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子夜》
一、茅盾生平
(一)、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
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主要代表作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主要作品1:“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 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主要作品2:《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霜叶红似二月花》
(三)、人物影响
1.文艺影响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
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茅盾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的力度。总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2.政治影响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0年代他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党一起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了革命文艺队伍,反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战胜利后,茅盾不顾国民党的压迫,积极参加坚持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其目的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于1981年设立。
二、茅盾的历史贡献 (一)、茅盾的主要文学贡献
❶倡导都市文学主题。
❷创造了都市文学新模式——“社会剖析小说”模式。
【两个特点】
一是重视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与历史尽量同步,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管过的历史内容。
二是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映都市社会的演变,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典型人物,并且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❸适应经济社会趋势,将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文体拓展为中长篇。
❹借鉴和译介外国文学,尤其是借鉴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仲马、托尔斯泰的创作)创作理论和方法,作为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P192)
茅盾是一个受“五四”思想熏染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茅盾的小说成就及特点 (一)、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茅盾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这与鲁迅努力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戏剧性显然不同),因此,其思想主题的重大性成就了其小说篇幅宏伟、构思容量宏达的特点。前期的《蚀》、《子夜》和后来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都如此。
(二)、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也有着与鲁迅不同的艺术追求
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勾勒的白描手法,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核心面与其复杂性,他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优化效果,如《子夜》中的吴荪甫。
(三)、艺术表现上,茅盾注重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茅盾在小说创作上还有一个主要贡献是“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茅盾创造的形象可分为两个系列:
民族资本家系列:反映了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写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向。
时代新女性系列:一种如静女士、方太太(和谐、匀称,具有东方传统女性的典型特征)。另一种如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热烈、狂欢;在道德、伦理和生活追求、性格、气质上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她们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具有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泼辣的个性。)
四、茅盾早期的知识女性小说及其形象
茅盾表现时代新女性的作品及形象
《蚀》及其形象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虹》及其形象梅行素 《子夜》及其女性形象张素素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趋于极端、易动摇,但她们思想性格上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本质,通过引导她们能走上革命道路,因此,茅盾偏爱塑造这类女性形象。
五、《子夜》与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一)、《子夜》的主要内容与赏析
【概况】《子夜》是茅盾1931年10月——1932年12月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茅盾善于将复杂人物置于复杂社会背景,善于把握时代重大主题的典范之作。被翻译成英、德、俄、日等十余种版本,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1.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仍作为一种人们启蒙的文学领域无疑迫切需要一部划时代的正确分析中国现状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现。
2.主题思想
茅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场等因素的推动有了《子夜》的主题——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王国”的最终失败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的最终出路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的革命来实现。
3.作品赏析
❶《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典范之作。 ❷大规模、全景式。
❸丰富、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
●形象一:主人公吴荪甫 ●形象二:赵伯韬 ●形象三:屠维岳
●女性形象:女性形象虽不是《子夜》中的主要形象,但却是必不可少且丰富的。
❹题材的新颖及其自如的驾驭 ❺复杂交错严密的情节结构
●《子夜》结构交错复杂、条分缕析、纲目分明。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与矛盾,构成了许多具体事件,作者抓住其中牵连着众多人物的枢纽性事件,形成五条重要线索, 五条线索既独立发展,有各自鲜明的轨迹,又彼此密切关联,网状交叉,或全面展开,或交错进行,从而反映了旧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的本质特征。
(二)、《子夜》现实主义特色及评价
1.《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 2.《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长篇巨著。 3.《子夜》开创并成功塑造了典型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典型形象吴荪甫。 4.《子夜》以丰富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纵横交错的情节结构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
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的整体风貌。
思考与练习:
1.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茅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阐述茅盾小说创作的成就及贡献 3.简述茅盾长篇小说《子夜》的艺术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