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4期总第454期
英汉语句法对比综述
文/杨梓悠
【摘要】通过梳理知网上关于英汉语句法对比的文章,并按照其研究对象归纳为句子成分的研究、句型结构的研究以及句法的实践性研究,笔者发现句子成分的研究对象范围较为狭窄而且选用的理论框架较为单一;而句法的实践性研究缺乏相应的方法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日后的研究可作出以下调整:(1)拓宽句子成分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使用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对比;(2)句法的实践性研究应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法以增强研究的实用性。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句法;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杨梓悠(1994-),女,汉族,广州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一、引言
化的差异。以“英汉语句法对比”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并按照研究对象把所有论文分为三类:句子成分的研究、句型结构的研究以及句法的实践性研究,笔者根据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寻找出欠缺之处,从而发展新的研究方向。
英汉语句法差异不仅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还体现了英汉文
结构的对比,原因是学者们认为英汉语句型结构差异是英汉语句法差异的直接体现。以下将归纳总结相关研究,分为句型结构对比的论述和句型结构对比与翻译两个方面。
表示英汉语都能从这核心句型中提取要素组合成各自的基本句
最早进行探索的王寅(1998)将语言归纳成完整的核心句型,
现有的英汉语句法对比研究相关论文中,大部分主题为句型
三、英汉语句型结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句子成分对比研究
汉语句法差异体现为句子成分的差异。相关论文研究分为两类:英汉语句子成分对比的论述和英汉语句子成分对比与翻译。语角度论证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包括主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林忠(2016)则对比英汉句法中定语的实质以及它和谓语、状语关系的异同,阐明在两种语言中定语的特性。张建理(2006)运用构式语法对英汉双宾语进行共时和历时调查,研究显示英语中有一个相关构式,表征“右向给予性转移”;汉语中有两个相关构式,包括“右向给予性转移”和“左向索拿性转移”。他定义这种语内同形不同义现象是异源同形关系(张建理,2010:12)。林艳(2010)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发现子成分产生反作用。英汉语句子成分的共性体现英汉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相同,差异则体现两者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同时这也对两种语言的句翻译的转换单位。翁义明与王金平(2005)在此基础上缩小范围,提出以英语的主谓结构为转换单位,论述英语的主语选定是汉译英的关键。此文的不足是缺乏论述这种方法对英译汉的适用性。议。如通过阐述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定“句本位”论的理论基础,分析“句本位”理论并说明其矛盾性。认为翻译单位不仅在于句子,也可在于词组、段落和语篇。
论证过程,但存在为支撑论点而寻找对应例子的情况。结合理论分析的研究大部分以认知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使得理论框架的选取较为单一。因此,日后的研究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
总体而言,使用例证对比英汉语句子成分的研究拥有清晰的但司显柱(1999)等学者通过对比英汉语句子成分的异同点提出异
罗选民(1992)等学者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作品认为小句应成为最早进行系统性对比研究的学者是马秉义(1995),他从主以句子成分作为英汉语句法对比研究对象的学者普遍认为英型,但汉语基本句型变化比英语多。丁志斌(2014)等学者研究SVO结构,指出中西文化交融促进英汉语相互渗透,导致英语逐分为对比而对比的句型研究现象,邵志洪(2001)使用文献法论证渐从SOV类型的语言向与现代汉语相同的SVO语言转变。针对部英语句子体现“末端重量原则”,但汉语中不存在“重量”方面的“原则”。这表明不能以英汉语言对比的结果决定“重量原则”,而应该按照句子本身信息分布的规律决定。王炳炎(1999)相同的,但汉语的“被”除了做介词和被动标记,还等于英语by互转换。
的作用。后来于秀金(2004)等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研究
此外,认知语言学被运用说明英汉语句型的认知理据。如首先系统对比英汉语被动句,得出的结论是英汉语的被动结构是结论均提出掌握英汉语共同的施事和受事移动规律有助它们的相刘世英和曹华(2006)以顺序象似原则和距离象似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比较英汉句子的词序象似性。邓云华(2008)等学者结合类型学和语法化理论的角度研究英汉关系分句,认为两者语法化路径出现差异的原因是英语关系分句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概念隐喻,而汉语关系分句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对称类推。上述研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句型结构的对比探寻中西方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文化对其的形成影响和制约作用。即英汉语句型差异体现中西方人的认知差异,而这种差异则直接影响句型结构差异。的理论框架。郭鸿杰和韩红(2012)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发现汉语有明显变化。傅玉(2014)以“小句左缘理论”作为切入点,提出英汉戴省句的句法差异在于特殊疑问词的显性移位动因的不同。法。冯国华(2002)等学者提出翻译过程中应分别进行主题化或话
有的学者则通过对比英汉语句型结构,提出相应的翻译方部分学者选用其他理论依据,体现认知语言学并不是唯一
“被”字句的实用率比英汉语接触前有了显著增加,句式分布也
200
2019年14期总第454期
ENGLISH ON CAMPUS
题化处理,方能再现原文的交际价值,实现功能对等。在此基础上,党争胜(2006)等学者主张长句汉译应使用结构分析法。基本句型结构和被动结构,优点是用图示表明句型结构,清晰明了;不足是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而结合理论的研究里,研究范围广泛且理论框架多样,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助力。结合英汉语句型对比与翻译的研究则根据论点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但部分研究并没有提供例子检验方法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例证对比论述英汉语句型结构的研究对象集中为
参考文献:
[1]党争胜.结构分析翻译法初探——浅论英语长句的汉译[J].外语教学,2006(4):64-66.
[2]邓云华.英汉关系分句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 42-44.
[3]丁志斌.英汉语序的类型学特征[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 (1):20-23.
[4]冯国华.确立主语,把握话题——把握“主谓句”和“话题句”的转换[J].中国翻译,2002(5):65-70.
[5]傅玉.“小句左缘理论”框架下的英汉戴省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1):3-18.
[6]郭鸿杰,韩红.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接触研究:以“被”字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2(3):359-369.[7]李汉强.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155-157.
[8]李银美,王义娜.学习者英语与英汉时间状语从句的句法分布差异——一项多语料库对比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4):59-66.
[9]林艳.英汉双宾构式的共性和个性之比较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72-76.
[10]林忠.定语句法实质:英汉对比视角[J].外语学刊,2016(4):89-93.[11]刘世英,曹华.英汉词序象似性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6 (6):27-30.
[12]刘先刚.英汉科技语言比较[J].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1):14-18.
[13]罗季美,李梅.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12(5):8489.[14]罗选民.论翻译的转换单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32-37.[15]马秉义.英汉主语差异初探[J].外国语,1995(5):55-59.
[16]司显柱.翻译单位的“句本位”论质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5):75-77.
[17]邵志洪.英汉句子结构中的“重量趋势”对比研究——兼与金积令先生商榷[J].外国语,2001(3):51-57.
[18]王炳炎.英汉被动结构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6):14-17.
[19]王寅.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88-90.
[20]翁义明,王金平.从英汉句法对比论汉译英的翻译单位[J].外语研究,2005(6):57-60.
[21]谢华.是主语还是主题——英汉句子结构对比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4-37.
[22]许曦明.英汉格律诗语序变位的修辞功能比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6):31-34.
[23]杨军,谢娜,陈震宇.韵律句法映射的英汉对比研究:新闻和故事朗读语料[J].外语研究,2010(4):22-27.
[24]于秀金.英汉被动意义句法结构对比[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1):5-8.
[25]张建理.再论英汉双宾语构式[J].外语研究,2010(2):8-13.
四、句法的实践性研究
与教学、文学和科学技术研究,目标是从句法对比的角度对这些研究进行重新审视,以求得出新观点,同时反观句法研究的实践性。
数据分析建议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讲解英汉语句法对比。李汉强进一步提出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输入规范的英语语篇,指导学生用学习者英语、英语和汉语三方语料库进行研究。虽然有相应的教学启示,但上述研究都只分析学生的写作问题和原因,缺乏具体方法论,使研究结果缺乏实践性。
向句法与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关系。许曦明(1998)对比英汉格律诗语序的修辞功能的异同,证明两种语言的格律诗均保持清晰者则以英汉故事和新闻作为语料进行相似研究。上述研究揭示了英汉语句法的差异不使修辞功能产生差异,但两者的文化异同对语用功能形成影响。
技术方面的应用。刘先刚(1992)立足于现有语料中体现的问题,提出科技翻译的技巧是直译法、加减法和转换调整法。罗季美与文,提议翻译系统需要补充建立形式化规则以期提高英汉机器翻译质量。可见这一视角的研究较少,但日后的研究可探索机器翻译的句法层次错误,归纳总结机器翻译在句法处理上的经典错误形式,为其编制针对性的句法翻译模式。
李梅(2012)使用汽车技术文献翻译语料库对比机器译文和人工译
部分学者的研究兴趣在于联系英汉语句法对比与其在科学的语法脉络,但使用灵活的句式创造诗歌意境。杨军(2010)等学
英汉语句法对比在文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基本把研究视角投句法对比在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普遍通过实证研究与实验
除了英汉语句法内部对比研究,学者们还结合句法对比研究
(2003)首先通过分析大学四、六级考试作文的共同性错误,探究英汉语句法差异如何影响大学生写作中的句子结构。谢华(2008)发现英汉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差异。后来李银美与王义娜(2015)使
五、结语
象主要集中为主语、宾语和定语,而暂未覆盖所有成分,而且选用的理论框架较为单一。句型结构的研究数量最多且范围广泛,同时使用多种理论框架。句法的实践性研究数量最少,其中大多数立足于教学方面,不足的是均缺乏具体方法的建议,使得研究结果略为单薄。总体而言,近十年来学者们倾向研究句型结构和句法的实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日后的研究可作出相应调整:拓宽句子成分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使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而提高研究的多样性;在句法的实践性研究中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梳理现有的英汉语句法对比研究,可知句子成分的研究对
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