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启示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启示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启示 赵天宝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中国必须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鉴于此,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文章对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进行了论 述,并简评了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最后得出该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F03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89(2008)01—0016—05 On DahieI BelI,S Theory of the Post—IndustriaI Society and its Revelation ZHA0 Tian—bao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003 1,China) Abstract:China comes into the times of informa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and therefore she must deal with a series of complicated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reby,Daniel Bell’S theory of the post—industrila society bears a good value of ref- erence.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ntent of Bell’S theory,evalu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eory,and ifnal— ly obtains the revelatiou of the theory to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s:Bell;theory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Marxism;revelation 当前,中国已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已经连续l0多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这在世界 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在这个人均国民产值1000至1500美元的时期内,一个国家将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棘手问题,如工人失业、贫富两级分化、青少年犯罪等,中国也不例外。鉴于此,美国当代著名社会 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中国2l世纪的经济发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社会背景 20世纪中期以来,继以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以信息、能 源、材料和生命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又一场新技术革命又在兴起。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 为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这场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将更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并对社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最先受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的一些西方国家,由此引发了许多新 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固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却又在一定范围和一定 程度上,同技术革命、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相关,反映了人类发展到某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现象,这就是 “全球问题”。“全球问题”不仅具有世界规模的普遍性,而且涉及人类当前和未来的根本利益。诸如难 以控制的人口增长、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贫富两级分化等问题相互纠缠,相互联结,搅成一团,日益突 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全球问题”的突出,一个个以评论新技术革命为主题的思潮应运而生, 收稿日期:2007—11—13 作者简介:赵天宝(1972一).男,河南焦作人、西南政法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法律思想史。 ・l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以下简称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贝尔的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出版于1973年,这本关于未 来学研究著作的问世,轰动了美国和世界。人们从他的著作中看到了日益时髦的“后工业社会”的全貌。 二、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内容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后工业社会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贝尔把社会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 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互有联系的不同阶段。他认为,同社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相比,后工业社会呈现 出多方面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在经济部门上,前工业社会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属第一产业范畴;工业 社会以利用能源技术和机器技术的制造业为主,属第二产业为主;后工业社会则主要属于第三产业范 畴。在职业上,前工业社会以农民、矿工、渔民、不熟练工人为主;工业社会以半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为主; 后工业社会则以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职业以及科学家为主。在技术上,前工业社会以原料技术为主;工业 社会以能源技术为主;后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在计划上,前工业社会主要考虑人对付自然的策 略;工业社会主要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后工业社会主要筹划人与人之间的对策。在方法论上, 前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常识和经验;工业社会除了应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外,还应用实验的方法;后工业社 会则主要运用抽象理论的方法,如决策论、系统分析等等。在时间观点上,前工业社会是面向过去;工业 社会着重考虑适应性调整,强调根据趋势做出推测和估计;后工业社会则面向未来,强调预测。在中轴 原理上,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考虑土地和资源方面的控制;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强调 国家或私人对投资决策的控制;后工业社会则以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和整理为轴心,围绕此轴心,大学、 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成为社会的中轴结构,智力技术成为制定决策的新型工具,知识阶级在社会中占据 重要地位,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变化。l1 J(p138) 第二,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新发展,是工业社会和未来社会之间的过渡型新社会。贝尔列举了 标志后工业社会正在到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发展,诸如:理论知识占据了中心地位;产生了新的智力技 术;知识阶级的不断扩大.尤以技术阶级和专家阶级增长最快;从产品经济变为服务经济;工业性质变为 以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为主;科学不但与技术,而且与军事、社会技术和社会需要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政 治单位布局的变化是社会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阶级;社会将由那些取得了成就,受到同行尊重 的能人来统治;除了资源短缺外,还出现信息、协作和时间等方面的短缺;信息经济学方面的新挑战;对 新的合作战略的提倡等方面。 第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知识作为社会分层之中轴的社会 水平结构,即社会成员被分为包括科学阶层、技术阶层、行政阶层和文化阶层等在内的专业阶级,技术人 员和半专业人员,职员和销售人员,技术工人和半熟练工人;二是以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知识部门为中 轴的社会垂直结构,人们的职业分别隶属于工业企业和商业公司、政府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公共社会 部门、军事部门等;三是后工业社会的政治秩序的特殊控制系统,包括指导系统和政策系统。在后工业 社会,知识成为资源;大学、研究机构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场所;社会的统治人物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他们通过技术力量和政治权利的平衡来体现权力;取得权利的阶级基础是专门的技术和政治组织;人们 通过教育、动员和吸收等途径来取得权力。 由此可见,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主要未来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能人统治问题。贝尔把专业技 术阶级看作是后工业社会的统治阶级,把后工业社会看作是一种能人统治,即新的技术权贵统治的社 会;二是科学地位和作用问题。贝尔认为科学的能力已经和权力、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实力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科学经营密切参与处理国家权力;三是社会制度问题。贝尔认为马克思已去世多年,但统治西 方的却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并没有接替资本主义,它主要成为替代工业化的一条道路;预言资 本主义必将灭亡,是一件冒风险的事。所以贝尔预言人们将在21世纪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_2 J(p27 ・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i期  I: ’ 三、对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评价 ’ 20世纪8O年代以来,贝尔的未来学著作在我国的翻译出版,“后工业社会理论”等科学主义思潮大 量传人我国。但是这一理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生态环境、 资源和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片面强调这一理论的积极影响而忽视其反马克 思主义的一面,又极易产生一些糊涂乃至错误的认识。 -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积极方面告诉我们,这场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正预示着今后几十年中新技术 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将使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一信息,对于正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这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我国政府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 ,抓住机会迎 接以下挑战:  ‘ll 0 一是理论的挑战。我们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研究贝尔等人对未来的后工业社会提出的新见解,吸 取其中合理成分,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 个坚实的 基础。 二是科技、经济发展实施的挑战。新技术革命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竞争激烈。我们如果不采取 措施,制定对策,必然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贝尔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 展的动向和可供参考的科技发展战略;而且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迅速发展的经济的参考性全新路线 , 即 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高新技术发展阶段的未来工业社会。这为我们迎接世界薪技 术革命的挑战j确实意义重大 :r: +: 三是全球问题的挑战。西方对全球问题的研究信息通过贝尔等人的著作传人我国。:这是 个重要 而及时的警告。西方众多的著作又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全球模型和对策原理。这些模型以周密的调 查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运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手段,对世界的前景作了高度的预测,有的还提出了种种 对策。研究这些模型,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想都很有益处;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跟上全 球问题的世界水平,引入现代科学手段,系统地对全球问题在我国的反应做好调查和研究。 一。|_ 四是这次新技术革命也给我国发展经济,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良机。例如 新技术的出现 和产业化,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大变动。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完全有可能赶上经济先进的国 家。因此 我国虽然目前在高尖技术上仍处于落后阶段,但如果能抓住这次新技术革命的机会 并且合 理利用,就可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我国在经济、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可能以较快 的速度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又如,新技术给中小企业增加了活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为新 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还有,在西方某些传统工业“夕阳西下” ¨P2 6 的背景下,各发达国家,包括 些新兴的半工业国家和地区,都争先在发展新技术、建立新工业中找出路,从而把大量的传统工业闲 置起来 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一空隙,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努力占领世界市场 总而言之,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所展示的新技术革命信息至关重要,其积极意义不容否定。-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消极方面是他缺乏科学的历史观,从而容易得出一些过于偏激的结 论。主要表现在贝尔对社会形态的界定和否认社会的阶级性等几个方面。 _、 ’ 、 首先,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 形态的划分。而贝尔在分析社会形态时,抽掉所有制内容而代之以纯经济内容。在他看来,社会的发 展,仅仅是基于科学技术之上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不需要生产关系的相应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唯_动力就是科学技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完全是技术的应用引起的。这就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的基本原理。贝尔首先提出的三阶段“前 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以技术特征、产业特征作为划分社会形态 的标准 [’j(p65’我们并不否认,这是划分社会形态有意义的一个新标准,但它也是一个片面的标准。尽 管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但是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只能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 .1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l勰 和所构成的经 济基础,经济基础才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由此可知 贝尔的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 是偏激的d . -- -|l一一: .,l1. 一 0,l l其次 ,贝尔否认同阶级性密切相连的社会形态,宣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等同论。 这是和马克思 主义的阶级学说背道而驰的。迄今为止,社会特定的质总是同阶级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考察社会 形态不能不区分它是哪个阶级统治的社会。对社会形态作全面的 历史的 阶级的分析.,正是社会形态 理论的基本要求。贝尔等西方学者正是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往往l从科学技术决定论出发 只承认浪潮 变革史,不承认阶级斗争史;只承认社会中的专业技术集团,不承认阶级的划分 贝尔所提出的后工业 社会的特征,实际上是以新的社会结构替代马克思的经济结构,从而用 “能人统治” 知识部门的“中轴 结构”等概念代替阶级概念。贝尔认为: 在后工业社会 代替产业工人的是劳动力中的专业与技术阶 级”o【I J(p 6z 在否认阶级结构的基础上,贝尔进 步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看作工业社会的两种形式 认为他们是穿上不 同外衣的统・躯体。这显然是抹煞社会形态阶级性的资本之・与社会主义等同论 所以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思潮。: --一 ” , ’:ll l: 一 第三,贝尔利用其“后工业社会理论”对西方社会进行了探索。他联系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 构 权力中心 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 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甩,这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划分企图借促进生产率大提 高的科技革命来鼓吹资本主义“相对长命”和‘ 免予崩 溃” 企图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体≮政体 方面的区别却是徒劳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大提高,虽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但是决不会使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归于“后工业社会”,也无法使资本主义摆脱其日益深化的固有矛盾。掌权者虽然 具有科学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这同样无法改变其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阶级地 位,纯粹的“专家治国”不可能存在,后工业社会的国家真正掌权者必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具有专 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政治家,他们所服务的国家也必定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四、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示 : - 一 t 一 .  f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虽在许多方面背离马克思主义,但是应该承认,其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分析还 是比较中肯的。历史也证明,贝尔对后工业社会未来趋势的预测极富洞察力。因此,后工业社会理论不 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对于正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知识和技术正成为社会运行的中轴,这是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动力。知识地位的 不断提升必然使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通过教育,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成就的证明 (如大学学位、专业资格证、许可证等)已成为取得高等职位的一项条件。毫无疑问,社会不仅给无知识 者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给低知识者、旧知识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拥有高学历、高技术的新智能人才则 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声望,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克林顿曾说过:在2I世纪 的美国,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掌握知识就是 掌握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不在乎他们拥有什么,而在乎“他们知道什么和能够学会什么”。_5 贝尔曾指出,后工业社会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特质, 是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二是知 识技术起决定作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经济服务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正 在向中等发达国家扩散。中国目前整体上尚处在工业化阶段,但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也显示出 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变,因而应当注意对服务性经济的研究,并在西部大开发中侧重加快 服务性行业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在经济发展形态上的差距,加快中国迈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赶超发达国 家的进程。贝尔强调社会学决策方式时指出,在后工业社会中,应加强对公共政策和以下问题的关注: 工人的工作满意度,弱势群体的就业,对社会与环境承担的义务,在这些问题上必须服从公众利益。这 启发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对经济冒险度,进行综合性的测量、计算,确保在大开发中西部 地区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马克思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 ・l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拍 贝尔对后工业社会所作的理论分析与预测,在一定程度上 对于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应注意的是,贝 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一种唯生产力论、科学技术决定论,他试图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提供理论支持,这是违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也是违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理论的,我们必须弃其糟粕,去粗取精,方能为我所用。 第二,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人们思想政治的教育以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我们必须坚 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即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同时允许多元 化思想存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因而,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开展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作为自己价值观的基石。“通过强化正面教育,为对付各种 不良思潮的侵蚀打上预防针,增强免疫力”。当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的社会群体必然有不同 的利益和思想要求,思想上出现多元化是正常的。“对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既应保持一定的 警惕性,也应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其存在和产生影响,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规范、鉴别和吸 收”。[ 】‘p9 ) 综上所述,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一面。我们必须对其经过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后方能为我所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任何西方的社会思潮或理论,只要 我们能吸取其精华、剔出其糟粕,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 1992. [3]徐永祥,贺善侃.现代西方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4.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钱跃飞,臧振远.后工业社会到底有谁掌权[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杨楠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德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6(3). 责任编校刘文武 (上接第11页) [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印]阿马蒂亚・森著,任赜等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一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美]Y・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9][美]詹姆斯・布坎南著,韩旭译.财产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袁廷科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