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争”字之争

“争”字之争

来源:易榕旅网
‘‘ 争 "字之 争 { i亟 ——————_◆张坤荣 争 鸣 交 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 的风格意境上来说,“争”译为动词也是不合 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适的。 对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争渡”一词的 再者,从身份上来说,李清照是一个贵族 解释,各种版本见解不一。有的认为是“争着 少女,年轻的时候固然活泼可爱,但是.日已西 抢着把船划出去”,也有的认为“争”是“怎么” 落,人已沉醉,一个闺阁千金(不是渔家女)怎 的意思,“争渡”就是“怎么渡”。人教版初中语 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中,注释为“争,怎么”,但是在整首诗的理解翻 译时,又表述为“大家争着抢着划呀”,前后矛 盾。而作如此注释的鉴赏类文章,在网上比比 皆是,实在令人费解。 那么,“争”字究竟该如何翻译?笔者认 为,还是解释为“怎么”更合适。 首先,从内容上看,“怎么”之义更贴切。 主人公“误入藕花深处”“不知归路”,这时自然 会产生“如何回去”的想法,这比“争抢比赛”更 连贯更合情理。一位作者在《谈李清照词(如 梦令)中“争”的释义》一文中说:争渡,应是动 词,是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忙乱不已,连 用两个,将当时的慌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提出异议,“争”无论是译为“抢着”还是 “大家竞争”,都是一种热烈、兴奋的行为表现, 这样主观性、目的性极为明确的动作,怎么会 是迷路之人所发出的?这样具有娱乐性的竞 赛行为,怎么会是心里慌乱的人所具有的?所 以,“争”译为“怎么”,用以表现女主人公迷路 后的心理活动更为合适。 其次,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从整体上来 说,词风含蓄、清丽。这首词是她对早年生活 的描绘,当属婉约词类。词中少女的形象天真 烂漫、憨态可掬,画面风格轻松明快,充满自然 的生活趣味。“争渡”译为“怎么回去”,表面上 是写不知归路的焦灼,实际上蕴含的是一种悠 游自在、醉而迷途的诗人情趣,委婉而又曲 折。如果“争”是动词,未免动态感太强了。且 不说争渡的对象是谁,只是数帆竞渡划船比赛 的热烈场面,都不能与“溪亭”“日暮”“沉醉” “兴尽”这样的情境相切合。有人说,没有争抢 时的喧哗,不可能惊起鸥鹭。其实时已黄昏, 暮鸟归巢,有人路过,鸟自惊飞。所以,从词 么可能有争抢划船比赛这样现代化的行为? 怕是太过豪放了吧!根本不符合那个时代少 女的心境。古人的视角毕竟和现代人不同,多 年之后,词人常常记起的应该不是划船竞赛之 乐,而是少女时代酒醉误入、兴尽而归的情趣 和暮色里鸥鹭齐飞的美丽吧,这才是属于诗 人的趣味! 所以这里的“争”应是“怎”的替代。也许 有人质疑,为何不直接用“怎”? 《唐宋词鉴赏辞典》对此的理解是:“一连 两个‘争渡’,自然不合竞赛之意,它固然是词 格的需要,同时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 到正确道路的焦灼心情。” 这里所说词格的需要,是指从词律上看, 《如梦令》“争渡,争渡”句的音律,应是“平仄、 平仄(叠句)”,“怎”是仄声,如果用它,就成了 “仄仄、仄仄”,用“争”则避免了平仄不谐。这 正是李清照巧用、活用声律的典型。在诗歌 中,为了照顾平仄,而改变词语的位置或用其 他字来替换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以“争”代 “怎”的例子,也是大量存在的。 如:林逋《相思令》中“两岸青山相对迎,争 忍有离情?” 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 凝愁?” 徐兰《出居庸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 争得不回头?” 这里的“争”明显都是“怎么”的意思。所 以,“争渡”的意思应该是“怎么回去,哪里是 岸”两句连用,用以表现作者寻找归路的心情。 读诗,固然需要共鸣,但也要知人论诗,知 世论诗,不能单纯以己之心、以己之生活去揣 度、还原古人,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的趣味和 情感。 [作者单位:河北迁安一中] 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