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后正中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潜在),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221
2.气管切开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54 3.髂内动脉的壁支: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 178 4.下腹部浅筋膜分两层:Camper筋膜,Scarpa筋膜 121 5.腹股沟管四壁: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管的外侧三分之一其后尚有腹内斜肌起始部) 后壁为腹横筋膜(管的内侧三分之一其前尚有联合腱) 128
6.臂丛组成及其阻滞麻醉:臂丛是由5~8颈神经前支及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而成,其中颈5~6神经合成上干,颈7神经延续为中干,颈8及胸1神经合成下干,各神经干均分成前后两股,所有的后股合成后束,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合成内侧束
斜角肌肌间沟阻滞途径:在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相交处,为穿刺点,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足侧进针,直至上肢出现异感或触及颈椎横突为止,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麻醉整个肩关节和上肢,麻醉位置高一般不会导致气胸)
锁骨上臂丛阻滞途径:患者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摸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在其外侧进针,向内、后、下方推进,直达第1肋,穿破血管鞘有落空感,在肋骨上找异感,当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或无气体时,可注入局麻药(易造成血胸、气胸)
腋窝麻醉法:外展腋窝,触及腋动脉的搏动,在搏动点处进针,刺破腋鞘,针随腋动脉的搏动有起伏,针尖向两侧偏移,回抽无血,注射药物,向内注射药物可麻醉尺神经,向外注射药物可以麻醉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适应的范围小) (系解362,麻解48,230)
7.额顶枕区头皮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10 8.下颌后静脉的组成及汇入相关:由颞浅静脉和上頜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上頜静脉起自翼内、外肌之间的翼静脉丛,下頜后静脉下行至腮腺下端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注入面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下頜后静脉收集面侧区和颞区的静脉血 (系解235)
9.腘窝:
腘窝的境界:一顶一底与四壁,顶即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依次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与腘肌
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 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 下内侧壁为腓肠肌内侧头 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 腘窝的内容:腘窝内主要结构在中线上由浅入深依次有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及其属支与分支,窝上外侧缘有腓总神经,上述结构的周围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及滑膜囊等充填,在腘血管附近还有腘深淋巴结 277
10.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并与邻近的纤维束有重叠,传递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前束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传递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觉、压觉信息 (系解302)
躯干四肢的痛觉信息传递:皮肤痛觉感受器→脊神经(第Ⅰ级神经元胞体)→后根的外侧
部入脊髓→脊髓背外侧束→背角第Ⅰ~Ⅳ板层(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上升1~2个节段→白质前连合→脊髓丘脑侧束→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丘脑上辐射→内
囊后肢投射→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形成定位明确,感觉清晰的痛觉 (系解412,麻解298) 二、名词解释:
1.腮腺咬肌筋膜:由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而成,在腮腺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并移形为咬肌筋膜,覆盖于咬肌的表面 24 2.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的一薄弱部位 129
3.甲状腺鞘:颈深筋膜中层包绕甲状腺形成该腺的假被膜,又称甲状腺鞘,甲状腺鞘在甲状腺上极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悬吊于甲状软骨上,对该腺起到固定作用,故当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 51
4.会阴浅隙:又称会阴浅袋,位于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此隙向前开放,其内除有会阴浅横肌,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阴部神经,阴部内血管的分支外,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及其内的尿道,女性尚有阴蒂脚,前庭球和前庭大腺 185
5.股管:是骨鞘的内侧格,近似圆锥形,长约1.5cm,其前壁与阔筋膜融合,后壁与耻骨肌筋膜融合,内侧壁即为股鞘的内侧壁,是鞘前后壁的相互融合处,此壁上端与腔隙韧带相贴,外侧壁为分隔股静脉与股管的筋膜隔,上口即股环,下端为盲端,对向隐静脉裂孔。管内有少许脂肪组织及1~2个淋巴结 265
6.牵涉痛:当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病变引起疼痛时,常在邻近或远离该脏器的某些特定体表
区域产生疼痛或感觉过敏,这一现象即为牵涉痛,如胆囊疾患时,常在右肩体表发生疼痛 290
7.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胸膜腔呈负压,左右各一,密闭,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71 三、问答:
1.下颌神经有哪些分支,如何进行阻滞麻醉?
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为三叉神经最粗大的一支,自卵圆孔出颅进入颞下窝,在翼外肌深面分为前后两干,前干细小,发出颊神经,后干粗大,发出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进行下頜神经的阻滞麻醉,同时麻醉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嘱咐病人大张口,可看到其后方有两对纵行的皱襞,即翼下颌皱襞,在其中点外侧0.4cm进针,与冠状面呈45度角,抵至下颌骨的下頜支,回抽无血,注射麻药可麻醉下牙槽神经,然后整个注射器回抽1cm,麻醉颊神经,再回抽,感觉针尖快要出来,注射药物,可麻醉舌神经(脸胖的人如看不到翼下颌皱襞,可从颊脂垫的尖端进针) 29 2.阑尾切除术切口及其层次
阑尾切除术切口标记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的垂直线。经过的层次依次
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125
3.简述一下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通过面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①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②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眼下静脉→海绵窦 ③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卵圆孔、破裂孔→海绵窦 ④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眼下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21
4、简述腋腔的构成?
腋腔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
顶由锁骨中三分之一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 底由皮肤、浅筋膜、腋筋膜构成。
四壁: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构成; 内侧壁由前锯肌及上四个肋和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227 5.简述硬膜外隙和蛛网膜下隙结构的不同和麻醉的不同 结构不同 形成 上达 下达 侧方 压力 内容物 硬膜外隙 214 硬膜囊与椎管壁之间的窄腔隙,与颅腔不相通 枕骨大孔边缘 骶管裂孔,由骶尾背侧浅韧带封闭 经椎间孔通连椎旁间隙 一般呈负压 内含丰富的脂肪组织、动脉、静脉和淋巴管,并有脊神经根通出 蛛网膜下隙 216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与颅腔相通,充满脑脊液 经枕骨大孔与颅内隙相通 第2骶椎高度 在脊神经根周围形成脊神经根周围隙 呈正压 充满脑脊液,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称终池,池内有马尾和终丝 麻醉不同 穿刺层次 突破感 药物剂量 麻醉对象 维持时间 麻醉效果 术后并发症 硬膜外隙 220 从皮肤至突破黄韧带即可 一次(突破黄韧带) 大(是蛛网膜下腔麻醉的5至10倍) 脊神经根 长(不受限制) 较慢 较少 蛛网膜下隙 221 进入硬膜外隙继续进针,突破硬脊膜和蛛网膜 两次(突破黄韧带和硬脊膜) 小 中枢 短(2~3小时) 起效快 多(心跳呼吸骤停,麻醉后疼痛) 四、论述:
经鼻气管插管应注意的解剖要点:116
1.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是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犁骨共同构成,它常偏向一侧,偏曲部位常在鼻中隔的前部,男性比女性更为多见,临床上一般选择右侧鼻孔,因为在导管通过右侧鼻孔时,大多数经鼻气管导管的斜面正对鼻中隔的平面,可以减少鼻甲粘膜的损伤 2.易出血区:又称Little区,鼻中隔前下部的的动脉吻合区(筛前后动脉的中隔支、鼻后中隔动脉、腭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中隔支)为易出血区,经鼻插管时,如不慎损伤此区,易引起大量出血,导致插管困难或误吸
3.鼻粘膜:紧靠鼻前庭的鼻中隔粘膜很薄,透过粘膜可见易出血区的血管,鼻道和鼻腔底部的粘膜很薄,鼻粘膜的血液供应是反射性调节的,个体在温暖时产生反射性的充血,遇冷时
则引起血管收缩,临床上常用3%的麻黄碱滴鼻,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可减少经鼻气管插管时出血的机会
4.两个夹角:鼻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的夹角约为112.3度,固有鼻腔和鼻咽部的夹角约为106.9度,作插管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夹角,使用润滑剂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两个弯曲:一个弯曲在鼻腔与咽之间,凸向后,另一个弯曲在咽与喉之间,凸向前
6.声门裂:又称声门,是指两侧声襞和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该隙为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小儿喉腔呈漏斗状,其最狭窄的部位在声门裂下方的环状软骨水平,进行气管插管时,一定要注意声门裂的位置
7.气管隆嵴: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即相当于声门和气管隆嵴之间,因右支气管的内径较左支气管的内径粗,且与气管构成仅20至25度的夹角,所有若气管导管插入过深,易进入右支气管,结果可能导致右肺上叶开口被堵塞而引起肺不张,气管隆嵴粘膜还有丰富的迷走神经,若受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
注:如有问题,请自己参考课本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