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焦点问题的探讨

来源:易榕旅网
教育评价研究 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焦点河题的探讨 汪杰锋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 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有其不可避免的 局限性,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总是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焦点难题,如果在实践中忽视发展性评价 方法的特点,不顾地区、学校、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评价;新课程;焦点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0—0011-03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 1.课堂时间和精力不够用,往往顾此失彼,关注 “发展性”理念,提出一定的发展性目标和发展性的 了后两个方面弱化了前一方面,总感到教学任务没 评价技术、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 有完成。在现实课堂上往往存在诸多困惑和不应有 的学的状态与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并对学生素质 的现象。 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的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课堂 2.认为知识、技能才是硬性的、显性的、可以量 教学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 化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多是隐性的、潜在的、 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 长远的、不能立竿见影的。因此,嘴喊“三维”,骨子里 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得到生动活泼与和 重视的、贯彻的仍是“知识与能力”这“一维”。 谐地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发展性课 3.有了“三维”目标意识,也努力实践了,但却把 堂教学评价更注重师生的课堂体验,评价标准灵活 j者放在一个平面上,割裂为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 开放,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创造性;自评和他 而不是立体的整体。因此,缺乏对三个维度的立体认 评有机结合,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课堂教学进一步 识和整合。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 4.“三维”目标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但 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 还没有变成一种自觉意识。 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等。 诸如此类情况和问题的关键是还没有跳出落后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一 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 把双刃剑。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在 教学习惯,归根到底,是还没有真正视教育的宗旨就 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总是碰到这样 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还没有真正 或那样的焦点难题。例如,关于“三维”目标的整合, 认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 关于评价视点的多维化,关于发展性评价与阶段性 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同于 水平测试选拔性考试的关系,关于发展性质的评价 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对其评价的确有其特殊性,而 与量的评价的整合,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显性工作 且比“知识与技能”这些显性目标的评价大有难度, 与隐性T作评价等。如果在评价中忽视发展性评价 它要求教师通过观察(课堂表现、日常作业情况、学 方法的特点,不顾地区、学校、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 习习惯与方法等)、访谈交流、成长记录袋等方法了 就可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求知欲与自信心、责 焦点一:关于“三维”目标的整合 任感与进取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在“三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各学科课程都要 目标整合中的状态和地位,与其他“二维”的关系如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何?而“三维”整合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指标。 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中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正是对课 作者简介:汪杰锋(1968一),男,安徽桐城人,教育学硕士,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 校教育等。 面Edu盈cation a lP racti ce an d Re究search ̄ 程功能的价值判断的重新定位与思考。要正确理解 容,学业评价也相应采取A、B、C不同层次的考核; 课程“三维”目标的丰富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效地 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明确 去实施完整的目标体系,我们还要通过课程结构的 要求:每堂课教师必须至少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 优化来完成。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三维”的结构、 标,课后至少布置三个层次的作业;也有一些学校允 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情感态度与价值 许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可以重考,以最高分数计 观”目标在知识性获得的学科中,常常是隐形状态, 算;而“档案袋”评价方法更具个性化,突出不同学生 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知识 个人成长的经历……这些大胆的尝试、有益的探索 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而在思想 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品德教育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因为这类课程就是 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以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为己任的,所以,课程“三维” 但是,实现这种评价方式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 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形态的课程中是各有侧重的。 问题。比如,给没考好的学生两次考试机会,以最好 另外,不同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也是有所差 的一次成绩记分,对于一次就考好的学生是否不公 别的,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有时可以通过传授与训 平?再比如,设计几套试题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老师 练实现,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则更 能否有这个积极性?更多的人还会说,高考就“~把 多需要感悟与体验,学生要通过参与一定的任务或 尺子”,我们平时用“多把尺子”有什么用? 活动感知一些东西,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体验,再在 究其实质,之所以有这些想法,说明我们的教育 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围 教学工作者还没有认清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关键 绕着学生这样一个“感知——体验——感悟——内 是没有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学生的发展方面,没有 化”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 以“全纳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日常课堂教学评价。在 习情境,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进来,教 “全纳教育”的理念中,如果通过教学评价检测 学 师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给予指导与帮助,促 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那么将不会只归咎于学生本 进学生经验的形成与内化。 身,而更要追究学校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者 焦点二:关于评价视点的多维化 教材课程方面的问题。可见,全纳教育评价的评估目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新的课堂教学评 标不仅指向学生成绩,还指向发现不同情况学生的 价体系的视点应力求多维化,即评价要做到“纵横交 不同效果及其进一步优化策略。也就是说,在全纳教 错”,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就学而言, 育的评价之初,采用尽可能平等的方法来分析全体 所谓“纵”,就是拿“今天的这个学生”与“昨天的这个 学生的学习现状、潜在问题,并以这种平等无差异的 学生”进行比较,看他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和发展,同 视角,以这些分析为依据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 时向该学生提m“明天”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所谓的 法,从而最终达到可以将全体同学纳入统一学习过 “横”,就是拿“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进行比较或 程的目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方 拿“这个学生的某些方面”与“那个学生的某些方面” 式,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多元智力”规律,来减少高 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长处与优势,提出需要改进的 考“一把尺子”的负面影响,用一种多元的评价方式 地方。这样的评价方法与过程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 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呢? 评价。一个理性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既需要横向评价, 焦点三:关于发展性评价与阶段性水平测试、选 更需要纵向评价,这种“纵横交错”的评价,能让每个 拔性考试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好地扬长避短,争取进步。 在中小学提倡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 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着7~9种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么能用一把“尺子” 同时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 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 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从 中的“弱势群体”,对于那些某阶段或某方面的学习 对个体差异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 困难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法,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可见,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在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 于诊断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许多学校在关心“差 但是,发展性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种类型,不是评 生”,实施“差异评价”、“激励性评价”,尝试多元评价 价的全部,它当然也不能完成评价的所有任务,实现 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一些学校探索“分层教 全部功能,此外,还有阶段的水平性测试(期末考试、 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内 毕业考试、会考)、选拔性考试(中考、高考)。在考试、 Educationa PrI actice and Research 升学制度还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过程的发展 随时在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深层观念。但另一方 性评价会与其它两种评价发生冲突,甚至产生一种 面,评价取向的价值性导致了质的评价对评价者个 “两难”的困境。广大教师对解决这一矛盾进行了大 人素质的过分依赖。质的评价过程中需要评价者与 量有效的探讨,各地创造了许多可借鉴的做法: 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要求评价者能够根据现场的 首先,对于中考和高考的发展方向,研究其改革 情况及时调整评价计划。因此,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 趋势,不仅高中要关注,小学、初中也应了解,这是指 较高。质评价与量评价的整合,不仅有利于克服量的 方向性的,很多东西不能等到高三才抓的。 评价中对被评价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质的评价x,/ 其次,对于诸如期末考试等主要是考查学生是 评价者素质的过分依赖,使评价主体更自主。 否达到了课程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水平性 2.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不仅有利于弥 测试,其考查除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注意两 补量的评价中“纯数字”的机械性与孤立性,使评价 点::i芏考试内容上,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经验的联 结果更加深刻、更细腻、更有血有肉,又有利于弥补 系,: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 质的评价逻辑的缺乏,提高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与逻 考试方式上,鼓励各种改革尝试,除传统的纸笔闭卷 辑性。此外,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不仅可以 考试外,还可以进行开卷考试、小组共同完成一项考 继续发挥教育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还可以提高教 试任务、非纸笔的表现性任务考查等,也可尝试让学 育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有利于评价功能的拓展。 生出试题考自己、学生出题考同伴、家长出题考孩子 焦点五: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显性工作与隐性 等方式,还可尝试给学生两次及其以上的考试机会 工作评价 或尝试“免考”制度等。当然,考试改革不能一味标新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工作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 立异或迎合学生的兴趣,必须保证考试的效能和信 性工作两大类,体现显性工作主要有教师的出勤、任 度,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以及能 课节数、学生考试成绩、教科研成果、继续教育情况 否实现考试的诊断与发展性价值。 等。隐性工作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Et常品德教育、 此外,还要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例如,在 心灵陶冶、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品德 一些实践性活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中的情绪、 熏陶等。教师的显性工作容易体现和量化。而隐I生工 兴趣、责任感等表现和态势等等。其实这些是更重要 作常常难以计量,其结果也往往一时体现不出来。但 的教育目标。 就实现学校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发展而言,二者处于 焦点四:关于发展性质的评价与置的评价的整 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往往把隐 合 性工作内容列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以一定的数量 量的评价主要是一种事实判断,而质的评价则 表达出来,而淡化了对隐I生工作的评价。实践证明, 是一种价值判断。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教育评价 成功的课堂教育教学评价往往是显性工作与隐性工 的趋势,但是实际上,单纯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 作有机结合的结果。但如何准确地做到这个有机结 发展状况,则难以表现现实的生动、丰富与不同个 合,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广大教育丁作者 性,甚至于只评价了易于量化的简单现象,而失去了 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思考。 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而质性评价的方法 可以更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 展趋势。因此,它是我们正在倡导的方法。特别是当 参考文献: 我们更加关注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心理感受时,模糊 [1]蒋建洲编著.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 评价往往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 [2]黄永祥.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改革[J].中小学校长,2004,(10). 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 [3]余泽敏,王小燕.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评价问题[J].当代教育论 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 坛.2006.(1)下. 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 [4]陶西平.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J1.基础教育参考,2006,(2). 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量 [5]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 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化和评比都要退出历史舞台,它们还有没有存在的 价值,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 1.重视价值涉人的质的评价是一个评价者与被 评价者互动发展的过程。质的评价者通过不断反思, 【责任编辑韩立鹏】 勰 Educ ation a IP ractic鱼e an d Re search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