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并购环境及特点分析
摘要 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医药产业扶持政策,这掀起了一股医药企业并购的浪潮,医药行业开始进入以资源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本文通过研究医药行业的现状以及并购的特点,使大家了解医药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并购的特征趋势,以便更理性地对待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
关键词 医药行业 企业并购
1 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1.1 医药企业的数量
医药企业可以分为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目前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约有5 000家,营业收入不足5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70%以上,大部分医药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额都未满1亿元;医药商业企业有7 000多家,90%都是小企业。从生产、销售及流通环节看,在生产领域,我国约有4 000家符合GMP规范的制药企业;在流通环节,我国约有1万家批发企业、10万多家零售企业以及1.3万家物流企业;在消费环节,我国约有超过3万家的医疗机构。
纵观近年来医药行业中此起彼伏的并购整合事件,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还是太多。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并购整合仍然是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并购整合,可以将拥有优势资源、但规模不大的医药企业聚集起来,淘汰处于劣势的没有特色的企业,由此建立强大的医药王国。
此外,新版GMP的颁布也预示了未来数年内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也会不断精简。1998年版的GMP的实施淘汰了1 112家医药企业。根据国家药监局的估计,新版GMP改造至少将整合500家医药企业。由于改造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的增加,笔者认为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是大势所趋。
1.2 医药市场的规模
从医药市场规模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8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为700亿美元,只占全球医药市场7 731亿美元的9%。按照新医改规划,国家在未来3年内将投入8 500亿元,以改善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的覆盖率。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由此成为全球医药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块“大蛋糕”。据预测,到2013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 900亿元,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1.3 医药企业的集中度
1.3.1 医药商业企业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和九州通,合计销售额仅占市场的20%。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医药分销企业的前三位即占到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麦卡森公司(McKesson)和卡迪诺健康有限公司(Cardinal Health)分别占据全美市场的30%以上份额,其中麦卡森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368亿美元。
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批发环节看,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药品批发商仅有75 家,排在前三位的占据高达96%的份额;欧盟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65%;法国8 家药品批发企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95%;德国仅保留了10家大型药品批发商,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达60%~70%;而像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小国,全国只剩下两到三家医药批发企业,集中度很高;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12%,仅有147 家药品分销企业,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为74%。由于药品市场的集中度相当高,这些发达国家不仅可以对药品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而且降低了监管成本。因此,国内几大企业纷纷在经济最活跃、医药商业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首都经济圈布下“重兵”,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收购方式进行“圈地”运动,打造全国性的医药商业网络。
1.3.2 医药工业企业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占市场比例为24.89%,比2008年提高了2.85%;2009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利润额占市场比例为29.28%,比2008年增长0.88%。
我国医药企业的集中度低,但是,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前三甲的集中度为20%。根据马太效应,这是行业拐点出现的标志,此后市场集中度将迅速提升,大量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同时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迅速崛起。
1.4 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1.4.1 医药商业企业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着“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一小”是指90%的企业规模小;“二多”是指企业的数量多以及产品重复多;“三低”是指企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在现有环境下,很多企业要生存并获得竞争优势,往往靠的是寻租、商业贿赂、回扣等非市场竞争手段来获得虚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这就导致流通环节过多、挂靠经营或变相挂靠经营、倒买倒卖税票等问题并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机制。
目前,医药市场的五成利润掌握在医药大包商的手里。在药品利润高、流通环节多、由大包商掌控最终销售渠道的时代,医药流通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而新医改要求减少流通环节,这对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其可通过收购等各种方式对终端渠道进行扩张或深度挖掘,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1.4.2 医药工业企业
有数据显示,美国一家医药企业一年的研发费用几乎等同于我国医药行业一年的全部销售额,这深刻反映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医药工业企业对药品研发不重视,并且缺乏健全的研发机制。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于研发等优质资源进行的并购是医药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的最重要因素。事实上,世界500强中有2/3的公司是靠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
2 医药行业并购环境分析
医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产品开发时间长等特点,对于收购方而言,通过并购小型的具有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同时还可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资源,使得收购方能够迅速地在当地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对于被收购方而言,其从收购企业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甚至可以是更多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机会。借助这些优势,被收购方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1]。目前,医药行业的并购环境不管是从企业自身的并购动力、还是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出发,都是非常理想的。
2.1 医药行业并购的直接驱动力
根据医药上市公司2010年第三季度的期末现金数据,排名前四十位的现金总量占70%的比例,而且这些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多数是各自领域的优势企业,这说明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并购整合产业链的动力十足。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过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这使得医药行业的并购之路成为必然。
归根结底,医药行业并购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第二,国内医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需要“走出去”,通过收购国外的公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三,专利药品的到期使得大型医药企业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在小型生物制药公司上,通过并购小企业,大型医药企业可以壮大药物研发能力。
2.2 医药行业并购的政策背景
自2009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新版药典、中药注射剂安全评价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规范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对医药行业并购的影响是深远的。新政策的颁布大大提高了我国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例如《进一
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意见》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的要求大大提高,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被大型企业收购,行业集中度提高是必然趋势,市场份额将向商业龙头加速集中。同时,工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其重点内容就是扶持创新及技术提升、推进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此外,在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在于培育1~3家千亿元企业、20家百亿元企业,从而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
3 医药行业并购特点研究
3.1 并购主体
2010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领域。Wind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累计发生了145起与医药资产有关的并购事件,其中购入医药资产较多的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上海医药、南京医药、一致药业和华润三九等,说明医药流通领域的并购活动频繁,而子行业龙头企业的并购积极性较高,典型的例子有国药、上海医药、新华润的“圈地”运动。
医药行业并购方追逐的并购对象大多是拥有特色产品的中小医药企业,考虑到过去几年医药并购重组后失败率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是选择中小医药企业。虽然中小医药企业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资金缺少等问题,但是其产品集中、容易改造、地理位置和政府资源等优势的存在构成了吸引收购企业的要素。因此,以中小企业为纽带的资本运作成了目前乃至今后医药市场的一个趋势[2]。
3.2 并购动因
外部推动和内部发展是促进医药企业并购的两股动力,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等一系列制度的后续出台是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的外在动力,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与自身的发展是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3]。
从医药企业内部的并购动因来分析,追求市场资源、产品研发资源、地方政府政策资源已经成为重要动因。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及商业普遍呈现集中度不高的行业现状,资源分散在不同企业的手中,未来这些资源将被一一筛选,重新组合分配。因此,资源将逐步向医药龙头企业集中,医药行业“强强联合”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并购动因,最近两年,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已从过去大刀阔斧地玩资本,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务实,目的已转变为重塑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
3.3 并购方式
随着市场条件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手段将在医药行业并购中使用,例如举牌收购和母公司私有化子公司等。此外,在支付手段方面,以前的医药行业并购中一般采用现金支付手段,几乎很少看到资产置换、承债式收购和杠杆收购等形式。未来的并购中,这些支付手段将更多地被采用[4]。
参考文献
[1]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报告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21-508.
[2] 张毅.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现状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121-122.
[3] 张建新,申俊龙,王慧.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发展态势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8,(5):24-26.
[4] 李栋华,卞鹰.医药行业并购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8,24(9):169-171.
(收稿日期:2011-03-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