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七章 中学德育

来源:易榕旅网
第七模块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及发展(单选、辨析、简答)

一、 品德概述

(一) 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知 个体道德的核心部分

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 2. 道德情感

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我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三种主要表现形式: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 道德行为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习惯(关键) (三)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 依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这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 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样。 3. 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关键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

三、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 (二)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

四、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单)

(一) 有效的说服 (二) 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 利用群体约定

(四)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 价值辨析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单选、辨析、简答)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一) 基本观点

1. 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无律期 2. 权威阶段 5-8岁 他律期

该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是主观动机。 3. 可逆性阶段 8-10岁 自律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 公平阶段 10-12岁

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 教育价值

1. 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

(一) 基本观点

1. 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或严重程度。如:受到惩罚的行为是坏的,收到表扬的行为是好的。

阶段二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2. 习俗水平

阶段三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阶段) 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2

阶段四 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来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 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契约和法律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阶段六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一般的原则进行思考。

(二) 教育价值

1. 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 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单选、辨析、简答)

一、 德育的涵义

广义: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四个部分组成。

二、 德育的意义

(一)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单选、辨析、简答)

一、 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 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 构成要素和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之间的矛盾 内在矛盾: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3

二、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讲,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三)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长期训练积累;思想不稳定,不断深化;反复中前进,坚持。

第五节 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单选、简答、材料)

一、 中学德育的原则 (一) 导向性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像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 疏导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原则。 (三)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

4

1.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

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系统性。 (五)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

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 长善救失原则(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含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要求:

1.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

扬优点。

(八)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1.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 中学德育的方法 (一) 说服教育法

含义: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要求:

1. 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2. 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3. 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5

(二) 榜样示范法

含义: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要求:

1. 选好学习的榜样

2.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 陶冶教育法

含义: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要求:

1. 创设良好的情境 2.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 实践锻炼法

含义: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要求:

1. 坚持严格要求 2.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 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 个人修养法

含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六) 品德评价法

含义: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 中学德育的途径

(一)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二) 社会实践活动 (三) 课外、校外活动

(四)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五)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六) 班主任工作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