点,而且成果 一颇丰。池昌海曾进行总结,认为同义词的界定可以 意义观不明的同义词界定 概括为“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 同义词研究早期,学界对意义和同义词的认识 说”、“义位同一说”四种观点。_l 这种分类虽然被很 尚不深入,往往简单地将同义词界定为意义相同或 多论著采用,但其中有些认识较为模糊,有些观点 相近的词,但未指明“意义”是什么,哪部分意义必 值得商榷,如“意义同、近说”和“概念同一说”“对 须相同,哪部分可以不同。如,王了一说同义词是 象同一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义位同一”是同义 “意义相同”的词。l2 高名凯引用苏联学者阿布拉摩 词界定的一种观点还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 维契的定义说:“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 洪 界定同“义”词是什么样的词,必须要说明“意义”是 梦湘、[ 孙良明、[ 张志毅、[ 孙玄常、[ 北京师范 什么。在同义词界定的纷繁观点背后,潜隐着研究 大学中文系编写组、[ 杨书忠、 苏蚩、[m 葛本 者对于“意义”的看法,即意义观。从意义观的角度 仪 l_ 1 等表述略有不同,但均是如此界定。有些 梳理同义词的界定研究,能够探析各种观点的理论 界定还额外考虑了语音因素,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 背景,准确抓住各种观点的优劣。新中国成立至今 六十多年来大陆地区的同义词界定研究中,表现出 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同义词就是声音不同而意义 的意义观有指称观、概念观、反映观和联想观四种。 相同或相近的词”。¨ 除以此四种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另外 有的语义学论著界定同义词也采取了这种简 还有意义观不明和多种意义观的同义词界定。下 单化的做法。如,Evelyn Hatch、Cheryl Brown说同 义词是含有相同意义的词(Synonyms are words that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 究”(2009JJD740005);中华女子学院2012年度校级立项课题“外向型汉语辨析词典辨析的编写原则及方案”(KG 2012— 03009)。 收稿日期:2013一ll一13 作者简介:付娜(1983一),女,山东菏泽人,中华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讲师,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现代汉语词;12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97 share meanings)。¨ John I.Saeed说同义词是语音 不同而意义相同或非常相近的词(Synonyms are dif- ferent phonological words which have the same or very similar meanings)。¨ John Lyons说意义相同的词语 是同义的(Expressions with the same meaning are synonymous)。¨ 还有的研究者借助同义义场界定 同义词,如黄伯荣认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 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 词”,¨ 其实是循环定义。 这些界定从字面对“同义词”进行说明,没有明 显的漏洞和瑕疵,但传递的信息少,意义观不明,据 此难以很好地将同义现象和其他相近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在此阶段之后,同义词的界定均有明确的 意义观为理论背景,虽然有的意义观存在问题,但 相较意义观不明的同义词界定,是很大的进步。 二 以单一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 1.指称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词语通过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而具 有意义,一个词语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这 是指称观对意义的看法。以指称观作为理论背景, 研究者往往将同义词界定为指称同一事物或现象 的词语。如,孙常叙说同义词“表达同一对象”,并 强调判断同义词“唯一的依据就是它们是不是概括 同一对象”。¨ 高庆赐认为同义词表示“同一 事物的名称”、_1 标志“同一对象”oi201张静认为等 义的同义词代表的“事物或现象相同”,近义的同义 词不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也是以指称观为理论 背景。 指称观的种种不合理之处遭到学界普遍批评,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中的词语并非均有客观 所指,抽象名词、集体名词、抽象动词、虚词等就没 有具体所指。二是语言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 映,词语和事物并非一一对应,一个词语可以指称 不同的对象,一个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指称。 以指称观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早有研究者提出批 评,张志毅就明确指出“同义词存在的基础,不是指 称同一对象。”_2 2.概念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概念观认为词义对应概念。持概念观的研究 者往往把同义词界定为表示同一概念的细微差异 的词语或外延相同、内涵有异的词语。苏联语言学 ①笔者按,即理性意义。 98 家克留耶娃以“概念同一”界定同义词的观点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中国学者影响很大。如,周祖谟 详引克留耶娃的观点并表示赞同,说:“同义词所表 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之内的各种细微差别”。 刘冠 群引用克留耶娃的论述,说:“只有把两个门结成为 一个主要的概念才能建立同义词组”。[241 再如,石安石认为同义词“是概念桐同但词义 有所不同的词”。 刘叔新、[ 张永言、 ’ 张履 祥、 :高文达、 陆善采、 。 陈满华、[31 石安石 ] 等均从概念观出发界定同义词。符淮青用概念是 否同一作为区分等义词和同义词的标准, 石毓智 以概念关系确定同义词的范围。 ] 概念观与指称观相比,其优点是离析出“内涵” 和“外延”分别加以描写,其缺陷是将语义范畴对应 于哲学范畴。词义和概念并非一一对应,很多词不 表示概念,如感叹词、语气词、象声词等。以概念观 为意义观的同义词界定也受到许多批评。王理嘉 指出根据概念标准来确定同义词,是不是同义词就 取决于各人对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的理解了,而各人 对概念是否相同的理解可能并不一样。l3 张志毅指 出这样会导致“把不同词汇系统的‘同一概念’的词 当做同义词。这样也就要排除词义大部分相同的 这类词”0[22]孙汝建、梅立崇等对于概念观下的同义 词界定也持否定态度。_36 3.反映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其后,研究者们对概念观的缺点予以修正,提 出概念义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实词词义中的理性 意义部分;实词词义中比相应概念多出来的部分是 感性意义;虚词不表示概念但可以表示语法关系。 持反映观的研究者主要从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来 界定同义词。如,张志毅认为“同义词存在的基础 是根本意义①大部分重合”。|2 谢文庆、刘叔新等从 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的异同对同义词进行分 类。 。。 。][∞ 梅立崇详尽阐述了从理性意义和感性 意义界定同义词的原因。_3 反映观相比概念观有所进步,对同义词的界定 也从最初简单地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的词”到 把意义对应于具体的事物现象或概念,继而回归语 言意义本身,这是对意义有了更深刻认识的结果。 4.联想观下的同义词界定 刘宁生所持的观点与当时学界普遍流行的观 点相比可谓独树一帜,某种程度上与当前认知语言 学在语言研究中对语言使用者的重视相契合,值得 分析。刘宁生对当时的同义词研究提出质疑,认为 界定同义词是规定性研究,“词的同义关系本质上 是由于词义的相同性所引起的一种联想关系…… 特定语言的同义关系以联想的方式存在于一切说 “有些同义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造词”。[】。J2 常 敬宇说:“如果不是表达同一概念内具有细微差异 的词,……那就不是同义词了”,但又认为“是否指 同一事物对象”等是鉴别同义词的主要依据。 武 占坤说同义词“指称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概念”。L4 5_ 这种语言的人的大脑之中。……不同的人对同一 个词可能有不同的经验,所以潜在的同义词典各自 有不同的解释。” 伍铁平说“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这 些词的词义就有相同关系;有这样关系的一组词称 为同义词。词义相同,指词义的概念内容相同。”_46J 对于刘宁生的观点,我们赞同的:一是人为规 有的研究者界定同义词同时表现出概念观和 定同义词是什么,没有实用价值。语言研究应当采 取对语言现象如实描写的态度。二是对语言使用 者而言,同义关系是一种联想关系,每个语言使用 者头脑中的心理同义词典不尽相同。 我们不赞同的有两点,一是认为界定同义词是 规定性研究。照这样的思路,所有的下定义都成了 规定性研究,但显然并非如此。对某种现象有了一 定认识之后总结其特征并做出界定,以便将其与其 它现象区别开来,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界定不是规定。二是过于强调语言使用者头脑中 的联想关系。对语言使用者而言,同义关系确实是 一种联想关系,研究者当然可以研究,葛本仪就曾 指出:“人们都是以其对词义的掌握程度来划分词 义类聚的,同时也是以此来认识同义词的,都是以 自己对词义的认识为根据……每个人都可以对同 义词或反义词等有自己的理解”。 同义词典有时 也会考虑到实用性而收录一些语言学家并不认为 同义但语言使用者分辨不清的词,如张志毅“有时 为了实用,选收了近于同义的易混词。”_4 不过,语 言研究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在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引 起这种联想关系的词义的相同性。语言使用者头 脑中的同义联想关系不同,但词义相同性却是客观 存在的,并不因为某一个语言使用者心理词库中没 有甲词的同义词乙,甲和乙在语言中的同义关系就 消失了。词义相同性才是语言研究更应关注的问 题。 总之,联想观下的同义词界定强调从语言个体 使用者的视角研究同义词,提升了语言使用者在同 义词研究中的地位,但对词义的客观性及其在同义 词研究中的根本陛地位重视不够。 三 以多种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 有些研究者在界定同义词时表现出了多样的 意义观,其中以同时赞同指称观和概念观的居多。 如,孙常叙从指称观出发界定同义词,但同文又说 反映观。如,张弓认为同义词的本质是“一组词中 各词间(两个或更多的词)的基本意义核心意义相 一致,而其补充的次要的意义附加的色采有细微的 差异”,但同文又说同义词的作用在于“对同一概念 的表现多样化”,同义词“一定表示同一概念的关 系”o[47] 以多种意义观为理论背景界定同义词,一方面 反映出研究者对意义本质的认识模棱两可;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研究者们对意义和同义词本质的探索 过程。 四 同义词界定研究评论 同义词界定的不同观点纷繁缭乱,但作为其理 论背景的意义观清晰可察。综观上述观点,反映观 和以反映观为背景的同义词界定获得学界普遍认 可。其他意义观均有明显的局限性,研究者们并不 是没有意识到,但有的研究者一边指出某种意义观 的局限,一边甚至同文就采用这种意义观界定同义 词。既然认识到某些意义观的不合理之处,为什么 仍用来界定同义词呢?我们认为,一方面,这和意 义本身难以探知有关。“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仍 无定论,有研究者甚至倡议不要囿于意义本质的理 论讨论,许威汉就说:“不能在汉语词汇的研析中喋 喋不休地纠缠于尚缺乏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的语 义学说而强加牵合”。_4 对于同义词界定,黄金贵提 出只要遵守“义位同一”的基本原则,“无论作什么 表述,均不必以是非论,可容并存”。_4 在没有搞清 意义是什么的情况下,要界定词义相同是什么,显 非易事。指称观将词义对应于具体可见的对象,概 念观将词义对应于较易确定的概念,使空灵的词义 落到实处,为许多研究者采纳来界定同义词就不足 为怪了。 另一方面,一种观点之出现并得到众多支持, 定有其合理之处。指称观、概念观及以其为背景的 同义词界定虽有种种不合理之处,但也有一定适用 99 范围。如,物体词和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对 应性,判断这样的词语是否有同义关系大可依据其 所指是否相同。例如,可以通过观察“电线”和“电 综上可见,既有的同义词界定研究主要围绕 “意义”进行。但要说明什么是同义词,至少需要解 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意义”,二是“相同”。 目前对“意义”的探讨可谓较为充分,但“相同”的问 题却很少有专门的研究。“相同”是一种非此即彼 缆”两词的所指是否相同来判断它们是否同义。 “电线”指的一般是这样一种物体:外观上细长,有 绝缘层,内部多由铜丝或铝丝组成,用来传输电,多 架在空中或埋在墙壁内,有单股的或多股的。电缆 一的现象还是有程度之别?一个词语与它的多个同 义词的“相同”程度是否均一?由于“相同”问题没 般指这样一种物体:外观上较粗,有绝缘层和保 有得到充分关注和解决,无法对同义词本质形成全 面而准确地认识,因此影响了以同义词界定为基础 的其它问题的解决,如同义词的认定方法。研究者 们先后提出的替换法、同形结合法,均是通过观察 待定词语能否和相同词语共现来判断它们是否为 护层,用来传输电或电信号,多架在空中或埋在地 下、水底,多股。两词指称的事物不同,可以断定并 非同义词。再看概念观和以其为背景的同义词界 定,张志毅指出:“用逻辑标准代替语言标准,用概 念代替词义,是不对的。但是不能由此完全忽视同 义词的逻辑基础。……作为同义词的逻辑基础,只 有一种概念关系:内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l2 对于 有概念义的词语来说,内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是形 成同义关系的必要条件,小部分内涵相同是无法形 成同义关系的。总之,对同义词界定的不同观点应 同义词,但实践表明能否替换和是否为同义词并无 必然联系。有的同义词,理性意义相近的程度高, 几乎在所有的语境或大部分语境中都可以替换;有 的同义词,理性意义相近的程度不高或感性意义有 较大差别,不能替换或只能在一部分语境中替换。 用能否替换这种正误判断题去考察相近程度有 “高”有“低”的同义关系,必然无法奏效。今后应对 “相同”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力求更好地探求同义词 的本质 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其缺欠,也不宜完全否 定,应把握其适用范围并可于其适用范围内加以使 用 参考文献: [1]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J].杭州I大学学报,1998(2):59—64. [2]王了一.同义词、新名词、简称[J].语文学习,1953(8):3l一36. [3]高名凯.普通语言学[M].上海:东方书店,1955:59. [4]洪梦湘.同义词的差别[J].语文学习,1957(7):28—29. [5]孙良明.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J].语文学习,1958(3):11一l2. [6]张志毅.同义词在语法上的一些区别[J].语文学习,1958(12):36. [7]孙玄常,陈方.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5:14. [8]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 [9]杨书忠.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2:29. [10]苏蚩,田振山.同义词与反义词[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21. [1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94. [1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92. [1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语言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67. [14]Evelyn Hatch,Cheryl Brown.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m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9 [15]John I.Saeed.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5. [16]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0. [1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80. [18]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19]高庆赐.同义词研究的主要对象[J].语文知识,1956(12):l一3. [2O]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5. [21]张静,蒋荫栅.词和词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3—155. [22]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65(1):62—80. [23]用祖谟.同音词,同叉词和反义词[J].语文学习,1956(2):38—40. [24]刘冠群.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J].语文学习,1957(7):26—28. 】00 [25]石安石.关于词义和概念[J].中国语文,1961(8):35—38. [26]刘叔新.论词汇体系问题——与黄景欣同志商榷[J].中国语文,1964(3):203—213. [2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08. [28]张履祥.词典对同义词中细微义别的处理[J].辞书研究,1984(6):68—74. [29]高文达,王立廷.词汇知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48—49. [30]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95. [31]陈满华.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J].汉语学习,1994(2):32—36. [32]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26. [3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l19—121. [34]石毓智.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区别和联系[J].汉语学习,1992(1):28—34. [35]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M]//语言学论丛.北京:商务出版社,1963:232—249 [36]孙汝建.同义词说略[J].语言文学,1982(2):26—28. [37]梅立崇.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109—116. [38]谢文庆.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72—81. [39]谢文庆.同义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5—8. [40]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8—73. [41]刘宁生.论词的同义关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2):64—69. [42]葛本仪.再论同义词[J].文史哲,2003(1):108~l11. [43]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凡例. [44]常敬宇.浅谈现代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4):26—33. [45]武占坤.词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54—55. [4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2—124. [47]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1964(5):47—71. [48]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06. [49]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 (责任编辑:袁宇) A Review of Studies on Chinese Synonym Definition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Fr0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FU Na (Depart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hina Women s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synonyms is the basis of synonym studies.In the past sixty years since the foun— ding of New China,there have been on Chinese mainland four types of meaning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syno— nyms definition—re ̄renee,conception,reflection and association—in addition to the definition presented in the context of indefinite and numerous views of meaning.Conside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ll these def- initions,we should approach dialectically diverse views of synonym definition.As the synonym study was centered round meanings in the past,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focus on the issue of”similarity”in the future. Key words:synonyms;definition;review;view of meanings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